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茅盾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

发布时间:2015-02-25 09:21:00

论茅盾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

推荐本文 

0

分享:

任士恩 董小坤


  摘 要:本文论述了茅盾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通过分析人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来论述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通过分析塑造的人物形象系列来论述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通过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创作方法来论述塑造人物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人物形象 丰富性 复杂性 人物形象系列 创作方法 
   
  一 
   
  茅盾在反映自己的时代时,所关注的中心始终是作为各种社会总和的“人”。作者准确地把握了20世纪30年代社会各阶段、各阶层的人的思想、性格、心理、命运及其历史纠葛和流动,从而反映出整个大时代的全部丰富性和复杂性,因此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中国的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激烈动荡的年代,茅盾以这个动荡的时代为背景,广阔地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各阶层人们生活和思想的剧烈变化及复杂动向:全民族抗日情绪的普遍高涨;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自觉反抗力量;民族资本家开始时的犹豫、动摇,最后在人民斗争的推动下加入爱国抗日的行列;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态度及幕后投敌卖国的勾当。在这样动荡的年代,人们在觉醒、发展、变化的同时,必定表现为思想、性格、心理、命运的复杂变化。茅盾努力从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突出人物性格及其发展,又特别注重人物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经济关系和社会地位的变化。这就突出表现了茅盾塑造人物性格多面性的艺术特色。而最能体现茅盾这一独特艺术特色并能代表茅盾作品艺术成就的是《子夜》中吴荪甫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 
  吴荪甫是《子夜》中一切事件和人物联结的核心,是矛盾的焦点。他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民族资本家的典型,茅盾把他置于各方面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来加以刻画。主要描写了吴荪甫与官僚资本家赵伯韬的关系、与工人的关系、与中小资本家朱吟秋等的关系。以这三方面的关系为核心又展开了更为错综复杂的关系:吴荪甫与作为没落地主阶级象征的吴老太爷的家族关系,与其亲属的关系,与屠维岳的关系,与同伙王利甫的关系,与双桥镇农民的关系等。所有这些不同的社会关系如同一面面镜子从各个侧面照出了吴荪甫多方面复杂的性格。吴荪甫性格的基本特征是似强实弱、外强中干。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吴荪甫性格中强与弱两方面不断进行搏斗,其发展趋势是强不断让位于弱。吴荪甫是中国现代社会出现的“新人”——与旧的封建地主阶级完全不同的民族资产阶级,他在精神上无疑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兄弟。茅盾称他为“20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他有着发展中国独立民族工业的雄才大略,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和刚毅、顽强、果断的魄力,更有现代科学管理的经营之才,他确实应该是时代英雄传奇中理所当然的主角。但吴荪甫却生不逢时,正如茅盾所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中虽有些如法兰西资产阶级性格的人,但是因为1930年半殖民地的中国不同于十八世纪的法国,因此中国资产阶级的前途是非常暗淡的。”①吴荪甫曾经认为:“中国官办民办的实业跑到洋商那去了,这是因为那些人不会经营的结果。”当他自己和赵伯韬形成对峙的局面后,这个富有冒险精神而且不肯“妄自菲薄”的人,终于感到自己过的“简直是打仗的生活,脚下全是雷,随时会爆炸起来,把你炸得粉碎!”最终周转不灵陷入困境。作者在对中国社会的剖析中,揭示出了吴荪甫即使具有坚毅的性格也无法摆脱失败命运的悲剧。显然,决定吴荪甫命运的不是他的胆识和计策,而是外国资本主义的铁掌。在四面楚歌、众叛亲离时,他把工厂和公馆都押在公债市场的较量中,结果全军覆没。周扬曾这样评论吴荪甫:“《子夜》里面的吴荪甫是一个具有刚毅、果敢性格的人物,这个人在那以软弱、无能、屈服为共同特征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群里,不能不说是特殊的,但在他的性格的发展、矛盾和最后的悲剧里,我们却读出了中国资产阶级的共同命运。”②吴荪甫性格的这种复杂性,包含着极其深刻的社会内容,充分表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而吴荪甫的悲剧命运正说明:在帝国主义统治下,中国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永远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

吴荪甫这个人物对读者感情的引导也是复杂的:他的自私、贪婪、专断与残酷,以及内心深处的平庸,都会引起读者的反感;然而,他那强悍的生命力却是当时柔弱的民族性格中所缺乏的,我们的民族可以说自20世纪以来,就在不断地呼唤着吴荪甫这样的“铁腕人物”的出现。用他的雄才大略、经营之才与大刀阔斧的魄力打破停滞不前的局面,实现中国工业的现代化。因此,吴荪甫落入了中国现代政治、经济、社会关系网中,虽然几经挣扎,却免不了失败的结局,引起了读者的高度同情。 
   
  二 
   
  茅盾刻画人物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进行了“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茅盾对于进入他艺术视野的人物的性格与命运保持着持久的热情与关注,这些人物在他写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小说创作中不断出现,形成了形象系列,各自构成了某一类型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历史。在茅盾的作品中,主要创造了民族资本家与时代新女性两个形象系列。从20世纪初与地主阶级顽固派相对抗的轮船老板王伯申,到30年代既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买办资产阶级斗法,又疯狂镇压工人运动的吴荪甫,到抗日战争初期被人民斗争推动,终于加入爱国主义斗争行列的何耀先、严仲平,直到抗日战争后期在人民民主运动中找到出路的林永清夫妇,清晰地勾勒出20世纪前半世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总体历史特点与发展的历史趋向,具有了历史的具体性。中国民族资本家是颇能显示中国现代社会与革命的历史特点的新的阶级、新的人,本应该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角色,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在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里民族资本家的形象始终是一个薄弱的环节,茅盾的独特创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具有特殊的历史美学价值。 
  茅盾笔下的时代新女性形象系列与民族资本家形象系列比较,淡化了理念的痕迹,取得了更大的成功,这显然与作家对时代新女性更为熟悉,并倾注了更多的主观情感有关。茅盾说过:“他的作品中女子虽然很多,着力描写的却只有二型:静如、方太太属于同一型;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属于又一的同型。”③前者与传统的东方女性有更多的精神联系,后者则从道德伦理、生活追求到性格、气质都迥异于传统的东方女性(这也是中国现代社会出现的“新人”)。她们声称“既定的道德标准是没有的,能够使自己愉快的便是道德”,她们是真正的“现代人”,“即不依恋感伤于‘过去’,也不冥想‘未来’,而紧紧抓住‘现在’”④,反对克己的清教徒生活,崇尚享乐,厌恶灰色的平庸,追求刺激,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强悍活泼的个性,她们在精神实质上与民族资本家的男“英雄们”是相通的。她们当然不是革命者,但是“只要环境改变,这样的女子是能够革命的”③。在茅盾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作品里,无论是《蚀》里的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还是《虹》里的梅行素,《子夜》里的张素素,作家对她们的趋于极端、易于动摇……是有所否定的,但着力点却在肯定她们思想、性格的反封建方面,真实地写出了她们尽管有动摇,却可能并最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梅女士曾对女友说:“时代的壮举就要在东方的巴黎上演,我们应该上场,负起历史的使命来。”作家反复强调“如果读者并不觉得他们可爱可同情,即便是作家描写的失败”③,但在《子夜》中林佩瑶的身上,已经透漏出了这些时代新女性的悲剧性结局,作家的笔调中批判性因素逐渐加浓。茅盾写于20世纪40年代的《腐蚀》的女主人公赵惠明,就其追求性格应该是“梅行素们”的姐妹,但她已不再是作家倾向的“英雄”,同情中含有更多更深刻的批判。 
  
   
  三 
   
  茅盾还通过鲜明独特的艺术创作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在小说表现艺术上,茅盾特别注重细腻的心理刻画(这主要表现为直接的心理写实与间接动态的心理描写),他追求社会历史的剖析与心理剖析的统一。早在1921年,茅盾在近代小说的解析中就注意到近代小说的特点之一便是“心理解析的精研”。他在创作中努力把动作、环境与人物的心态统一起来加以表现,或者说,更切中于社会心理的写实与再现:注意把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运动中,展现人物心理发展的历史。

 从《子夜》开始,茅盾把小说结构的精心构造作为艺术构思中的重要一环,追求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更加适应的蛛网式的密集结构:“把好几个线索的头,同时提出来,然后交错地发展下去……在结构技巧上要竭力避免平淡。”①作品以吴老太爷逃来上海不久便病危死去和吴府治丧开篇的,如果把这个“序曲”当作吴荪甫悲剧命运的发展史来读,那么开篇关于吴氏父子身世的描写,便具有史笔的结构。这情节把吴荪甫的性格形成引到了历史的渊源中去,使人联想到中国民族工业家的特点。他们在古老的封建社会的母体中生长起来,同封建阶级既有血缘的关系,又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其次是吴老太爷这个足不出户的“封建僵尸”此番仓皇而来,是“因为土匪实在太嚣张,而且邻省的共产党红军也有燎原之势”。这既借吴老太爷之口传出了农村“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革命形式,又以吴府的丧事为舞台,让各色人物纷纷出场,为后面多角度的描写做好铺垫。结构呈现出宏伟开阔、矛盾交错、波澜迭起、万象纷呈的格局,情节安排有张有弛,多种矛盾同时出现互相纠缠,既有利于多侧面地展开主人公的多重性格,又便于揭示生活中各种矛盾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使小说结构形式与所要反映的纷繁复杂的内容取得了和谐的统一。 
  茅盾以波澜壮阔的场面、细腻的心理描写,通过浓墨色彩的铺叙,复杂纷纭的事件陈述构成了复杂多端的矛盾冲突,并有机地融合在完整的艺术画廊之中,使他的小说成为一幅时代的历史画卷,具有史诗般的艺术价值,在现代文学的长篇小说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注释: 
  ①茅 盾.《子夜》是怎样写成的[N].新疆日报,1939-06-01. 
  ②周 扬.周扬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③茅 盾.从牯岭到东京[A].茅盾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④茅 盾.写在《野蔷薇》的前面[A].茅盾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任士恩 董小坤,山东章丘市水寨镇中心中学) 

论茅盾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