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

发布时间:2020-06-24 16:48:10

第一单元测试

1、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 )

A. 殷墟戴刑具陶俑 B. 牛耕图 C. 甲骨文 D. 铁犁

2、“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

A.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 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 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 商品经济的发达

3、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 )

A. 孙叔敖 B. 管仲 C. 李冰 D. 郑国

5、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 资本主义的萌芽

C. 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 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6、“它加大了风量,提高了风压,增强了风力在炉中的穿透能力。……这就大大地提高了生产能力。足够大的鼓风能力,足够大的炉子,是炼出生铁的必要条件。”材料中描述的“它”出现在()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D. 明清

7、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

A. 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 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 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 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8、《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

A. 宋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 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 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 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9、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

A. 春秋时期 B. 西汉 C. 南北朝 D. 北宋

10、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 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 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11、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

A. 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 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C. 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 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12、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 )

A. 农业生产的发达 B. 对外交流的繁荣

C. 西域都护的设置 D. 泉州口岸的开放

13、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

A. 商品经济繁荣 B. 长途贩运发达 C. 区域经济发展 D. 抑商政策改变

14、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小农经济的发展 B. 租佃关系的盛行

C. 土地的高度集中 D. 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15、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 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 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 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 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二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李人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盘货之弊、包揽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三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雍正帝是怎样看待农工商关系的?他的根据是什么?

(2)材料二和材料三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1-5CABCA 6-10ACDCC 11-15ABDCB

16(1)看待:以农为本,重农轻商即“重本抑末”。根据:农业为四民提供粮食,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家,才能民富国安。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力。

​(2)现象:材料二中,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苛征重税;材料三中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影响: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影响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流通;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