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近代香料史初探

发布时间:2015-10-06 11:37:56

中国古、近代香料史初探

(一)

香料是指具有香气或香味的物质,人们使用香料的目的,主要是用于化妆美容,饮食调味,还用于薰香除秽、杀菌防腐、医药保健等方面。香料应用的历史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发展的。古代文明国家如埃及、波斯(现主要是伊朗)、中国、印度、希腊都是使用和记载香料最早的国家。例如,1987年发掘的公元前3500年埃及皇帝曼乃斯等墓中,就发现美丽的油膏缸内的膏质仍有香气.似是树脂或香膏,公元前370年希腊著作中,就记载了至今仍在使用的香料植物,还提出了“吸附”、“浸提”等方法。

我国使用香料的历史,可追溯到5000年前,黄帝神农时代,早有采集树皮草根作为医药用品来驱疫辟秽.当时人们对植物中挥发出来的香气也已重视,又加以自然界花卉的芳香,对之产生爱好的美感固此在上古时代就把这些芳香物质作为敬神拜佛,清净身心之用,同时用于祭祀和丧葬方面,后来才逐渐用于饮食、装饰和美容上。据明代周嘉胄《香乘》称,“香之为用从上古矣”。秦汉已前,堪称兰蕙椒桂而已”。

我国在夏、商、周三代,就已使用化妆品如香粉胭脂等。从出土的商朝以后的文物中,可发现一些用于调制加工香料的器具,如香炉、薰球等。汉代的《汉宫典职》上就可见到薰香用于衣服涂香的方法。从长沙马王堆一号古墓出土的西汉女尸的研究中,发现了用香料进行防腐的重要性从昆明出土的文物中发现,在公元954~959年就有制造蔷薇水(一种花露水)的记载。在唐以前,就已将龙脑、郁金香等用于墨汁、金属箔、蛮汁等的赋香。还有用香料作为媚药。

汉代以后,随着宫庭用香的扩大,外国进贡的奇香珍品开始使用 据周嘉胄《香乘》记述,“晋武时(公元265),外国亦贡异香,适炀帝(公元600),除夜火山烧沉香,甲香不计数,海南诸香皆至矣 唐明皇(公元712)君臣多有用沉檀脑麝亭阁,何多也后周显德闻(公元954),昆明国又献蔷薇水矣昔所未有.今皆有焉。然一也或出于草,或出于木,或花、或实、或节、或叶、或皮、或液、或又假人力煎和而成,有供焚者,有可佩者,又有充八菜者” 又如《天宝遗事》中记载 “杨国忠尝用沉香为阉,檀香为栏槛,以麝香乳香筛土为泥,饰阉壁,每于春时木芍药盛开之际,聚宾于此阉上赏花焉”,这就是有名的四香阁,说明隋唐时代香料的应用已十分广泛。

隋唐以后,南方海上贸易比较兴盛的时代是121 4世纪的南宋和元朝]。与陆上丝绸之路相对应的.是经泉州的海上贸易之路.当时进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和药物。据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的对外贸易统计.广州、杭卅l、明州三州市舶司所收购的乳香达177224kg之多。

由于我国香料品种独特,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有些香料如樟脑、麝香等也远运西方。十三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元世祖处作官二十余年,归国后所著东方见闻之事,多有述及我国天然香料之处。还有人认为探究东方的香料还是导致十五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进入航海黄金时代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

我国古代文献从科技角度记载香料的非常之多。最早用文字记载植物知识的书籍.春秋时代的《诗经》(公元前770一前476),内容包括周初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0余篇,记载植物共有1 32种,其中很多是有关采集、利用和与香料有关的知识。从东汉陶弘景编著的《神农本草经》(公元500)其中有植物药物252种,后来几乎所有的本草书目都有香料植物和动物的记载。比较有名的包括《新修本草(唐本草)(苏敬,650),《本草拾遗》(陈藏器,739),《开宝本草》(马志,973),《图经本草》(苏颂,1 060),《证类本草》(唐慎微,1089—1093),《本草衍义》(寇宗真,1116),《本草品汇精要》(刘文泰,1 505),《本草纲目》(李时珍,1578)等。

苏颂的《图经本草》是记载香料、制香内容较多的一部,例如其中的“沉香条约”二千字,先阐明“沉香、青桂香、鸡骨香、马蹄香、栈香同是一本”,后论其区别。沉香条下还附有薰陆香、鸡舌香、苏合香、檀香、乳香、蜜香等。书中对龙脑香、甘松香、麝香制取、使用有较详记载,还载有用多种植物香料如玄参、甘松香和白蜜等精细加工制成的香料成品薰香和薰衣香,以及用动物香料甲香、麝香和植物香料沉香以及自蜜,清酒加工成的香料成品,面脂配方和生发药方等。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历代本草的精华并有新的重大发现 本草纲目》中专辟有“芳香篇”,它列入近60种药用香料植物的性质、用途和功能等。从使用调制香料的角度记述香料的文献,有各种香谱、香录、香法、香事、香品等论著比较著名的有宋朝进士洪刍撰写的《香谱》,陈敬的《香谱》,叶庭琏的《香录》(1195),明朝周嘉胄的《香乘》等。如洪刍对龙脑、麝香、白檀、苏合香、郁金香、丁香、兰香、迷迭香、芸香、甘松等81种香料的产地性能、应用、典籍出处等,有较详细的描述。在复方配料应用方面列出了21种日用化妆、食用香料的配方和简单的加工方法,这些都是生活实践经验的结晶。洪刍《香谱》中所举的一些合香调配组成总结并示倒。这些合香法乃对现在的调香术仍有一定的意义。在以香料药品为中心的南海贸易的最盛期.南宋海外贸易监督官起汝适,用他亲自体验,亲眼所见所写的《诸蕃志》 (1225),分上卷(志国),主要介绍当时各国的地理、风俗、物产等,下卷(志物)描述了从南方海上诸国进口的47种物质的性状、品质、用途,其中这47种物质中有23种香料和8种药物。它们包括樟脑、乳香、没药、血竭、金颜香、笃耨香、苏合香油、栀子花、蔷薇水、沉香、栈香、速暂香、黄熟香、生香、檀香、丁香、肉豆蔻、降真香、木香、白豆蔻、胡椒毕澄茄、龙涎香、没食子、阿魏、芦荟、腽内脐、鸟满子、麝香木等。

此外,汪灏的《广群芳谱》(1708),贾思勰的《齐民要术》(533—544)也有有关香料知识的记载。

(三)

到了十九世纪中叶,海运大开,欧洲科技日渐发达.他们用有机化学方法制造合成香料,再运用调香技术配成混合香精.向外倾销,二十世纪初期,上海已有不少香料香精化妆品代办商。当时我国已有数十年以至百余年以天然香料为主的香品店,如苏州的月中桂,抗州的孔凤春、扬州的谢馥春、上海的妙香室等等受到严重威胁。一些爱国之士抱着一股实业救国的热忱,开始创建民族香料工业,特别是李润田氏从家庭手工业入手,生产几种日用品香精,后来逐步发展.创建了鉴臣香料厂。开创我国香料工业的先河。逐渐打破了洋商独霸我国香料市场的局面。为奠定我国现代香料工业的基础,作出了一定贡献。

李润田(1894 1954)出生于上海法华镇,青年时代就读于制造局广方言馆,攻习化学。该馆的教员是德国工程师杜伯莱。当时在该馆同时毕业的还有吴蕴初(后创办天厨味精厂、天原电化厂、天利氮气厂),方液仙(后创办中国化学工业—— 即现上海牙膏厂前身)。吴、方、李三人被誉为近代我国化学工业界的三名“状元”。李氏于1920年毕业于广方言馆后,进入仁记路(现滇池路)一家瑞士商人开设的隆兴洋行香料部工作.后又在瑞商慎余洋行工作,专营瑞士奇华顿香料厂的产品。1929年李氏脱离慎余商行,开始研制与推捎自创的鹰牌香料三十年代国产的鹰牌香精无论在数量或质量方面已有相当水平,具有一定竞争性和信誉。

1932年李润田出资买下了原鉴臣洋行的牌号,专门经营香精、香料。他还以重金聘请波兰人那格尔为技师,他们相互合作.使鹰牌香精的质量进一步提高,还陆续配制出不同香型和不同用途的混合香精用于化妆品、香皂、食品、烟酒,花色品种逐渐齐全。还培养了汪清如、戴子蓥、汪清源吴敬德、汪清华、林蕃荣等调香专家。同时扩大鉴臣香料制造广的规模。1943年李氏将独资经营的鉴臣行改组为鉴臣香精原料股份有限公司。后又买下嘉福香料厂。抗战胜利后又把日商开设的高砂香料厂上海分厂标购下来(高砂总厂目前仍然是日本最大香料厂家之一)

当时上海香料行业的阵营已经有所扩展,除鉴臣厂外.还有叶心农三兄弟开设的百里香料厂,李祖勋、郑廷荣等开设的嘉福香料厂,俞国良等开设的生丰香料厂,许仁卿、戴子蓥等开设的综台香料厂,汪巨川等开的隆利达香料厂,王修荫、陶用中等开设的溢芬香料厂.孙葆麟等开设的美生香料厂;周泰澜、汪清华等开设的开隆香料厂,吴敬德开设的正利香料厂,以及大公、友宁、企华等香料厂。当时我国香料香精耗用量的90%以上要靠上海供应。

在天然香原料方面,随着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在国外产品和技术的影响下,有些重要品种如薄荷、樟、八角茴香、肉桂等开始大面积栽培,并进行加工提油生产。据称我国薄荷的生产,在1940年栽培面积已达l2万亩,薄荷油产量达400余吨.出13薄荷油150吨,薄荷脑为200吨。八角茴香在解放前几年,栽培面积约4万余亩,年产八角果5000吨,茴香油500吨,其它如樟脑的生产19361937年约50吨。解放前我国香料加工方法非常落后,仪采用简单的或土法的水蒸汽蒸馏法。而且能出口的香料品种也极少,仪有麝香、大茴香、肉桂和薄荷。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香料香精工业体系才逐步形成。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轻工加香产品范围的扩大.促使我国的香料香精工业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古近代香料史初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