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明》阅读

发布时间:

2016江苏卷】 【文本解读】
会明 沈从文
①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提起三十三连,同时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事情已十年了。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的缠裹着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
(点出三十三连对于会明的意义,突出会明对“旗”的珍视,为下文多次写“旗”作铺垫)
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会明老早就编好了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他算定这热闹快来了。在开向前防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是他还唱歌。一歇息,就喉咙说话
(“这十年……”揭示战争的真正意义。而会明对战争的看法与热衷,看似滑稽,实则具有悲剧意义)
③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这事情仿佛和自己太有关系了,他成天总想念到这件事。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的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进哨兵旁边,问:“大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有。”“我好象听见枪声。”“说鬼话。”他身上也有点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间正是六
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烂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虫爬行。为了那太难看、太不和鼻子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
(渴望赶快开战的另一个原因)
④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这和平倘若当真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太高兴的事情。人人都并不喜欢打扰,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于是,他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关心,好像一开开火后就可以擢升营长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可了
(末句与上一节结尾照应)
⑤去他们驻防处不远有一个小村落,看看情形不甚紧张,就有些乡下人敢拿鸡蛋之类陈列在荒凉的村前大路旁,来同这些军人冒险做生意。会明常常到村子里去。一面是代连上的弟兄采买一点东西,一面是找个把乡下上年纪的农民谈一谈话。他一到村落里,找到谈话的人,就很风光的说及十年前的故事,有时也不免小小吹了一无害于事的牛皮譬如本来只见过都督蔡锷两次,说顺了口,就说是四五次。他随后做的事是把腰间缠的小小三角旗取了下来。“看,这个!”看的人露出吃惊的神气,得意了。“看,这是他送我们的,他说“嗨,勇敢点,插到那个地方去!你明白到哪个地方去吗?”听的人自然是懦夫,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烟管一面说……
(红色部分体现了会明对于十年前故事的珍视,也交待了他渴望战争的另一个原因,同时与下文形成反差)
⑥因为这种慷慨的谈论,他得到一个人赠送的一只母鸡,带着帐篷,用一个无用处的白本子安置了它。到第二天早晨,木箱中多了一个鸡卵,第三天又是一个。
他为一种新的兴味所牵引,把战事的一切完全忘却了他同别人讨论这只鸡时,也像一个母亲与人谈论儿女一样。他夜间做梦就梦到有二十只小鸡旋绕脚边吱吱地叫。鸡卵到后当真积到了二十枚,就孵小鸡。小鸡从薄薄的蛋壳里出到日光下,一身嫩黄乳白的茸毛,啁啾地叫喊,把会明欢喜到快成疯子。白天有太阳,他就把小鸡雏同母鸡从木箱中倒出来,尽这母子在帐篷附近玩,自己却赤了膊子咬着烟管看鸡玩,或者举起斧头劈柴,把新劈的柴堆成塔形。遇到进村里去,他把这笼鸡也带去,给原来的主人看,像那人是他的亲家。从旧主人口中得到一些动人的称赞后,他就非常荣耀骄傲还极谦虚说:“这完全是鸡好,它太懂事了,它太乖巧了。”看样子,为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
(之前是“一倒就睡死”,现在是“做梦”;之前是整天谈论十年前的事,现在是整天围着鸡生活;之前是整天“想念着这件事”,现在是“渐渐倾向于非战主义”……主人公生活的变化促进了思想的改变)
⑦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把军队撤退。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那微笑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
(本段是前面内容的推进,由“渐渐倾向于非战主义”到和议之后的“很幸福”“微笑”,揭示出主人公思想认识的改变)


【整体感知】2016年江苏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的是沈从文的短篇《会明》,讲的是一个旧时代军队中的伙夫的事情,借他的视角讲述那个时代生命的卑微和老百姓对生活的基本诉求。
这篇小说从“变”与“不变”两者的冲突看会明的精神与其所处环境的严重不协调,沉浸在某种光荣的过去时代而对目下已经变异的社会现实却毫不知觉,坚守旧时代精神的会明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独与寂寞、尴尬与艰难等。《会明》深入人性的根本,突显悲悯、卑微但又乐观、坚强的双面人格,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认识。

【题目解析】
1.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①战争让他重温三十三连的荣誉,体现他作为一名士兵的价值;②战事如拖到六月,死伤士兵的腐烂会让他不忍直视;③打了,无论胜败,对他而言都是一种解决。
【解析】此题是信息筛选题。这种题目的答案文中一定会或明或暗地告知的,只要圈出答案的区域仔细筛选关键词句重新组织回答便是。另外,还要注意人物的身份、地位、心理等潜在原因,比如会明是一个士兵,他所在的三十三连有着悲壮的历史(第一段),他现在是
一个人肩负着全连的使命;而且后文中他还向别人夸耀……
所以本题的答案要结合①②③④⑤段来回答。(文中的告知非常明显,见文中红色字标注。此不一一赘述) 2.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第一处:向村人吹嘘过去的荣耀,满足虚荣心,体现内心的空虚。第二处:从喂鸡的成就中获得满足,体现内心的充盈。
【解析】“精神状态”是此题的关键词,要认真审清楚。“精神状态”也就是心理状况。回答此题要结合小说的前提和情节,因为前提是情节的驱动,情节(事件)是心理的外在表现。 第一处画线,是作为士兵的会明在无仗可打的前提下去小村落向村民讲十年前三十三连的光荣故事并吹嘘说与蔡锷见了四五次,看着听者露出吃惊的神气他就得意了时说的,这表明他内心是异常空虚的。
第二处画线,是会明有了事做、忘了战事的前提下,心理不再空虚时说的话,言为心声,此处一改前面的不同,与第一处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内心充实了。 3.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4分)

【答案】①贯穿全篇,前后呼应,体现小说的整体性;②会明对插军旗由渴望到不抱希望,形成一种反差的艺术效果。
【解析】这是一道常规题——作用题,应从“内容”“结构”来答。但此答案似乎有不妥之处。
【修改答案】内容上:①由接受任务到渴望,表明会明作为一位士兵时刻不忘军人以服从为天职为使命的形象;②由渴望到不抱希望,表明会明在无仗可打的情况下的心理变化历程——空虚到充实。
结构上:③是行文线索,贯穿全文,同时,又前后呼应,使行文结构更加完整;④由接受任务到渴望到不抱希望,使情节形成波澜,从而形成一定的艺术效果。

4.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分) 【答案】①欣慰,这个六月没有士兵伤亡、腐烂;②幸福,在喂鸡的行为中,感受充实;③快乐,会明由热衷战争转变为“非战主义”者,思想境界提升;④内心丰富,心灵由以前的简单单一,走向丰富,走向立体。 【解析】关键词“微笑”是一定要审清楚的,一个人为什么会微笑,必有内心之喜,物有所获,心有所得,一结合文章内容,便可知晓:原先的会明,由空虚转为现在的充实,该微笑;所在的新三十三连,没有一人再受伤、腐烂,该微笑;喂鸡,不让鸡受到伤害,他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者,也该微笑……

答案主要来自后两段。任答三点,只要理由充分不重复,应该不会扣分!

【资料链接】
《会明》讲述的是一个伙夫的生活,他是一个老实忠厚的人,总给人一种呆呆的感觉。他喜欢安静的生活,在战争中总希望赶快开战,快点结束这一切。他是一群小鸡的妈妈。他是一个在普通不过的伙夫! “排班站第一,点名最后才喊到,这是会明。”沈从文的小说《会明》就是从这样一句言简意赅而充满意义的交代开始,将我们带到一个平凡的甚至有些愚呆的普通军士身边。
会明是陆军第四十七团三十三连一个被干粮柴米小号了三十年的伙夫。他有 着超乎常人的高大威猛的皮相,而实际上却是一个随和到几乎温驯的人,他似乎从来不为自己的利益做什么抗争,竟似乎可以顺来逆受。而欺软怕硬往往是“机灵人”的天性,在这样一个本来可能是自己畏惧的人面前白白排场,显现高明,大概是每个人都觉得满足的是,所以会明就越发在人们的恣意取笑中“呆”下去。 而在这样一个袋子身上,竟是有着一些个小小的矛盾的。会明是一个简单的呆子,却有着朴实而热情的理想,这理想在有知识有胆略的青年身上大概会是“奋斗”“牺牲”一类的富丽堂皇的词语,而在会明这里,却只
是“增长了一些呆处”。“他眼前所望所想只是一副阔大的树林,树林中没有会说笑话的军法,没有爱标致的中尉,没有勋章,没有钱,此外嘲笑同小气也没有。树林印象是从都督蔡锷一次训话所造成。这树林,所指的是中国边境,或者竟可以说是外洋,在这好像很远很远的地方,军队为保卫国家驻了营,做着一种伟大事业,一面垦辟荒地,生产粮食,一面保卫边防。” 说起来也许这是一件荒唐而讽刺的事情。“从讨袁到如今整整十年。十年来,世界有许多事情都变了样子,成千成百马牟、流氓都做了大官”,“这是多年来,是中国做官在新世纪别无所为、支撑天互相战争的时代。新时代的记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的人的官”。而最初那个蔡都督“为保卫国家驻了营,做着一种伟大事业”的理想,成为“聪明人”对阵或者和议、战乱或是“和平”的幌子,成为六月天尸臭遍野的不痛不痒的托词,而它的最本质意义的保留和成长,确是也在一个“呆子”的心理。这个念想他竟然不能与军队里那些个似乎立着 最近的人言说,却可以兴致勃勃地与民间的同他一样质朴的百姓来谈论…… 而那个因怀着了着模糊理想,直觉到要避免在六月天打仗而期盼着战斗的伙夫会明,在他生命的孤独为一些平凡生活的本地烟叶、家常谈论、成了家产的母 鸡和小鸡所填补后,他对生命的简单而执着的爱比对那“树林”朦胧的憧憬更加
有力的显现了出来。他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单调的身份突然发生了改变:他不在只是一被人不嘲笑和捉弄的火夫《他同时是一个为村子的人们所重视的军爷,是一只争气母鸡和一群活泼小鸡的主人,是一个为很多士兵带养着小生命的“重要人物”。他甚至有些忘乎所以地侵在新新的角色里,那细小的生命成长竟然能让他 忘记了战场这个死亡代名词的恐怖,甚至要把他的宝贝们带带到火线去。他任然简单却变得缤纷多彩的生活又让他成为一个“非战主义”者,他为六月的和平、弟兄的健康和秋日里生命的成熟而满意幸福,充满希望。 会明是“呆”的,然而更是“生动”的。会明的呆,是因为他心中有了一片树林。尽管它是模糊地,但是任然足以将那“勋章”、“钱”、“嘲笑”和“小气”通通屏蔽掉,只在她腰间的宝贝军旗上寄托这一种质朴的渴望;会明的“生动”, 则是因为他有他平凡然而执着热爱着的生活。他相信简单的善恶道理,喜欢和同他一样朴素的人交流和分享,他感受着有金黄色烟叶的平常生活和小小的生长着的生命带给他的欢愉。 因此,这个从军多年,颠沛流离而随遇而安的火夫,他担着“呆子”的虚名, 却做着再聪明不过的事情;他明白自己上司的上司,不过也是一个口称为“打倒 阀而战”“军阀”他惦记着要避开令人恐惧的六月,而早点进行战争的“了断”去与那“屯边卫国”的事实更进一步;他“凡事好商量”的胡子和品行帮助
他很
快在于他一般平凡的人中找到默契和情谊; 他慷慨得度把养育小生命的快乐与同伴分享,却明智的任然将小小吹虚一下自己,更知道与热心而善良的老乡共同感受自己的荣耀;在看到六月火热的天气中 依然健康存活着的士兵兄弟,他会流露出“没人明白”的“呆呆的”微笑……
在《边城》的题记中,沈从文写到:“对于农人与士兵,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随处都可以看出来。我从不隐晦这点感情…… 因为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的,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的, 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的,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的 ”。会明,便是这样一个“农人与兵士”的典型代表。作者对他笔下的这个形象显然是非常钟爱的,甚至,对会明的理想,对他的欢乐和热情,都是一样的感同身受。他这样由衷的感慨:“我愿意返回到‘说故事人得故事’那种生活上去,我总要梦到做一只小船打点小牌,骂骂野话,过着兵士的日子。我喜欢同‘会明’那种人抬一箩筐米到溪里去淘,我及其高兴的把一支笔画出那乡村典型的脸同心”……在沈从文笔下,会明的憨态可掬,善良朴实和他对生命执着而朴实的爱是那样的清澈感人和令人尊敬。 如果说沈从文笔下的女子形象是他轻轻屏着呼吸,自己的心灵和眼睛重新回归 自然而小心翼翼造就的话,哪么如会明这样的简单而质朴的平凡人,则是作者看透
了世间的冷漠和丑陋,却仍然一直潜入内心温暖而宽厚的境地,带着弟兄之情娓娓叙来的。那亲切而熟记的笔调,深广而绵延的感情,仍然会长久地打动每一个禁锢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正在对一切扭曲和压抑都习以为常了的人们。 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有会明这样的“呆子”带给我们心灵的片刻的温暖和澄清的同时,作者仍然没有忘记那个纷乱而糟糕的世界。士兵和农人正是连年内战首当其充的受害者,他们背井离乡横尸遍野的悲惨遭遇和军阀混战草菅人命的诗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会明在前线上的不安、平静以及喜欢,都与那强大的、始终挥之不去的死亡与腐烂的阴影与威胁形成刺目的对比,同时竟也是一种他并不自觉地,而让人看来却更为感到心动与心痛的抗争。作者那为了会明那样的平凡人所寄以的无限关爱而温和的笔触中,仍然饱含着对社会动荡内战频仍对人民 造成巨大伤害所做的声讨。 正如作者所说,“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 么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做朴素的叙述……” 呆子会明,是微笑着的。而他望着在六月的酷暑里“一个也没有腐烂”的兄弟“呆呆地微笑”时,“那微笑的意义,没有一个人明白”。那么这样个微笑的呆子,这个呆子的期待、满意和幸福,书卷外的我们又是明白的
吗?那个“把神略凝”,就“清清楚楚”“从从容容”写下这样一个呆子的沈从文,我们又是明白的吗?我们可曾从这样的呆子和微笑中看到那一幅扩大的树林,到那小生命蓬勃生长的希望,看到那血雨腥风之中人性安然存在的温暖?如果有着这样的可能,那么,是的,我们的读者有福了!

《会明》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