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姗

发布时间:

小学校园精神暴力的防治
玉苗小学:张姗
一、校园精神暴力的含义
校园精神暴力是指教育者凭借制度赋予的权威地位,在教育过程中采取非体罚的方式惩戒学生,伤害学生心理的行为。“具体来说,是指教育者以人际环境为手段,通过增加学生个体与群体成员之间的人际距离,给学生造成一个充满巨大压力的人际氛围,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孤立和被冷漠的状态,表现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漠不关心,对学生的内在心理和精神世界实施惩罚和伤害,从而导致学生产生不良清绪甚至病态心理问题,进而造成学生人格尊严的丧失,甚至产生反社会倾向,走上犯罪的道路。精神暴力是相对于身体暴力的一种暴力形式,不是体罚,是一种“心罚”,是对学生进行心理上与精神上的折磨和摧残。
二、小学教师对学生实施精神暴力的表现及危害
(一)表现形式
校园精神暴力致使学生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类:
1侮辱嘲讽型。教师用挖苦,讽刺,嘲笑等方式发泄对学生的不满与失望。尤其是对一些成绩不好、经常违纪的学生冷嘲热讽。
(2恐吓威胁型。对一些调皮捣蛋、总是违纪的学生,教师总是用吓唬,威胁的语气来批评他们。比如:不准回家,记过处分,不予毕业等。
3)冷落孤立型。教师有意无视学生,对其漠不关心,或是把其孤立,甚至要求其他学生一起将其隔离,不予来往;如教室中“雅座”的设置。
4)教训批评型。教师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任何事不问青红皂白都一味教训批评,使得教育变教训。
5)歧视贬损型。教师歧视一些家庭条件不好或是成长发展缓慢的学生,甚至对其的不足无缘由的加以指责,轻视其优点。
6控制支配型。教师严格控制学生的一举一动,要求他们听从自己的命令,并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和愿望。(二)小学校园精神暴力的危害

1.师生关系的破坏
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而校园精神暴力的存在,不仅破坏师生之间的和谐,甚至造成师生的对立情绪,而且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落实。教师总是批评、讽刺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自然地学生会对教师产生畏惧心理,甚至怨恨教师,从而丧失学习动机。实施精神暴力的教师也无法获得学生的拥戴和尊重,久而久之,两者的关系恶化,给各自都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使教育效果事倍功半,达不到教育的目的。2.教师师德的堕落
教师形象在国人心中是“善的使者”,是“道德的代言人”。然而,当今一些教师的暴力行为,不仅严重地影响到教师的整体形象,而且危害了教师的职业声誉,导致整个社会对教师的信任度普遍下降。教师实施精神暴力,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尊严,而且教师自身也丧失了为师的尊严。教师的责骂、轻视和恶毒的语言会严重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从而降低教化功能,加之社会舆论的作用,原本神圣的教师职业,就这样被实施精神暴力的教师的行为给贬损了。3.学生身心发展受到危害
精神暴力不仅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而且危及学生的身体,因为身心发展是相互联系的。精神暴力危害的也不只有学生的现在,还包括学生的未来。长期处于精神暴力环境之中的学生必定会产生心灵的扭曲。特别是教师当众辱骂或是嘲笑,会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厌学、焦虑,排斥等不健康心理障碍,长期以往,可能还会导致他们仇视老师,仇视学校,甚至仇视社会。这种病态心理,轻则影响健康人格的形成,重则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
三、解决小学校园精神暴力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一)精神暴力发生前的预防1.培养精神暴力危机意识
组织教师学生学习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知识,《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等,认识并了解精神暴力。加强法制教育和宣传,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以案说法”“与法律专家座谈”等一系列的法律宣传活动,增强教师与学生的法制观念。

养教师对精神暴力的识别能力,让教师通过观察及早发现精神暴力的苗头与迹象,及早制止,杜绝教师精神暴力现象的发生。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精神暴力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违背了关心、爱护、尊重学生的准则。学校应该紧紧抓好影响教师师德形成的各个环节,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宣传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职业道德规范耳熟能详,职业道德内容入耳、脑、入心,逐渐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同时,要重视教师的心理能力训练,培养教师自制自控能力,能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强度,抵制情感波涛的冲击,用理智的力量来控制自己的情感并用适当的方法转移并调整自己的情绪,防止精神暴力的发生。
3.设立精神暴力监督机制
对教师的精神暴力设立监督机制,不论教师或学生一旦发现教师行为或言语异常时要及时报告与纠正,防患于未然。建立家长、社区对学校的监督机制,把家长和社区的意见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还可以开通公开的举报电话或者建立学生、家长对教师精神暴力的有效投诉机制,设置法律监督信箱;建立教师监督机制,教师要自我监督和互相监督,有责任对其他教师的精神暴力问题及时向学校反映。学校要从制度上杜绝教师的精神暴力,将精神暴力问题纳入教师考核。
(二)精神暴力发生时的应对
1.迅速反应,制止危机
精神暴力发生时,不管是学校还是教育者(包括校领导、教师、教辅人员、后勤与保安人员等校园工作者)一旦发现,都有义务迅速制止危机,及时了解状况,找出事件冲突中的当事人,并将精神暴力中的施暴者和受害者分开,将受精神暴力影响的班级学生与同学暂时分开,安抚情绪波动的学生,避免精神暴力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学校也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设立危机处理机构,迅速调查,分析原因,找出解决办法,制定对策。总之需要排除干扰,减少精神暴力的扩散及影响,制止必须迅速有效。同时,向社会发布信息也必须及时,以便有效地避免各种谣言的出现。2.积极处理,协助调解

在危机处理过程中,要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置于首位,使学生身心伤害降至最小。首先,待当事教师和学生情绪稍稳定后再向当事人和目击者了解事情发生的经过及产生原因,制定解决对策。其次,必要时联系学生家长,使家长参与到矛盾调解的队伍中来,由学校设立的危机处理机构进行调解,由学校组成的临时委员会担任调解员,必要时也可请地方民意代表协助调解。最后,如果事态严重,触及法律,造成严重后果的,都应将犯罪嫌疑人移交到司法机关。严肃处理精神暴力,追究施暴者的责任,并给予相应惩罚。3.良好沟通与解决
在精神暴力处理过程中,要与当事教师和学生家长良好沟通,并坦诚地向家长和社会说明真实情况。不管是学校还是教师,都要实事求是,勇于承担责任,不要试图掩盖事实真相、推卸责任,否则只能遭到当事家长和公众的反感。若事件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那么对待媒体的报道,应该以积极、客观、真诚的态度,主动配合媒体的采访和公众的提问,掌握对外信息发布的主动权,以免公众误解,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在良好沟通的前提下尽快查明情况,解决问题,消除由此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三)精神暴力发生后的恢复
1.消除对学生、教师及社会的影响
在精神暴力事件发生后,积极处理的同时也要及时消除对学生,教师以及社会的影响。首先要消除对学生的影响。组织学校相关人员,对当事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倾听学生诉说。此过程要求心理辅导员给当事学生提供安全和温暖感,学生建立和谐关系,取得学生的信任更能让学生敞开心扉。对其他学生要教会他们通过与父母、老师、同学交流,减少自己的不良情绪,尽快摆脱精神暴力所产生的影响。其次是消除对教师的影响。学校应配备人员为当事教师解压,与教师进行交流,排解教师不良情绪。同时,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评比的规章制度或改变现行的评价机制,为教师创造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最后要消除对社会的影响。学校可通过使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形式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告知精神暴力发生的时间、原因、处理结果等,学校将来的应对此类危机的措施等内容。消除精神暴力之后学校给社会所留下的不良影响。2.此类事件反思与预控

首先是反思。精神暴力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在此类事件的预防阶段有哪些不足?设立的相关制度措施是否奏效?在事件处理过程中是否做到了快速有效?然后是预控。确认精神暴力可能带给学生、教师、学校的后遗症,其影响程度如何;确认社会公众未来可能对学校做出何种反应,其变数如何。总之,学校要总结教训,及时填补精神暴力事件的管理漏洞,制定更完善的预防方案和控制计划,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3.可建立保护未成年学生权益的学校制度
很多学校规章制度只有衡量和约束学生言行的规定,而较少规定学生的权利。这种规章制度显然是不完善的。保护学生权益的学校制度也要与现行的法律法规保持一致。制定重视学生权利的学校规章制度才能充分保障学生人之为人的基本权利。如果教师僭越了学生的权利和教育自由,必须要对其进行伦理的治理和法律的惩处。



张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