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20-02-23 11:48:15

名词解释

李清照:

词“别是一家”: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它不像诗那样要分平仄,而且还要“分五音、又分无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以便“协律”“可歌”。李清照在《论词》中规定了词的风格、意境乃至内容范畴,即高雅庄重、婉约矜持的风格,认为此乃词之本色,也就是“别是一家”的主要特色。  

易安体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强调“词别是一家”,以女性词人特有的细腻纤巧写闺情词而有丈夫气,创立独具一格的“易安体”。易安体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当时广为流行。其艺术特点有:1.善用浅俗语,明白如话而又清新工巧,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所作词无一字不协律,且能“化俗为雅”。2.家国之痛与身世之悲相融合,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格调凄婉悲怆。3.倜傥有丈夫气,温婉中透出刚健、洒脱,不同于一般婉约词。

诚斋体: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诚斋体”诗,以师法自然的白描手法作诗,具有想象奇特风趣,语言通俗明快,风格流转圆滑的特点,创造出一种新鲜活泼的写法,改变了以往宋诗瘦硬生涩的风格,开创了新的诗风。诚斋体的风格则主要体现在杨万里的诗歌中,以七言绝句最为出色,其风格特征为活泼自然、饶有情趣;诗人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景象,主要以通俗明快的语言和丰富奇特的想象去描写自然风物和日常生活的情趣,同时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如杨万里的《小池》。

永嘉四灵:永嘉四灵指的是浙江永嘉(今温州)的四位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赵师秀(字灵芝)、翁卷(字灵舒)。由于四位作家的字号中都有一个“灵”字,故谓之“四灵”;他们又都是永嘉人,诗风极为相近,而且都是由于叶适的鼓吹而闻名于世,所以被视为同一诗派。他们的诗以贾岛、姚合为宗,多为近体,喜用白描,不用典,主要描写山水自然和自我感受,境界狭窄,讲究苦吟,诗风单一。

江湖诗派 1南宋后期,一些没能入仕的游士,成为江湖谒客。2杭州书商陈起为上述诗人刻印诗集,总称为《江湖集》。以江湖谒客为主的这些诗人就被称为江湖诗派。江湖诗派是一个十分松散的作家群体。3江湖诗人最擅长的题材是写景抒情,字句精丽,长于白描。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4刘克庄与戴复古成就突出。5江湖诗派的风格倾向是不满江西诗风而仿效“四灵”,学习晚唐,基本上代表着南宋后期诗坛的风尚。

晚唐体——宋初模仿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岛、姚合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代表诗人有林逋,内容多谢幽清静穆山林景色,枯寂淡泊隐逸生活,艺术上学习贾岛、姚合的“苦吟”精神,特别注重字句声律的雕琢推敲。

西昆体:1. 以杨亿等人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它有广狭二义,狭义的西昆体单指其近体律诗,广义的西昆体兼指其四六文。 2. “西昆”因宋初馆阁文臣唱和的诗集《西昆酬唱集》而得名。取玉山、册府之意 3. 代表作家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题材范围狭窄,集中于咏史、咏物与流连光景。 4. 作诗宗主李义山,多用近体诗尤其是七律,讲究辞采,以偶丽为工,强调用典故,语言华美,风格典丽细密,好用事,以表现才学和工力。

中兴四大家 南宋诗人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褒的并称。他们早年的诗歌受江西诗派影响较大,缺乏个性,后来另辟蹊径,各有创新,使宋代诗歌出现了新的转机,得以“中兴”,并为时人所推崇,故有此称。四人中陆游的成就最高,范成大、杨万里次之。

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朝时期四大著名元剧作家。他们分别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 和郑光祖,前三人属于前期作家,后者属于后期作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和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他们的创作代表了中国元曲的巨大成就,对后世戏曲床需哦产生了深远影响。四大家的说法是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提出来的。

四大南戏 1元代南戏作品《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称为四大南戏。2《荆钗记》叙王十朋和钱玉莲的夫妇之爱。情节精巧,戏剧性强。荆钗这一道具贯穿全剧。《刘知远白兔记》写刘知远全家团圆故事,富有民间文学的特色。《拜月亭记》是根据关汉卿同名杂剧改编而成的。《杀狗记》写兄弟重归于好,颂扬孝悌观念。这四部戏体现着南戏的发展变化,“四大南戏”中的三个剧本都有传说中的作者,表明文人在南戏写定过程的作用。这些剧本既贴近民间,又显示出文人对南戏写作的渗透,提高了南戏在曲坛的地位,尤其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对后来的南戏、传奇创作影响深远。与《琵琶记》一起,提高了南戏在曲坛的地位,彰显着南曲创作的生命力。

简述苏轼的“以诗为词” 1.首先指的是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大,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向“士大夫化”发展。 2.在苏轼之前的“曲子词”的曲子,基本上是“轻音乐”“软性文学”。到苏轼将词题小序发展起来,做词寓以诗人句法、引议论入词、大量用经、子典故,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如《临江仙》。苏词充分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是典型的士大夫词。 苏轼以诗为词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莺莺的复杂心理: 

   莺莺是一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爱情生活的多情钟情的女子。本折一方面描写了莺莺依依不舍的痛苦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莺莺重情轻利的思想。她为离别而悲啼愁苦,痛极之际,竟埋怨张生忘旧情而轻远别。这种埋怨正是爱极痛极的一种变态心理,是一种深情的痴语。莺莺既倾诉着内心的万种离愁、无限幽思。又流露出怕被遗弃的痛苦心理。此时此刻,莺莺该有多少肺腑之言要说,然而她对“怜取眼前人”的临别赠言,其实正是她内心隐忧的曲折吐露,也是当时社会中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的悲剧在莺莺心灵上的阴影的反映。在莺莺看来,状元及第并不值得羡慕,最重要的是夫妻并蒂相守。而事实上张生应试是被逼的,他们的分离乃是封建势力的压迫所致。因此莺莺发出了对封建势力的怨恨。莺莺还进一步把怨愤指向那可恶的名利思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世俗的名利观念造成了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而莺莺却对这种虚名微利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与痛恨,这就把莺莺的思想感情由一般的离别之苦,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感情变化:痛——————————————————  

莺莺的形象:崔莺莺是一个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温柔端庄,超凡脱俗,城府极深,勇于反抗封建婚姻制度,追求爱情自由与婚姻幸福的女子。她是王实甫现实主义创作下反抗封建礼教的典型,她的意义在于并不完全脱离实际,而是闪现更多的现实主义光辉。

欧阳修的文学主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在文与道的关系上,他同韩愈一样,也强调“道”对“文”即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作用, 但在这一前提下,又指出了“文”的相对独立性,并不轻视艺术形式对表现内容的作用。其次,主张文学为社会服务,但并不狭隘地强调仅为伦理道德服务,注意了生活与创作的关系,把文章同现实中的事情联系起来,反对文士孤芳自赏,自说自话,无病呻吟。再次,提倡平易自然的语言风格。欧阳修的散文虽以学习韩愈相标榜,但他继承并发展了韩愈文从字顺的正确作法,而避免了韩文尚奇好异的作风。此外,他还主张简而有法的写作技巧,“简”即对题材的取舍剪裁要意深言简,有高度概括力;“法”是指艺术技巧,要写得生动形象,于含蓄中寓有褒贬

白朴《梧桐雨》——梧桐夜雨 白朴的《梧桐雨》是描写杨玉环、李隆基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的历史剧。其创作的着眼点却在于向经历过沧桑巨变的观众,宣示更深刻更沉痛的人生变幻的题旨。在《梧桐雨》里,白朴把梧桐与杨李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李隆基对着梧桐回忆:“当初妃子舞翠盘时,在此树下;寡人与妃子盟誓时,亦对此树;今日梦境相寻,又被它惊觉了。”这点明了梧桐在整个剧本艺术构思中的作用。中国古代的诗文中,梧桐的形象,本身既包含着伤悼、孤独、寂寞的意蕴。白朴让梧桐作为世事变幻的见证,让雨湿寒梢、敲愁助恨的景象,搅动了沉淀在人们意识中的凄怨感受,从而使剧本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加上作者以十多支曲子,细致地描绘李隆基哀伤的心境,沉痛伤悲的语言,也使人荡气回肠,更能透过人物的遭遇感受到江山满眼、人事已非的怆痛。可以说,《梧桐雨》的戏剧冲突生动跌宕,笔墨酣畅优美,而构筑的意境则深沉含蓄。浓重的抒情性以及醇厚的诗味,使这部历史剧成为元代文坛的名作。

《西厢记》 思想内容主要有两方面。

一、竖起一面反礼教的旗帜。首先《西厢记》中所倡导的“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自由恋爱的婚姻与当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的形式内容形成对立。在前半段情的产生中可见到与封建礼教对立的种种场景。封建礼教提倡“非礼勿视”“怎挡他临去秋波那一荡”“非礼勿言”二人却月下“隔墙酬韵”提倡“非礼勿听”“听琴”提倡“非礼勿施”,二人却私下结合。在后半段情的沉溺中更体现出“爱情诚可贵。”“长亭送别”一幕中更通过崔莺莺的口中说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入状元及第”这样的爱情宣言在爱情面前,封建的功名利禄却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二、塑造了一对叛逆精神的形象崔莺莺和张生。崔莺莺原本是个漂亮,知书答礼的相国小姐。她对张生一见钟情,后来这种感情与日俱增,她在热烈追求爱情幸福的时候,却由于家庭教育和贵族身份,,产生了怀疑与顾虑,从而不断加深她内心的矛盾和精神的苦闷。如她请求红娘为她去张生那里问病,但看到张生的回信又忽地向红娘发起脾气,要红娘带信,口说是叫张生“下次休是这般”,但寄去的却是约张生月夜私会的诗简。在描绘崔莺莺这个叛逆形象作者既善意地嘲笑她与封建礼教斗争中所流露地弱点,同时细致地写出了她性格里深沉,谨慎的一面。在塑造张生的形象时作者与莺莺纯粹的爱情观相比,张生虽大胆追求爱情的自由,反抗封建礼教也凸显了张生作为封建男性的社会角色,如对封建科举的看法崔莺莺是“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入状元及第”而张生却是“青宵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 在两个叛逆形象的创作上都显示了作者对生活观察的细致、深刻,体现了高度的创作艺术技巧。

二、人物形象 张生,温文尔雅,执着志城,略带傻气的张生。剧中主要表现张生执着追其崔莺莺,对崔莺莺热烈诚挚而又矢志不渝,张生在普救寺初次见崔莺莺就一见钟情,之后为了接近崔莺莺,将“云路鹏程”抛在脑后,毅然在普救寺住下。在他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有时候表现地很机灵,如请求附斋追荐,写信退等,但有时他又是憨厚的,甚至有些傻气和懦弱的,如初见红娘就纤细的自报家门,对老夫人的赖婚和崔莺莺的赖简,束手无策,正是张生的这种憨气,傻气和他的风流才俊相得益彰 崔莺莺,她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热情而又冷静,聪明而又狡猾。作为一个相国小姐而又能够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主的婚姻。同时,她在反抗封建礼教过程中也有动摇和矛盾,他在追求自己的爱情过程中,他的心里始终是复杂矛盾的,在红娘面前,一方面她想要隐瞒自己内心的情感,另一方面又借助红娘和张生互通哀曲。 红娘,是反封建礼教最为坚决,最为无所顾忌的人物,虽然出生低贱,却显得比女主人更有主见,而且机智,泼辣,富有正义感,为了张生,崔莺莺的自由恋爱而穿针引线。他的思想性格在撮合崔莺莺,张生二人婚事和抨击封建礼教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示,为了促成相国小姐和白衣秀才本来无望的婚事,他要蒙蔽威严而又多疑的老夫人,又要鼓励软弱而常常不知所措的张生,同时还要小心翼翼的对待心细如发,顾虑重重的敏感的崔莺莺,他对张生是坦率的,对小姐是忠诚的,而在与老夫人的斗争中,也体现了他的机灵。、、

三、《西厢记》在艺术上也取得极大的成功。 首先,从情节安排和结构技巧上看,剧情曲折,结构巧妙合理。全剧从两条线索来展开剧情:以张生、莺莺和红娘与老夫人间的矛盾冲突为主线,以崔、张和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为副线,二者相互交错、制约,极富戏剧性。 其次,体制上有突破。它打破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连台本戏;并且打破了元剧一人主唱的通例,在若干折戏里采用了旦、末轮唱的方式。这种突破与创新,对安排剧情、刻画人物,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再次,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主要是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塑造人物,如老夫人的赖婚,张生的犯傻,莺莺的作假,红娘的泼辣等,使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更加巧妙合理地结合,使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生动。 再次,优美地词章,高度的语言技巧。作者精心安排了抒情诗般的歌唱语言和潜台词丰富的道白语言,使人物语言充分戏剧化和个性化。如“长亭送别”中莺莺的唱词,以经过提炼的民间口语为主,适当融化前人的诗词佳句,形成本色而富有文彩,雅俗兼具、浓富诗意的语言风格,对创造戏剧氛围、表达人物的深

层次的感情,起了极好的作用。《西厢记》的语言符合戏剧的特点,能和表演结合,具有丰富的动作性。《西厢记》的语言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即使是唱词,作者也考虑到人物身份、地位、品格不同,使之呈现不同的风格。张生的文雅,郑恒的鄙俗,莺莺的婉媚,红娘的泼辣,无不具有独特的色彩。综观《西厢记》全剧语言的艺术成就,最突出的是把典雅的文学语言与白描性的白话口语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既文采华丽,又朴实淡雅的风格。

南戏和杂剧内容体制上的不同 

在内容上,杂剧包括爱情婚姻、历史、公案、豪侠、神仙道化等许多方面,故事情节较简单,抒情性强,人物形象单薄,作家主体意识比较强,设计的层面异常广泛。其揭露了现实生活中封建制度的鄙陋丑恶,歌颂了被迫害者的反抗精神。而南戏从现存曲目看来,表现爱情婚姻和家庭纠纷问题的题材居多,叙事性强,抒情性弱,抒发的多是下层民众共有之情,作者个人主体意识不强烈 

在体制上, ()、“折”是元杂剧的体制单元,元杂剧剧本一般由一本四折的创作惯例;而南戏的结构单位为“出”,它一般不受折数的限制;()、元杂剧的演出脚色分为末、旦、净三类,而南戏的演出脚色分为生、旦、净、末、丑各类;()、元杂剧由一人主唱,而南戏中任何脚色都可以演唱,演唱形式也灵活多样;()、元杂剧一折只能采用一个宫调,并且不相重复,而元南戏则没有严密的宫调组织;()元杂剧一般以弦乐伴奏,而元南戏一般由管乐为主,以鼓、板为节。

〔注解〕①楚天,指江南一带。②“遥岑”三句,意指放眼望去,远处山峰犹如美人头上的碧玉簪、青螺髻。③鲙通脍,将肉切细。季鹰,指晋人张翰字。《晋书·张翰传》载,张翰见秋风起,想到家乡的菰菜、鲈鱼脍而弃官归隐。④刘郎即三国时刘备。《三国志·魏志·陈登传》载,许汜见陈登,受到陈登冷遇。许汜将此事告诉刘备,刘备说“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陈登)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 ⑤《世说新语·言语》:“桓公(温)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泪下。”⑥红巾翠袖,指歌女。 (一) 简析词的内容:(6分) 上片:登高临远,写登建康赏心亭所见的秋景,在写景中着力刻画抒情主人公的失意英雄的自我形象 下片:俯仰古今,连用三个典故,表达自己失意不失志和对国势艰危自己却空度岁月无声作为的慨叹。 (二)此词是如何体现辛词沉郁悲壮的风格特点的?(8) 1、写景气象阔大,移情于景,寓情于自我形象刻画之中。景物愈阔大,人物愈孤独;看吴钩、拍栏杆的动作愈激愤,愈抒写出心中苦闷悲愤。 2、以典故言志寄慨。 从这两方面特点,充分体现了辛词沉郁悲壮的风格特点。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