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饮食调节

发布时间:

饮食是人体赖以生存和维持健康的基本条件之一,“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故饮食进则谷气充,谷气充则气血旺,气血旺则筋骨强。”但若饥饱失常、饮食不洁或偏嗜,就会影响人体的机能活动,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饮食调节是养生防病的方法之一,主要有饮食的质、定时定量、饮食的烹调和四时调食等方面。
一、饮食的质
中医学中以五味(酸、甘、辛、苦、咸)来泛指各种饮食。饮食养生,就是要五味调配适当,才能取得丰富、全面的营养。1、饮食宜清淡:
就是说多食素食而少食肥甘厚味,俗称“粗茶淡饭”。古代有主张用食粥来求长寿,其方法是清晨空腹时,食淡稀全民所有一碗。
现代医学认为,主食中的米、面、杂粮等,人吃后在体内多呈酸性反应;副食中肉、鱼、禽、蛋等,人吃后经消化分解,也呈酸性反应。只有蔬菜,经消化分解后呈碱性反应,多食蔬菜就可中和酸性,维持体内的酸碱平衡。特别是中老年人,要注意血液里维持微碱性。经常使肠胃清洁,减少粪便中毒素的吸收,才能保持身体健康。否则,即使锻炼再勤,由于肠胃不清,血流不畅,也容易早衰。再则,老年人胃肠功能渐衰,消化、吸收及排泄机能下降,而素食易于消化,粗茶淡饭利于大便的排泄。所以人上了年纪饮食更应以素食为主,所谓“清淡以养胃,少食以宽肠”。因为植物脂肪中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它可净化血液,强健血管,使血脂和胆固醇降低。如存在于豆类、粮谷类和植物油中的豆固醇、谷固醇,不仅难于被机体吸收,而且还有抑制胆固醇吸收的作用。蔬菜中的纤维及水果中的果胶,也能阻止胆固醇的吸收,有利于防止心血管疾病。时可刺激胃肠蠕动,有助于食物消化吸收。水果、蔬菜中的无机盐,如钙、镁及微量元素铜、碘等,对调节人体生理机能、防治中老年的“文明病”(即肥胖症冠心病等)及癌症有重要作用。这里要指明的是,清淡饮食并不是“吃斋”而是饮食调配适当,鱼肉同样对人体有补益作用,只是不可过食而已。如动物食品中蛋白质、维生素B等营养,是比较为人体消化和吸收的,还有一些人体所必须的氨基酸,是水果蔬菜无法取代的,所以适量食用含胆固醇低的肉食是必要的。2、因人制宜,合理搭配:饮食太杂,五味太乱,则五味相互干扰,容易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而产生病变。这里是说五味太过。但又不可偏食,就是只偏爱吃几种自己喜爱之食物,这是五味不全。所以饮食要合理搭配,不断摄取各种叔同的
食物,不能单调,偏嗜。中医认为:食物有辛、甘、酸、苦、咸五味不同。而五味对人体五脏各有其亲和力,“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因此只有调和五味,才能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五脏功能协调平衡。如果偏食某味,食用过多、过久,就会在体内积蓄,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生病。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对食物进行了分析,认为以五谷杂粮为主食,以各种肉类、蔬菜为副食,再辅以瓜果之类杂食以养,不可偏嗜。五谷:粳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食物还有寒热温凉之分:

温热类:羊、牛、狗、鸡、鸽肉;羊、牛奶;鹅蛋;鲤、黄、乌、墨鱼;红白糖;花生、芝麻、黄豆、粳米、麦粉、红枣、桂园、荔枝、柑、橙、桔、苹果、葱、生姜、辣椒、花椒、胡椒等。
凉性类:鸭肉、鸭蛋;海藻、海带;蜂蜜;绿豆;冬瓜、西瓜、丝瓜、黄瓜、莴苣、竹笋、黑林耳;香蕉、梨;豆腐等
平性类:猪肉、猪肝;鸡蛋;白木耳;豌豆、赤小豆、苡米;莲子、藕;菠菜、萝卜、胡萝卜、西红柿、大白菜、豆角等。
食物气味不同,人体素质也有别。因此对食物的选择和搭配也要因人制宜。热性体质的人,应多食清淡、润燥类食品,如水果、蔬菜、谷、豆以及奶、蛋等;少食花椒、辣椒、牛、羊、狗肉类辛辣助火之品。
阳虚体质的人,要多食辛温食品,如鱼、禽、牛、羊肉及姜、椒等;不宜食用冷荤、冷饮及水果类。人”年四十阴气自半”,故老年人多“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因此,老年人应多食平补、清淡养阴之品,如各种水果、新鲜蔬菜、乳、蛋及豆制品,而不宜食温热助阳之类之物。
冠心病、高血压的人宜多食五谷杂粮、植物油、蔬菜;忌食高脂肪及辛辣刺激性之物。
糖尿病之人宜适当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特别是不能食糖果、果酱、蜂蜜、藕粉等。
二、饮食的量对于饮食的量,古今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都要强调少食而反对多食和暴饮暴食,要求保持一定的节制和规律。
中医养生学强调饮食必须有定时,有规律性。就是“食能以时,身改无灾”。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一般是一日用品三餐,早餐多在7时前后,午餐在12时前后,晚餐在下午6时前后。这是比较符合生理卫生要求的。因为混合食物在胃中停留4-5小时,而消化器官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恢复其功能。所以,一日三餐间隔应在5-6小时左右。为了适应生理状态和工作劳动的需要,三餐要合理分配。白天要劳动工作,消耗能量多,机体代
谢旺盛,所以早餐、午餐要多食,晚上活动量减少,特别睡眠时活动量降到最低值,代谢缓慢,故晚餐更应少食。这是饮食的一般规律。特殊情况就要因人因时制宜。孙思邈说:“尊老之人,不能顿饱,但频频与食,使脾胃易化,谷气长存”。就是指明年龄大的人,因为脾胃虚弱,所以要少食多餐,以利于消化吸收。在情志异常(狂喜暴怒、大惊卒恐)时,不宜进食,因此时食易下而难消。因此饮食不论迟早,总以入肠消化为度。即所谓早食而不消,不若迟食而即消,不消化就是隐患。俗话说:“忍三分饥,吃七分饱”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赖水谷之精微化生气血,维持其正常的生命活动。而不能“食之过饱”“饱生众疾”。现代医学认为,多食可致人体肥胖,体重增加,肥胖的人又多易患冠心病、高血压等病。据统计,低于标准体重的15%者,死亡率最低;超过标准体重的30-50%者,死亡率高一倍。超重是由于摄入能量超过消耗所造成的,因此可以得出摄影入过量会导致死亡率增高的推论。减量的膳食(与保证最大生长率的膳食相比),可能使生命延长1/3。由于低代谢水平的生命,减低了有丝分裂的频率,所以寿命得以延长。膳食随年龄的增长而摄入量要逐渐减少。老年人因能量的转化过多并加以

储存的能
力有限,过食则有患高血糖、高血脂的危险。再者,每餐过饱会使血液集中在肠胃,心脑等重要器官长期缺血,以致困倦,工作效率低下,冠心病人还会引起心绞痛发作。许多学者认为,连续长期饱食,会使人未老先衰,折损寿命,并易诱发胆石症、胆囊炎、糖尿病等,且对脑力劳动者影响更大。
三、饮食烹调
饮食的烹调,在我国源远流长,烹调适当,能防止集约中营养成份的丢失,能增强贸欲,促进肠胃的消化吸收,有益于健康长寿。1、饮食宜热宜软:古人曾指出:“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温热熟软,忌其粘硬生冷。”这是因为人的脾胃喜温暖恶寒,饮食温热熟软则易于消化,所以年龄大的人应特别注意这一点。现代烹饪认为,通过烹调,除了对饮食物有杀菌消毒的作用外,主要还在于它能促进营养物质分解,便于消化吸收。有许多食物不经过烹调是不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的,因为食物中的某些营养成份,如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维生素等包含在其组织内部,没有分解出来。而食物经过高温烹制,就会发生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如组织成份经过初步分解,一部分蛋白质凝固了,另一部分蛋白质被溶解汤内,形成胶质蛋白;一部分淀粉变成糊精,另一部分被分解为各种糖类;纤维组织松散了,脂肪被分解,植物中坚韧的细胞膜被破坏,维生素、无机盐也发生了变化。以上一系列的变化,等于在人体外先对食物进行了初步消化工作,减轻了人体内消化器官的负担,使人吃后更易于消化吸收,从而提高了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率。
喝开水有益于健康,所以喝的水必须煮沸。有的学者曾做过实验,把两片叶子分别放入凉开水和生水中,经观察发现:叶片吸收凉开水的速度比吸收生水要快得多。科学家认为,这是因为开水里所含有的气体少,而通过生物体内膜的能力强的缘故。生水一经煮沸,不仅可以杀死细菌,消除致病因素,而且也有且于健康与机体的发育生长。2、烹调适当不宜太过:
我国长期积累了丰富的烹调经验,强调
在烹调时要注意保持食物的真性真味,即食物的自然气味,以增强其益气养精补人之力。
(一)主食的烹调我国主食为五谷杂粮(以面粉和大米为主)由于饮食习惯不同,其制作方法各异,如米饭,有人爱吃硬饭,有人爱吃软饭,面食,有的爱吃烙饼、馒头等硬食,有的则爱吃面条、馄饨等软食。因人而异,不必细究。但原则是,尽可能减少营养素的丢失或破坏,并使食物易于消化和吸收。如淘米次数要尽量减少,蒸饭不可去米汤,煮粥不要加碱,面粉不宜加工过细、过精,少做油炸、炖煮食物等。此外,还要注意因人制宜,如老年人咀嚼能力和胃肠的消化机能减退,故在烹调加工时,应做得细些,煮得软些。再者,历代养生家都非常重视“食粥”,认为粥“能畅胃气,生津液”
(二)蔬菜的烹调蔬菜含有丰富的营素养,如维生素、有机盐等。除了少部分瓜果类蔬菜和极少数的青菜可以生吃外,其他大部分蔬菜均需经过烹调加工,熟后才能食用。如果烧煮加工方法不当,蔬菜中所含的营养成分会受到较多的破坏,降低其营养价值。因此,古代养生家不仅主张多吃蔬菜,而且还非常重视蔬菜的加工烹调方法。概括起来,蔬菜的烹调制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中医养生学------饮食调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