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能过剩的原因分析及化解对策

发布时间:2016-12-13 13:30:33

我国产能过剩的原因分析及化解对策

摘要:2015年底,中国PPI已连续40多个月处于负增长状态,中国经济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档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结构转型阵痛期的“三期叠加”期。能否去杠杆、消化过剩产能,对实现结构升级、减少转型阵痛至关重要。我国产能过剩由来已久,原因多样,解决之策非一蹴而就。去杠杆和消化过剩产能存在一定的内在矛盾,如果不能实现结构转型,不能在转型中消化过剩产能,中国经济难以走出紧缩的泥沼。因此解读我国产能过剩的形成原因,寻求化解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化解对策;

一、产能过剩国内外研究综述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开始进入新一轮产能过剩高峰,除了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外,体制性因素也不容忽视。各地在发展过程中往往用指向性很强、偏好性过强和很具体的产业规划或产业政策指导甚至指令企业对产业的投资行动,这使得对少数产业的投资集中大量涌入,势必可能造成产能过剩。而退出时期政府的“父爱主义”又会进一步加剧过剩程度,并使过剩产能难以消化。产业政策的实施暴露出许多问题,最重要的是带来日益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其内在机理是:一方面通过向企业传递信号或改变投资预期收益等方式造成“投资潮涌”(毅夫2010);另一方面在企业的退出阶段,反向激励效应使得企业陷入“越过剩越投资”的怪圈。

潮涌现象观理论基础从企业投资决策的角度分析了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文章认为,由于投资时信息不完全,尤其是行业内企业总数目不确知,对行业发展前景的良好共识将引发社会投资大量集中于相关行业,从而导致该行业出现产能过剩问题随着社会对行业良好前景的共识更加强烈,或预期中的行业前景进一步变好时,会有更多的企业和社会投资进入该行业,从而使产能过剩问题加剧

许多学者认为转型体制下政府干预是造成产能过剩的原因之一。比如,王立国和鞠蕾(2012)认为地方政府干预使得企业内部成本外部化,可以引发企业过度投资,进而造成产能过剩。江飞涛等(2012)指出体制扭曲背景下,地区对于投资的补贴性竞争是导致产能过剩最为重要的原因。

国外学者主要从贸易政策角度对产能过剩展开研究。代表性的文献有:steel(1972)研究发现,在进口替代战略背景下,供应商信用以及资本品的低关税刺激了制造业产能的迅速扩张,同时外汇管制以及市场规模较小又影响了原材料的进VI,从而导致产能过剩;Sahay(1990)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投入品进口配额造成了制造业的产能过剩,而用关税去替代进进口配额则可以提高产能利用率;BlonigenWilson(2010)分析了贸易政策对别国的影响,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补贴并不是造成美国钢铁企业过去几十年衰退的显著因素。

二、我国产能过剩的现状

()传统行业过剩与新兴产业过剩并存

不单单是传统行业产能长期过剩,缺乏核心技术的新兴产业,目前也出现严重过剩。就传统产业来说,轻工业领域主要体现在“结构性产能过剩”上,即市场竞争导致的周期性过剩,而重化工业主要体现在“体制性产能过剩”上,即行政体制干预微观经济导致的过剩。部分新兴产业则二者皆有。从国际经验值来看.产能利用率处于80%左右比较合理 国家发改委衡量产能利用率合理的标准是80-85 ,按照这个标准,1998至2015年。我国共有28个季度处于产能过剩状况.占1998年以来全部季度数(67个季度)567%。目前,在各相关行业协会调查的39个行业中,有21个行业产能利用率低于75%,属于严重过剩,作为新兴产业的光伏等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60%。以下是2009年以来部分产业的产能利用率:

()产能过剩与低消费水平并存

中国早已成为世界生产大国、出口大国、贸易大国,但不是消费大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平均消费率(居民消费率与政府消费率之和)稳定在7379%,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消费率也达到了6570%。20032008年,高收入国家居民消费率为623%,中等收入国家居民消费率为585%,低收入国家居民消费率为69%,世界平均水平为615%,而中国同期仅为417%。根据2011年有关数据,我国人均消费不到美国的5(毛中根,洪涛,2011)2015年中国消费率才首次突破50%。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

鲁用中国过去60多年的数据实证分析发现,大概65%左右的消费量对经济长期增长是有利的,但中国现在的消费率只有50%左右。这充分说明,我国的产品并不是真的多了,而是消费不够。因此,优化产品结构,扩大内需,改善群众生活仍是化解过剩产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过剩的结构性特征明显

尽管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但是高端产能仍然缺乏。2014年,虽然我国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但仍然进口钢材1443万吨,比2013年增长了25%。产能过剩与技术研发不足并存。我国的出口产品以加工贸易为主,然而,我国出口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不到20%, 自主品牌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低于10(马凯,2009)。虽然我国许多行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但如石油、芯片、高性能机床、精密仪器仪表、高档汽车及其配件、精细化工等却是产能不足。没有自主技术的产品,很容易在竞争中被淘汰,加剧了结构性过剩的程度。因此化解产能过

剩,除了从需求端解决问题,如何从供给侧解决问题,优化产品结构,实现技术创新,更值得关注。

()产能过剩与多重约束并存,化解过剩产能困难较大

我国经济要化解过剩产能,实现结构转型,不仅面临着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科学技术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带来的种种约束,而且,面临着资源约束、环境约束、市场约束,人口红利消失、中等收入陷阱等。国内市场与国际环境都不容乐观,化解过剩产能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三、产能过剩的原因分析

3.1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

增长方式粗放、体制机制僵化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投资失误是造成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但这种现象为什么长期出现而且难以纠正?看来还必须从经济增长方式和体制机制上探求其深层次根源。

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造成投资规模过大、战线过长、效益较差的思想根源。长期以来,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都把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尤其是扩大投资规模,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首选措施,受这种传统思维方式的支配,加之软化的国家预算约束,企业养成了难以满足的“投资饥渴症”。年年要超额完成计划,势必要年年扩大投资。而僵硬的管理体制和单一的资金来源渠道,促使企业千方百计向国家伸手要项目、争投资,国家对企业又施行有求必应的“父爱主义”,使企业较为容易拿到所需的资金和物资。在这种主要靠投资来扩大生产规模的粗放方式下,任何企业也不会重视人才、科技和创新的作用,更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技术改造和提高产品质量(因为这样做不仅周期长,见效慢,而且会加大成本,减少盈利)。企业与政府此种博弈的结果必然是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和产量不断增加,但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则普遍下降。虽然“九五”以后我们就把转变增长方式作为经济工作的重心来抓,但从实施效果来看并不理想.所以。产能过剩和产品积压现象的出现难以避免。

2.长期僵化的体制机制也是造成投资率高、效益差和产能过剩的重要因素

首先是长期以来僵化的投资无偿拨款体制,使企业形成了一种对投资的等、靠、要依赖心理,而权责利脱节的运行机制又使资金到位后难以进行有效监管,企业只要资金到手,就不思进取,不愿创新;其次是行业集中度不高.特别是许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更是由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的原因,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无法实现资本和品牌的有效集中,加之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及整个体制改革的滞后,使得许多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难以实现。过度

的行业竞争,使一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难以形成有序的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结果必然是某些行业投资增长过度和投资效益较差问题难以得到市场机制的自我校正,从而使由投资过度引起的产能过剩问题得以凸显和放大。

3.失误的产业政策也是构成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投资结构的调整主要是通过产业政策来进行的,而各级政府在确定“主导产业”时。往往重点考虑的是产业的关联度基准,而对需求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则重视不够。因此,真正纳入各级政府规划并给予重点扶持的“主导产业”大多是诸如机械、化工、汽车、钢铁等产业关联效应较强而需求收入弹性和生产率上升率较弱的传统制造性产业.而且各地区“主导产业”基本趋同这就会导致投资结构失衡和投资效益下降。

3.2产能过剩的深层原因

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是投资冲动.而投资冲动在统计数据上具体表现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资本形成总额。下面具体分析近年来这两个数据的变化趋势及相互关系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资本形成总额是非常相近的概念.在正常情况下两者之间差额很小 两者之间区别主要是四个方面:第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不包括规模以下投资而资本形成总额包括规模以下投资.这个规模标准有一个变化过程.从早期的5万元到后来的50万元和最近的500万元。这个差额应该导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小于资本形成总额而不是现实中的相反。第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不包括无形资产投资,而资本形成总额却包括无形资产投资 近几年随着科技投入的增加,无形资产投资有所增加 这个差异同样也是导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小于资本形成总额而不应该是相反结果。第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包括购买以前年度生产的产品.而资本形成总额却不包括这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在以前年度已经计入当年的GDP。这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大于资本形成总额的因素之一.但这个比重很小.一般不会超过1 第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包括土地交易而资本形成总额却剔除了土地交易部分因为土地不是生产出来的产土地交易不能形成GDP。过去这一部分所占比重也是很小.但现在这一比重逐年提高.成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大于资本形成总额的主要因素。用公式表示:

资本形成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规模以下投资额+形资产投资额-购买以前年度产品额-土地交易金额

尽管近几年土地出让金数额惊人.但仍不能解释两者之间的差异 近几年的土地出让金数据如下:201131万亿201227万亿201339万亿201440万亿201534万亿2011年至201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资本形成总额的差额分别是83万亿、122万亿、166万亿和208万亿 2015年两者的差额也会超过20

万亿 很显然.土地交易金额只能解释两者差异的小部分.大部分差额仍然得不到解释。现在只有两种解释:一是虚假投资.二是未经许可的非法投资许多学者指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含有水分。虚假投资不少,但仍没有具体的估算。我认为,虚假投资固然存在.但仍不能解释两者之间的巨大差额可以推论.存在大量未经许可的投资而恰恰是未经许可的投资导致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过于强烈中央政府的投资许可制度已经无济于事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同时失灵 这就是我国产能过剩如此严重的根本原因地方政府公司化曾经是我国经济长期快速发展的秘诀但这种体制的弊端已经益显现在我国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后地方政府之间竞争的经济机制开始失灵优势逐渐丧失弊端日益显现产能过剩只是

这一弊端的表现之一 只要我们按照中央确定的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改革目标迈进.这些体制障碍最终能够顺利化解。

四、

1.通过控制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和提高投资效益的途径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存量调整固然重要,

但增量调整效果可能会更明显,因此必须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领域的改革与管理。具体来说,一是要适当压缩投资规模,扭转靠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局面,加大技改和创新驱动的力度,力争到“十三五”结束时使中国的投资率保持在“适度”范围之内。二是要适当降低一般性加工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投资比重。加大对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第三产业以及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关产业的投资力度,以优化投资结构的方式促使其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三是要在提高全社会

投资效果系数的基础上,重点消除一般j生制造业投资效果系数严重低于社会投资效果系数的“瓶颈”制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强化该行业新增产能向满足有效需求的转化能力,加快其转化速度。

2.进一步加大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力度.加快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的步伐中国投资领域出现上述问题的思想根源是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而僵化、低效的投融资体制机制则又为其提供了制度保证。因此,产能过剩问题的的根本性化解必须从转变方式和改革体制机制上进行不懈努力。对于企业来讲,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思路,坚持创新驱动和市场导向战略。具体来说,就是要把主要精力由过去的向政府争项目、要投资转向挖掘内部潜力上来,为此.就要增加研发投入,重视技术人才培养和储备,加强技术革新与改造,强化市场调研和营

销环节,尽可能在不增加或少增加投资的前提下,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的途径使新增的产能尽快转化为适销对路的产品。对于政府职能部门来讲.则要把重点放在改革僵化的投融资体制机制上

来.适当简化企业的融资程序,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同时还必须淡化单纯的资金拨款意识,强化对项目的技术水平、产品的先进程度以及满足需求和适应市场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与评估。笔者认为,所有这些都是落实“新常态”要求的重要内容,对于化解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改革产业政策对投资的倾斜和引导方式

就有效化解产能过剩来说,今后政府规划部门在确定“主导产业”时首先必须按照“新常态”的要求科学确定其选择基准.可适当弱化产业关联度基准的作用.降低其权重指数,加重需求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的权重指数。换言之不能把某产业在整个产业链条中所处的位置和它对上下游产业的影响与感应程度作为选择“主导产业”的主要或一标准,必须把产业的发展前景、创新能力和生产率的提高能力以及产品在生命周期中的阶段和适应市场需求状况等放在优先考虑的重要地位:同时对已入选的“主导产业”不能仅从投资额度上进行简单扶持,更重要的是要在技术、人才、品牌以及研发经费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倾斜.以确保在增加项目投资的同时,促使这些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生产集中度和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 巫和懋, 邢亦青. “潮涌现象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J]. 中国投资,2010(1):118-118.

[2]孙泾源.经济困境与改革取向[J].中国改革,2015(1O)

[3]于立,张杰.我国产能过剩的根本成因与出路:非市场因素与三步走战略Ⅲ.产业经济,2014(2)

[4]朱剑红,左娅.产能过剩再分析[N].人民日报,201403-17

[5]刑昀.转型动力何处寻[J] .中国改革,2015(12).

[6]齐建国: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语境解析[J].西部论坛,2015(1)

[7]卢锋.失衡与调整---中国近年宏观形势特点解析[J].中国改革,2014(8)

[8]迟福林.以转型改革释放增长潜力[J].中国改革,2015(11)

[9 曹海霞. 略论中国产能过剩的应对机制与政策选择[J. 经济问题,2008,(6):23 -25.

[10] 张明哲. 化解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3,(28):59 -61.

我国产能过剩的原因分析及化解对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