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战国策的策士形象

发布时间:2020-05-27 04:26:23

内容摘要………………………………………………………………………………

引言……………………………………………………………………………………

1、策士的产生………………………………………………………………………

2、策士的分类与代表人物…………………………………………………………

1义务助人不求回报——鲁仲连……………………………………………………

2求生存谋功名——苏秦……………………………………………………………

3阴险奸佞——张仪…………………………………………………………………

4注重个人尊严——颜斶……………………………………………………………

5重感情讲义气——聂政、荆轲……………………………………………………

3、策士的特点………………………………………………………………………

1、拥有积极向上和功利的思想………………………………………………………

2巧言辞令,能说会道………………………………………………………………

3深谋远虑,足智多谋………………………………………………………………

4勇敢果断,注重实干………………………………………………………………

四、策士的语言…………………………………………………………………………

1、策士语言的特点……………………………………………………………………

2、策士语言的影响……………………………………………………………………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战国策》的策士形象

《战国策》主要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充满动荡和变革,各国各诸侯之间在互相争权夺利、领土纷争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一个国家除了国力、军队非常重要之外,其政治与外交等综合国力也是争霸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于是,策士应运而生。尤其是在战国时期这一历史舞台上,策士们运用他们的智慧、谋略和口才创造出了一段又一段的传奇。本文将针对《战国策》中的策士们进行详细的研究,旨在通过策士们的特点、语言能力以及代表人物的分析等,探索出策士形象作为战国时期特有历史形象的作用与意义等。

关键词:《战国策》;策士;战国时期;语言

On the "Warring States" the strategist image

Abstract

"Warring States" mainly tells the story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 society full of turmoil and change, between countries in the process of mutual fight for power and money, the princes of territorial disputes in the gradually realized that a country besides the national strength, the army is very important, and its political and diplomatic strength also is one of the indispensable elements in the process, for then, counselor emerge as the times require. Especially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n this historical stage, strategists use their wisdom, counsel and eloquence has created a legend. This paper will give a detailed research on the "Warring States" of the strategists, aimed at the characteristics, strategists language ability as well as representative of the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strategist image a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unique historical image etc..

Keyword"Warring States" Warring States period; language; counselor;

《战国策》是一部非常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先秦名著,跟许多历史著作一样,对于《战国策》的各种研究和争议由来已久并各执一词,然而,纵观诸多研究作品可以发现,大部分的研究内容均针对《战国策》这部作品的校勘与注释等方面,并没有太多更深更广的推进。近年来,随着对《战国策》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多方面的价值也愈发的被人们关注起来,尤其是文风对后世影响以及书中“谋士”、“文士”、“侠士”等人物形象的探究等,甚至于书中所引的寓言故事等诸多方面均被各种文学著作论述、论著着。本文将主要针对“策士”这一人物形象进行研究论述,通过其特点、语言能力以及代表形象的分析,力求找出最接近真实且全面的“策士”形象。

1、策士的产生

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可知,社会的动荡往往会引起思想上的动荡并促进先进思想的产生。而战国时期就是一个列国纷争,弱肉强食的历史时期,可以说就是长期处于社会大动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之内,各类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改造社会的方法和办法,而各个割据势力的统治者也都在寻找一种图存强国的思想,于是在这两方面的共同需求之下,战国时期的思想发展获得可空前的繁荣,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景观,从而奠定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

另外,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还产生了一种相对独立的阶层,这就是最早的士的阶层。在战国时期的阶级关系中,“士”是一个非常活跃的阶层,他们的政治态度、思想作用和性格特征均因人而异,也因所处的社会国家情况而不同,这些情况在《战国策》这部著作中都得到了极为生动的反映。而在士的阶层中很大一部分是“为各国统治阶级出谋划策的策士,另外一部分则是潜心著书立说,聚徒讲学,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学说主张,这种人后来被称为学士。”

根据史书记载,策士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不同的生活环境,因此策士们也就有着不同的文化和道德修养,再加上策士们大多带着不同的目的从事游说和劝诫,因此他们之中既有为了一己私利、个人恩怨进行挑拨之能事的没有德行的说客,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之人。

二、策士的分类与代表人物

《战国策》这部著作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正是社会结构变化迅速,社会矛盾突出尖锐,战争连年不断,且思想文化空前活跃的一个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之内,策士阶层的出现和人数可是迅速的增加,在扩大他们影响的同时,也由于他们掌握的丰富的文化知识而开始被君主等统治阶级所重视,于是,策士阶层的社会地位也就大大的提高了。另外,在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诸侯国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十分需要这类辩说策士型的人才游走于各国至今扮演者谋士和外交家等政治角色,于是策士的数量急剧增多并愈发的多种多样了起来。

1、义务助人不求回报——鲁仲连

鲁仲连这一人物在《史记》中被称为“好奇伟,俶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而他为人称道的主要有两件事,一件是义不帝秦,一件是报书聊城。根据《战国策》中描写,为了替邯郸、聊城解围,鲁仲连通过有力的游说避免了两次战争,使人民免除了战争之灾。而立了这种旷世奇功的鲁仲连去分文不取的飘然离去了。在鲁仲连解决了邯郸困境后,平原君曾经想封赏鲁仲连,但被他拒绝了,他还表示“所谓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

因此,在策士中,像鲁仲连这种行侠仗义,甘于奉献的有识之士堪称为策士中的义士了。

2、求生存谋功名——苏秦

战国时期是相较于春秋时期更为激烈的混战时代,各国之间摒弃了过去勉强作为、虚与委蛇的仁义礼信之说,开始了用权势争利、以智谋取胜的大兼并活动。在这个时候,活跃于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们,用自己的才智和谋略向需要的君主换取功名利禄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策士们往往因为出身低微,要真正实现理想也绝非易事,往往要历尽艰难、锲而不舍方能成功,苏秦,就可谓是这其中的翘楚。

苏秦是东周洛阳人,曾跟随鬼谷子学习,因游历多年都没有受到重视,最终到了秦国,当时的秦国孝公刚死,商鞅又被车裂,秦、齐两国之间的关系也开始发生了变化,于是苏秦瞅准时机提出了“连横”的建议。可惜,苏秦由于太急于求成而倾其所有的将自己所学展示出来,不仅没为自己带来利益,反而招来了嫉妒,最终“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

“去秦而归”的苏秦回到家中不被理解且备受鄙夷和冷落,因此更加发奋读书,“头悬梁、锥刺股”的历史典故就是从这个时候而来的,“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股,血流至足。”如此刻苦之后的苏秦,最终成功的被拜为赵相并拥有了“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环、黄金万溢。”的极高待遇。

通过苏秦的际遇可以看出,许多策士因为出身背景的低微而不得不为了生存与功名将眼光放在拥有优渥生活条件的王侯身上,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力荐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左右时局的同时换取较高的社会地位和金银财富。

3、阴险奸佞——张仪

战国时期因邦交的不确定性因素,各诸侯国之间言而无信的状况也是习以为常的。而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和变革转型等因素,也随着生活矛盾的逐渐锐化和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使得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成了各国之间和人家交往之间的标准信条,对于国家来说强兵富贵是硬道理,而对于个人来说,则竞争进取和出人头地才是硬道理。张仪这一著名的以卑鄙奸佞著称的策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提起张仪,历代学者们给出的评价几乎都是奸诈反复、无赖小人等相关的字眼。但不可否认的,张仪的确利用其自身的才智充分分析出了对手的心态,并能做到投其所好的设下计谋,从而不折手段的达到目的,最终加强了秦国政治、均是的力量,并得到了其想要的功名利禄等。例如在《张仪之楚而贫》中,张仪因想离楚国而去却没有盘缠时,抓住了楚王好色的弱点,故意在楚王面前夸大了晋国女子的美貌,而使得楚王“资以珠玉”,以及制造了南后、郑袖的恐慌等不难看出此人狡猾和聪明之处。

而在《齐助楚攻秦》中,秦王因齐楚两国交好命张仪去破坏时,张仪利用楚王贪小便宜的特点利用秦国六百里地进行引诱:“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是此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最终楚怀王上钩并解散了与齐国之间的联盟。

4、注重个人尊严——颜斶

战国时期策士们的思想大多受到了春秋以来儒家仁义思想的影响,尤其从东周时期开始,许多伦理道德就已经存在了,因此许多策士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仍然会保持着较高的节操。所以在战国时期的许多策士们虽然依附着君主王侯生存,但在思想上仍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他们并不会随便兜售自己的计谋计策,而是在获得当权者充分尊重的情况下,才会献出,并且也不会因为物质原因放弃自身的尊严等。

战国时期的策士颜斶就是这个方面的典型,他在计谋方面的才华并没有太多的记载,然而关于其人格品行的描写还是很多的。例如在《齐宣王见颜斶》中曾这样叙述,当齐宣王对颜斶说“颜斶前!”的时候,颜斶回复说“王前!”这还不打紧,颜斶还声称:“士贵耳,王者不贵。”“夫颜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颜斶慕势,不如使王趋士。”话语中充分显示出了不卑不亢的高贵人格和尊严,并最终让齐宣王叹服的表示“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而面对齐宣王“食必太牢,出必乘车”的盛情时,颜斶却并不贪图,反而宁愿过着“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的生活,并以此将策士人格与精神中不慕利、不求贵和不畏权的勇敢与尊严再一次完美的诠释了出来。

5、重感情讲义气——聂政、荆轲

到了战国后期,七雄争霸的态势开始逐渐分明,许多策士也开始从游说的方式逐渐转变为“行侠仗义”式的武力解决国与国之间的权势纷争,而这种策士大多是没有特定行为标准的,他们大多以个人的恩怨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和行为,且重情重义。例如聂政在行刺韩国相国韩傀之前,为了避免连累家人讲纹身刺在了连上,毁去容貌后刺杀了韩傀。

而作为战国末年的刺客荆轲,为人豪爽,喜好读书与击剑,并与高渐离和田光交好,后田光将荆轲推荐给了燕太子丹,而荆轲更是因为燕太子丹的器重义无反顾的揽下了刺杀秦王的任务,希望能以此来阻止秦对燕的进攻。结果行刺失败,荆轲被杀。而荆轲的死也正式象征着战国时期策士时代的结束。

3、策士的特点

在《战国策》这部著作中,策士们是由于特殊时代所造就出来的特殊人物,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才智与计谋,依靠着“三寸不烂之舌”的游说而获取财富,并由一介布衣一跃而成为权贵,他们或追求功名利禄、或为国为民,但不论为了什么都不能否认他们能言善辩,做事情勇敢果断的独特魅力,其实仔细研究就可以发现,无论属于何种策士,他们之间都会有共通点的。

1、拥有积极向上和功利的思想

查阅史书可以发现,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原始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内,社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动荡不安,许多分裂已久的诸侯国开始走向统一,不可避免的要经历思想统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之内,《战国策》这部作品在宣扬功利的同时肯定了正常的功利欲望,并强调通过智慧和能力去求取富贵。例如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的发奋读书是为了游说当局者进而成为“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张仪也曾明确表示过游说是为了“说一者诸之王,出而乘其车;约一国而反,而成封侯之基。”

通常情况下,策士们会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来换取财富并达到自己追求功名利禄的目的,但有的也会违反公平的原则,通过诈欺的手段谋取不义之财。例如在《战国策》中的《齐策三》中,孟尝君出巡到楚国的时候,楚王派郢都的登徒官送他一张象牙床,登徒官怕象牙床在运送的过程中损坏,就求孟尝君的门人公孙戍帮忙进行阻止。而公孙戍通过说服孟尝君,不但获得了孟尝君的赏识还从公孙戍那里获得了好处,至于登徒官和孟尝君,他们一个避免了家破人亡的危险,另一个则发现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因此这种多方获利的策士思想在当时是极得统治者允许和鼓励的。而在《战国策》中的《东周策》中,苏子则为了一己私利蒙骗两国君主,最终使得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地,也致使东周和西周两国最终失去了民心,自取灭亡了。

到了战国的中后期,策士们往往还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和达成目标而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各个诸侯国之间也常常会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而经常变动自己国家的政策来进行迎合。当策士们发现自己的主张与统治者之间相悖的时候,要么会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要么就会改投别的国家。例如在《苏秦始将连横》中苏秦在以连横主张没能说服秦王的时候,开始了游历六国,并最终获得了成功。

2、巧言辞令,能说会道

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武力的强弱,但策士与谋臣之间的筹划与计谋往往也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策士们辩论的语言,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各方面的势力的存亡与消长,因此,在辩论中,灵活而有力的辩论方法和言辞是使对方信服的最佳手段。策士们或用意味深长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去打动对方,或用历史的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者仔细观察对方抓住对方的弱点并趁虚而入,一举击败对方,或用现身说法,以自己亲身经历说服对方等等,总之,都是根据具体环境而定的,所以,策士们的言辞技巧往往会根据时间、地点和对象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

例如在《赵且伐燕》中,苏代就通过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对“燕赵相支”进行了生动的比喻,使赵惠王深刻的体会到了其中的道理,并最终放弃了攻打燕国的计划;在《蔡泽见逐于赵》中,蔡泽通过列举商鞅变法被车裂、白起赐死、吴起肢解和文种被杀这四个历史典故证明了自己“功成身退”的主张,而范睢在听完蔡泽的分析之后,觉得深受启发,并最终借病归隐了;在《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中,颜率在周告急时抓住了齐王的弱点,以九鼎为诱饵,最终保全了周室并紧抓齐王忧虑运输的心理夸大运输难度,使得齐王放弃了九鼎;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巧妙的运用了生活中的体验,以妻妾客与“我”之间的关系暗喻治国兴邦的道理,由此及彼由小及大的提出了“广开言路”的建议,也最终达到了“皆朝于齐”的治国效果。

3、深谋远虑,足智多谋

战国时期是智谋竞争的时代,只有足智多谋的人才能有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同样的,许多策士利用自己的智谋趋利避害的同时更为君主提供了治国的良策,甚至使整个国家都转危为安、绝处逢生。如果不深究这些策士们的动机,单论他们的聪明才智的话,真可谓是深谋远虑、足智多谋了。

例如在《冯谖孟尝君》中的冯谖在备受孟尝君善待之后,为他提供了“狡兔三窟”的计谋。后来,冯谖有利用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通过“谋复相位”和“请立宗庙”等,最终让“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因此,冯谖可以称为谋略与胆识并存,且为主人竭尽毕生智慧的忠义之士了。

又如在《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中,身为谋士的司马错为秦惠王献上了取得蜀地并最终成就霸业的谋略和计策;而《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触龙以其过人的政治见解和独特的谈话技巧,先是从爱国立场出发,从闲话家常切入,用亲切而有人情味的话语打动了赵太后的心,创造出友好的气氛之后加之晓以大义和利害关系,并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得赵太后答应了质子于奇来保全齐国。

4、勇敢果断,注重实干

在谋臣策士辈出的战国时代,单把策士们看成是“说客”其实是极为片面的,因为策士不仅仅是说客,还是实干家。策士的政治主张和计谋不论好坏都必须付诸实践和以实际行动来证明,也因此,策士们往往会冒着杀身之祸去进谏和说服,这样一来,没有足够的勇气和当机立断的胆量是难以实现的。

例如《荆轲刺秦王》这个故事可以说是《战国策》中一曲英雄的赞歌了。荆轲是位具有刚毅性格的侠义之士,义无反顾的领受了燕太子丹刺杀秦王的艰巨任务,并大义凛然的高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来壮行。虽然最终结果并没遂人愿,但其毫不畏惧的气概和临死前“倚柱而笑,箕踞而骂”的坦然悲壮仍然使秦王“目眩良久”。

4、策士的语言

1、策士语言的特点

(1)具有鼓动性和感染力

极具鼓动性和感染力的说辞是策士纵横整个战国时期的看家本领,无论如何的夸张和比喻,其最终目的都是创造出无可辩驳的结果。例如在《秦围赵之邯郸》中秦攻赵时,赵的盟友魏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派出新垣衍潜入赵国劝其投降,赵国的情势可谓是危在旦夕。此时,鲁仲连按照事情的急缓程度,先是觐见赵国的平原君,用激将法表达了失望之情,并以尖锐的话语激发了平原君的决心与勇气,随后,鲁仲连又找到了新垣衍开门见山的表达了自己的意思:“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随后有有理有据的强调了助长秦的嚣张气焰的严重后果,其不可辨驳不容置疑的气势,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他说服成功。

而在《苏秦为楚合纵说韩王》椎间盘民歌。苏秦在面对韩王的时候先是极力的夸赞韩国的兵强马壮,接着又指出了“以韩之劲与大王之贤,乃欲西面事秦”的现状令韩国“羞社翟而为天下笑”,随后又利用讥讽鼓吹等语言论述,最终使得韩国的君主“忿然作色,攘臂按剑曰:‘寡人虽死,必不能事秦’。”

(2)言语表达周密迂回

在《战国策》中,策士的言语表达与说辞通常是善于分析形势,并采用周密迂回的布局手段,使得说辞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例如在《触龙说赵太后》中,当秦攻打赵国,赵向齐求助时,赵太后面对齐提出的“必以长安君为质”的条件拒不接受,此时的触龙通过策略性的进谏方式,由此及彼的迂回曲折,层层推进的避开了赵太后锋芒的盛气,先消除了她的戒备心理,并投其所好的谈论起了养生之道,缓解了紧张气氛的同时也为进谏创造了条件。随后,触龙又借由为子求职一事引出了赵太后的爱子之情,并瞅准时机采用对比的方法提出了太后疼爱女儿甚于长安君,并以太后为女儿计划深远的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最终使得太后心悦诚服的同意了谏言。

(3)善于使用寓意深远的寓言故事

在策士进谏的过程中,通常因为地位的差异性,使得处于王侯之下的策士们在论说中必须要考虑到对方的心理情况,以避免事与愿违,以及殃及自身的麻烦,因此,若想在语境中达到最佳的进谏效果就是巧妙的运用寓言故事进行形象的说明。例如在《齐欲伐魏》中这样写道:“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通过犬兔互相追逐而最终田父得利来形象的说明齐、魏相争,秦楚得利的道理,寓意深刻而精准。

(4)通过形象的比喻说明道理

有的时候将道理直接阐述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但如果借助形象的比喻则可以在提高言语效果的同时,为对方提供了可以理解的形象。例如在《苏秦之楚三日》中,楚王想知道苏秦为什么要离开楚时,对他说道:“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者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苏秦连续使用了四个比喻来说明同一个道理,形象而准确的论述了难以见到楚王的处境。

2、策士语言的影响

1)对当时的影响

处于战国时期的动荡年代,时局战乱不断,武将出力南征北战,文臣用脑出谋划策,因此在《战国策》中,一个国家的安定与兴盛,武将的功劳不可磨灭,但有的时候更多的功劳则来自那些能说会道的策士们,他们用自身丰富的学识和诡辩的口才行使着翻云覆雨的本领,短短的几句话就可以左右一个君王甚至成为权贵的代言人。身为策士,更能在国家的存亡之际运用自己的言语的技术使各国的君主们或联合或分裂,或建立友好邦交,或战场上兵戎相见,而策士们更可以通过言语的力量使别国征战不休,自己的国家却化解危机的同时坐收渔翁之利。例如在《燕攻齐取七十余城》中,鲁仲连巧用计谋,用信件代替了游说,使燕国的守将自动放弃了聊城,从而取得了胜利。

当然,也会有一些策士为了自己的私立运用诡辩的才能进行游说,并从中得利。例如在《秦策二》中的甘茂就在秦王面前通过污蔑公孙衍口风不严使秦王不再信任公孙衍,并驱逐了他,保全了甘茂自己的地位。由此可见,《战国策》中策士们的语言作用对当时的影响是极为突出的。

(2)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战国策》这部史学名著作为我国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中策士们的语言艺术不仅对我国后世文学的发展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也有力的推动着我国文学的进步与繁荣。

首先,《战国策》中策士们的语言说辞创造并体现了战国时代所特有的民族风格,例如张扬语言态度和雄辩的语言环境等。策士们独具的简洁明快的叙述方式,流利的辩论才能以及旁征博引、条例分析的论述能力都集中体现了策士们的精神面貌,同时也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而重大的影响。策士们的言语艺术使得整个著作的词汇都极为丰富,其叙述的条理性、说理时的鼓动性、辩论时的逻辑性和诡辩过程中的曲折性以及整个论述过程的完整性和修辞的巧妙性等都是后世文学作品中努力追赶并不可超越的。

其次,《战国策》中策士们的语言艺术是值得后世学习的。策士们为了增强自己的说服力和鼓动性,往往会运用大量的排比、夸张、比喻、拟人以及设问、反问等一系列的修辞手法,具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尤其是策士们有意收集整理并创作除了许多生动有趣且寓意丰富的寓言故事,例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和“南辕北辙”等,这些朗朗上口、寓意深远的故事至今还流传在人们的口头上和日常生活中,成为了极富警策性和寓意深刻的成语,极大程度上的丰富了我国的语言宝库。

(3)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在《战国策》中,策士们充分利用了口头语言的优势,运用简洁明快、犀利流畅,有声有色的语言进行着说理论辩和口舌交锋,同时也最大限度的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进一步完善了说理论辩的艺术形式,并使之在错综复杂的变化中立于了不败之地。这些实际斗争中的经验,是策士们的辩论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施展和表现,从而也创造出了丰富的辩论经验,而这些经验被后人又运用到了生活和学习中,可以说《战国策》中策士们丰富的语言和辩论艺术对我国继续研究和发掘这段时期的历史有着不可估计的现实价值。

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思想最为活跃的时代,而策士则是这个时代中最为活跃的人物形象。他们是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生存和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社会角色,不论是弱国还是强国,其政治生活都离不开策士们的出谋划策。时代的斗争需要使得战国时期代表着各个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们意识到了人才才是强国的重要条件,策士便在这种时代的大背景下产生了。他们或四处游说,或出谋划策,充分的活跃于当时的政治和外交的舞台之上,毫不讳言的,策士是整个战国时期的主流阶层之一,更是《战国策》这部著作中不能缺少的主角。他们拥有独立的任何和足智多谋的能力,他们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贡献智慧的特点是时代所特有的,即便德行不够完美的苏秦、张仪等也不失为推动战国时代社会发展的先锋人物。

参考文献

[1]陈才训.《左传》行人辞令与《战国策》策士辩辞比较[J].社科纵横,2001,04.

[2]李晶晶.先秦策士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3]陈力勇.《战国策》人物语言艺术研究[D].复旦大学,2010.

[4]胡如虹.论《战国策》的语言艺术[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1.

[5]蒋苏苓.论《战国策》策士“说”的技巧[J].科技信息,2011,16,P164.

[6]罗菲.《战国策》策士的心理论辩术研究[J].毕节学院学报,2012,10,P123-128.

[7]谢东贵.《战国策》策士形象新论[J].中国文学研究,1994,01,P19-25.

[8]郭慧.《战国策》与《史记》策士形象差异考[J].西安社会科学,2010,05,P72-73.

[9]杜鹃.《战国策》谋臣策士的语言艺术[J].新闻爱好者,2009,07,P30-31.

[10]欧小蓉.试论《战国策》中策士的悲剧[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04,P77-80.

[11]梅伟.策士用于知己——《战国策》中策士品格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6,P115-117.

[12]叶光大.中国古代文学史[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13]刘向.战国策(二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出版.

[14]苏洵.嘉祐集笺注(一版)[M].曾枣庄,金成礼(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

经过半年时间的忙碌于研究,这次毕业论文的写作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作为一个本科学生毕业论文,从设计伊始就由于经验的缺乏导致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导师的认真督促指导,以及同学朋友们的共同努力支持,想要完成这一任务的难度是可以想象的。

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指导教师XXX,在百忙的工作中仍能在我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不论是外出实习还是查阅资料、设计草案还是论文方向的最终确定,以及后期修改的过程中都给予了我细心的指导。XXX老师敬业的精神、治学严谨的态度以及专业的技术水平等都将成为我日后踏入社会所学习的榜样。

同时,感谢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各位老师给予的教诲和指导;感谢相处四年的同学们的帮助与关心,因为你们,这四年我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上都在不断的进步着。

最后,我还要感谢在百忙之中仍对本文进行悉心审阅、评议和参加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

论战国策的策士形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