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模拟试题精选(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发布时间:2010-10-12 20:04:49

高三模拟试题精选(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

1.(20105月三明市高三质检13题)“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始皇在位时,修建了庞大的皇陵,兵马俑坑是其陪葬坑。从当时的形势看,俑坑的朝向最有可能是

A.坐北朝南 B.坐南朝北 C.坐西朝东 D.坐东朝西

2.(20105月厦门市高三质检13题)秦末“有叛人而无叛吏”,汉初“有叛国而无叛郡”,中唐“有叛将而无叛州”。这些现象说明

A.秦朝官僚制度削弱了中央集权 B.西汉郡国并行制巩固了中央集权

C.唐朝三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D.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3.(20105月厦门外国语学校高考模拟14题)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与这一论断无关的历史事件是

A.创立郡县制 B.确立三省六部制 C.开创科举制 D.确立王位世袭制度

4.(20103月莆田市高三质检5题)“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这反映出元朝在行政区划方面的重大创新是(

A.实行郡县制 B.建立宗法制 C.推行行省制度 D.设立刺史

5.(20103月莆田市高三质检2题)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在我们现行历史教材中的提法是(

A.分封制 B.封建制度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6.(20105月漳州一中高三质检13题)据《史记殷本记》载:“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 这段材料体现的信息包括

①宗法制遭到破坏 ②分封制遭到破坏

③中央集权制度受到削弱 ④专制主义受到挑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7.(20105月南平市高三质检14题)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是指(

A.分封制 B.封建制度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8.(20103月福州市高三质检14题)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型态发展可分为封建(注:指分封制)、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的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不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是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 D.由“公天下”至“家天下”

9.(20105月宁德市高三质检14题)《国语》记载:大夫以上食肉,士食鱼炙,庶人食菜。《左传》中写道:“肉食者谋之,又何间(注:参与)焉?(曹)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由此推断,曹刿最有可能属于

A.公侯 B.大夫 C.士人 D.庶人

10.(20105月厦门双十中学高三热身考试16题)假设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令,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你将

A.交唐太宗定夺 B.交兵部出兵攻击

C.交门下省审议 D.交内阁裁定处理

11.(20105月三明市高三质检15题)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12.(2010年龙岩市高三第一次质检14题) 《汉书》载:“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武帝实行这一 制度的目的是

A.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加强君权

C. 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D. 加强对中央官员的监督

13.(20103月莆田市高三质检6题)自秦以后,君权逐步加强,曾有一些大臣说:“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上委之圣哉,下委之六部”。这些大臣应是(

A.秦代的三公 B.唐代的三省长官

C.明代的内阁大学士 D.清代的军机大臣

14.(20105月厦门双十中学高三热身考试17题)钱币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以下钱币,能反映从分裂到统一的时代变迁特征的是

A.秦半两 B.唐开元通宝 C.清乾隆通宝 D.民国银元

15.(20103月泉州市高三质检14题)《汉书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腹心之臣矣。”由此可见,汉武帝设置中朝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皇权 B.加强中央集权 C.巩固国家统一 D.解决王国问题

16.(20105月泉州一中高三最后模拟13题)历史典故“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讲述的是西周时期诸侯因义务所在,看见烽火,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郡县制 B.王位世袭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17.(20105月福州三中高考模拟14题)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A.秦朝确立了三公九卿制度 B.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C.清朝延续明朝的内阁制度 D.清朝雍正帝设置了军机处

18.(20103月福建省高三质检24题)图7为闽南地区王氏宗祠“世飨堂”的两块牌匾。它们

①体现聚族而居的宗法观念 ②具有激励族人的教化功能

③强调尊宗敬祖的文化认同 ④反映重利轻义的价值取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20103月福建省高三质检13题)中国古代文献中常出现“关东”一词。秦汉时期的“关东”指函谷关(今陕西境内)以东地区,明清时期的“关东”则指山海关以东地区,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耕技术的推广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政治中心的迁移 D.社会制度的变革

20.(20105月厦门双十中学高三热身考试14题)学者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A.赋役制度的变化 B.以孝道治天下

C.郡县制度的发展 D.皇帝制度的形成

21.(20105月三明市高三质检16题)某班级研究性课题小组对福建乡土历史进行探究,得出了以下结论:

甲:《说文》中记载:“闽,东南越也。”,说明了福建原来是少数民族聚集区

乙:朱熹是福建籍著名的理学思想家,他使儒学发展为正统思想

丙:“福建省”名称出现在元朝之前

丁:2004年,台湾发现的写有“福建台湾府彰化县”字样的清朝牌匾圣旨说明:历史上,台湾在行政区划上曾隶属于福建,闽台关系渊远流长

以上结论中 A.甲乙丙丁全部正确 B.甲丁正确,乙丙不准确

C.乙丙正确,甲丁不正确 D.甲乙正确,丙丁不正确

22.(20103月厦门市高三质检13题)“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

A.开始设立 B.仅仅负责监察地方

C.逐渐干预地方行政 D.丧失作用,形同虚设

23.(20105月漳州市高三质检15题)漳州市漳浦县存有一块明代的青石碑。石碑额首正中竖刻“皇帝敕谕”四字楷书,正文区刻着“御马监太监邓原,今特命尔前去镇守福建地方,兼管银场,抚恤兵民,操练兵马,防御贼寇,……弘治十年正月二十七日”。(注:弘治1488--1506)此石碑内容可用于研究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资本主义的萌芽

C.“海禁”政策的实施 D.西欧殖民的侵扰

24.(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14题)《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25.(20105月泉州一中高三最后模拟14题)近期热播的电视剧《汉武大帝》,让观众领略了“秦皇汉武”的风采。银幕艺术往往真实与虚构并存。下列电视剧情节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①《隋唐英雄传》中隋灭陈的战争场景炮声雷动

②《大宋提刑官》中内阁大学士位高权重

③《康熙大帝》中军机大臣跪奏笔录

④《台湾1895》中的李鸿章说出“八国联军刚刚火烧了圆明园”的台词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1C 2D 3D 4C 解析:元朝的地方行政区划是行省制度。

5A 解析:“封建社会”的概念自近代引入中国的,但是在我国古代把分封制称作“封建”,“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就是西周采取分封制的目的。同时材料中又进一步提到了“周天子”。

6A 7A 8D 解析:由“公天下”至“家天下”发生于夏朝建立,禹将王位传给启。

9C 10C 11D 12B

解析:汉武帝,设中朝,又叫内朝,特意从一些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特别是皇帝身边的亲信、侍从或近臣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也往往参议机要,这个决策班子被称为'中朝';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为'外朝',被拒于核心决策之外,沦为执行机构,相权削弱,君权加强。

13C 解析:从材料“本无相名”、“票拟”、“六部”从中可推断出其为明代的内阁大学士。

14A 15A 16C 17D 18A

解析:牌匾反映的是宗法制,体现的是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排除④即可。

19C 解析:秦汉时期的“关东”在陕西境内,而明清时期的“关东”在山海关以东(即河北秦皇岛),可以看出位置向东向北移,而这与经济重心的南移恰恰相反,其实反映的是都城的迁移,如西安到北京。故选C项。

20C 21B 22C 23A 24B

解析:此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掌握,显然根据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BD均是正确的。B选项转换换了概念,它不属于监察范畴。新课程一标多本,但历史基本概念是不变的。对历史基本概念的把握一定要到位,也是今后高考必然会考到的。

25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

26.(20103月泉州市高三质检38题)(3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传教士们告诉我们,那个幅员广漠的中华帝国的政体是可称赞的,它的政体的原则是畏惧、荣誉和品德兼而有之。……但是我不晓得,一个国家只有使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还能有什么荣誉可说呢。……加之,我们的商人从没有告诉我们教士们所谈的这种品德;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商人们所说的关于那里的官吏们的掠夺行为。……在那个地方的一切历史里,是连一段表现自由精神的记录都不可能找到的。那里,除了极端的奴役而外,我们将永远看不见任何其他东西。……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旅行者们,尤其是传教士们,都认为到处看到的是专制制度。这些人从表面现象判断一切:看到一些人跪拜,便认为他们是奴隶,而接受人们跪拜的那个人必定是15 45A- 生命财产的绝对主宰,他一人的旨意便是法律。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帝国(指中国)最早时代,便允许人们在皇宫中一张长桌上写下他们认为朝政中应受谴责之事,这个规定在公元前2世纪汉文帝时已经实行……这一重要事实推翻了《论法的精神》中对世界上这个最古老的国家提出的笼统含混的责难。……他(中国皇帝)可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家,最有权威的预言者;皇帝的御旨几乎从来都是关于道德的指示和圣训。……人类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国政治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伏尔泰《风俗论》

材料三 伏尔泰和其他启蒙思想家视中国为开明君主制的榜样,因为中国皇帝运用儒家的理性价值观来治理国家。对一个被启蒙思想鼓励过的理想的开明君主来说,与士绅阶层一起商议国事是一个本质特征。伏尔泰相信中国儒家士大夫的文化精神可以作为欧洲社会伦理和政治的榜样。……通过伏尔泰和其他启蒙思想家的努力,中国的道德和政治取代语言和历史,开始对欧洲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孟德卫《l500—1800,中西方的伟大相遇》

1)根据以上材料,分别概括孟德斯鸠、伏尔泰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9)

答案一、盂德斯鸠: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人民受到掠夺与奴役;(4) 伏尔泰:认为中国是开明君主制国家,是政治与道德的统一,是最好的政府形式。

答案二、孟德斯鸠。理由: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加强。(4)

伏尔泰。理由:①明清以儒家仁政、德政思想治国。明清时期农耕经济达到顶峰,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明代设置内阁,大学士参与商议军国大事;②清代沿袭明制,设立内阁,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

(本问答案为开放性,考生可以任选其中一种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若学生两种答案都回答,也只能按其中一种答案计分。答案二只回答其中1个要点即可得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孟德斯鸠、伏尔泰思想的共同之处。他们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评价不同,但其用意相同,请指出其相同的用意是什么?(8)

(2)思想相同: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理性。(6)用意相同;以批判或褒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为自己的理论服务。(2)

3)请从l8世纪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分析孟德斯鸠、伏尔泰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10)

(3)时代背景:l8世纪法国处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下;天主教神学思想在法国影响很大;法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开展反封建统治和教会特权的斗争;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10)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德斯鸠、伏尔泰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途径。他们两人都没有到过中国,你认为哪一人的观点更贴近中国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现状?请简要说明理由。(10)

(4)来源:传教士、商人、旅行者在中国的见闻传入欧洲;(4)中国经学、史书的译著在欧洲的传播。(2)

27.(20105月漳州市高三质检38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37分)

材料一 安德森说,“……前现代的帝国与王国竟能够轻易地维系他们对极度多样而异质并且经常是居住在不相连的领土上的臣民的长期统治。”各地人民效忠的通常不是一个现实国家,而是经由文字和经典从古代继承下来且已沉淀为集体无意识的伦常制度,它维系着一个抽象的国家观点。——程巍《清末电报网与国家统一》

材料二 交通落后成倍放大了国土的距离。当时中国国土面积比整个欧洲还大,路上走一年半载,未必能从京城到达最偏远的边疆,更别说全国的有效管理了。

……“儒学教育本身的威信,在被近代受到西方教育的本阶层的成员破坏之前,在民众中一直坚如磐石”。 ……这个庞大的想象共同体在清末民初遭遇了严重的解体危机:外有列强环伺蚕食,内有“割据诸侯”占地为王,而汹涌而来的西潮对一直维系着这个想象的共同体的完整的儒教“名分大义”形成巨大冲击。程巍《清末电报网与国家统一》

材料三 191954日的北京学生运动能立即席卷全国,……与电报快捷传递消息和社会动员的功能密不可分。电报,其重要性在于,在交通系统远不足以把全国连为一体时,投资少(不用举外债,主权在我)且建成快的电报系统至少可把全国连为一个时间共同体,这是后来全国同步的社会和思想运动的技术基础,而这样的全国运动训练了国民的现代国家共同体意识。——程巍《清末电报网与国家统一》

材料四 全球化不仅侵蚀着国家主权,同时也激活了民族主义……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文化认同出现动摇,而且国家的认同与归属感也遇到严重的挑战。……尽管全球化进程加深引起对国家的认同的侵蚀,但目前国家仍然是最具权威和组织能力的共同体。……“它不是在消亡,而是正在被重新想象、重新设计、重新调整以回应挑战……”

——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

1)结合材料一,说明我国秦汉时期怎样维系“一个抽象的国家观点”?(6分)

(1)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汉实行郡县制,中央直接管理地方;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学说,儒学成为维系国家的正统文化。(6)

2)结合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中央政府对全国有效管理减弱的原因。(9分)

(2)伴随着近代化的进程,交通的落后性进一步显现;列强入侵和军阀割据,削弱了中国近代中央政府的权威;西方思想的传入,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9)

3)材料三如何肯定近代通讯技术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1954日的北京学生运动”的历史进步性。(10分)

(3)迅速连接全国各地;构成社会运动的技术基础。(4)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推动民族主义(国家认同意识)的发展。(6)

4)你如何看待全球化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结合材料四加以说明。(12分)

(4))该问按两个层次赋分。

第一层次,仅从正面或反面加以说明,最高得分不得超过8分。

全球化弱化了国家认同。(2)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活动;人员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流动;超国家的组织或机构弱化了人们对于国家的认同;信息技术推动信息的无国界传播,也对国家认同提出挑战,因此可以说全球化弱化了国家认同。(6,3点即可)

全球化强化了国家认同。(2)在全球化过程中,贸易争端、文化产权、资源争夺、恐怖主义、分裂主义等问题的不断尖锐化,强化了人们的国家认同意识(民族意识)。答出3点即可)

第二层次,能从正、反两面加以说明,最高得分不得超过12分。

全球化对国家认同的影响具有两面性。(2)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活动;人员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流动;超国家的组织或机构弱化了人们对于国家的认同;信息技术推动信息的无国界传播,也对国家认同提出挑战,因此可以说全球化弱化着国家认同。(6,答出3点即可)但在全球化过程中,贸易争端、文化产权、资源争夺、恐怖主义、分裂主义等问题的不断尖锐化,强化了人们的国家认同意识(民族意识)(4,2点即可)

28.(20103月宁德市高三质检38题)(3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康熙皇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联必躬自断制。”乾隆皇帝也说:“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落,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能有荣辱人、能生死人者。”

材料二 光荣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摆脱了专制统治的国家。它在这样做的时候采用了不流血的方法。此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和渐进的制度改革,……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国王由议会决定产生,意味着君权从“神授”变成了“民授”,它根本性地改变了在英国已经存在了千年之久的王权性质。从1689年起,英国正式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政治原则,并在以后的几十年里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材料三 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任何政党的政策如果不顾到这些阶级的利益,如果这些阶级的人们不得其所,如果这些阶级的人们没有说话的权利,要想把国事弄好是不可能的……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因此,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

——摘自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1941116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国家机构组织系统示意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政治体制的特点。(4分)

(1)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4)

2)根据材料二,说明英国政治体制创新的特点和表现。(6分)

(2)特点:采用和平渐进的方式;议会高于王权。表现:建立君主立宪制。(6)

3)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不同的政治体制给两国历史发展所带来的不同影响。(12分)

(3)影响:中国: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但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英国:结束了英国封建专制制度,使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一大进步。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在该时期是如何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并分析其原因。(8分)

(4)政治建设:共产党员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

原因:日本侵略,大敌当前,必须团结各阶层人士共同抗日;中国社会中间阶级力量强大,且有参政要求;国事是公事,无法为一党一派包办。(8)

5)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组织原则是什么?你认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欧美代议制有什么本质区别?(7分)

(5)原则:民主集中制。(2)区别:经济基础和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人大制度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由全国人民行使权力;欧美代议制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由资产阶级行使权力,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5)

29.(20105月厦门市高三质检38题)(3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

材料二 清朝至民国时期福建省家庭户数和人口数统计表(据《福建省志》制作)

年代 户数 人口数

清道光九年(1829 3260217 17339464

民国元年(1912 3012394 15849296

  27年(1938 2110839 11894962

  34年(1945 2366891 11099364

材料三 传统中国盛行的是大家庭观念,并十分注重祖先祭祀,但近代发生了变化。据1927年《学灯》编辑部的抽样调查,赞成完全采用传统大家庭制者仅占29%,……赞成“维持而加笃”祖先祭祀者仅占14.5%,而赞成“绝对废除”祖先祭祀者却占72.6%。

材料四 (家庭变迁)首先取决于该社会达到的现代化水平(从根本上说是经济发展水平),而不是特定的财产关系,甚至不取决于它采用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制度。西方社会以情爱为基础的小家庭,已逐渐被世界许多地方视为现代生活的要素。通过文化传播,源于西方的家庭理想已经成为促进第三世界家庭变迁的力量。国家对社会的改造直接或间接推动家庭变革,一系列涉及家庭的新法规得以实施,大力开展计划生育、男女平等、简化婚丧风俗等宣传和教育,政府通过男女合校制以普及教育的努力,使年轻人摆脱了家庭,有了更多接触异性的机会,从而使他们获得了更大的恋爱自由。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主要目的。(10分)

(1)特征:以血缘为基础,累世同居;共同生产,财产共有共享;家庭关系和睦。(6)目的:宣扬儒家伦理道德,维护社会稳定,巩固专制统治。(4)

2)据材料二,指出清朝至民国时期福建地区人口数量的发展趋势和家庭规模的实际状况。(5分)

(2)趋势:人口不断减少;(2)状况:小家庭占主导地位。(3)

3)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家庭观念有何变化?结合20世纪初的相关史实分析其原因。(10分)

(3)变化:大家庭和祖先祭祀的观念逐渐淡薄。(4)

原因: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新文化运动促进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

4)据材料四,概括影响现代中国家庭变迁的主要因素。其中,你认为哪个因素更为重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其具体表现。(12分)

(4)因素:①经济现代化;②文化传播;③国家对社会的改造。(6)

评分说明:仅表明观点,未具体说明的不给分;其它言之成理酌情给分。(6)

赞同①:经济改革深化;市场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和迁移加速)

赞同②:对外开放扩大;东西方文化交流加深;全球化进程加快;人们独立自主意识加强。

赞同③:实施新家庭法规;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开展移风易俗运动;发展学校教育。

(完)

高三模拟试题精选(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