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故事

发布时间:2016-12-14 10:30:36

长征故事------飞夺泸定桥

1935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都淋透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桥对岸的泸定桥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  

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长征故事----巧渡金沙江

走进会理县红军长征过会理纪念馆,可以看到馆内用六个篇章介绍了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在会理期间的主要活动,以此缅怀为新中国的建立历尽艰辛、抛洒热血的红军将士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据悉,纪念馆展出革命历史文物共计72件,复制品63件,模型1个,书16本,其中国家三级文物10件。展览中有文字说明36000余字,图片215幅,复原场景4个,沙盘1个,大型浮雕1幅,多媒体互动场所1处,真实再现了皎平渡口、会理会议等历史场景,气势恢宏、内容详尽、真实震憾。

据介绍,19353月,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在战略转移中,以隐蔽、神速的行动在茅台三渡赤水,再次引得敌军纷纷向川西调动。这时,红军又出敌不意地在太平渡、二郎滩四渡赤水,紧接着南渡乌江,佯攻贵阳。正当云南敌军奉蒋介石令匆忙增援贵阳之际,红军已越过湘黔公路,与增援贵州的滇敌三个旅相背而行,以每天一百二十里的急行军经黔南、黔西南向滇东急进,直插云南威胁昆明。四月下旬攻占沾益和曲靖,然后又往西北方向急进,直扑金沙江。

红军渡江北进战略目标,于四月二十九日以中央军委名义发出《关于我军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文中指出:“甲、由于两个月来的机动,我野战军已取得西上的有利条件,一般追敌已在我侧后,但敌已集中七十个团以上的兵力向我追击,在现在地区我已不便进行较大的作战机动,另方面金沙江两岸空虚,中央过去决定野战军转入川西,创立苏维埃根据地的根本方针,现在已有实现的可能了。乙、因此政治局决定,我野战军应利用目前有利的时机,争取迅速渡过金沙江,转入川西消灭敌人,建立起苏区根据地……”

渡江命令下达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巧妙指挥,再度迷惑蒋敌,率红军主力,从寻甸、嵩明之间穿过 ,以日行军一百几十里速度向北疾进。

红九军团在军团长罗炳辉、政委何长工率领下,以小部队在巧家作渡江佯攻,主力南下攻占宣威、东川,转移了敌军视线,牵制了敌军主力。为求万无一失,其余各部红军主力分左、中、右三路平行向金少江急进。左路,命林彪、聂荣臻率红一军团远走元谋去夺龙街渡;右路,命彭德怀、杨尚昆率三军团经腮坝、马鹿塘、大松树等地急行军二百九十里去夺下游的洪门渡;中路,中央军委纵队居中,命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率干部团(团长陈赓、政委宋任穷)经禄劝去夺龙街渡下游洪门渡上游两者之间的皎平渡;五军团在军团长董振堂、政委李卓然率领下负责殿后掩护。分兵几路抢夺渡口,即使只有一路得手,红军就有胜利渡过江去的希望,方可避免被敌薛岳大军逼上绝路的危险。

北渡金沙江能否成功,这是毛泽东等红军领军人非常忧心的,如若不能过江,蒋介石集结重兵追至,红军背抵大江,面临强敌,唯一只有背水一战。而敌我兵力悬殊,红军又曾经历长途征战,人困马乏已是不争事实,明显的一场殊死搏斗,后果可想而知。尽管情况如此严峻,但决心只能如此下,即无论如何,只能要求渡江成功,不能失败。

长征故事----过雪山草地 夜过鬼门关  

  [人物档案李布德,四川营山人。19186月出生,1933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红四方面军第九军战士、文书等职。参加过平津、太原战役、抗美援朝等。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奖章。]  

  19362月,我在红九军当文书,虽然只有16岁,但已参加红军三年多了,经历过很多生死考验,但第三次过草地前翻越“万年雪山”党岭山,使我至今难以忘怀。  

  党岭山位于现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主峰海拔5400多米,积雪终年不化,气候变化无常,时而狂风漫卷,时而暴雨倾注。当地群众中说:爬上党岭山,如进鬼门关;若无大圣胆,难以再生还。先头部队白天翻越党岭山时,因狂风暴雪袭击,损失比较大,所以我们决定夜间行军。这天,我们来到党岭山脚下,只见山势悬崖叠峭,冰封雪锁,给人一种神秘诡异的感觉。黄昏时分,部队出发了。我们连行进在大部队中间,连长在前头带队,我跟着指导员断后。队伍借着残月微光,踩着前面趟出的冰雪路,一个紧跟一个,踏着蜿蜒崎岖的雪路向上摸索行进。开始行军时,大家情绪还十分活跃,又说又笑,行军速度较快,掉队的也少。越往上爬,积雪越厚,天气越冷,空气也越稀薄,人的体力消耗越大。有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小战士,一瘸一拐,一步一喘,慢慢掉下队来,停在路旁。指导员赶忙上前去对他说,来,我搀着你走,停下来就会冻死的!随即,从这位小战士身上摘下长枪,背在自己肩上,扶着他继续前进。  

  夜越来越深,风越刮越紧,雪越下越大,战士们个个都变成了雪人,整个队形好似一条银蛇,在雪山上缓缓移动。又有一个战士掉队了,指导员上前拍拍他的肩膀说,咬咬牙,再努把力,坚持就是胜利。说着,又要帮这位战士背枪。指导员身上已经扛着两支长枪了,不能把他累垮啊。我抢上前去,把枪拿过来,背在了自己身上。枪虽不重,但当时我年小体弱,而且又累又饿,多背一杆枪,顿时感到眼冒金星,每迈一步都像要用出全身的力气。这时,突然听到指导员说:小李,抓住马尾巴。话音未落,马尾巴就递到我手里,我紧紧抓住马尾巴,踩着马蹄印,跄跄踉踉走了一段,人借马力,才缓过劲来。  

  越往上爬,山势越陡,道路越滑,好多战士的双脚都冻得失去了知觉,甚至走一步跌一跤。有的战士摔进了深谷,有的战士滑入了雪坑,还有的战士硬挺挺冻死在路旁。接近山顶时,战士小张突然摔倒在雪地里,不省人事,指导员急忙把他抱在怀中,伸手一摸,浑身冰凉,赶快拿了床棉被盖在他身上。  

  一会儿小张苏醒过来,看着指导员和战友们焦急的脸庞,气息微弱地说:指导员,你们走吧,别让我连累了队伍。指导员紧紧抱着小张的脸,哽咽地说:别说傻话,我们就是抬也要把你抬下山。大家互相搀扶着艰难地站立起来,又迈开了前进的脚步。就这样,我们战胜了严寒、饥饿和死亡威胁,翻过了风雪弥漫的党岭山。

长征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