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卷

发布时间:2020-04-13 00:10:05

苏教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默写 (共1题;共5分)

1. (5分)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 乡书何处达?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2) ________,________。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

(3) 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 孔子感慨时光流逝,规劝大家珍惜光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 请将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默写完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________,________。

二、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2. (10分) 阅读宋代周邦彦的《春雨》,回答问题。

耕人扶耒①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注】①耒: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

(1)

“花外时时落一鸥”中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写出并赏析它的妙处。

(2)

有人说此诗“不言喜而喜情自见”,这首诗是怎样表现“喜”春雨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三、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32分)

3. (16分) (2017·嘉兴模拟) 文言文阅读

李牧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赵王让李牧________              ②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________

③固称疾________                  ④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________

(2)

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失 亡 多 边 不 得 田 畜 复 请 李 牧。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②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4)

李牧作为“赵之北边良将也”,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4. (16分) 阅读《活板》片段,完成小题。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⑤,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1)

写出下列划线字在句中的意思。

①持就火炀之________   ②更互用之 ________ ③则字平如砥________   ④有奇字素无备者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的意思。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3)

说说“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的原因是什么。

(4)

用“燔土”为字印的优点有哪些?(可用原文)

四、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0分)

5. (20分) (2017八上·周口期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别总踩着别人的脚步走路

陈凌

①散发传统文化气息的故宫日历、印有个性话语的折扇、以“御花园彩石甬路”为主题的五彩耳钉……近来故宫博物院及其文创产品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一时间,把故宫文化带回家,在朋友圈晒一晒来自故宫的礼物,成为风尚。

②在晒景、晒娃、晒自拍居多的朋友圈,百年文物缘何走红?“既富有时代气息,有意思;也饱含历史厚重感,有韵味。古典基础上的点滴创新,铸就了故宫文 创产品活着的灵魂。”一位网友的评价,道出了其中的缘由。倘若原封不动地把日历、折扇搬到市场,即便有人青睐,恐怕也很难引一时风骚。相反,不管是与互联网联姻,还是接地气的创意,正是在渠道和内容上的更进一步,才让这些高大上的文化 飞入寻常百姓家。

③其实,文化最忌炒冷饭,最讲求创新创造。从写就一篇翰墨短文,到熔铸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无不需要贯注创新之魂。清代画家郑板桥自幼爱好书法,勤学苦练,临摹各家字帖,可总觉得自己进步不大,为此深感苦恼。他的妻子一语点破:“人各有一体,你体是你体;人体是人体,你老在别人的体上缠什么?”郑板桥猛然醒悟。此后,他力求创新,开创出了“板桥体”。“踩着别人脚步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一味固守,千篇一律,只会让文化丧失活力;善于推陈出新,呼吸现代新鲜的氧气,才能不断让文化绽放新芽,枝繁叶茂。

④反观当下,一些文化现象仍值得我们反思。比如,有的书籍,毫无创见不说,内容还东拼西凑,被人戏谑为“垃圾书”;有的综艺节目,千篇一律地从国外引入相似模式,结果水土不服,观众不买账;还有的电影,奉行“拿来主义”,剧情场景总是“借鉴”他人作品,屡陷抄袭漩涡,等等。正如美学家朱光潜所言:“老是那样四平八稳,没有一点精彩,不是‘庸’就是‘俗’,虽是天天在弄那些玩意,却到老没有进步……一稳就定,一定就一成不变,由熟以至于滥,至于滑。”从这个意义而言,故宫文物的走红,既是一种警醒,更是一种启示。

⑤“只见汪洋就以为没有大陆的人,不过是拙劣的探索者。”很多时候,我们慨叹无法抵达新的彼岸,究其缘由,与其说是因为文化创新思绪干涸,倒不如说是因为对自身挖掘得不够透彻。《南史》曾载,宋文帝时有一位名为陆澄的学士,好学博览,行、坐、食手不释卷,时称“硕学”,可其晚年想撰写一部《宋书》,却始终不成。原因在于,他是读了很多书,却一知半解。时人王俭戏称:“陆公,书橱也。”囫囵吞枣,难免思绪短路;甘做“书橱”,何谈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⑥“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文化创新这条新路上,或许有绊脚的石头,或许有拦路的枯枝,但不管怎样,一番披荆斩棘之后,我们必将发现一个更丰富、更精彩的世界。

(1) 文章开头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

(2) 文章第④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 请结合具体的例子,分析本文语言运用的特点。

(4) 除了本文的例证之外,请你再列举一个能论证本文基本观点的例子。

6. (20分) (2017·深圳模拟) 阅读《锁不住的目送》,完成下列各题。

①我锁着母亲,锁着她半年了。我把她的白发和唠叨锁在了四楼。她趴在阳台边,像一棵半枯的藤蔓,在阳光里呼吸,在风雨里憔悴。她,在淡然地承接着岁月的眷顾。

②年初,我连哄带骗,好说歹说,让母亲离开了她空巢的老家。短短几天,母亲便意兴阑珊了。我知道,离巢的老人比老人空巢更加无助、冷清和落寞了。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母亲常独自絮说,那时的母亲是孤独而忧郁的。她的唠叨里,最大的心结是走不回月下的故乡了。

③锁着母亲,其实是我最大的心荡。年前,要强的母亲一一88岁的母亲,终于用一根拐杖走上了暮年。她是摔伤的,卧病一年后又奇迹般地站起来了。只是她迈上几步,两腿颤颤巍巍的,让旁边看的人更加着急。刚开始,母亲在我房间里走走,坐坐。一次,母亲居然一个人走下了四楼。我看见她的时候,她坐在一丛石楠树下,她和一个老婆婆在大声地闲聊。两位耳背的老人,大多听不清对方讲的什么,但这不影响她们交谈,她们聊得那么的

开心。

④可是有一回,我下班回家,母亲不见了。我找遍了整个校园,不见她的拐杖,也没听见那熟悉的唠叨声。

我走出校门,看见母亲了。她坐在路边,正在揉着那条萎缩的腿脚。我很生气,大声地凶她:“谁叫你出来的?再

摔一次怎么办?碰着车了怎么办?走丢了怎么办?”

⑤母亲怯怯地看着我,像个做错事的孩子:“唉,再不出来了。我就想看看这条路能走到哪里。”我没听她细说,

我一把驮起母亲。我直起身的一瞬,心里微微一疼。母亲是那么轻,好像我背着的是一片叶子,又像是我背着的

小时候的女儿。

⑥我背着她,轻轻地,走过一片艳阳,走过学生的目光。

⑦这以后,母亲不出去;而我上班时,我便锁着母亲了。

⑧锁着母亲的日子,我回家更勤了。我怕她摔倒了,怕她烫着了,更怕她年迈的孤独了。有次,我出门,母亲明明是坐着的,可我走出楼道,偶一回头,母亲趴在阳台上了,她一动不动地看着我。这种情形,小时候母亲送我上学,迎我回家是常见的,可这时候她的目光里多了一份依赖和不舍。

⑨母亲是听不见我的脚步声的,她一定在心里默数着我的步履,数着我走下四楼、三楼,再看我走出一楼的那一刻。我想母亲是老了,她能看见我一定是她最大的心安了。母亲眼睛不好,她的目光抵达不了远方,但她浑浊的目光总能锁住儿子的背影。即使人来人往,亲情这个坐标,母亲说什么也不会丢失的。

⑩阳光满天时,母亲喜欢看云,喜欢看落在阳台上的麻雀,喜欢看楼下忙碌的人影;下雨天,阳台上的母亲

唠叨更多了,我想母亲此时更落寞,一定在回想着她青春的往事。

⑪每次上班,当我落锁的那一刻,母亲便走向了阳台,她会准时地守候在阳台边。她目送着我的离去,搜寻着我渐行渐远的轨迹。

⑫我狠心地,有时是快速地逃离楼外那块平地。当我走入石楠树下时,我闭着眼,静静地站一会儿,我轻轻地说:“母亲,我会很快回来的!”

(选自《中国作家》)

(1)

通读全文,请谈谈你如何理解题目“锁不住的目光”。

(2)

请赏析第①段中的划线句子。

她趴在阳台边,像一棵半枯的藤蔓,在阳光里呼吸,在风雨里憔悴。

(3)

读一读第⑫段的划线句“我狠心地,有时是快速地逃离楼外那块平地。”请你分析作者当时是怎样的心理。

(4)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锁不住的目光里,有着说不尽的爱。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生活中某次目送的经历。

五、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6分)

7. (6分) (2017·广元) 综合性学习•语言运用

阅读下列材料,请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为了弘扬千年蜀道文化,建设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第七届蜀道文化旅游节于5月18日在剑门蜀道•剑门景区开幕。

【材料二】光源是从成都到西安这条古蜀道上的璀璨明珠,童建县至今有2300多年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他是中国古镇到文化的集中展现地,是三国历史文化的核心走廊,又是武则天的家乡,也是红色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川陕苏区主战场。他的文化主要集中的剑门蜀道文化、三国文化、抗金抗元文化、特色女性文化、红色文化和川北民俗文化等方面。

(1)

学校开展以“弘扬千年蜀道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仿照示例为次活动方案补充两个活动内容。

活动主题:弘扬千年蜀道文化

活动内容:示例:画说蜀道文化

________、________。

(2)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蜀道文化,第四中学校以邀请本地民俗专家李先生本周星期五下午3点到学校为全体学生做讲座。假如学校委派你前去邀请,你会如何说?

六、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8. (5分) 请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⑴游历山川,你会领略大自然的神奇与壮美;置身书海,你会结识许多令你折服的名人志士;观赏影视,你会看到许多让你欣赏的英雄豪杰;品味生活,你会感受人间真情……在人生的旅途上,处处都有值得你学习欣赏之处。

请以“我欣赏          ”为题写一篇作文。

⑵人生,是一次漫长的旅行,每一个驿站都会留下自己的脚印,或弯或直,或深或浅。朋友啊,想想看,在人生旅途上,该留下怎样的串串脚印。俗话说“身后是脚印,前方是太阳”,你不必顾盼,只需奋力前行。

请以“留下美好的脚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500字以上;②若选第一个题目,请先将标题补充完整;③文体不限(若写诗歌则不得少于25行);④书写工整,文中不可出现真实的校名、班名和人名。


参考答案

一、 默写 (共1题;共5分)

1、答案:略

二、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2、答案:略

三、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32分)

3、答案:略

4、答案:略

四、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0分)

5、答案:略

6、答案:略

五、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6分)

7、答案:略

六、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8、答案:略

苏教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