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专业核心课双循环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的建设与实施

发布时间:2018-10-26 19:21:09

机械专业核心课双循环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的建设与实施

作者:陈学永 陈仕国 吴东昇

来源:《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年第02

        摘要:论文以机械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数控技术》为代表,建立双循环评价机制,通过2-3轮的课堂教学表明,采用丰富课堂内容、校内外问卷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内生动力,发现课堂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水平。专业核心课程是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课程,是专业能力培养的主干课程,是学生专业能力核心的代表,为此,建立主干专业核心课程上的双循环评价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专业核心课 双循环评价 持续改进 建设与实施

        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我国得到广泛认可,教育部在8月份正式成为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协会会员,其以学生为中心、基于产出为导向的工程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全国众多具有工程类专业的高校纷纷申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这也称为最近高校教育界的一件大事,全国各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各种培训也像雨后春笋,纷纷开展起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所有教学环节过程遵循持续改进的核心价值理念,持续改进的理念就是充分认识也承认原有教学、教育存在问题,并通过发现问题和不足,提出评价和改进方法,并有成效。为此课程教学需要实施双循环评价机制,双循环评价机制是指:(1)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调研在读、毕业后学生对课程教育提出建议和意见供课程教学参考,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断根据修改意见进行改进,改进后的结果再由学生进行评价,形成一个循环;(2)邀请行业专家对课程教学情况含教学资料、教学内容等提出建议和意见,课程根据行业专家提出的建议和意见进行完善,校外行业专家再对完善结果进行评价,并形成第二个循环。从而使得课程教学从内容到教学方法不断螺旋上升、不断进步。

        专业核心课程是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课程,是专业能力培养的主干课程,是学生专业能力核心的代表,为此,建立主干专业核心课程上的双循环评价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计划在近期申请专业认证,而所有专业核心课程均需建立其校内外双循环评价机制,为此继续在机械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中建立校内、校外双循环评价机制模板,为后续双循环评价提供依据。

        一、当前课程评价机制所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课程评价还是按照传统的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方法,而平时成绩的构成比较单一,几乎都是作业+考勤,各科课程平时成绩的给定及比例均带有一定的随意性。老师和学生都还是比较关注期末考试。许多老师期末考试的试卷还存在记忆性知识比重偏大和对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核偏少的缺陷。对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甚至能力的评价比较缺失。因此综合起来可以归纳为:评价比较单一、不够注重能力、对专业能力形成支撑。

        二、新型双循环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的构建

        专业核心课程是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课程,是专业能力培养的主干课程,是学生专业能力核心的代表,主干专业核心课程的评价是否合理尤为重要。为了克服课程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的评价问题,论文提出建立校内外双循环评价机制,即校内外评价,同时是循环评价,即包含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

        为了体系化构建双循环评价机制,设计了校内、校外的调研问卷,主要目的是收集校内外对课程资料、教学过程的体会、意见和建议,为下一轮的改善做准备。问卷的设计主要针对课程内容、授课方式和技巧、课程与专业的关联性、同学的兴趣、开课的时间节点、课程的衔接、授课班级人数、作业量、实验实践环节安排、社会期待等内容。对问题进行设计,对不同问题施加不同权重,让学生或者其他回答者均能简明扼要表达自身观点。

        课程教学过程增加要求学生撰写关于课程的学术论文(以综述为主),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外相关技术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眼界。

        三、新型双循环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的实施

        在课程开始初期,给在校学习的学生发放问卷,并让学生对问卷的内容提出修改意见,在课程中期,学生提交问卷进行分析,学生问卷兼有建议意见和课程评价功能,为后半程的授课方式、内容的修改提供依据。第一学期学生问卷发放28张,收回28张。第二学期发放学生问卷160张,全部收回。通过问卷分析提高平时考察成绩比例,用平时作业、测试和分组讨论来评定成绩,适度降低期末考试的主观知识比例。

        在课程后半程召开1-2场校外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行业人士座谈会,座谈会的流程是:介绍课程大纲和课程内容发放问卷对与本课程行业发展现状进行探讨对课程内容提出修订意见。问卷则待问卷收齐后对问卷的回答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座谈会发放问卷9张收回9张。根据问卷情况对课程内容做了一些调整,例如增加三维实体自动编程实践、多类型数控系统加工操作等。

        建设校内外课程实验、实习基地:课程实验、实习基地是与课程实践能力提升配套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有机会包括基本操作技能基础上的先进生产设备的认识甚至使用。提升课程的能力支撑效果。当前初步达成课程实验基地的有:福建尤利机械有限公司、福建上润精密仪器有限公司、福州立邦机械有限公司、福州浩源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这些公司愿意为学生提供《数控技术》课程的与生产实际有关的操作、编程实验实习,从而改良学校生产性设备不足的缺陷。

        四、结论

        通过组织专业核心课程的双循环评价机制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在两轮多个班次教学实践以后,学生成绩和能力有了明显的改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一定程度的调动。主要体现在:(1)通过问卷咨询,学生具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个人存在感,具有可以发表自己意见和看法的渠道,同时合理的建议还会被老师公开采纳,学习热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激发;(2)企业、行业人士座谈会和问卷,使得课程内容更加与社会接轨,社会认可度有所提高;(3)在理论上,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实验和课堂教学提升理论知识。在循环评价机制体系基础上,经过学生反馈,教师改进,改变学生一味接受的状态,激发学习内生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夯实理论基础;(4)在实践技能上,学生通过实验及公司的生产实习,了解生产设备运作以及操作过程,提升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5)论文形成的校内外双循环评价机制及持续改进模式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对其它课程具有较大的推广参考价值;

        存在的不足:

        1)限于专业总学时、学分的限制,课程的学时数变化比较困难,可以提升的空间不大。

        2)学生外出生产性实验安全风险比较大,课程老师无法承担。

        3)学生总体上对知识追求的欲望不够强烈,许多增加学生学习工作量的举措,响应度不够强。

        4)企业的问卷表明:企业相对比较功利,追求可用的操作手为主,对理论基础需求认识略显不足。

        参考文献

        [1] 张凤宝.聚焦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J ].中国大学教学,20154):8-12.

        [2] 张嘉威.基于CDIO 教学理念渠道管理专业核心课建设研究[ J ].中外企业文化,201412):244.

        [3] 孟书云.应用型大学提升专业课教学质量的途径探讨[ J ].科教创新导报,20135):208-209.

        [4] 王祖山.大学专业课教学的核心价值观构成探微[ J ].江苏高教,20101):74-75.

        [5]朱晓春.数控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机械专业核心课双循环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的建设与实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