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8-8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

发布时间:2010-05-27 10:37:30

案例8-8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

1、事件简况

切尔诺贝利位于现在的乌克兰共和国境内,距乌克兰首都基辅130km1971年此地始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1983年竣工投付使用。随之而来是在核电站附近形成了一个新兴城镇名叫普里皮亚特。

1986426日凌晨1时,核电站4号机组的反应堆温度升高到2000°C以上,发生了猛烈爆炸,引起了大火灾。反应堆的保护层已被炸裂,火焰高达30多米,放射性物质从裂口处喷射到空中,向四周辐射。使周围环境中的放射量达到人体剂量的2万倍。

产生严重急性中毒的是消防队员。消防队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凶猛的大火,但为了扑灭烈火,更重要的是要控制火势不向其他三个机组(123号机组)蔓延(如果其他三个机组也发生爆炸,其后果更不堪设想),消防队员冒着烈火和不断向外喷发的大量放射性物质,奋力灭火,终于扑灭了火焰,保住了其他三个机组。但有几位消防队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被大火烧成重伤,更多的是受到高剂量放射物的严重辐射,一些消防队员失去平衡,走路跌跌撞撞,呕吐不止。核电站内很多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被放射性物质严重伤害。

火势控制后,反应堆内部仍有大量放射性尘埃喷出,降落在人体表面,被吸入体内,人体受到严重污染;另外,尘埃还降落在田野、江河里,污染了水源、粮食、蔬菜、水果以及禽类和牲畜。

爆炸发生后,当地政府向市民发出紧急通知,要求普里皮亚特城市及周围30km内的居民共10万人,在27日下午2时开始撤离当地,进行疏散。要求疏散人员带上身份证、必需品和3天的食品,到指定地点集合,集体疏散。

居民们由于在核电站爆炸时没有受到急性损伤,核污染既没有刺激性气味,也没有颜色,居民受到影响后,当时并没有主观不适感,因此多数人对疏散很不重视,也有人表现出不安和恐慌,在集体疏散前,便各自寻找安全之处,个别人吓得精神紊乱。

现场核污染的清除,首先必须是堵住4号机组反应堆的大裂口,人们无法靠近裂口,经专家们反复考虑,决定用飞机直接向裂口投沙袋。427日,三架“米格-8”型直升机载着沙袋准备投掷。后改用“米格-26型直升机,经过十多天,把5000多吨黏土、硼、石灰、铅等物质投到了4号反应堆的裂口处,终于堵住了辐射污染源。接着又在外面浇筑了一层厚厚的混凝土外壳,总共有10m厚。

核辐射尘埃具有放射性,到处都受到污染。落在建筑物上、街道上的,可以用水冲洗掉,但落在田野、农作物、建筑材料等处的核尘埃就很难清除。

由于居民吃了放射性物质污染的粮食,癌症患者成倍增长,主要有皮肤癌、舌癌、口腔癌等。3年后,在距核电站80km处,居民中癌症患者、儿童甲状腺癌患者,还有家畜的畸形率都急剧增多。

这次事故的经济损失大得无法估计,仅是核电站停产一天就要损失400万美元。清除核污染的费用高达10亿美元。

2、分析讨论

这次事件给人们很多启示,但有一点对实验室来说非常重要,处理核(放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技术机构未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措施。这主要是由于前苏联当局认为他们的核电站不可能发生重大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故这次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行动是在毫无技术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据报道,当时制定的应急措施只是一种摆设,没有经过实验室等技术机构验证。更未经过演练。

由于政府不重视实验室的现场监测使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应急处理技术部门及核电站能用的监测仪器量程很窄,无法测量现场各处的实际辐射水平,以至于很多人受到了严重照射,仍在辐射区域工作。因此,在爆炸后1小时,就出现了首批应急放射病症状的伤员。在进行抢救的最初关键阶段,核电站的剂量监测部门却无能为力,任何人手上都没有所需的剂量测量仪器,人们不知道真实辐射水平,也就不能有效保护自己。

但瑞典的情况却恰恰相反,1986428日上午,瑞典斯德哥尔摩以北150km处的福尔斯马尔克核电站的值班人员在退出管理区域时,大门监测器测出有异常放射性,同时核电站周围地面也测出了放射污染。瑞典当局一开始以为是所在核电站发生泄漏事件,十分紧张,准备将600余名职工撤离电站。接着,在瑞典东海岸一带也发现有广泛的放射性污染,瑞典国立防卫研究所对空气中尘埃进行了核素分析,测出是碘-131、铯-137和钌-103等放射性核素,并根据当日的风向和上气流,从而判明污染可能来自俄罗斯、乌克兰一带。瑞典政府当即询问前苏联政府,但没有得到答复。42821时,前苏联承认发生了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429日正式宣布,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4号堆发生了堆芯爆炸事件。

这次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代价是巨大的,教训是深刻的。也提醒政府不但应重视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技术机构基础仪器设备的配置及技术能力的储备,而且应定期演练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案例8-8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