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12-10-23 01:30:17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新大纲的结构框架是:导言、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教学评估、教学设备、附录。

1)导言

“导言”有三段话,依次指出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学科的地位和作用,初中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

1、语文学科的性质。

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新大纲规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这个提法来源于1942年毛泽东同志为延安出版《文化课本》所写的序言和《给红军大学的信》。

19635月,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使用了以上说法来界定语文学科的性质,提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1978-1980年《全日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及修订本,1986-1990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及修订本,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在制订或修订的过程中,大纲中的内容多有变动,但语文学科性质的认定都一直未变,基本上是重申1963年语文教学大纲的提法:“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工具”、“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个提法的依据是列宁、斯大林对于“语言”性质的论断和叶圣陶对“语文”的解释。

两种提法,各有所本。我们没有必要对二者度长挈大,却应该看到两种提法自存在的背景和产生的作用。

1958-1962年,大跃讲的错误影响,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导致语文水平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中,1963年大纲提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1978-1980年大纲提出“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对于落实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能力训练,提高语文水平,是非常有效的。

今天,世界正大步行进在现代信息化时代。网络的发展和运用,缩短了空间距离,整个世界都会迅速展现在人们眼前,小范围的人际交往也迅速拓宽为人与整个世界的交往。现实世界的多样性,未来世界的复杂性,使得越来越多的新事物出现有我们眼前。在这样的背景中,2000年大纲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使语文教育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在学习使用交际工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协调能力等等。

在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后,又提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本身是一种文化。它汇集了古今中外人类灿烂辉煌的文化成果,80年代以来,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导致语文教育的某些畸形发展。使丰富多彩、充满美感和趣味的语文异化为单调机械、枯燥乏味的纯技术的工序化操作。新大纲提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切中时弊的,对语文教育中的某些失误可起到匡正作用,也有利于学生热爱中国文化、学习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

2、语文学科的地位和作用。

新大纲强调:“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新大纲首先强调的是语文学科的基础地位和工具作用。在中学课程结构中,语文学科是最基础的学科。语文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必须掌握运用的基本工具,语文学习能帮助和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在人的一生的工作和学习中,语文也无处不在、无时不用的。日常生活要用语文,工作和继续学习也离不开语文。

其次,新大纲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作用。语文体现文化,储存文化,传播文化。语文教学自然带有文化传播和吸取的性质。学生在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语文素质,也为文化素质的提高打下了基础。所以语文学科对于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3、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

新大纲提出:“语文教学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的

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增加了四处重要内容:“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原大纲“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列为两部分;“教学要求”就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话能力、说话能力、基础知识和思想教育等方面提出要求,“教学内容”列出课文、能力训练、基础知识、课外活动等方面的内容。新大纲合二为一,将原大纲的两部分统一为“教学内容和要求”,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常识、课文、课外活动等6个方面。这样,强调了各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要注意互相配合。

这几方面的内容有以下新的特点:

1、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例如“阅读”中提出,“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在阅读中了解……表达方式”;“写作”中提出,“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2、重视诵读和积累。

例如“阅读”中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速度”,“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3、更加重视习惯和态度的培养。

例如,“阅读”中要求,“养成默读的习惯”,“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写作”中要求,“养成观察分析周围事物、收集积累语言材料、勤动笔多修改的习惯”;“口语交际”中要求,“口语交际要讲究文明和修养,态度自然,尊重对方”,“耐心专注地倾听”。

4、淡化语文知识系统。

新大纲更加强调语文知识教学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接受性,努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精选必要的语文知识。“语文常识”中,删减了“文体知识”等内容。还将一些“基础知识”移入或融入到大纲“阅读”和“写作”部分,强调知识的运用。例如:“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字。”“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5、要求课文“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

6、加大了古代诗词和文言文的比例,大纲规定“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

7、要求课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要求有“专题研究”的活动内容。

(四)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制订语文教学方案的依据,是处理和解决语文教学过程中各种矛盾的根据;它有助于深入探究语文教学的实践和理论,深化对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从而确定语文教学原则,更好地指导语文教学。

新大纲“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共提到5个方面:

1、“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首先提出了人文教育的方法问题。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的特点,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因素广泛存在。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各类形式、各项内容、各种方法中无不渗透着人文教育。但是,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并不具有内容的系统性和结构完整性,语文学科不可能按照人文教育的内容组织教学体系。所以,“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潜移默化”。

2、“语文教学,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语文教学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多环节、多因素的综合复杂的过程,必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实事求是地确定不同情况下的不同重点。

语文的知识、能力、情意等目标的达到,有着不同的途径。达到知识目标,要依靠认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达到能力目标,要依靠科学的训练;达到情意目标,要依靠潜移默化。三方面各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又要加强综合,将它们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积累不足具体表现为识字不多,词汇贫乏,句式单调;潜在表现为思想空洞,思维凝滞。语文积累不仅要积累生活材料,还有积累语言材料和文章模式。在丰富积累的基础上学习语文,才能真正沟通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培养敏锐的语感,要使学生在读、写和口语交际中,迅速辨别语言的正误、文野、工拙、美丑、迅速感知语言的色泽、风格、情趣。敏锐的语感,是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

3、“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此项规定要求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互相依存、同步进行的。语文教学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认识事物;要求学生做深入精确的观察;要求学生运用背诵强化记忆;要丰富学生的表象,诱发学生的联想,鼓励学生的想象;要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把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结合起来,把聚敛思维和发散思维结合起来,从新的角度理解问题和表达看法。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这项规定对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

学习语文需要经过感悟、模仿、记忆、积累、应用、矫正、理解、吸收、迁移等交互作用、往复循环的实践过程,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学生只有在自己的读、写、听、说的实践中,“科学地训练技能”,才能完成语文积累和语感培养的任务。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这项规定强调了语文环境,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获取大量的社会信息,但是,课本、课堂、学校承载的社会信息量有限。语文的工具性目标和人文性目标必须在实践活动中达到,仅靠课内和校内的实践是不够的。因此,创设语文学习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是十分必要的,如此,才能“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吸收大量的语文信息,整体地提高语文素养。

(五)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这部分内容是过去大纲所没有的。

新大纲首先要求:“教学评估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具体地说,语文教学评估要估到以下几点:

对教师的评估,大纲要求“重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估依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教师完成工作任务的数量和质量,教师教学和组织实践活动的方法策略等,都可以作为评估的内容。

对学生的评估,大纲要求“要重视语文积累”,“坚持态度情感与知识能力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有利于激励和引导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

对语文考试的命题,大纲提出的“以主观性试题为主”。主观性试题易于考查学生对问题了解的深度和广度,易于看出学生“对错的原因和程度”,易于看出学生的思维路线,易于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精神。

(六)教学设备

新大纲增加教学设备这部分内容,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老师提出了要求:“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初中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充分利用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教学设备”是非常重要的,它影响着语文学科内容及其表现形式,影响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学生的关系,影响着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与使用,影响着教学组织形式。总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学设备是不可或缺的。教学设备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必将大大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提高语文的整体素养。

(七)附录

新大纲后增加两个“附录”,一是“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一是“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列出要求背诵的20篇古文,50篇诗词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推荐这些古诗文要求学生背诵,表现出选目者是非常认真的。

“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列出2部中国古代文学名著,3部中国现代文学名著,5部外国文学名著。

新增两个“附录”不仅有利于积累,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而且,时于弘扬民族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对于提高文化品位的审美情趣,都具有很大作用。

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课程改革既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每个个体求得自身充分发展的内在需求。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潮中,语文课程改革跃上潮头。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出台。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设计思路有以下四点。

(一) 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总目标”贯穿九年,使义务阶段的语文教育统一为一个整体,沟通了中学和小学的联系,体现了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在“总目标”之下,又将全日制义务教育划分为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分解落实“总目标”,不仅降低了任务的难度,而且使任务明确具体、份量适宜。

(二)语文课程目标的三维设计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各个学段三维目标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三)语文课程阶段目标的显性呈现

各个阶段的语文目标进行水平划分,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写作”、“口语交际”四方面,各方面以显性呈现的方式提出要求。“综合性学习”虽与以上四方面不在同一层次上,但考虑其特殊重要性,也将其与四方面并列提出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四)实施建议有助于语文课程实施

为了使语文课程顺利实施,语文课程标准设计考虑到课程实施问题,提出了课程实施的建议,包括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等。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语文课程实施的原则要求和方法策略,有助于实施语文教学,也为具体实施留有空间,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留有余地。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