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

发布时间:2018-09-07 22:51:28

下列文化定义中有误的是

A.文化指文明,既包括精神文明又包括物质文明,其对应物是自然。B.文化指文化知识、文化教育,其对应物是文盲。C.文化指精神文明,其对应物是物质文明。D.文化指文学艺术,其对应物是科学技术。

正确答案:C

2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面曾说:“叙述婉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请问鲁迅先生在评论哪种古代小说?

A.话本小说B.唐传奇C.志怪小说 D.章回小说

正确答案:B解析: B、唐传奇和前面的志怪虽然都是记述奇闻异事,可是两种还是不太一样。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面曾经对唐传奇有过这样一种评价,他说它们“叙述婉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他这里面比较了六朝志怪和唐传奇之间的一个区别。一方面,唐传奇是叙述婉转,文辞华艳,而六朝的志怪是粗陈梗概,非常简单。另外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鲁迅先生认为唐传奇“始有意为小说”。“有意为小说”也就是说它是主动地在创造小说,而创造小说有一个非常主要的特征就是虚构。就知道这是虚构的,这叫“有意为小说”。

3单选(2)

在佛教史上,一般认为佛教大约何时传入中国

A.春秋战国B.唐朝C.两汉D.先秦

正确答案:C你选对了

解析: C、关于佛教的传入,一说佛教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一说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中国。综合两说,一般认为佛教传入中国在两汉之际。约公元1世纪时。

4单选(2)

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李白号“青莲居士”,这个号是因为他曾居住在青莲乡而得的。B.中国历史上最先使用年号的是秦始皇。C.“陶”这个姓氏是来源于职业的。D.林黛玉在写到她母亲名字里的敏字时少写一两个笔划是为了避讳。

正确答案:B你选对了

解析: B、中国历史上最先使用年号的是汉武帝,他的第一个年号是建元。

5单选(2)

曹丕雅好诗文,文友王粲过世,曹丕为他送葬,“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根据材料,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魏晋风度以弘毅、循礼、忧国为特征。B.材料中表现的率真、旷达、通脱的君子人格是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产生的。C.魏晋时代的达官贵人也往往无视礼法,风流自赏。D.曹丕及众人的行为与“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是一致的。

正确答案:A你错选为D

解析: A、弘毅、循礼、忧国属于传统儒家的思想主张,不属于魏晋风度的范畴。

6单选(2)

苏轼的《前赤壁赋》写道:“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请问当时是农历的什么时间?

得分/总分A.月中B.初十C.月初D.月末

正确答案:A你选对了

解析: A、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做“朔”;每月十五叫做“望”;每月的最后一天叫做“晦”。

7单选(2)

天气渐暖,孔子打算请人做一套春服,可以穿了和学生、朋友一同踏青。请问他拿到的衣服衣襟向哪边开?A.套头衫,没有打开的衣襟B.两边都有可能C.右边D.左边

正确答案:C你错选为A

解析: C、据《论语》记载,孔子说,“微管仲,吾披发左衽矣。”当时华夏衣冠习俗,右衽才是合礼制的。

8单选(2)

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与流变都经历过极其漫长的发展过程。请选出下列姓氏中全部以职位为姓的选项A.陶、乐、辛B上官、东方、卿C.姬、宋、曲D.司马、司徒、司空

正确答案:D你选对了

9单选(2)

下列哪项行为在中国古代是不违法的?

A.春秋时期,一位封地诸侯去世,用九个鼎殉葬B.作《小雅巷伯》刺幽王C.周公在封地祭祀周文王D.《论语八佾》所载季氏“八佾舞于庭”

正确答案:B你错选为C

解析: B、在古代,礼本身就具有法的意味,违礼就是违法。朱熹集注:“佾,舞列也;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季氏为大夫,当用四佾,用八佾为僭越,是一种违法行为。周公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并非嫡长子,必须在周武王的带领下才有权利祭祀周文王。周天子为观察民风,了解民情,制定章典,曾建立了公卿列士献诗的制度,“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依据西周礼制,天子殉葬用鼎九个,诸侯七个。

10单选(2)

作为中国文化的典型,( )的太极阴阳、玄妙变幻与《周易》取得了沟通。

A.国画B.书法C.围棋D.古琴

正确答案:C你选对了

解析: C、围棋体现的太极阴阳、玄妙变幻与《周易》取得了沟通。

11多选(3)

两汉经学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分,以下属于今文经学特点的

A.阐发微言大义B.讲文字训诂C.历史视角D.政治视角

正确答案:AD你选对了

12多选(3)

庄子提出的()涉及语言与思维的复杂关系,指出了语言文字的局限性,以及突破这种局限性的途径

A.言不尽意B.立象以尽意C.得意忘言D.辞达而已

正确答案:AC你选对了

解析: B、“立象以尽意”出自《易传》。 D、“辞达而已”出自《论语》。

13多选(3)

魏晋时期陆机《文赋》这篇文章中曾提出:“诗缘情而绮靡。”与这种文学观点相似的有

得分/总分A.诗者,吟咏情性者也。B.从《三百篇》至今日,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C.修其辞以明其道。D.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正确答案:AB你错选为AD

解析: C、指的是“文以明道”的文学观点,强调文章要载道,要表现道。当然,在不同时期,人们对道的理解和认识是不一样的,比方周敦颐他们所说的“文以载道”,这个更多的是儒家的这样一种道统之道,而后来人们强调的文以载道,有时候指的就是一般的道理,不一定是儒家的这样一个道统。但它和诗歌是表达情感的观点还是有很大区别。 D、此句在《尚书尧典》中出现,表达了赋诗言志的文学观点。

14多选(3)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由于佛经翻译的需要,翻译者往往采用外来语的音译词。下列哪些词语是音译词?A.菩萨B.菩提C.佛陀D.境界

正确答案:ABC你选对了

解析: D、“境界”一词是中国原有的词语,但改变了原有的意思,而变为佛教词语。“菩萨”“佛陀”“菩提”都是音译词。

15多选(3)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样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以下关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这四大发明说法正确的是

得分/总分

A.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于木板,再根据每个字的笔画,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画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后用以印书。这种印刷方法叫做雕版印刷术。B.中国最早使用植物纤维造纸始于东汉蔡伦。C.黑色火药是用硝石、硫磺和木炭三样东西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做成的。D.“司南”是战国时代中国人们用磁铁造成的指示方向的工具。

正确答案:ACD你选对了

解析: B、在西汉时期中国已造出了植物纤维纸,但纸质较粗糙,结构也比较松散。蔡伦对造纸术进行了重大的革新,才使纸的质量和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不能说最早使用植物纤维造纸始于东汉蔡伦。

16多选(3)

《传习录》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根据材料,以下说法正确的有A.先生的观点认为,向外格物方能致知。B.先生的观点属于陆王心学一派。C.先生认为自然景物的存在与否,取决于人是否注意到。D.先生的观点以心为本,认为心外无物。正确答案:BCD你错选为AC

解析: A、“格物致知”属于理学,而不属于心学的主张。

17多选(3)

中国拥有众多的传统节日,而我们的先祖在庆祝这些节日的时候除了有各种各样的仪式和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很多节日还有专属的食物。那么下面哪些食物属于我们在节庆时要吃的节日食物呢?A.元宵B.饺子C.粽子D.

米酒

正确答案:ABC你选对了

解析: D、元宵是元宵节的,粽子是端午节,饺子是冬至节。

18多选(3)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有A.经,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络,多循行于人体的浅部。

B.西汉时五行学说开始用于中医学。C.扁鹊姓秦,名缓,别号卢医。D.日本人尊孙思邈为药王。

正确答案:BD你错选为AD

解析: B、春秋战国时期五行开始用于中医学。 D、日本人尊鉴真为药王。

19多选(3)

一个东汉人能做的事情有A.做饭的时候使用胡椒和辣椒调味B.看到军人驶楼船出征C.住在平面布局呈中轴对称的房子里D.穿深衣出门

正确答案:BCD你错选为CD

解析: A、西汉胡椒已传入中国,但辣椒是明代才传入的。 B、汉代楼船建造技艺已经很成熟,且史书记载伏波将军曾率两千多艘楼船出征交趾。 C、传统建筑特征。 D、深衣为汉代常见服装样式。

20多选(3)

某一天,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穿越到了现代社会,用今天的白话文来进行辩论。请辨析哪些观点符合其思想内涵A.墨子说:“国家和国家之间不应该发动战争,而要通过协商的方式和平解决。”B.庄子说:“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目标。”C.孟子说:“我们应该完善教育,让孩子们都能明白仁义礼智,让他们学会尊老爱幼。做到老有所养,幼有所依。”D.荀子说:“对于孩子的教育要从小就开始,不能任其放纵发展,以免他们长大后做坏事,因为他们的本性是坏的。”

正确答案:ACD你选对了

解析: B、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诸子学说的理解和认知。孟子倡导“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所以他强调教育,强调尊老爱幼。墨子则提倡“兼爱”、“非攻”,反对不义的战争。荀子则强调“性恶论”,因此强调后天的教化作用。庄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强调自然无为,而不是积极实现人生目标。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

一、知识题 1、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2、中国文化分为四种: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二、名词解释:

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妯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4、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6、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7、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8、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上层文化是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3、问答题

1、“文化”名称的来源? 答:A、“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文”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文治也就是礼治,与“武功”相对。B、“化”的本义是改易。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2、文化的古代意义、现代意义? 答:1)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修养属改造主观世界的范畴,创造属改造客观世界的范畴。 2)基于汉语“文化”概念的传统解释,学术界经常把它与英语的culture对译。culture的原义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由于物质创造包含人的智慧,与精神文明难以截然划分开。

3、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 答:1)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应把握三要点:A、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B、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C、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2)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应把握三要点:A、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B、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C、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所以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学,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4、民族文化和国别文化及其特点? 答:1)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反之,在社会学领域里,民族也是文化划分的依据。以民族特点为标志的文化就是民族文化。其特点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2)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其特点是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是由中国境内56个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

5、传统文化和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 答:1)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2)错误认识: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一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6、文化传统及其性质? 答: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其性质是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

7、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 答:关于文化的分科,有两分法(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分法(物质、制度、精神)、四分法(物质、制度、风俗、思想价值取向或物质、制度、精神、语言)。以及更多的分类法(例如,有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风俗六分法等等)本课程采用四分法: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8《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 答:中国文化史是以中国文化历时演变为主要内容的。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有一定的篇幅来梳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但其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树立传统文化的历史观念。

中国哲学之儒家哲学

2.1 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的一些生平经历。​

2.2 儒家三期:

先秦时期:代表人物——孔子,礼乐之学

两汉时期:代表人物——董仲舒​,经学

宋明​时期:代表人物——朱熹,理学(道学)

这是儒学发展的三个高峰时期,三个比较重要的时期,但不是完整的发展历史。

2.3 儒学三义

①仁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礼乐:指的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典章制度、良风美俗和道德规范。礼与乐紧密相关,反映了等级制度。​​

孟子的礼乐观:与民同乐

荀子的礼乐观:乐合同,礼别异​

(区别:仁义是先天的,礼乐是后天修炼的。​)

③内圣外王​:

内圣:内心达到仁圣境界

外王:以实现王道、仁政为目标

完全的人格包括圣人、君子、狂狷​,乡愿

PS:现在讲到的“君子”、“小人”是来源于《论语》)​

第三周

​哲学文化之道家哲学

3.1道不可道

老子《道德经》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道如果可以说出来,那就不是永恒之道了。

道的三个义项(从形而下到形而上):

起点与终点——本源与终极

边界与轨迹——规律与规则

行道之 ——方法与技艺

看似简单但是最有哲学味道的三个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从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可总结出“道”为何物:

不可道之物

宇宙之本源与本体

以自己为法则

以“反——返”为运行规律

“道”的特征:

自然

无为

虚静

上善若水

3.2心灵之道

庄子:经常编一些寓言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是儒家人物

庄子心灵之道的三个要义:

心斋坐忘

心斋:清洁精神,放弃知识

坐忘:堕肢体(离形),黜聪明(去智慧)

二者的联系:心斋是前提和过程,坐忘是结果和境界

心静则明

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

水静犹明,而况精神!

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法天贵真

主张真率,反对强哭强怒强亲(强即勉强,与真相反)

对中国文学影响较大:

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为情造文

明代李贽《童心说》:夫童心者,真心也

王国维: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推崇词人李后主

总结区别:老子的本体之道:关心现实政治,治大国如烹小鲜

庄子的心灵之道:深入人的内心、情感,因而对中国文学产生影响(这是儒家哲学 没有的)

3.3玄学与道教

魏晋玄学: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哲学思潮

三玄:老子,庄子,周易

三期:正始,竹林,元康

玄学三期的逻辑演进:

(“名教”指代儒家思想,“自然”指代道家思想)

名教出于自然(何晏、王弼)

越名教而任自然(竹林七贤,其中嵇康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品貌兼具,《广陵散》流芳百世)

名教即自然

玄学的理论价值:

秦诸子之后第二度的哲学时代

思辨、清谈、审美,个性、钟情

其思辨成就为隋唐佛学和宋明理学所继承

道教(创立于东汉,在初唐达到一个高度):

唐开国前,道教看好李渊。李世民登基后下旨排序“道、儒、佛”

崇尚性、命兼修的思想方法构成对儒学的补充

渊源:鬼魂崇拜和神仙学说

经典:《道德经》《太平经》

信仰:“道”(宇宙本体,也是灵而有性的神异之物)

目标:得道成仙,长生不老

道教与道家的区别:道教并不反对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助人各取所需

第四周

4.1佛法与佛史

佛的本义:“悟、觉、知”,本为古代印度的普遍观念,后来成为释迦牟尼的尊称,佛教即以他的尊号命名,亦修行成为佛的宗教。

佛之三宝:教佛为主、法为教义、僧为教徒

释迦牟尼的教义主要是四圣谛说:苦集灭道

苦:佛教对现实世界的根本看法和基本价值判断,一切众生的存在意义就是一个“苦”字,生命所包含的是无尽的烦恼、不安、困惑、痛苦

集:本意是“招聚”和“集合”,集谛是造成世间人生苦痛的根本原因

灭:断灭,解脱。灭谛是指断灭世俗诸苦得以产生的一切原因,是佛教一切修行所达到的最高目的。

道:指灭除痛苦,证得涅槃的路径和方法

佛教有不同的教派,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道

原始佛教:公元前6世纪——4世纪,释迦牟尼及其弟子传教的时期,理论重心是四圣谛说。(关于释迦牟尼创教有很多传说,最出名的是“四门感悟”。)

部派佛教:当时佛教系凭口头传说,难免记忆有误,以讹传讹,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对原来的戒律和教义在理解上的歧义,并逐渐分化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派系

大乘佛教:公元1世纪——7世纪时期的佛教,其思潮形成于1世纪左右,至此印度佛教开始出现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历史性分裂。大乘佛教以普度众生到彼岸世界为标榜,贬低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只着眼于追求个人的解脱,是小乘佛教。

密教:公元7世纪——12世纪,由于大乘佛教倾向于理论论证,难以为一般群众所接受,佛教为争取更多信徒,便采用印度教的方法,二者结合,形成密教

(公元7世纪后,佛教在中国越来越盛行)

4.2禅宗奥义

禅宗:“禅”是梵语“禅那”的简称,意译为“静虑”,是印度各教派普遍采用的修习方式(在中国为“打坐”),但印度佛教只有禅没有禅宗

偈语:传道的诗

西天二十八祖:从摩诃迦叶到菩提达摩

东土六组: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

北渐南顿:前者指神秀的渐悟,后者指慧能的顿悟

六根清净:“境界”本是一个佛学名词,源于佛典的“六根”和“六境”,所指称是物我两忘、心我一体的世界,既圆融于意境之中又超然于意境之外,禅的境界也是艺术的境界。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境:色声香味触法

4.3三教合流

从《红楼梦》中的人物及其住所讲起:

薛宝钗蘅芜苑(儒家文化)

林黛玉潇湘馆(道家文化)

贾宝玉怡红院(佛教文化)

佛教与文学

王维(诗性):将禅趣融入诗中,形成浑厚闲雅澄淡精致的风格(《维摩诘》,维是王维的名,摩诘是王维的字,他的名字本性就充满佛性)

白乐天式(世俗化):将宗教情感化为士大夫安逸自如的生活

柳宗元式(理性):以佛徒的乐山水嗜闲安、不争名来纠正趋荣慕利之世风

苏东坡:集大成(儒之执着,道之虚静,禅之空寂),形成“旷达人格”

第五周礼与礼制

5.1礼与礼制

1.释“礼”

礼制成熟于西周:周公制礼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主张恢复周礼

2.五礼:吉

吉:对天神、地、鬼神的祭祀之礼

凶:哀悯、吊唁、忧患之礼

宾:接待宾客之礼

军: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嘉: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之礼

3.以礼入法

5.2宗法与国家

礼的核心是为维护宗法制度

宗法:以血缘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其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

天下

家国同构 “家天下”

礼仪、宗法、礼制影响的结果

5.3法自君出

1.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春秋战国时代始有成文法规如郑国的《刑书》、《竹刑》,晋国《刑鼎》,魏国《法经》

成文法的特点:限制贵族特权

修法是新王朝建立的重要标志

自秦开始,“律”以外,皇帝“诏令”也为法律形式之一,并常常凌驾于“律”之上

“王法”——王之法——王在法上

政法令在中央,司法机关常为皇帝左右而不独立

在地方,行政机关兼理司法,二者直接合一

5.4品级官制

1.官制

秦汉:三公九卿

隋唐:三省六部制

明:六部制

2.品轶

西周之“命”

西汉之“石”

魏晋 九品十八级

3.官品对照

5.5选官与科举

1.选官

夏商周:世袭制

汉代:察举、征辟

魏晋:九品中正制

隋唐后:科举制

2.科举取士

隋炀帝大业2年(606),开设进士科,用诗赋、试策考试取士——科举制确立重要标志

优点:参与考试的人没有身份限制

明清科举:

院试:资格考试

乡试:在省城的贡院进行,考中者(“举人”,其中第一名为“解元”)才有资 格参加会试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