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靖姑民俗事象及其内涵

发布时间:2012-07-09 16:43:17

论陈靖姑的民俗事象及其内涵

摘要:陈靖姑与妈祖作为福建的两大女神,其信仰的方方面面已经深入人们生活,影响深远。陈靖姑信仰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有其独特的价值。陈靖姑民俗的研究既贴近生活又能帮助我们从更深的层次去领略陈靖姑文化的风采。通过对陈靖姑民俗相关文献的分析,结合具体的民俗事象,总结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对于深化陈靖姑文化研究和完善我国的女神信仰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陈靖姑 民俗 事象 女神信仰

Discussion on the Folk Phenomena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Chen Jing-Gu

Wei Xiao-mei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Department Supervisor: Liu Fuzhu

Abstract: Chen Jing Gu and Matsu are two great goddess of Fujian province, whose religious influences has penetrated into almost every possible aspects of people’s life. As a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Chen Jing Gu relief has its own unique value. The study of Chen Jing Gu folklore is not only closely related to our daily life but also can help us to appreciate the elegant demeanor of Chen Jing Gu culture. By referring to relevant articles and combining with certain folk ev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explores the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deepen the study of Chen Jing Gu culture and perfect our beliefs towards Goddess.

Keywords: Chen Jing Gu; folklore; folk events; Goddess beliefs



一、前言

在闽文化史上有过很多关于闽地神的传说,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海上女神”妈祖与“陆上女神”陈靖姑。两位女神在古代闽中、闽东乃至中国东南地区、台湾地区及东南亚国家华人社会中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1]而近几年来,随着“陈靖姑信俗”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及陈靖姑文化节、陈靖姑国际学术研讨会和陈靖姑金身游台湾等活动的举行,大家又一次将目光聚焦在了这位传奇的女神身上。陈靖姑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得到了广泛地传播,关于陈靖姑文化的研究也不在少数,而关于陈靖姑风俗研究的资料却比较有限,集中在一些地方史志或者收录在一些民间风俗的资料中,多为对陈靖姑风俗的罗列,并没有实质性地对这些风俗进行深层的研究,陈靖姑作为福建女神形象的主要代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资料的查找过程,不难发现,关于陈靖姑民俗事象所折射出的我国自古自古以来在生殖崇拜和母体崇拜等方面的研究显得尤为不足。这对于陈靖姑文化的传播也是一大缺陷,因而如何从陈靖姑具体的民俗事象中把握其深刻内涵,尤其是中国女神信仰的共同特征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陈靖姑传说记载及影响

陈靖姑,由于各地传说的差异,又名陈进姑、陈静姑、陈十四,又因其信仰在各地的传播而受到广大民众的尊崇,人们对其有许多尊称,如陈大奶、奶娘、临水夫人、顺懿夫人、通天圣母、顺天圣母、陈太后等等。传说因其学“闾山”法术、救国护民、播雨除旱、医病决疑、救产保胎等,成为民众推崇的女神。据海峡两岸研究统计陈靖姑的信众达8000多万人。由于陈靖姑信仰的影响很大,自唐末以来已形成一种文化象征——对妇幼的保护。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道藏》所引《搜神记》中记载:“顺懿夫人,按《枫泾杂录》云:唐大历中,闽古田县有陈氏女者,生而颖异,能先事言,有无辄验。饮食遇喜,升斗辄尽,或辟谷数日,自若也。人咸异之,父母亦不能禁。未字而殁,附童子言事,乡人以水旱祸福叩之,言吴不验。遂立庙祀焉。宋封顺懿夫人。代多灵迹,今八闽人多祀之者。”[2]不仅如此,黄仲昭所著的《八闽通志》中对陈靖姑“斩白蛇”也有详细的记载——“临水有白蛇洞,中产巨蛇,时吐气为疫疠。一日,有朱衣人执剑,索白蛇斩之,乡人诘其姓名,曰:‘我乃江南下渡陈昌女也。’忽不见。丞往下渡询之,乃知其为神,遂立庙于洞中。” [3]然而在关于陈靖姑的众多传说中尤其以其保护妇幼、胞胎护产最为传奇。《建宁府志》中记载:“徐清叟因子妇怀孕十几个月不产,遇一妇人能‘专医产’,于是请她施法术、除了异胎。其后徐为请于朝,赠加封号,并宏其庙宇”因而陈靖姑才能“英灵著于八闽、施及于朔南”(《古田县志》引元代张以宁《顺懿庙》文)。[4]不仅如此历代帝王都对陈靖姑进行加封敕赐,从五代闽王赐陈靖姑为三十六婆官,树碑纪念;到南宋淳佑年间,理宗帝追赐陈靖姑为“慈靖夫人”,赐额“顺懿”;再到清乾隆帝封赐陈靖姑为“太后”。经过千年的民间传颂,陈靖姑文化和民俗已成为海峡两岸甚至东南亚地区共同的民间文化现象之一。

三、陈靖姑相关的民俗事象

人们对神的崇拜的历史源远流长,若要追本溯源恐怕得从最古老的造人传说“女娲造人”谈起,千百年来构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神学体系”,对神的信仰流传至今也衍生出了许多相关的民间习俗。人们从虚幻的信仰转变为了具体的民俗事象,用以寄托人们对“神”所具有的精神力量的推崇。陈靖姑与我国南方许多民间信仰女神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陈靖姑既有海上救难女神妈祖、人间孝义女神马仙等保护人类平安的信仰神的法力,同时还具有与胎产相关的救产护婴的威灵。填补了民众精神生活的空虚,给人类的繁衍、生存所经历的种种苦难历程带来一丝精神上的希望和慰藉。所以陈靖姑作为“妇幼保护神”的出现就引发了历代民众对其的推崇。由于陈靖姑信仰在民间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衍生出了许多以陈靖姑文化为核心的民俗事象。但随着时代的向前推进,陈靖姑民俗中的“祈雨”已不常见于日常生活,而以“保护妇幼、胞胎护产”为核心的民俗事象却被保存与人们生活中。陈靖姑信仰及在民间的具体体现,不是凭空而来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具有各种民俗意义的具体事项,正在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呈现于民间。无论是大型的“请香”、“接火”,还是我们普通人家家的祈祷禳邪,都与人们的生命礼俗关系极为密切;大到公众性、社区性的抵御天灾、排大难,小到护产收惊,它都与社会群体生活息息相关,是民众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5] 通过对古籍的查询和陈靖姑祖庙所在地古田县的民众的风俗进行的调查表明,其民俗事象具体可以归纳为“祈求子嗣”、“保胎护产”、“护幼成长”三个方面。

(一)祈求子嗣

1请花祈子

“花”是陈靖姑向人间传送婴儿的象征,老话谓“一花一婴”,传说白花为男、红花为女。多为新娘或者久而未孕的妇女向陈靖姑祈求。据祖庙的老人说,请花祈子的方式为:到奶娘的宫里拈香跪祈就在供案上取鲜花或纸花一朵带回房中,插在花瓶里或安置在房内梳妆台上,就叫做“请花”。一年中果有灵验,就要在婴儿出生后满月或周岁,敬备礼品等到奶娘宫“谢花”,倘若不得,来年再去,行礼如仪。[6]

2、请鞋祈子

为了祈求子嗣,繁衍后代,许多久未得孕的妇女,到临水奶神像面前拜祈后,选取一只绣花小童鞋,揣在肚兜中带回去,它日得子(女)后,还要新绣一双小鞋挂在殿堂。

3、迎大奶

古时候,农历正月十五或十六日,临水奶娘巡游,村里多有大奶社组织、负责“大奶”巡游事宜。每当大奶出游时,多有刚结婚的年轻妇女抬着“大奶”神轿。传说,凡抬神轿的妇女将会早生贵子。“大奶”巡游后,社里还要订几台戏,作为谢神及乡民娱乐活动。[7]

(2)保胎护产

孕妇临盆和分娩可以说是开花结果、瓜熟蒂落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在古时生产条件落后的情况下,祈求顺产、母子平安更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愿望。要保胎护产就要事先到临水夫人那儿求平安。如遇难产就更要请临水夫人赐神符,保胎护产。这一风俗在文学中也有体现,《金翼》的作者著名人类学家林耀华在书中就详细地描述过关于孕妇在分娩时祈求陈靖姑庇佑的过程:孕妇在分娩时家人得去宫庙取一香炉回家,意为请临水夫人前来庇佑,以保证产妇平安。产妇顺产后则要把香炉送回宫庙,叫做“回銮”,家人还需筹备贡品谢奶娘。[8]此方式在古时比较盛行,如今产妇均在医院分娩,因此许多人表示请香炉已经渐渐不被沿用。但是大家还是会去奶娘宫请平安符祈求顺产。

(三)护幼成长

护幼成长是陈靖姑精神很重要的一方面。在古时,医疗条件落后,身为弱势群体的幼儿易受灾病而不能长大成人。因此,自古以来人们信奉陈靖姑以保护幼子成长。具体有如下做法:

1、请奶过关

婴儿出生后元气尚未充实,易受风寒侵袭。大小之病丛生,为父母者爱子心切,祈求奶娘庇佑。延请道士“过关”求吉避灾。道士吹动龙角,奉请临水奶娘以及三十六婆官下凡来庇佑小孩平安,道士边念咒边带领小孩穿过“关门”,表示过了关,就能安康成长。[7]

2、中秋忏斗

农历八月十五乃临水夫人正果古田,中秋前一日为父母者请道士“忏斗”,做斗事,为孩童求吉祥、保平安、长大成人。

3、拜奶为契子

将孩子的年庚八字送到神前,与临水夫人结成母子缘,在其关心下随时可保安全。

4、佩戴香火袋

取奶娘香炉的香灰装进一寸见方的小红布袋里,缝成香火袋,给小孩子随身佩戴。可谓辟邪去灾的护身物。

5、求痘神收毒

痘疮和麻疹是每个小孩子易患的两大传染病,因此大人十分担忧。而种痘夫人乃陈夫人的下属,因此祈求奶娘既能发痘也能收毒,可使逆病化为顺症。化险为夷、玉树成林。[5]

四、陈靖姑民俗事象折射出中国女神崇拜的共同特征。

从以上的民俗事象,我们不难看出陈靖姑作为“妇幼保护神”,在历代的流传信仰中被赋予无限的“神性”和“母性”。人类对母性的崇拜于依赖是自古有之,是人们一种不可否认的内在的心里需求。在原始社会时期,对大自然的不可控制性和生死的未知性,使人们将目光投向母性。母性成为了先民战胜恐惧的心理依托。继而不断地被神话、赋予了“神性”,这就是女神崇拜的起源。通过对调查走访和相关的数据查询,我们发现陈靖姑作为“妇幼保护神”,其各民俗事象也是主要旨在保佑妇孺、保胎顺产等方面。而陈靖姑的信众达8000多万人,其中女性信众占80%左右。对比早先的数据,我们发现陈靖姑的信众在不断广增的情况下,男性信众的比例也较前增大。这个现象说明了人们对于妇孺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烈,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女性“自保”的局面了。陈靖姑作为闽地女神形象的典型代表,影响深远。而从陈靖姑信仰所衍生的民俗事象,在八闽大地乃至所有东南亚华人聚居地广为流传,取决于陈靖姑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我们自古以来根深蒂固的“女神崇拜”意识。这也是陈靖姑民俗事象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生殖崇拜

生殖崇拜从原始社会开始就普遍流行,各类考古资料、人类学研究都表明在原始时期社会的意识形态普遍以“生殖崇拜”为核心。著名的女娲神话也属于生殖崇拜,又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提到的:“东方所强调和崇敬的往往是自然界普遍的生命力,不是思想意识的精神性和威力。而是生殖方面的创造力。”生殖崇拜的产生有两条心理依据——一是人类对种族繁衍的崇敬感,二是人类对生殖原因的神秘感。[9]原始先民认为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蕴含着一种神奇而伟大的力量,分娩过程更是庄严而神圣。在原始社会极端低下的生产水平下,人口的增加才能使生产水平得以提高。平均寿命的短暂又局限了生育时间。[8]所以作为人类自身的繁衍生殖就成为了原始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继而产生了生殖崇拜。发展到古代社会,人们对于子嗣的追求其实质也是源于生殖崇拜。与男性不同的是,女性在生育、婚姻、家庭平安等个方面承担着许多的精神压力。所以女性与女神之间的关系多体现在求子、助产、保赤和对美满婚姻的期望上。其中对子嗣的追求更是最为重要的方面,自古许多女神就都被赋予了“送子”的神职。其中最著名的恐怕就是“送子观音”了。而陈靖姑民俗中很大的一块即为“祈子”。无论是“请花祈子”还是“请鞋祈子”都是代表了人们对子嗣的热爱和对生殖的崇拜。不仅如此,“保胎护产”是使生命延续、人类得以延续的保证,体现了陈靖姑文化的重要精神,因此陈靖姑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是一位“生命之神”,意义十分重大。古时候,女性的分娩过程犹如在鬼门关徘徊,因此祈求母子平安是所有人的夙愿。陈靖姑民俗中关于“胞胎护产”的方面其实正是消除人们对于生产的畏惧,表达对于产妇和新生儿的美好祝福。

(2)母性崇拜

人类最早起源于母系社会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在早期的西方还是我们东方的文化中女神总是被赋予了最神圣的“母性”。人们“只知母不知父”,对母性的崇拜演变到了“神化”的境界。根据人口思想史学者吴申元的研究表明:原始社会人口的死亡率高达百分之五十,旧石器时代世界人口百年增长率不超过千分之一点五、新时期时代不超过千分之四。[9]原始社会的平均寿命很低,均在20岁到30岁之间。新生儿的夭折率更十分惊人。到了封建时代,人口增长率虽然有很大的提高,但是数据表明死于难产、疟疾、麻疹等幼儿还是占很大的比例,能顺利抚养一个孩子的成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人们对母性的依赖就十分显著。今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表象上人们对母性的依赖有所削弱,但是实质里却还是挣脱不了对母体的依赖。因此塑造了许多充满母性的女神形象。海上女神妈祖便是如此,人们信奉妈祖能力保海上顺风、安全。福建话中的“妈祖”便是“母亲”的意思,既表达了人们对妈祖的崇敬、又体现了对妈祖所具有的伟大母性膜拜。而陈靖姑被信众称为“奶娘”也是基于这个原因。陈靖姑民俗里的“请奶过关”、“拜奶为契子”等事项正是表明了人们希望能得神明像母亲保护幼子一般的庇佑。直至今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信众信奉陈靖姑正是因为其保护妇孺的特殊神职,相比于其他高高在上、不可仰视的神明。具有母性光辉的陈靖姑更能体现其亲民、护民的特性,因此被广为推崇。

(3)精神依托

人类对于自己命运的抗争是与生俱来的。婴儿诞生时那一声撕心裂肺的啼哭就是对命运的抗争。就大多数的人来说,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人对自己的命运是无可奈何的。但人又是万物之长,是有思想的动物,自然不会甘于命运的不平与不幸,努力地寻找改变命运的途径。但是改变现实谈何容易?于是人们开始把希望寄托在一些神化的人物身上。用美好的理想来填补现实的缺憾、冲淡眼前的沮丧,从而使心灵得到安慰和寄托。用以减少痛苦,增加对生活的信心和热情。这种精神寄托经过长期积累和不断充实而日益系统化,就形成了信仰。[10]陈靖姑民俗的产生正是源于这种精神依托。传说中陈靖姑“降妖伏魔斩白蛇”、“舍身祈雨”以及升天后成为“妇幼保护神”都给了人们强大的精神依托。旧时医疗条件和思想观念的落后,导致了许多妇人死于难产,婴儿早夭更是屡见不鲜,人们对于生产心生畏惧。陈靖姑传说的出现,给了他们信心和希望,他们相信冥冥之中有神明能够锄强扶弱、保护幼小、恩赐生命。而陈靖姑的宝贵精神也能指引人们弃恶从善、爱护妻小。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对神明的信仰是一种可贵的心灵慰藉,是人们战胜苦难、代代繁衍下去的精神支柱。[11]

结束语

陈靖姑文化发展至今已经不仅仅是神话传说了,而是实实在在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有着深刻的思想、道德、伦理、信仰等价值。涉及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领域。其民俗事象更是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对陈靖姑民俗事象的深入了解和深层把握,使我们从陈靖姑民俗的个性总透析中国女神信仰中的特点,从更高的角度把握了陈靖姑民俗的意义,也便于我们更加深入地探寻陈靖姑文化的内涵。

致谢

衷心地感谢我的导师刘福铸老师从选题到写作给我的悉心指导,使刚接触到题目时茫然的状态中很快地整理好思路。也非常感谢周围一直在支持我的同学、家人。谢谢你们给我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林仁川,黄福才.闽台文化交融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290-291.

[2]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闽都文化研究[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6:497-514.

[3]林炳钊.陈靖姑信仰与传说[J].中国道教,20005:24-30.

[4](清)辛竞可.古田县志[M].古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内部印行), 1987.

[5]黄新宪.陈靖姑信仰的源流及在闽台的发展[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84-88.

[6]林炳钊.闽都女神陈靖姑[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

[7]黄启全.福州神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27-29.

[8]吴碧英.神格与人格——神坛上下女性间的交互[J].福州党校学报,2011(05):18-26.

[9]杨福瑞.红山文化生殖女神崇拜初探[J].松州学刊,20057:65-67.

[10]国风.中国人的宗教世界[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11]麦克·阿盖尔. 宗教心理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97-514.

论陈靖姑民俗事象及其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