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教案与反思 - 八年级数学教案 - 模板

发布时间:2019-09-07 03:35:42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与反思_八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与反思

  辉南县抚民中学丛广杰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理解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和相关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3、弄清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4 掌握直线的平移法则简单应用

  5、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构建比较系统的函数知识体系, 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难点:对 直线的平移法则的理解,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三、教学媒体:大屏幕。

  四、教学设计简介:

  因为这是初三总复习节段的复习课,在这之前已经复习了变量、函数的定义、表示法及图象,而本节的教学任务是一次函数的基础知识及其简单的应用,没有涉及实际应用。为了节约学生的时间,打造高效课堂,我开门见山,直接向学生展示 教学目标,然后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复习目标进行 联想回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在图象及其性质环节中,老师让学生自己说出一次函数图象的形状、位置及增减性,不完整的可让其他学生补充 纠正 。这样,使无味的复习课变得活跃一些,增强学习气氛。 随后教师就用大屏幕展示出标准答案,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以比赛的形式做一些针对性的练习。为了巩固知识点,学生解决每一个问题时都要求其说出所运用的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

  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一次函数:一般地,若y=kx+b (其中k,b 为常数且k ≠0 ),那么y x 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对于 y=kx+b ,当b=0, k ≠0 时,有y=kx, 此时称y x 的正比例函数,k 为正比例系数。

  2、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1 )从解析式看:y=kx+b(k ≠0 b 是常数) 是一次函数;而y=kx(k ≠0 b=0) 是正比例函数,显然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的推广。

  (2 )从图象看:正比例函数y=kx(k ≠0) 的图象是过原点(0 0 )的一条直线;而一次函数y=kx+b(k ≠0) 的图象是过点(0 b )且与y=kx 平行的一条直线。

  基础训练一:

  1、指出下列函数中的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y = x +1 y = - x/5

  y = 3/x y = 4x y =x 3x+1 -3x y=3 x-2 );y=x/5-1/2

  2、下列给出的两个变量中,成正比例函数关系的是:A、少年儿童的身高和年龄;B、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与宽;C、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D、匀速运动中速度固定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3、对于函数 y = m+1 x + 2- n ,当 mn 满足什么条件时为正比例函数?当mn 满足什么条件时为一次函数?

  3、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7k,b 的符号与直线y=kx+b(k ≠0) 的位置关系:

  k 的符号决定了直线y=kx+b(k ≠0 );b 的符号决定了直线y=kx+b y 轴的交点。当k>0 时,直线; 当k<0 时,直线。

  当b 0 时,直线交于y轴的;当b 0 时,直线交于y轴的。

  为此直线y=kx+b(k ≠0) 的位置有4 种情况,分别是:

  当k>0 b 0 时,直线经过 ;当k>0 b 0 时,直线经过

  当k<0 b 0 时,直线经过 ;当k<0 b 0 时,直线经过

  基础训练二:

  1、写出一个图象经过点(1 - 3 )的函数解析式为

  2、直线y =- 2X - 2 不经过第 象限,y x 的增大而

  3、如果P 2 k )在直线y=2x+2 上,那么点P x 轴的距离是。

  4、已知正比例函数 y =(3k-1)x,, y x 的增大而增大,则k 的取值范围是。

  5、过点(0 2 )且与直线y=3x 平行的直线是

  6、若正比例函数y = 1-2m x 的图像过点A x1 y1 )和点B x2 y2 )当x1 x2 时,y1 y2, m 的取值范围是。

  7、若函数y = ax+b 的图像过一、二、三象限,则ab 0

  8、若y-2 x-2 成正比例,当x=-2 ,y=4, x= ,y = -4

  9、直线y=- 5x+b 与直线y=x-3 都交y 轴上同一点,则b 的值为

  10、将直线y = -2x-2 向上平移2 个单位得到直线

  将它向左平移2 个单位得到直线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我这学期做的一节汇报课。教学任务基本完成,最后剩下一道综合训练题没来得及探讨,留作了课后作业。从本节课的设计上看,我自认为知识全面,讲解透彻,条理清晰,系统性强,讲练结合,训练到位,一节课下来后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不会有什么漏洞。因为复习课的课堂容量比较大,需要展示给学生的知识点比较多,训练题也比较多,所以我选择在多媒体上课。应该说在设计之初,我是在两种方案中选出的一种为学生节省时间的复习方法,课前的工作全由教师完成,教师认真备课,查阅资料,搜集有针对性的训练题,学生只要课堂上能按照教师的思路去做就很高效了。可没想到,在课的进行中,我就听到有的教师在切切私语,都是初三学生了,怎么好象没有几个学习的。我也感觉到这节课确实有一大部分学生注意力涣散,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以致于面对简单的问题都卡,思维不连续。纠其原因,是我没有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没有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课堂训练以竞赛的形式进行,似乎有一定的刺激性,但缺少后续的刺激活动,学生没有保持住持久的紧张状态。

  课后我找到了学委和科代表,请他们协助我一同反思本节课的优缺点,并把在以往的章末复习时曾采取过的另一种复习方案阐述给他们听,就是课前先把所有的复习任务都交给学生完成,教师指导学生浏览教材、查阅资料归纳本章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方法,并收集与每个知识点相关的有针对性的问题,也可以自己编题,同时要把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做出来,尽量要一题多解。再由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汇编,在汇编过程中要去粗取精。课堂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是主角,在这个舞台上学生可以成果共享,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收获着自己的收获。台上他们是主角,台下他们也是主角。

  但是在初三总复习时,我理解学生的忙,所以能包办的我就一律代做,以为这就是帮学生减轻负担,学生自己去做的事是少了,可是需要学生被动记忆的知识多;教师把一节设计的井井有条,想要学生在这一节课里收获更多,但被动的学生并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到学生中去,降低了课堂效率,又把好多任务压到课下,最后教师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的想法还是落空了。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不等式和它的基本性质  考点扫描:

  1.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2.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并会运用这些基本性质将不等式变形。

  名师精讲:

  1.不等式的概念:用不等号把两个代数式连接起来,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用式子表示:如果a>b,那a+c>b+c(或a–c>b–c

  (2)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用式子表示:如果a>b,且c>0,那么ac>bc(>)

  (3)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用式子表示:如果a>b,且cb,则下列不等式一定成立的是(  

  A1  C–a>–b  Da–b>0

  考点:不等式的性质

  评析:不等式的性质是:不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不等号不变;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正数不等号不变;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因此ab,所以ab均可为负数也可为正数,所以AB选项都不对,C选项不等号的方向没改变,所以也不对,因ab,(ab代表的是任意数)所以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运用排除法,可知正确选项为D

  真题专练

  1.(北京海淀区)比较大小:当实数a    1–a(“”)

  2.(广东省)已知实数ab满足ab0a+b0,则满足条件的实数ab可分别为   (写出满足条件的两个数即可)

  3.(北京西城区)如果ab,那么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a–3b–3  B3a3b

  C、>    D–a–b  

  4.(北京海淀区)若a–b0,则下列各式中一定正确的是( 

  Aab  Bab0  C、  D–a–b 

  5.(天津市)若ab,且c为实数则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Aacbc  Bacbc  Cac2bc2  Dac2≥bc2

  6.(荆门市)已知abc是有理数,且abc,那么下列式子正确的是( 

  Aa+bb+c  Ba–bb–c  Cabbc  D

  答案:

  1、不等式的解集  考点扫描:

  1.了解不等式的解和解集的概念。

  2.会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名师精讲:

  1.不等式的解: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一般地,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有无数多个解。

  2.不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的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每一个未知数的值,后者是指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所有未知数的值的集合。但二者之间也有着密切联系,即所有解组成了解集,解集中包括了每一个解。

  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3.不等式解集的表示方法。

  (1)用不等式表示:如5x>10的解集是x>2,它的解集仍是一个不等式,这种表示法简单明了,容易知道哪些数不是原不等式的解。

  (2)用数轴表示:它的优点是数形结合、直观形象,尤其是在解较复杂的不等式或解不等式组时,易于找到正确的答案。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要注意:当解集包括端点时,在端点处画实心圆圈,否则,画空心圆圈。

  中考典例:

  (龙岩市、宁德市)不等式2x+103的解集是    

  考点:不等式的解集

  评析:不等式的解集是使不等式成立的所有未知数的值组成的集合。该题可用不等式的性质两边同时减10,然后两边再除以2,求得解集为x>

  真题专练

  1.(石家庄市)不等式–6x4的解集是( 

  Ax>  Bx<  Cx>  Dx

  2.(宜昌市)如果不等式(a–1xa–1的解集是x1,则a的取值范围是(

  3.(徐州市)不等式5x–46x的解集是      

  4.(西安市)若代数式3x+4的值不大于0,则x的取值范围是( 

  Ax<  Bx≥  Cx≤-  Dx

  答案:

  1B

  2a1(提示:因为不等号的方向改变了,所以a–10,即a1);

  3x–4

  4C(提示:3x+4的值不大于0,即得不等式3x+4≤0

教学设计

提公因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及其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

  2.使学生理解提公因式法并能熟练地运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3.通过学生自行探求解题途径,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创新能力,深化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因式分解的概念及提公因式法.

教学难点:

  正确找出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及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二、新课

1.新课引入:用类比的方法引入课题.

  在学习分数时,我们常常要进行约分与通分,因此常常要把一个数分解因数(即分解约数).例如,把15分解成3×5,把42分解成2×3×7

  在第七章我们学习了整式的乘法,几个整式相乘可以化成一个多项式,那么一个多项式如何化成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呢?这一章就是学习如何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方法.

2.因式分解的概念:

请学生每人写出一个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例子,并计算出其结果.(老师按学生所说在黑板写出几个.)

  如:m(a+b+c)ma+mb+mc

    2xy(x-2xy+1)=2x2y-4x2y2+2xy

    (a+b)(a-b)a2-b2

    (a+b)(m+n)am+an+bm+bn

    (x-5)(2-x)-x2+7x-10 等等.

  再请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特点:左边,整式×整式;右边,是多项式.

  可见,整式乘以整式结果是多项式,而多项式也可以变形为相应的整式与整式的乘积,我们就把这种多项式的变形叫做因式分解.

  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如:因式分解:ma+mb+mcm(a+b+c)

    整式乘法:m(a+b+c)ma+mb+mc

  让学生说出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同样是由几个相同的整式组成的等式.

  区别:这几个相同的整式所在的位置不同,上式是因式分解;下式是整式乘法.两者是方向相反的恒等变形,二者是一个式子的不同表现形式,一个是多项式的表现形式,一个是两个或几个因式积的表现形式.

  例1 下列各式从左到右哪些是因式分解?(投影)

    (1)x2-xx(x-1) (√)

    (2)a(a-b)a2-ab (×)

    (3)(a+3)(a-3)a2-9 (×)

    (4)a2-2a+1a(a-2)+1 (×)

    (5)x2-4x+4(x-2)2 (√)

  下面我们学习几种常见的因式分解方法.

3.提公因式法:

  我们看多项式:ma+mb+mc

  请学生指出它的特点:各项都含有一个公共的因式m,这时我们把因式m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注意:公因式是各项都含有的公共的因式.

  又如:a是多项式a2-a各项的公因式.

     ab是多项式5a2b-ab2各项的公因式.

     2mn是多项式4m2np-2mn2q各项的公因式.

  根据乘法的分配律,可得

    m(a+b+c)ma+mb+mc

  逆变形,便得到多项式ma+mb+mc的因式分解形式

    ma+mb+mcm(a+b+c)

  这说明,多项式ma+mb+mc各项都含有的公因式可以提到括号外面,将多项式 ma+mb+mc写成m(a+b+c)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定义:一般地,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到括号外面,将多  项式写成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显然,由定义可知,提公因式法的关键是如何正确地寻找公因式.让学生观察上面的公因式的特点,找出确定公因式的万法:(1)公因式的系数应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2)字母取各项的相同字母,而且各字母的指数取次数例2 指出下列各多项式中各项的公因式:

    (1)ax+ay+a (a)

    (2)3mx-6mx2 (3mx)

    (3)4a2+10ah (2a)

    (4)x2y+xy2 (xy)

    (5)12xyz-9x2y2 (3xy)

  

  例3 8a3b2-12ab3c分解因式.

   分析:分两步:第一步,找出公因式;第二步,提公因式.

   先引导学生按确定公因式的方法找出多项式的公因式4ab2

   解:8a3b2-12ab3c=4ab2·2a2-4ab2·3bc=4ab2(2a2-3bc)

   说明:

    (1)应特别强调确定公因式的两个条件以免漏取.

    (2)开始讲提公因式法时,最好把公因式单独写出.以显提醒;强调提公因式;强调因式分解.

  

  例4 3x2-6xy+x 分解因式.

   分析:先引导学生找出公因式x,强调多项式中x=x·1

   解:3x2-6xy+x

     =x·3x-x·6y+x·1

     =x(3x-6y+1)

   说明:当多项式的某一项恰好是公因式时,这项应看成它与1的乘积,提公因式后剩下的应是11作为项的系数通常可以省略,但如果单独成一项时,它在因式分解时不能漏掉,这类题常常有些学生犯下面的错误,3x2-6xy+x=x(3x-6y),这一点可让学生利用恒等变形分析错误原因.还应提醒学生注意:提公因式后的因式的项数应与原多项式的项数一样,这样可以检查是否漏项.

课堂练习:(投影)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l)2πR+2πr

(2)

    (3)3x3+6x2

    (4)21a2+7a

    (5)15a2+25ab2

    (6)x2y+xy2-xy

  

  例5 -4m3+16m2-26m分解因式.

  分析:此多项式第一项的系数是负数,与前面两例不同,应先把它转化为前面的情形便可以因式分解了,所以应先提负号转化,然后再提公因式,提-号时,注意添括号法则.

  解:-4m3+16m2-26m

    =-(4m3-16m2+26m)

    =-2m(2m2-8m+13)

  说明:通过此例可以看出应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时,应先观察第一项系数的正负,负号时,运用添括号法则提出负号,此时一定要把每一项都变号;然后再提公因式.

课堂练习:(投影)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15ax-20a

    (2)-25x8+125x16

    (3)-a3b2+a2b3

    (4)-x3y3-x2y2-xy

    (5)-3ma3+6ma2-12ma

  (6)

()小结

  1.因式分解的意义及其概念.

  2.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联系与区别.

  3.公因式及提公因式法.

  4.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中应注意的问题.

六、作业

  教材 P10 1234

七、板书设计

教学建议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知识结构

  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课教学方法主要是自学辅导与发现探究法。力求体现知识结构完整、知识理解完整;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在师生共同参与下,探索问题、动手试验、发现规律、做出归纳。让学生直接参加课堂活动,将教与学融为一体。具体说明如下:

  (1)由先教后学转向先学后教

  本节课开始,让同学们自己思考问题: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四种,如果这两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那么判定它们全等的方法有哪些呢?学生展开讨论,初步形成意见,然后由教师答疑。这样促进了学生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2)在层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层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公理的多层次理解;二是综合练习的多层次变化。

  公理的多层次理解包括:明确公理的条件及结论;公理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理解及掌握;公理的作用。这里特别强调三个方面:1、特殊三角形的特殊性;2、归纳总结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综合练习的多层次变化:首先给出直接应用公理证明三角形全等的题目;然后给出变式题目;最后给出综合应用题目。这里注意两点:一是给出题目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按教材的形式严格书写。二是给出的综合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教法建议:

  由先教后学转向先学后教

  本节课开始,让同学们自己思考问题: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四种,如果这两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那么判定它们全等的方法有哪些呢?学生展开讨论,初步形成意见,然后由教师答疑。这样促进了学生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2)在层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层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公理的多层次理解;二是综合练习的多层次变化。

  公理的多层次理解包括:明确公理的条件及结论;公理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理解及掌握;公理的作用。这里特别强调三个方面:1、特殊三角形的特殊性;2、归纳总结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综合练习的多层次变化:首先给出直接应用公理证明三角形全等的题目;然后给出变式题目;最后给出综合应用题目。这里注意两点:一是给出题目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按教材的形式严格书写。二是给出的综合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已知斜边、直角边画直角三角形的画图方法;

  (2)掌握斜边、直角边公理;

  (3)能够运用HL公理及其他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进行证明和计算.

  2、能力目标:

  (1)通过尺规作图使学生得到技能的训练;

  (2)通过公理的初步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1)在公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实验、观察、归纳;

  (2)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系统特征。

  教学重点:SSS公理、灵活地应用学过的各种判定方法判定三角形全等。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五种方法(SASASAAASSSSHL)来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

  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投影显示

  问题: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四种,若这两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那么判定它们全等的方法有哪些呢?

  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后回答,教师补充完善。

  2、公理的获得

  让学生概括出HL公理。然后和学生一起画图做实验,根据三角形全等定义对公理进行验证。(这里用尺规画图法)

  公理: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应用格式: (略)

  强调说明:

  (1)、格式要求:先指出在哪两个三角形中证全等;再按公理顺序列出三个条件,并用括号把它们括在一起;写出结论。

  (2)、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3)特殊三角形研究思想。

  3、公理的应用

  (1)讲解例1(投影例1

  例1求证:有一条直角边和斜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教师巡视,适当参与讨论。找学生代表口述证明思路。

  分析:首先要分清题设和结论,然后按要求画出图形,根据题意写出、已知求证后,再写出证明过程。

  证明:(略)

  (2)讲解例2。学生分析完成,教师注重完成后的点评。)

  例2:如图2ABC中,AD是它的角平分线,且BDCDDEDF分别垂直于ABAC,垂足为EF.

  求证:BECF

  分析: BECF分别在BDECDF中,由条件不能直接证其全等,但可先证明AED≌△AFD,由此得到DEDF

  证明:(略)

  (3)讲解例3(投影例3

  例3:如图3,已知ABC中,BAC=,ABACAE是过A的一条直线,且BCAE的异侧,BDAEDCEAEE,求证:

  (1)BDDE+CE

  (2)若直线AEA点旋转到图4位置时(BDCE),其余条件不变,问BDDECE的关系如何,请证明;

  (3)若直线AEA点旋转到图5时(BDCE),其余条件不变,BDDECE的关系怎样?请直接写出结果,不须证明

  学生口述证明思路,教师强调说明:阅读问题的思考方法及思想。

  4、课堂小结:

  (1)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5个(SASASAAASSSSHL)在这些方法的条件中都至少包含一条边。

  (2)直角三角形判定方法的综合运用

  让学生自由表述,其它学生补充,自己将知识系统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建构。

  5、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P7979

  b、上交作业P8056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直角形全等的判定

  如图(1AEFC在一条直线上,AECF,过EF分别作DEACBFAC

  若ABCD求证:BD平分EF。若将DEC的边EC沿AC方向移动变为如图(2)时,其余条件不变,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请说明理由。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与反思 - 八年级数学教案 - 模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