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教育制度如何和中国的相比有哪些优缺点

发布时间:2014-01-27 21:55:47

看到这个标题,很多中国人会说,不用比了,美国的教育制度一定更好。笔者看来实际情况并不完全是这样的。

  一个流传很广的真实故事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因为美国人发现在世界中学生数理化竞赛上,中国的中学选手通常都能进入前三名,经常的是前三名中有两名甚至更多的中国学生。为弄清原因。一个美国教育代表团就到中国来考察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察团的结论十分惊人。专家几乎一致认为,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水平,特别是中国学生的数理化等科目的水平远远超过美国同学。比如中国高一同学的数学水平通常能达到美国高三同学的水平。中国的中小学生的学习时间远多于美国同学,课外作业,练习的数量和质量也都远远超过美国学生。考察团忧心忡忡的报告说,如果这个趋势得不到改变,二十年后美国的科技大国的领先地位就要让给中国了。

  几乎同一个时间,中国发现美国的科技水平很高,得到诺贝尔奖金的学者很多。就派了一个教育代表团去考察美国的大学教育。考察团的结论也很惊人,几乎所有的教育专家都认为美国的大学教育比中国有很大的有优势,美国大学的科研水平很高,教育注重启发性,教师同学生有很多互动,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很强的创新精神。考察团忧心忡忡的报告说,如果这个趋势得不到改变,二十年后中国的科技水平同美国的科技水平之间的差距还会进一步拉大。

  二十年过去了。现在到了21世纪初。美国的教育体制并没有改变,中国的教育体制也基本还是老样子。可是两个考察团的预言都没有变成现实。美国的先进科技依然领先,中国的科技水平也没有被美国进一步拉下太远。为什么这些专家的预言都错了。难道他们看到了假的情况?如此结果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以笔者看,专家们看到的情况并不假,不过就是只看到了一部分的情况。美国考察团只看了中国教育比较好的领域,就是中小学的情况,而中国专家只看了美国比较好的一部分的情况,就是大学的情况。那为什么美国同中国比,大学比中国好而中小学不如呢?笔者认为就是管理制度的问题。同一个国家在不同领域会有不同的管理体制。美国大学同中小学的管理制度是不相同的,中国大学同中小学的管理制度也是不同的。关键的关键是有没有竞争。明显的是:中方同美方的优势领域:中国的中小学的管理制度同美国的大学制度有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竞争激烈的。而中方同美方的劣势领域:中国的大学教育和美国的中小学教育制度也有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缺少竞争的。

  要比较或评价制度优劣首先应当有一个能得到公认的评价标准。什么是评价一个行业的现有管理制度是否良好的标准呢?笔者认为有两个标准:

  一.是看这个制度能否将合适这个行业的精英人才聚积到这里

  二.这个行业,已经在这个行业的人才是否有很高的工作积极性

  竞争机制就有这样两个基本功能:择优和激励

  一.从初,中级教育看,

  在中国多数时间里,考上大学比较难,(1978年笔者考大学时,录取率是120)高考淘汰率比较高。考上大学就有前途,成了精英。考不上就前途渺茫,可能要做一辈子苦工。这就是所谓的:一考定终身。所以中国的小学生从入学开始,都有一个考大学的远大目标。每个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要严格要求自己,要努力学习,每天很早就上学。下午5点才能回家,晚上还要做两个多小时的作业。假期也不一定能闲着,很多时候都要参加补习班,要自己在课外时间多学英语,学数学,以求在学习上能领先别人一步。在学校,班级,年级,每次考试都要排名次,看看每个同学的学习成绩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如果进步了,老师,同学都会对你有很多鼓励。家长也会非常高兴,常常还有奖励。考得不好,老师同学都会看不起你,家长也不会有什么好脸色。所以中国学生都知道考试分数的重要。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考试。中国同学中流传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考试竞争和分数压力面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发挥到了极限,对一些需要做很多练习需要较多学习时间的学习科目,如数学物理等,中国学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至于世界中学生数学物理竞赛中,前三名每次都有中国人。典型的一次是,前三名中,一,三名是中国人,第二名是美国人,可也是移民美国不久的华裔。很多中国中小学生移民美国,他们的学习成绩在美国学校中显得如此突出,以至于美国学生大都认为华人学生在数学物理方面有特别的天才。其实只有中国人才知道,这种天才完全是勤奋带来的。而中国学生的这种勤奋,又是竞争激烈的环境逼出来的习惯。

  对中国的中小学校领导而言,高考的压力和动力引导下,也同样发挥了极高的工作效率。

  不同学校之间存在很强的竞争。比的就是升学率,如果某个学校的升学率不高,就被认为是个不好的学校,学生家长都不愿意送学生来学习,政府拨款也比较少,这样一来,不但这个学校的老师待遇会比较差,就连当这个学校的校长,也是无名无利,连面子都没有。所以他一定要改变这个局面,要努力提高升学率,有了这个东西,就有了一切。

  如果一个学校的升学率很高,很多学生家长就会想尽办法把自己的子弟送来,这样就会产生入学名额供不应求的情况。考入好中学需要很高的分数。淘汰率很高。入学生源素质的提高又进一步提高了该学校的升学率。形成良性循环。如果有些富人子弟分数不够,也想把子弟送来,那么就要交择校费。重点中学都有中考录取分数线,如果你家子弟差了几分,还想进入这样的好学校,那么就拿钱来。择校费通常都很高。经常高于一万元,甚至有的学校的择校费是:(比录取分数线)少一分,就交一万。在中国,只有家境富裕的学生才能交得起择校费。由这种择校费产生的额外收入就可以用来改善学校教师和行政领导的待遇,也进一步提高了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工作积极性。除富人外,很多官员也要设法送子弟来读书。可如果达不到录取分数线,就需要权力来达到目的。所以中国的重点中学常有些录取名额是留给当地当权官员子弟用的。政府领导批条子,有些成绩不够的政府官员家庭子弟也可以进好学校。形成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腐败现象。这种腐败不但对学校却有很大的好处。政府对重点中学的拨款可能比较多。对重点学校的校长而言,也会有很多好处。比如会有比较多的人求他。这种掌握学生入学权力的状况,使他在政府官员(中国的中学校长也是一种政府官员)中间如鱼得水,有较多可以用来交换的权力,就能交换到较多的自己需要的东西,如升迁的机会等。对于重点中学(小学)的校长而言,重点两个字给他个人也带来很多利益,所以他也一定要紧紧抓住教学质量(升学率)这个纲,才能纲举目张。落后的学校要往前赶,先进的学校要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你追我赶就形成了良性竞争。就象参加奥运会必须要办好国内联赛一样。学校间的竞争使得中国中小学各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都得到提高。

  对重点中学(小学)的老师而言,因为学校面临极大的竞争压力(升学率),校长对各老师会采取种种竞争性考核办法,且考核结果常常要同老师的使用和待遇挂钩。学校对所带班级学生考试成绩优良的老师就重用,分房子,发奖金,评职称。提高待遇。那些教学水平高的老师,学生升学率高,出了名,也象明星一样,会有很多人追捧,会有许多家长指名要送学生来给他教。这种局面下。那位老师的各种利益也一定不会少。此外,这些老师如果业余时间去办个补习班,也一定会有许多学生报名参加,那他也很快就致富了。这样一来,这位教学水平高的老师的前途就十分光明。可学校对那些所带学生成绩搞不上去的老师,就会冷遇,淘汰,不分房,不评职称。他也没有自己业余(星期天)办补习班的机会。他的前途只会是暗淡的。在这样一个一切围绕升学分数转的残酷竞争氛围中,没有一个老师敢于偷懒,老师的工作强度也达到了通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笔者现在生活城市的一个办得不错的新的私立学校中,尽管老师待遇还不错(月薪5000,有住房)老师的工作时间是从早上7(带早自习)到晚上十点(带晚自习)。笔者还了解到某次本市一个小学招聘一位教师,应聘人数之多,竞争之激烈,(要经过三轮多项的竞争。要比试讲,课堂效果分析,教案,等五六个项目)最后胜者水平之高都令咱这做大学老师的咋舌。在这种竞争体制下,好的老师自然能出头,水平不高的老师也会逐步淘汰,时间久了也就造成了中国水平很高的一批中小学教师队伍。用一句管理学的话来说,就是竞争出人才。

  美国的中小学的气氛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中国中小学生是生活在竞争压力极大的考试地狱之中的话,美国中小学生就完全是生活在几乎没有什么压力的童年幸福的天堂里。

  一位中国学者举家移民美国,生活工作各方面都还顺利,可一件没有预料到的事情使他忧心忡忡。就是自己读小学的孩子,同在中国时完全不同了,除了老师有时布置的一些游戏性质的手工劳动外,孩子放学回家几乎完全不做作业。你问他,说是老师没有布置作业。所以孩子放学后玩的时间大约是在中国时的三倍。同中国大部分家长一样(美国家长很少这样的),他也要关心,参与和管理孩子的学习状况。经过仔细了解和询问,他发现美国老师在课堂上很少讲解书本内容,经常是讲些故事,提个问题让学生来发言讨论。很多上课时间都在做游戏。学校所教的数学水平很差,竞是孩子在中国两年前学的内容。科技超级大国的这种教育水平大出他的意外。使他十分担心:这样下去,孩子的教育会不会毁了。甚至连是不是应该把孩子送回中国国内学习的想法都有了。

  因为种种原因和困难,送孩子回中国学习的想法没有实现,慢慢地他也发现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也有其特别的优点。来美国一年半左右的一天。(相当与中国)五年级的孩子问他一个问题:你认为老不什总统,在领导联军打败伊拉克的萨达母以后,是否应该继续进攻占领伊拉克,并推翻萨达母的统治?”对于这个问题,研究生水平的父亲也觉得不容易回答,于是就象通常的中国父亲会说的标准回答一样,简单地说:你小孩子不用考虑这么复杂的问题,你现在只要好好学好英语,数学,打好基础,以后长大,这些问题自然就明白了。可孩子并不罢休,说是老师布置的研究题目,要独立写一篇分析文章的。这个父亲觉得美国老师这么做也是很不合适。这样的该由总统来考虑的问题竟然成了小学生的讨论课题。在他看来至少也应该是研究生才合适讨论这样的问题。可在孩子追问下,父亲也只好随便回答几句。没想到孩子竟不同意父亲的看法,并且还有一条条的理由。父亲为了尊严再争辩几句,孩子不但不同意父亲的观点,还竟说要拿证据给他看。几天后孩子拿来许多复印的资料说是图书馆查来的。然后用资料证明,头头是道的说明他的观点。经讯问后,才知道这个问题,孩子在学校上课时已经讨论多次了。查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的练习也是经常做的。看到这种情况,这父亲感慨很多。这到美国来一年多的不长的时间里,这孩子真是长大了,成熟了很多。一个五年级的孩子竟然能同父亲平起平坐地讨论应该是由总统考虑的问题。并且还头头是道,有章有法。这可能中国国内本科学生都做不好的事情,美国的小学生就做到了。此外,美国中小学生还有些特点。一是因为经常实践,动手能力比较强,。二是由于业余生活时间比较多,所以社会知识,交际能力也比较强。最后美国学生会赚钱,并以不向父母要零花钱为荣。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课余时间比较多,另一方面是,无论家庭贫富,美国家长也很少给孩子零花钱。目的是锻炼孩子赚钱的能力。这样一来,美国学生一进入社会,就很容易谋生。

  说到这里,我们要总结一下中美两国中小学教育体制的优缺点。

  中国有大学统一考试,并且淘汰率较高,能否考上学对中国人前途的影响很大。所以中国的中小学生都投入一种应试教育。在激烈的考试压力下,中国学生在数学物理化学这些理科科学的学习水平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大约平均水平比美国同年级学生高两年的水平。可是中国学生因为很多时间都在学习,参加社会活动做游戏很少,社会和生活知识比较差。动手能力也都比较差。至于研究问题的能力就几乎是空白。中国学生也通常缺乏社会知识,特别是缺乏经商的知识。(中国很多学习不好的学生,因为业余时间多,社会知识多,反而经商不错。)由于数理化知识有很强的逻辑性,创新的机会不多(对中小学水平而言)所以中国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不如美国学生。

  美国没有大学统一考试,除少数名牌大学比较难考外。一般而言进入大学相对比较容易。是否能进入一个大学多半不是因为学习成绩的限制。最大的限制通常是经济考虑,是是否出得起学费的考虑。因为大学入学的考试竞争不激烈,(美国大学是个买方市场,会有很多大学来拉你入学)就业压力也不大,所以美国中小学的为大学入学考试或为就业而学习的气氛不算强烈。平均书本学习时间较少,所以美国中学毕业生的数理化等理科科目的平均水平远低于中国学生。但因为美国学生的课余时间多,可以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所以社会知识,动手能力都很强。特别的是美国学校习惯用启发,讨论,互动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创新能力。

  这样看来,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方面,中国同美国相比可能是互有短长平分秋色。国内还有很多中小学教育专家比较推崇美国的教育方法,认为只有这样一来才能培养大量创新型人才。

  笔者看法是。虽然中美中小学教育体制互有短长,可是中国的长处重要得多。(俄,德,日,南朝鲜这些重要的工业国家的中小学都是重视理工科的教育水平的)数理化这些费时费力的科目是需要从小打好基础的,就是说需要练童子功。而文科,社会科学知识,以及动手能力这些,以后在进入大学或工作后再加强也并不太晚。那么小时候练社会科学,大了在练数理化行不行呢。不行。有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小时学理工科的,改文科就比较顺利。因为没有什么需要特别长期训练的。本人也是理工科转的文科。也没有觉得十分困难。反而觉得有理科的基础,搞起文科来是个优势。可是如果小时侯文科基础好理科差的人,基本上就不能转理工科。所以一个国家中小学理工基础太差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国家的总体科技水平。

  反对的人可能会说。尽管美国中小学理工科基础差。可是美国科技水平一样是世界第一。说明美国中小学理科差并不影响其高水平的科技地位。这样说并不对,因为美国在高科技行业中大量使用国外新移民。利用了大量的国外教育成果。比如美国在高能物理这样的高科技领域,2/3的高层科学家是华人。杨振宁,李正道,丁肈中都是这方面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如果邓稼先没有回国,也一定是。美国数学界的高级科学家很多也是华人。丘成桐是一个例子。至于美国利用了多少俄国,德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的科技人才。实在难以统计。一个国家在这么高端科技方面大量利用外国人。那只有美国能做到。对其他国家而言,既不可能,也很危险。

  是否能互相取长补短呢。就是在保持中国初级教育优点的同时,能否向美国方式靠拢一点。来个取长补短?笔者看来,也不可能。世界上有些事情就只能非此即比,难以做到鱼和熊掌的兼得。关键是学习时间问题,学数理化需要占用大量时间。学习时间多了。用来学文科的时间自然就少了。不过好在学文科,以及社会科学,动手能力以后在弥补也问题不大。至于创新能力问题,其实中国并不缺少创新人才,只是缺少鼓励创新的氛围。比如说很多移民美国的华人都是美国创新的领头人。可这些人在国内就得不到重视。当然也就创不了新,或者即使创新了,也被当作异端邪说而不被重视。所以说创新问题基本上不是个人才问题,而是个鼓励创新的氛围问题。(有人说了一个奇谈怪论:中国的最有创新能力的群体是贪官,因为如何做贪官学校根本就没教,那他怎么就无师自通了呢?)不过笔者认为在中小学多搞点创意比赛有利于弥补中国学生这方面的不足。

  据以上分析,中国目前的初中级教育体制基本上能适合中国科技建国的需要。不需要做很大的改进。不过近几年高校扩招,导致进大学变得容易多了。大学毕业生找工作也变得很困难。工资水平也在下降。如果进大学既没有吸引力,也十分容易,那么中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这是要给予纠正的重大问题。它是影响到国家长期科技水平发展的关键问题。笔者建议对中国初级,中级教育,政府主要应做好几件事情:

  一. 将政府教育经费主要用来保证九年制义务教育。

  二. 鼓励私人甚至境外(港台新)质量高的中小学到大陆来办分校。这样可以引进一些好的教学经验,并且利用私人高效率管理体制来办高水平的中小学教育。

  三. 多办一些创意竞赛,才艺竞赛等活动。获奖者可获适当高考加分。这样一来可以弥补中国中小学生单纯应试学习的不足。有利于发展青少年的多方面的才能。

  四. 统一高考还要继续办,大学总体高考入学率要控制。不要太高。如果象美国一样,高考入学太容易,中国中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没有了。

首先说一下中国的教育吧:

1、中国的教育太死板,虽然现在一直呼喊着素质教育,但不知道是指挥棒还是没放开还是底下的对策又乱了,总之,这个真正的素质教育还是没有到位的。

2、中国的成年人对儿童的教育都有点期望太高,然后在这样的期望中又无限放纵了幼儿,这样导致幼儿在冷热交替中难受着并改变着自己,这样的改变不一定是很好的改变哦。

3、虽然还是有不少学校对信息化教学有着些些的重视,但不难发现,所谓的重视,很多的孩子还是要到初中以后才能真正懂得一些电脑的知识,孩子们对本能的游戏确实操作不错,有用吗?

4、孩子们基本上是没有选择的自由,大部分是去实现大人所想要的。

5、中国的孩子所学的知识的起码是60%一辈子也许都不能用到什么。





美国的教育很多方面把握的比较好,比如批评,不单纯是批评孩子一方面,更多的是从大人的角度去看问题。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就没有缺点了。



至于医疗制度,虽然你与教育制度联系在了一起,我有点模糊你具体提问的意思,但想比较而言,我还是认为国外的一些教育还是比较合适你所说的。

美国真正的崛起之迷

美国早在是英国殖民地时就对教育非常重视,到1775年,英属13个殖民地人口不过260万,但已仿效英国牛津、剑桥等大学创办了哈佛、耶鲁等9所学院,教育环境甚至都强过今天的北京市。 殖民地时期的初等教育相当发达。北部几个殖民地以麻省(Massachusetts)为代表,特别重视普及教育,当局曾于1647年发布法令,规定市镇中只要有50户居民就应设立一所小学,于是市镇学校在北部兴起。这种由地方当局办理、干预教育的做法,超过了其宗主国--英国的教会办学的方针,一举奠定国民素质的优势!

在这个世界,凡是受过教育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美国的《独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当我们热血沸腾地听着这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声音的时候,请不要忘了美国还有一个伟大之处,那就是《宪法》所标榜的以教育培养国家公民。为了普及教育,他们先是采用了英国的兰卡斯特导生制。1818年兰卡斯特本人还应邀到美国宣讲导生制。英国式的教育不能满足这个新国家对教育的要求。1843年,贺拉斯(Horace Mann,当时任麻省教育厅长)考察德国,才引进了当时普鲁士的教学制度,同时大力宣传卢梭、裴斯塔洛齐等欧洲教育家的思想,美国各地的小学遂开始采用西欧最先进的教学制度。

南北战争以后,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迈得更快,这期间新成立的大专院校就有二百余所! 它一面学习当时欧洲重视学术的样板——柏林大学,于1876年创设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大学研究院,致力高深的学术研究;一面根据国会于1861年、1890年所通过的二个《摩雷尔法》,由国会拨地、拨款资助各州大办农()()学院,很快培养出大批适合工农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当今举世闻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由此而来。工农学院初办时,由于众多贫苦学生求学其中,曾被讥为"牧牛娃学院",在高等教育的"平民化"方面大大领先于欧洲。事实证明,穷人的对财富的渴望远远高过富人子弟!这就为美国造就了一批敢于冒险和创新的高知识人才,当他们对财富的渴望的欲火被点起,那就是火山,那就是海啸,那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潮!

南北战争以后,公立中学本来是兼顾学生升学与就业两方面要求的4年制综合中学,由于此时学生逐年猛增,准备升学者日少而准备就业的日众,所以逐渐以职业准备为主要职责,课程随之发生变化,加强自然科学和实用科目,这是美国中学的显著特点。公立中学逐渐以职业准备为主要职责,课程随之发生变化,加强自然科学和实用科目,这是美国中学的显著特点。不仅如此,1880年麻省理工学院创办了工业中学,1888年明尼苏达州首创农业中学,此后各种职业中学不断大量涌现。欧洲人由于世俗观念而不喜欢职业中学,以"生来平等"为信念的美国人则没有这种历史包袱。职业中学造就了一批实业家和发明家,第一架飞机的发明家莱特兄弟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据统计,1870-1940年,美国人口增加了3倍,而中学生则增加了90倍。当时的口号是:"中等教育为所有适龄青年敞开大门",到1918年时美国高中已发展到2万多所,而12亿人口大国的中国到1998年才有1万多一点的高中。由此可见,美国的高效率、高技术、高产出靠的是科技,靠的是先进的教育。今天,美国基础教育的方法在杜威式教育法的基础上几经改进,教育的口号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各州都将40%的税收用于教育。上世纪80年代垄断着大约70%左右的专利发明,70%以上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奥运会奖牌总数第一。

2061计划"是美国促进科学协会联合美国科学院、联邦教育部等12个机构于1985年启动的一项面向21世纪、致力于科学知识普及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工程,它代表着美国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趋势。为此计划,美国动员了800多位科学家、企业家、大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参与了这项再造青少年智慧的宏大工程。他们总结战后科学、数学和技术领域的深刻变革和未来发展趋势,汲取美国8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成果,打造21世纪新的美国人。

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



结论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的时候,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有37个国家参展,当时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览团。在这次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

这是就是时代的差距!

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

美国的教育制度如何和中国的相比有哪些优缺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