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8-07-01 12:09:37

真理是什么?

今年上课,班上有位同学,他特别喜欢发问。譬如,我介绍孔子思想,谈到「真理」一词,他就坚持不能使用这个词。我从他前几次发问中,知道他是一位基督徒,所以不太愿意与他陷入争辩不休的困境中。

谈到真理,那当然是个老问题。当年耶稣被犹太人出卖,将他绑赴罗马总督府时,罗马总督比拉多就曾公开询问耶稣:「什么是真理?」耶稣没有回答。但是,念过圣经的人都知道,耶稣曾经宣称自己就是真理。因此,「真理」一词也可能变得很严肃,基督徒也因而会认为:除了耶稣以外,任何人都不可能陈述什么真理。

然而,我们一般人常常使用「真理」一词,又是在说些什么?首先,是翻译的问题。「真理」的原意只是表明「某物为真」,与此相反的是「某物为伪」。翻译为中文的「真理」之后,好像突然显得十分神圣,大概只能用它来形容某种卓越不凡的神明启示或圣贤言论。

不过,学过逻辑的人都知道,一句判断有对有错,可以用「真伪值」来表示。譬如,「人是会死的」为真,「所有会死的是人」为伪;「有些会死的是人」为真。这样使用真伪,是约定俗成的办法。由此出发,至少有三种「真理」的用法。

首先,真理是指:我说的话(某句判断)与外界状况相符。譬如,我说「现在正在下雨」,你立即可以走到户外去观察,检证这句话的真伪。如果现在果然在下雨,那么这句话就是真理。这种真理是针对判断是否以事实为基础,判断与事实相符则为真。这称为「符应说」的真理观。

其次,真理是指:我说的话(某句判断)在一个完整的系统中,与这个系统中别的判断可以相融贯。譬如,我说孔子的人性论是主张「向善」的,因为他说过「我欲仁,斯仁至矣」;只要我愿意行仁,行仁的机会立即来到。这表示行仁操之于己,是由我的真诚心意来决定的。并且孔子也说过「德不孤,必有邻」;有德行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人支持他。何以如此?因为人性向善,所以只要你行善,别人自然及自动会站在你这边。像这样的例子很多。所以我说:「人性向善」在孔子思想中是合理的诠释,因为它与孔子的所有言论都没有矛盾之处。这种真理是「融贯说」的用法。

然后,第三种真理观是「开显说」。自希腊时代以来,「真理」一词的原意就是「揭开来」,有如揭开盖子,让真相呈显。所谓盖子,其实是指人类自小以来所养成的偏见,易受感官所迷惑及情绪所困扰。只要去除这些偏见的遮蔽,就可以让对象的真实面目显示出来。譬如,我们常说:「孩童是人类的老师。」何以如此?因为他们真诚又不说谎,只有他们会看到什么说什么,让我们成年人知道「国王其实没有穿衣服」,更不必说国王的新衣了。换言之,真理是经由真诚的人而彰显出来的。我们若是去除个人的好恶,在没有利害关系的情况下,不是比较可能保持客观与超然的判断吗?不是比较可能说出内心的真话吗?

以上三种真理观是大家所常用的。我们若是上课谈儒家,自然可以就儒家学说本身的体系,去说明什么是真理。至于儒家的真理是不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那就需要另作详细的探讨了。譬如,「人性向善」是一句普遍的真理吗?如果我这么说,我一定会加上一句前提:「在正常的情况下」。但是,自古以来,所谓「正常的情况」只是理想中的平均值,在现实社会上以及个人生命中「往往」并不存在?试问:什么样的社会可以算是「正常的」?一个人什么时候可以算是「正常的」?

也许正常的即是理想的,而儒家「人性向善」之说的目的就是想要让我们学会之后,可以走向正常人生,亦即理想人生。这样的观念当然还会引发后续的论辩,我们也欢迎这样的论辩。

“真理”是什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