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第98页

发布时间:2020-06-14 21:23:10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第98页。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它们的特征。

2.通过学生的操作探索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初步的动手能力和共同研究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它们的特征。

教学难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教具、学具:课件,每小组一篮积木,每人一把剪刀,长方形、正方形纸片,每人6根小棒E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前为每一小组准备→篮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的积木)

师:大家以前玩过积木吗?

生:玩过。

师:接下来我们就小组4人一起用积术摆一个东西好不好?

(学生分组摆,教师巡视。)

师:谁想说一说你们小组摆的是什么?

生1:我们摆的是机器人。

生2:我们摆的是超级火箭。

生3:我们摆的是幼儿园。

师:大家的想象可真丰富,都摆出了你们喜欢的东西,真聪明。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你们摆的机器人、幼儿园、火箭都是用什么形状的积木摆成的?

生: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状的。

师:对,老师也看出来了,是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状的积木摆成的。挑一块你最喜欢的积木举起来给老师看看。

(生挑积木举起来)

师:(也举起一块)咱们一起来摸一摸它的一个面,有什么感觉?

生1:很平.

生2:滑滑的。

师:其他小朋友是不是也有这理样的感觉?

生:是。

[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出现,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师生情感融为一体,学生在心理放松、心理自由的环境中进入学习状态。同时利用师生共同玩积木这一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巧妙的把"体"和"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新旧知识的自然过渡。]

二、 探索新知

1.立体引人,"画"图形。

师:如果我们要把这个面的形状画到纸上,想一想有什么办法?

生:可以比着画。

师:怎样比着画?

生:就是把积木放到纸上,用手按住,比着边画。

师:小朋友们都同意他的想法吗?

生:同意。

师:好,我们就用这个办法,比着你挑的积木画画试试?

(学生比着积木画图形,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画的不错,时间的关系。咱们就画到这儿,现在迅速地把积木收回篮子里。

(学生收积木)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知识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让学生画好后把积木收回篮子里,看似很平常的活动,但反映了教师时时处处注意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良苦用。 ]

师:我们挑几个小朋友的作品一起来欣赏一下?

师挑两个同学的作品展示二(先展示第一个)

师:你先自己评评好吗?

生:我认为画的还可以。

师:挺自信的,谁还想给他评评?

生1:他画的还行,但是那个长方形的边不太直。

生2:他画的有的地方出头了。

师:画的基本上是挺好的。

(再展示第二个同学的作品)

师:你想找谁给你评。

生3:他画的不太好,许多角都画圆了。

师:你认为应该画的怎么样就好了?

生3:应该画的很尖才好。

生4:他画的最上面的正方形不好,都斜了。

师:哦,这一个看起来样子像,但是不规范,如果边再直点、角再尖点就更好了。

师:老师也来画一个,同学们给我评评好吗?

生:好!

(教师规范示图,让学生评价)

生1:我认为老师画的很好。

师:谢谢你的夸奖,哪里好呢?

生1:边很直,角很尖。

生2:画的很好,可以得100分。

师:其实老师只不过在下面多练了两遍。同学们好好练练肯定比老师画的还要好!

师小结:老师听明白了,小朋友心目中最漂亮的、最标准的图形应.该是边直直的、角尖尖的、正正的。

师:(指着长方形的图)小朋友们刚才说这样的图形叫什么名字?

生1:长方形。

生2:长方体。

(学生争论不休)

师:有的小朋友说是长方体,有的说是长方形,想一想到底应该叫什么名字呢?

生3:长方体是有六个面围成的。

生4:长方形是从长方体上画下的一个面的形状。

师小结:所以应该把它叫做长方形。(师板书)

师:(指着正方形的图)这个呢?

生:正方形。(师板书)

[学生在互相争论的过程中明确了"体"与"形"概念间的区别,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善于发现的学习习惯和争辩识。]

2.动手操作,"剪"图表。

师:同学们画的相当认真,评的也很棒,接下来咱们就要比一比谁的手最巧,用小剪刀把你认为画的比较好的图形剪下来。

(生剪,师巡视。)

师提醒学生:刚才边画的不直的,现在可要剪直了。

(让生把剪下的图形放到桌子中间的彩纸上)学生剪完后,师及时鼓励:同学们剪的真好,可以称得上是"小巧手"了!

3.仔细观察,"分"纸片。

师:刚才同学们在剪的时候,老师有一个重大发现,小朋友们剪下的纸片形状不太一样,你们发现了吗?你们能按形状给它们分一分小组吗?

(生分,师巡视。!)

分完后,小组展示。

师: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要这样分?、

第1小组:我们分了三组,这一组是正方形,这一组是胖点的长方形,这一组是瘦点的长方形。(实物技影展示)

(1)

(2)

(3)



师:有没有和他们分的不一样的?

第2小组:我们分了两组,长方形一组,正方形一组。

师:大家同意哪组的意见?

生:第2小组。

师:对,胖点的长方形和瘦点的长方形都叫长方形,我们可不可以合成一组呢?

生:可以。

(实物投影演示把两组长方形合为一组的过程。)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把剪下的

纸片分成了长方形一组、正方形一组,分得很好。

[教师把枯燥抽象的知识教学变为了学生的操作活动。学生在"画"的过程中初步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剪"的过程是对新知的再认识。通过"分"达到区别特征的目的。]

4.突出重点,"说"特征

(1)发现特征。

师:谁能给老师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同桌可以先小声的说一说,再汇报。

生汇报:①长方形长长的,上下两条边一样长,左右两条边也一样长。

②正方形正正方方的,四条边都一样长。

(2)验证特征。

师:同学们都说的特别精彩,老师都很佩服,但是你们是怎么知道长方形上下两条边一样长,左右两

条边也一样长,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的?

生I:看出来的。

生2:可以用尺子量出来。

师:说的挺好,谁能用手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想想办法,让老师一眼就能看明白?

(学生分组研究)

生1:我是把长方形对折,这样就能看出两条边一样长了。再这样对折,这两条边也一样长。

师:真聪明,这个办法很好,正方形呢?



生2:也是把正方形纸片对折,就看出来了。

师:你这样只能证明上下两条边一样长,左右两条边一样长,怎样让老师一眼就看出4条边一样长?

生3:先把正方形这样折(对角折),再折一次,这样4条边就到一起了,能看出来一样长。



师:这个小朋友办法真巧妙,说的好极了,老师奖励他一个"小灵通"的小奖杯,同学们向他表示祝贺!(学生鼓掌)

师:刚才我们用折纸的办法验证了长方形上下两条边一样长,左右两条边一样长,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同学们表现的可真不错!

[学生善于用最纯真的儿童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一方面说明学生是真正理解了知识,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说",学生才有了初步的敢说、想说、会说的能力。 ]

三、应用拓展

1.说一说。

师:在我们的身边和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长方形和正方形呢,谁能举例说一说?

生1:门是长方形的。

师:哦,门的一个面是长方形的。

生2:黑板的面是长方形的。

生3:橡皮的面是长方形的。

师:说的都很好,我们再举几个正方形的例子?

生1:魔方的一个面是正方形的。。

生2:投影幕的一个面是正方形的。

师:很接近,但好象不是正方形的。

生3:地板砖的一个面是正方形的。

师:小朋友们举了这么多的例子,这说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见到长方形-和正方形。

2.摆一摆。

师:你们能用6根小棒摆一个长方形吗?

(学生动手摆,找→个同学上台演示。)

师:同学们和他摆的一样吗?

生:我是竖着摆的,他是横着摆的。

师:不论是竖着摆还是横着摆,都是长方形的吗?

生:都是。

师:你们能把这个长方形用最快的速度变成一个正方形吗?(生想办法摆正方形)

提问:你们用了几根小棒摆的正方形?为什么?

生:我用了4根小棒,因为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

师:说的对极了!

3.找一找、涂一涂。

师:看到小朋友们表现的这么棒,有一位新朋友忍不住要出来见大家了,瞧,它来了!(出示课件"机器狗")

师:是谁呀?

生:机器狗。

师:老师觉得这只机器狗特别奇怪?奇怪在哪儿?

生:它全是由长方形和正方形组成的。

师:对,你们能说说它哪部分是长方形、哪部分是正方形的吗?

(生一边说,教师一边课件演示。)

师:说的完全正确,"机器狗"表扬你们呢:(课件演示)"小朋友们棒极了!真高兴认识你们,祝你们学习进步,再见!"

师:同学们知道机器狗跑到哪去了吗?在每个小朋友的抽屉里呢?拿出来给机器狗上的长方形涂一种你喜欢的颜色,给正方形也涂一种喜欢的颜色c

四、课堂小结(略)

附:板书设计

教学设想

1.本课是从立体图形引人平面图形,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整个教学过程力求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他们留出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和活动余地。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如:画一画、折一折、摆一摆等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

3.练习题的设计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初步动手的能力,如:所用素材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评析:

一、在玩中激发学习兴趣,创设学习情境。本节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四人合作"玩积木",用积木摆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这一活动对学生来说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因为爱玩、好动是一年级学生的天性,玩积木又是他们课下喜爱的活动之一,但在课堂上玩积木是学生意想不到的。所以学生对这一活动表现出了强烈的兴奋感和参与意识,每个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活动中去,为后面的探索新知创设了良好的情境:一方面,:学生在积极的参与过程中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了再认识,进一步体会了其特征,为区别"体"与"面"做好了准备。更重要的是学生由玩积术激发起的高度的兴奋状态,人人想动手、人人想参与的欲望,正是下一阶段的探索学习所需要的一种心境。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也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二、在活动中探索新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节课在深刻体会教材意图、准确把握教材深度的前提下,突出'了创新教学特点,特别是在获得新知过程中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充分体现了"探索式学习"的优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为学生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材料,使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

对于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大纲要求"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等实际活动,认识常见的简单的几何形体的特征。"低年级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直观的认识更为重要。为了这到这一目的,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这节课一方面为学生准备了充足的活动材料:每个学习小组一堆积术,每人一把剪刀、一张彩纸、一捆小棒、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各一张,为人人动手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整节课从头至尾都在动:拼(积木)--画(图形)--剪(图形)--分(纸片)--说(特征)。从课堂结构来看,每一个环节就是一项活动,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活动的过程。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活动中思考、活动中体验、活动中发展。而且实现了个人活动(画、剪、说)与小组二活动(拼积木、分纸片)相结合;每个人身体多种感官的互动:手在动(摆、画、剪……)、脑在动(每做一项活动都要思考:该怎么做、怎么说)、口在动(小组讨论,使学生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正是由于活动材料的充足,才调动了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身心的投人,使课堂有了生机,充满了活力o同时又由于各项活动的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激发了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在活动的课堂中逐步加深了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体会感悟出其特征,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2.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留下自主探索的余地。

学生的探索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做保证。本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给了学生充足的用眼看、用手做、用嘴说、用耳听、用脑想的时间和空间,画--剪--分--说每项活动时间都能保证三至五分钟左右,这样就使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提高了自主探索的时效性。再看每项活动的过程,教师把活动要求交待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索,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最大限度地活动余地,使学生能尽情地表现、发展自己,每一位学生都在亲自实践中认识理解了新知;当学生画下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一个面时,学生的认识已自然地由"体"过渡到"面",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自然衔接;当学生画出、剪下长方形(或正方形)时,长方形(正方形)四条边、四个角、边要直、角要正(直角)的特征已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表象;当学生能把长方形、正方形分开时,说明学生已感情到其区别;最后学生用自己"创造"的语言来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特征时,学生的认识己产生了质的飞跃,形成了理性概念。对知识的重点、关键之处教师通过恰当的问题设计进行引导、概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是什么样子的?""利用手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折一折看,一看,长方形两条长边是不是一样长?两条短边是不是一样长?正方形四条边是不是一样长?"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者的作用,当学生思路停滞时,通过问题促使其再前进一步,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时,教师及时总结、升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设计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所用素材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例如:通过玩积术引出一系列活动,再如练习的设计:找出身边或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长方形、正方形图形,用小棒摆长方形、正方形、找出"机器狗"身上的长方形,正方形。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兴趣出发,使学生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事物,突出了小学数学知识的基础性与应用性,另一方面注意了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第98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