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贵港市桂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发布时间:2020-02-27 19:08:49

2019年秋季期高二期末质量监测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l~5。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古以来,东西方都重视美育对立德树人的作用。古希腊柏拉图曾在《理想国》中提出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城邦公民勇敢、节制、正义等美德的重要性。而美育之于数千年中华民族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亦功不唐捐。上古时期,中国便已出现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乐教;西周建立起来的礼乐文化制度,则对中国数千年文明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等思想,更奠定了审美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在中国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孔子深知艺术审美的力量,虽然“礼”与“德”已由德育内化为一种心理要求,但只有“成于乐”“游于艺”的美育才是最高境界。在此,道德目标通过审美转化,成为自由人性的有机组成而发端内心,让枯燥严肃的理性染上灵动的色彩。孔子的美育思想是后世文以载道的理论基础,也是其精神价值核心所在,被此后的儒家所继承。如战国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西汉《乐记》提出“乐者,通伦理者也”;宋明理学经广泛吸收佛道理论之后,将美育理论本体化,精致化,体系化,提倡洒落自得,浑然至乐的人生风范和人生境界,强调通过“乐”这一自由心境的体验,达到真、善、美及知、情、意的统一,等等。

不难看出,中国传统美育不仅传授艺术形式带来的审美情感,而且蕴含深厚浓郁的家国情怀,社会理性与道德精神。事实上,道德和艺术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两大精神基石,中华人文精神亦由此带有泓邃的审美品格。如钱穆所言:“文学必在道义中,而道义则求其艺术化。中国之人生乐处,即在是矣。岂非中国之文化特质乎!”在中国,艺术与道德的有机结合,涵养出一种人格审美求善的美育文化和美育精神,甚至不妨说,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形成方式和渠道就是美育。纵观历代中国社会,无不将生活化、道德化的艺术作为人格培养的基本手段。这种通过审美中介来实现外在规范向内在自觉的转变,迥异于德国哲学家康德对抽象“先验理性”或“道德律令”的绝对服从,而是融合具体情境,一方面在艺术审美中追求人格的道德境界,另一方面又在道德培养中追求人格的艺术境界,最终实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极致。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空前密切,中国美育文化和美育精神开始发生变化,其理论形态呈现出中西交融的面貌,也涌现出不少杰出人物和精彩观点。如王国维的《论教育之宗旨》,首次全面论述了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初步建立起中国现代美育架构。蔡元培筑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同时,借鉴康德,席勒美育思想中的有益成分,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还推动美育列入国民教育计划,让中国现代美育走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朱光潜则拓展了蔡元培的美育理论,以当时美学和心理学研究最新成果为依据,强调美育对个体心灵的解放功能,突出了美育作为创新教育的特征和意义,并将美育落实到人的生命体验之中。刘海粟、丰子恺、林风眠等人的艺术教育便属于这种美育观点的践行。如果说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等人的美育思想属于启蒙类型,那么,陶行知、徐悲鸿等人奉行的美育思想则将美育的终极指向定位于社会救亡与民族解放。

(摘编自吴为山《以美育提升人文素养筑牢文化自信》)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希腊柏拉图认为没有音乐教育就不能培养城邦公民勇敢、节制、正义等美德。

B. 文章认为在几千年中华民族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中美育作用大,是功不可没的。

C. 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特质就是文学与道义是分离的,又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D. 近代中国美育文化和美育精神的特点是中国传统的东西少了,西方的东西多了。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阐述东西方都重视美育对立德树人的作用,然后论述近代中国美育出现的新特点,思路清晰,逻辑性强。

B. 第一段略说柏拉图的美育观点,重点阐述了中国上古至宋明美育理论的发展,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C. 第二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既有引用论证,增强了论说的说服力,又有对比论证,使观点更加稳固。

D. 第三段先总说,后分说,简介了所例举人在美育上的贡献或特点,最后指出两种类型的美育思想的性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的审美教育,萌芽于上古时期,经过西周时期的发展,到春秋时期的孔子时,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

B. 宋明理学在继承孔子美育思想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佛道理论,使中国的美育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C.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手段与康德的观念是不同的,后者是要求绝对服从道德律令,前者是通过审美来实现。

D. 朱光潜发展了蔡元培的美育理论,刘海粟、丰子恺、林风眠等人于艺术教育中践行了朱光潜的美育理论。

【答案】1. B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没有音乐教育就不能培养城邦公民勇敢、节制、正义等美德”错误,选项对音乐教育的作用的表述绝对化,柏拉图并没有说音乐教育是培养美德的唯一手段。

C项,“文学与道义是分离的”理解错误,原文里,钱穆认为文学与道义是相辅相成的。

D项,“中国传统的东西少了,西方的东西多了”错误,该信息属于无中生有,原文中只说“呈现出中西交融的面貌”,并没有说谁多谁少。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分析错误,只有力地论证了“自古以来,东西方都重视美育对立德树人的作用”这个分论点。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到春秋时期的孔子时,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说法不正确,原文是说“只有‘成于乐’‘游于艺’的美育才是最高境界”,仅是提出一种美育的标准。

故选A

【点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根据国家卫健委2016年的调查,我国80%的0~3岁婴幼儿是由父母、祖父母等家庭成员照料,仅有4.1%的婴幼儿进入托育机构,而托育机构几乎都是民办的。当前,托育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供需失衡,照料服务严重不足,早教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目前3岁以下婴幼儿的照料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但公办的普惠性托幼机构几乎没有,少量的私立托幼机构虽招收3岁以下的幼儿,但大多以智力开发、早期教育为目的,难以缓解家庭的照料压力。二是监管缺位,准入高门槛和运营低监管现象并存。从现行政策规定来看,托儿所主要接收3周岁以下的儿童,统一由卫生行政部门领导;幼儿园接收3~6周岁的儿童,统一由教育行政部门领导。随着照料型托育机构趋于消失,早教型托育机构基本参照幼儿园的举办标准进行管理,多数民办机构在资金、场地、人员等方面,都很难达到这一准入门槛。面对旺盛的市场需求,一些托育机构选择无照经营,这些托育机构隐藏着较高的经营风险。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材料二:

(数据来源:国家卫健委专题调研、中国人民大学抽样调查《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

材料三: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例行政策吹风会上,就社会关注的相关问题,国家卫健委,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委给予了回应。

当前,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不足。调查显示,婴幼儿在各类照护服务机构的入托率仅为4.1%,近80%的婴幼儿由祖辈参与看护和照料,社会普遍反映家庭婴幼儿照料负担较重。尤其是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没人带孩子”成为影响家庭再生育的突出因素。

国家卫健委副主任于学军介绍说,《指导意见》提出,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四条基本原则之一是“家庭为主,托育补充”,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的重点是为家庭提供科学养育指导,并对确有照护困难的家庭或婴幼儿提供必要的服务。《指导意见》还提出,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要根据需求开设婴幼儿照护相关专业,将婴幼儿照护服务人员作为急需紧缺人员纳入培训规划。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四:

在加拿大哥伦比亚省,为0~5岁婴幼儿提供的儿童照护服务包括非正规托育与正规托育服务。非正规托育服务主要是非正规家庭式托育,这类机构不需要取得托育服务许可证,但举办者需要在儿童照护资源和推荐项目中注册,并且必须满足儿童和家庭发展部门制定的明确的注册要求。正规的儿童照护服务主要有机构托育和家庭式托育服务,这其中既有公益机构也有营利机构,政府通过各种形式对家长和机构进行补贴,以维持其运转。早期教育从业者资格证书主要分为幼儿教师,助理幼儿教师和负责人三类。其中幼儿教师资格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和教育工作,又分为四种。幼儿教师资格证适用于所有早期教育从业者,要想获得此类证书,教师需要完成基础的早期教育培训项目,接受不低于902个小时的指导,需要学习的领域包括“儿童成长与发展”“课程发展,课程规划和基础”“家庭,社区资源与交流”“健康、安全与营养”等。教师必须在政府批准的培训机构完成学习,此外,还要有一份已从业教师的书面推荐材料,并完成500个小时的实习。而对0~3岁婴幼儿托育教师而言,他们在此基础上还要取得婴幼儿教师资格证方可从业。按照要求,托育机构所有的员工必须具备“良好的品格”,如果家长对托育机构教师的资质与做法存有疑虑,可向当地教师注册机构报告,教师注册机构有权对教师的资质展开调查并采取适当的行动,如暂停或吊销教师资格证。

(摘自姜丽云,洪秀敏《加拿大婴幼儿托育服务的特点与启示》)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6年,我国大部分3岁以下婴幼儿是由家庭成员照料的,为数不多进入托育机构的却主要是对其进行智力开发和早期教育,家庭照料压力依然很大。

B. 材料二显示,在鲁、津、黑、川四省,有将近一半的受访者有社会托育服务需求;无论是从全国看还是从城市看,三岁前婴幼儿人托的比例都是极低的。

C. 六成以上的一孩母亲之所以不愿意再生育二孩,是因为居住区域附近没有托育机构或者即使有托育机构但收费却超过其承受能力而导致无人照看孩子。

D. 为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国务院办公厅不仅根据我国国情出台了相关指导意见,并由国家卫健委,教育部等相关部委对公众进行公开回应。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托儿所和幼儿园的领导部门按照现行政策分属于卫生行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这就直接导致了照料型托育机构逐渐消失和监管缺位。

B. 《指导意见》既规定了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四条基本原则,同时也要求高校按需开设婴幼儿照护相关专业,满足急剧增长的社会需求。

C. 加拿大哥伦比亚省非正规家庭式托育能为0~5岁婴幼儿提供照护服务,其举办者无须取得托育服务许可证,但要满足相关部门的注册要求并完成注册。

D. 加拿大哥伦比亚省正规儿童照护服务中政府不可或缺,而其对早期教育从业者资格的考核和认证都非常详细和严格,以保证服务的科学和优质。

6. 假如你要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开设民办托幼机构,你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增强竞争力?根据上述几则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A

6. ①拓展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业务,为家庭提供科学养育指导。②聘用具有婴幼儿照护服务专业技能或经验的人员作为教师。③欢迎家长对托育机构教师的资质与做法进行监督。④降低照护服务业务费用,减轻婴幼儿家庭的负担。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C项,“是因为居住区域附近没有托育机构或者即使有托育机构但收费却超过其承受能力而导致无人照看孩子”不准确,从材料二的图可知,二者的因果关系不严密,原因应是“没人看小孩”。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A项,“直接导致了照料型托育机构逐渐消失”错误,原文找不到依据,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以及借助文本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假如你要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开设民办托幼机构,你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增强竞争力?根据上述几则材料,简要分析”,然后浏览几则材料,根据成功的案例概括经验,根据存在的不足给出措施。

如材料一“目前3岁以下婴幼儿的照料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但公办的普惠性托幼机构几乎没有,少量的私立托幼机构虽招收3岁以下的幼儿,但大多以智力开发、早期教育为目的,难以缓解家庭的照料压力”,根据这个可以概括出第一点。

如材料四“教师必须在政府批准的培训机构完成学习,此外,还要有一份已从业教师的书面推荐材料,并完成500个小时的实习。而对03岁婴幼儿托育教师而言,他们在此基础上还要取得婴幼儿教师资格证方可从业”,根据这个可以概括出第二点。

如材料四“托育机构所有的员工必须具备‘良好的品格’,如果家长对托育机构教师的资质与做法存有疑虑,可向当地教师注册机构报告”,根据这个可以概括出第三点。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太行山魂

徐建英

杨茂林做梦了,醒来后好一阵都恍恍惚惚的。

天气预报说,近日有雪。杨茂林听完后,当时嘟囔着骂了一句:什么乱七八糟的,三月的天,还下雪!

三月的天还下雪,对他来说真的是乱七八糟的大事。

他的大事儿在太行山下,在托梦沟里,从沟口到沟底,全是他的宝贝——那弯弯曲曲的十几里,一边是娇俏俏的白,一边是羞答答的绿,连花苞也不愿落后,隔天能见胖上一圈,看一眼都欢喜极了。

以前的托梦沟是啥地方,太行山下谁人不知啊!山有万亩,都是荒岗。除了大块大块的片麻岩,就是成堆成堆的乱石岗,石缝里偶然掺和的土坷垃,夹的都是石灰层,藏不了水,扎不了根,种什么烧死什么。

那个叫李保国的农大教授来了,他说,种核桃吧,薄皮的大核桃!

托梦沟的人就笑;这教授,是读书读呆了吧,祖祖辈辈杂毛都不长的石头山,能种核桃树?做梦去吧!

做梦呢!杨茂林也这么认为。

在李教授的游说下,更多的村民还是半信半疑。但有的村民动了心,穷了祖祖辈辈的托梦沟,有点梦真比没梦强。

那片麻岩山被爆成了一条条的沟梯,别处集来了土。有墒,山能蓄水了,可种下的核桃,还是枯死。托梦沟的人爆坡蓄水,几经辛苦,半截梦随着栽了又死的苗,碎了。

李教授又来了。他说,种植的方法不对,传统踩踏栽培后再浇水的方式,得改。改!他亲自动手,培育了42棵核桃苗,为便于分辨,记录,每棵苗,他都吊上了一张特别的扑克牌。

光阴流逝,42棵核桃苗变成了无数的核桃树,万亩荒岗真变成了万亩核桃林。每到秋季,满坡满树披着绿,果宝宝摘下,剥去皮,“咔嚓”一捏,掰开的都是清香,掰开的都是一车车的生计。

怎么感谢呢?给钱,人家李教授不要;送礼,也不收。人家还说了,他最骄傲的就是让自己变成了农民,再让农民变成他。那就再仔细想想如何感谢吧,可人家却走了!

天更阴沉了,像一口倒扣的大锅盖在托梦沟上,盖在杨茂林的心口上。核桃园的花正开,一串串绿色的小花,随着雪粒儿的飘扬,一朵朵瑟瑟在叶子间,瑟瑟得他的心很痛很痛。

怎么能不痛呢?日子才好几年,现下核桃正壮年,正在盛花期,再这么冷下去,冻害会影响授粉,导致减产,托梦沟又剩噩梦了。

对策不是没想过,旧衣服旧被单搬去了果园,可几万亩的果园呢!杯水车薪。作为负责人,杨茂林不敢合眼,也合不了。但在刚才,他居然做梦了。迷糊中醒来后,他失声高喊:李老师!摸过贴在胸口的手机,摁出那串熟悉的电话号码,“嘟”的一响,蓦然醒了。杨茂林鼻子一酸,挂了电话。

揉揉凌乱的头发,杨茂林努力让自己镇静,让自己清醒。梦如此真实,太过真实了。梦中人说话时习惯性的双掌挥动,激动时的眉骨耸动,还有那熟悉的声音,他一遍又一遍地回忆,之后猛拍后脑勺,拨通了林场的电话,匆匆吩咐后走向外面的柴屋。

果园浓浓的烟雾在白雪中升起,十几里弯弯曲曲的托梦沟像立在虚无缥缈的仙境中。

杨茂林的手机急促地响了,屏幕上的来电显示上跳跃着李保国教授。他一怔,电话里一个熟悉的女音急急响起:小杨,刚看到李老师的手机上有你来电,只一声。我查了天气预报,你那边的气温越来越低,得加紧给核桃园加温!

谢谢郭老师,果园都熏上烟了,温度慢慢在升。

电话那边的声音溢着惊喜:太好了,太及时了!小杨,你也成农林专家了!

握着手机,杨茂林哽咽了:师母,就在刚才,我梦见李老师了,他……他在我梦里说,小杨,快,上园子里熏烟,每坡每梯每行都点上柴草……

电话那端的人,沉默了。

沉默过后,一声长叹传来:你们的李老师,把根扎在太行山,太深,太深了!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的标题“太行山魂”,其寓意可以解读为:李保国教授把根深深地扎在太行山上。

B. 小说开头写杨茂林梦醒后精神恍惚,是因为他得知在这核桃花开的三月竟然还会下雪。

C. “掰开的都是清香,掰开的都是一车车的生计”写出了人们生存有保障后的喜悦、欣慰。

D. 小说中画横线部分的文字,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杨茂林面对困境时心里承受的巨大压力。

8. 小说写托梦沟以前的景象,以及李教授劝村民种核桃遭嘲笑的情节,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为什么多次写到“梦”?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插入托梦沟以前的景象,与托梦沟种植核桃后的情景进行对比,突出李保国教授无私的精神品格和奉献精神。②写李保国教授劝村民种核桃遭嘲笑,与后来人们对他的感谢形成对比,表现李保国教授优良的专业素养。

9. ①小说自始至终都围绕做梦和梦想来写,“梦”是小说的线索。②阳春三月,竟然有雪天,使托梦沟人“又剩噩梦”,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③“梦”也是杨茂林,李保国教授和村民们的梦想,反复出现,有助于彰显主题。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是因为他得知在这核桃花开的三月竟然还会下雪”错误,从文本看,杨茂林梦醒后“好一阵都恍恍惚惚的”,是因为他竟然清晰地梦到李教授指点他如何给核桃园加温。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写托梦沟以前的景象,以及李教授劝村民种核桃遭嘲笑的情节,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然后找到写托梦沟以前景象的文字以及李教授劝村民种核桃遭嘲笑的内容,再分析这些内容对人物形象的作用,以及与小说上下文情节之间的关联。

首先找到写托梦沟之前景象的内容,“以前的托梦沟是啥地方,太行山下谁人不知啊!山有万亩,都是荒岗。除了大块大块的片麻岩,就是成堆成堆的乱石岗,石缝里偶然掺和的土坷垃,夹的都是石灰层,藏不了水,扎不了根,种什么烧死什么”,由这些内容可以看出,那个时候的托梦沟一片荒芜,什么都不能种植,而现在的托梦沟“万亩荒岗真变成了万亩核桃林。每到秋季,满坡满树披着绿,果宝宝摘下,剥去皮,‘咔嚓’一捏,掰开的都是清香,掰开的都是一车车的生计”,两处内容形成对比,而托梦沟之所以有这样大的变化,与李教授是分不开的,借以表现李保国教授无私的精神品格和奉献精神。

然后找到李教授劝村民种核桃遭嘲笑的情节,“这教授,是读书读呆了吧,祖祖辈辈杂毛都不长的石头山,能种核桃树?做梦去吧”,而下文“怎么感谢呢?给钱,人家李教授不要;送礼,也不收。人家还说了,他最骄傲的就是让自己变成了农民,再让农民变成他。那就再仔细想想如何感谢吧”,两处内容形成对比。无论是托梦沟 的变化还是人们对待李教授的态度变化,都表现出李保国教授优良的专业素养。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作用,探究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为什么多次写到‘梦’?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然后到文中找出写“梦”的内容,再从情节、形象以及主旨方面分析作用。

首先找出包含“梦”的内容,如“杨茂林做梦了”“这教授,是读书读呆了吧,祖祖辈辈杂毛都不长的石头山,能种核桃树?做梦去吧”“做梦呢!杨茂林也这么认为”“穷了祖祖辈辈的托梦沟,有点梦真比没梦强”“托梦沟的人爆坡蓄水,几经辛苦,半截梦随着栽了又死的苗,碎了”“正在盛花期,再这么冷下去,冻害会影响授粉,导致减产,托梦沟又剩噩梦了”“但在刚才,他居然做梦了”“梦如此真实,太过真实了”“梦中人说话时习惯性的双掌挥动,激动时的眉骨耸动”“师母,就在刚才,我梦见李老师了,他……他在我梦里说,小杨,快,上园子里熏烟,每坡每梯每行都点上柴草”,这写“梦”的内容分布在小说多处,可以说是贯穿小说首尾,是小说的线索;行文中写阳春三月下雪可能会托梦沟人带来噩梦,下文找到解决这噩梦的方法,可以说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无论是杨树林、村民,还是李教授,他们都有自己的梦想,这“梦”也是指他们的梦想,所以多处出现“梦”彰显小说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纶字公信,颍州汝阴人。少倜傥任气。举进士不中,补三班奉职,迁右班殿直。从雷有终讨王均于蜀,有降寇数百据险叛,使纶击之,纶驰报曰:“此穷寇,急之则生患,不如谕以向背。”有终用其说,贼果弃兵来降。以功迁益、彭、简等州都巡检使。所部卒纵酒掠居民,纶斩首恶数人,众乃定。奉使灵夏还,会辰州溪峒彭氏蛮内寇,以知辰州。纶至,筑蓬山驿路,贼不得通,乃遁去。迁知渭州。奉使契丹。复入寇,为辰,澧、鼎等州缘边五溪十峒巡检安抚使,谕蛮酋祸福,购还所掠民,遣官与盟,刻石于境上。久之,除江、淮制置发运副使。时盐课大亏,乃奏除通、泰、楚三州盐户宿负,官助其器用,盐入优与之直,由是岁增课数十万石。复置盐场于杭、秀、海三州,岁入课又百五十万。疏五渠,导太湖入于海,复租米六十万。开长芦西河以避覆舟之患,又筑漕河堤二百里于高邮北,旁锢巨石为十跶﹐以泄横流。泰州有捍海堰②,延衰百五十里,久废不治,岁患海涛冒民田。纶方议修复论者难之以为涛患息而畜涝之患兴矣纶曰涛之患十九而潦之患十一获多而亡少岂不可邪表三请,愿身自临役。命兼权知泰州,卒成堰,复逋户二千六百,州民利之,为立。居淮南六年,累迁至昭州刺史。契丹隆绪死,为吊慰副使。历知泰、瀛二州,徙知颍州,卒。纶有材略,所至兴利除害。为人恕,喜施予,在江、淮,见漕卒冻馁道死者众,叹曰:“此之过,非所以体上仁也。”推奉钱市絮襦千数,衣其不能自存者。

(《宋史·张纶传》,有删改)

[注]①跶:古代的水利设施。②海堰:海堤。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纶方议修复/论者难之/以为涛患息而畜涝之患兴矣/纶曰/涛之患十九/而潦之患十一/获多而亡少/岂不可邪/

B. 纶方议修复/论者难之/以为涛患息而畜涝之/患兴矣/纶曰/涛之患十九/而潦之患十一/获多而亡少/岂不可邪/

C. 纶方议修复/论者难之/以为涛患息而畜涝之患兴矣/纶曰/涛之患十九/而潦之患十一/获多而亡/少岂不可邪/

D. 纶方议修复/论者难之/以为涛患息而畜涝之/患兴矣/纶曰/涛之患十九/而潦之患十一/获多而亡/少岂不可邪/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同一官职常分“左”“右”,以示等级区别,左和右哪个等级高历代不尽相同。

B. 中国古代对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泛称“蛮”,而称东方各族为“夷”

C. 生祠,为活人建的祠堂。祠堂,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地方。后世宗族宗祠也称祠堂。

D.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纶面对叛乱,力主怀柔。他跟从雷有终讨伐蜀地的贼寇,有投降的贼寇叛乱,他主张采取怀柔政策,雷有终采纳了他的建议,平息了叛乱。

B. 张纶应对作乱,富有成效。他修筑驿路,使入侵的贼寇逃走;面对蛮人入侵,他采取一系列安抚措施,使蛮人送还所掠夺的百姓,派人来结盟。

C. 张纶为政积极,成绩卓著。他出任江,淮制置发运副使时,改革盐税旧制,鼓励盐户生产,增设盐场,增加了盐税收入;他疏通水渠,整治水利。

D. 张纶关心民生,获得敬重。他曾多次上表,请修海堤,代泰州知府后,终于修成海堤,使当地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百姓为他建生祠以表敬重。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穷寇,急之则生患,不如谕以向背。

(2)官助其器用,盐入优与之直,由是岁增课数十万石。

【答案】10. A 11. D 12. B

13. (1)这是走投无路的寇贼,紧急处置他们就会产生灾祸,不如把利害告知他们。

(2)官府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器械用具,盐交上就给足他们现钱,因此每年增加盐税几十万石。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以为”意思是“认为”,“认为”的内容是“涛患息而畜涝之患兴矣”,所以中间不能断开,且“之”是结构助词“的”,“畜涝”是“患”的定语,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

“岂不……邪”是固定结构,且“获多”和“亡少”结构一致,这就排除C项。

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错误,决策中枢的官员不能称为“有司”。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使蛮人送还所掠夺的百姓,派人来结盟”错误,应是张纶出钱买回被掠夺的老百姓,派遣官吏和蛮人结盟。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此穷寇”是判断句,“穷寇”,走投无路的寇贼;“急”,形容词使动用法,让……急,可以译为“紧急处置”;“患”,灾祸;“谕以向背”,状语后置句,“以向背谕之”,“以”,把,“向背”,利害,“谕”,告知。(2)中,“器用”,器械用具;“与”,给;“直”,钱;“由是”,因此;“岁”,每年;“数”,几。

【点睛】可以借助如下特点进行断句,借古代文化常识断句。要给文言断句,常常需借助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姓名等。根据互文、对偶、排比等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互文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根据前后相承关系断句,文言文多写得紧凑严密,行文中多使用前后相承句。根据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关系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定有帮助。根据韵文的特点断句,有的文言文是韵文,韵文有一定的用韵规律。按照这个规律去断句,常常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借助对话的标志断句,文言对话常用“日”、“云”等字,根据这些有标志的词去断句,也能收到好的效果。根据反复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有些反复的句子结构,根据这个特点去断句,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助文言虚词断句,文言行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如句首就常用如下语气助词:夫、盖、盍、若夫、嗟夫等,句末常用如下语气助词:者、也、矣、乎、哉、耶、耳、而已、欤(与)等,借助这些文言虚词,就可帮助断句。借助误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科”、“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参考译文:

张纶字公信,是颍州汝阴人。年轻时洒脱有才华,抱有侠义之气。考进士时没有考取,补任三班奉职,后升任右班殿直。跟从雷有终在蜀地讨伐王均,有几百个投降敌人的寇贼凭借险要的地势反叛,雷有终派张纶攻打他们,张纶派人骑马回报说:“这是走投无路的寇贼,紧急处置他们就会产生灾祸,不如把利害告知他们。”雷有终采纳他的建议,寇贼果然丢弃武器来投降。张纶凭借功劳升任益、彭、简等州都巡检使。手下的士兵纵酒惊扰抢劫老百姓,张纶杀了罪行较大的几个士兵,众人才平定。张纶奉命出使从灵夏回来,正赶上辰州溪峒彭氏蛮人入侵,朝廷让他做辰州的知府。张纶到了以后,修筑蓬山的驿道,盗贼不能通过,于是逃去。调任渭州知府。奉命出使契丹。彭氏蛮人又来侵犯,张纶做辰,澧、鼎等州缘边五溪十峒巡检安抚使,写信给蛮夷的首领说明祸福利害,出钱买回被掠夺的老百姓,派遣官吏和蛮人结盟,并在边境上刻石纪念。过了很久,张纶又被授予江,淮制置发运副使。当时盐税亏损,于是上奏除去通、泰、楚三州盐户以前的欠债,官府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器械用具,盐交上就给足他们现钱,因此每年增加盐税几十万石。又在杭、秀、海三州设置盐场,每年又收入赋税一百五十万石。疏通五条水渠,引导太湖的水进入大海,又上缴租米六十万石。开掘长芦西河来避免沉舟的祸患,又在高邮北修筑内河堤坝二百里,旁边用巨石做十个坝口,来泄洪水。泰州有防卫大海的堤坝,长约一百五十里,长久废弃,没有修治,每年担忧海浪冲毁百姓田地。张纶正商议修复堤坝,议论的人非难他,认为海浪的祸患停止然而水涝的祸患就起来。张纶说:“海浪的祸患是十分之九,但是水涝的祸患是十分之一,利益多而损失少,怎么不可以呢?”多次上表请求,愿意亲自参加劳役。皇帝命令他兼任泰州知府,最终修好堤坝,又恢复流亡的百姓二千六百户,泰州的老百姓都因之获利,为他建立活人的祠堂来纪念他。在淮南做官六年,多次升官至昭州刺史。契丹隆绪死后,张纶做吊唁武官副使。曾经做泰、瀛二州的知府,后调任颍州做知府,死在任上。张纶有雄才大略,所到之地兴利除害。为人宽恕,喜欢施舍,在江、淮,看见冻死,饿死在路上的运送粮食的士兵很多,悲叹说:“这是有关官员的过失,不是朝廷没有体恤百姓啊。”于是张纶拿出自己的俸禄购买一千多件棉袄,给那些无法生存的士兵穿。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户部令狐尚书喜裴司空见招看雪

张籍

南园新覆雪,上宰晓来看。

谁共登春榭,唯闻有地官

色连山远静,气与竹偏寒。

高韵更相应,宁同歌吹欢。

「注]①令狐;指令狐楚。裴司空:指裴度,唐宪宗时曾任宰相。②上宰:宰相。③地官;诗中指户部。④歌吹:歌唱吹奏。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扣题交代看雪地点、看雪之人和时间。“覆”字写南园雪下之大;“晓”字流露出欣喜之意。

B. 颔联运用设问手法交代同看雪之人,呼应裴司空招令狐尚书看雪这一题意,“唯闻”暗扣诗题中的“喜”字。

C. 颈联描写登春榭所见雪景,从视觉、触觉角度表现春雪遮山,寒气袭人的景象,意境阔远、澄静。

D. 本诗属于唱和诗,诗人借此表达自己渴望被居高位者引荐而得以进入仕途、施展才华抱负的愿望。

15. 诗歌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①尾联意思是说彼此之间用诗歌相互应和如此高雅的事难道可以跟歌声乐声等同吗?②表达了诗人对看雪吟诗这类高雅之事的快乐之意,③也抒发了诗人不同流俗,高洁超逸的志趣。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表达自己渴望被居高位者引荐而得以进入仕途、施展才华抱负的愿望”错误,本诗主要写观雪的情景,表现的是高雅志趣,并无求仕的意思,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鉴赏理解。题干要求简要分析诗尾联的含意。读懂全诗,尤其要结合注释读懂尾联的意思,然后结合全诗的意思,分析其含意。含意方面主要是分析出诗人的思想情感。尾联“高韵更相应,宁同歌吹欢”的意思是:彼此之间用诗歌相互应和,如此高雅的事怎么可以跟歌声乐声等同呢?首联,交代早上,自己和令狐楚、裴司空宰相在南园一起赏雪,流露出诗人欣喜之意。颔联,运用设问手法交代同看雪之人,“唯闻”暗扣诗题中的“喜”字。 颈联,描写登春榭所见意境阔远、澄静的雪景,表现春雪遮山,寒气袭人的景象。尾联,写观雪的情景,“同歌吹欢”表现了诗人对看雪吟诗这类高雅之事的快乐,反映了诗人不同流俗的高雅志趣。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⑦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关。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离骚》冲,表明诗人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义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词人的忧愤之作,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感慨极为沉痛。

【答案】 (1). 朝菌不知晦朔 (2). 蟪蛄不知春秋 (3). 伏清白以死直兮 (4). 固前圣之所厚 (5). 佛狸祠下 (6). 一片神鸦社鼓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言名篇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晦朔、蟪蛄、伏、固、佛、狸、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8名“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和28名“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 ),生命里盛装着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从“两弹一星”核潜艇等国之重器_________,到杂交水稻,青蒿素等重大突破,造福世人;从防沙治沙,脱贫攻坚,到巡边护边、为国戍海,正因为他们的无私付出,竭诚报国,我们的国防才更加稳固有力,生活更加安定有序,经济社会发展更加_________。他们为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做出了________的贡献。一个人爱国,不仅在精神层面形成高尚与卑劣,伟大与渺小的分界,也往往在意义层面引致人生价值,社会贡献的分野。历史告诉我们,无论是赤胆忠心献身国防事业,还是全心全意为民生福祉打拼,或是__________致力于重大科技创新,在国家大事,民族大义、时代需要面前,爱国情感总能生发出强烈的责任感、旺盛的战斗力,执着的事业心,指引一个人建树卓著功勋。

17. 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心中洋溢着对祖国的深沉大爱,是他们的一个共同特征

B. 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他们把深沉大爱献给祖国

C. 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在于他们心中洋溢着对祖国的深沉大爱

D. 祖国在他们心中具有无可比拟的地位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横空出世 方兴未艾 流芳百世 鞠躬尽瘁

B. 一鸣惊人 欣欣向荣 流芳百世 煞费苦心

C. 横空出世 欣欣向荣 不可磨灭 鞠躬尽瘁

D 一鸣惊人 方兴未艾 不可磨灭 煞费苦心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个人爱国,不仅在精神层面形成高尚与卑劣,伟大与渺小的分界,而且往往在意义层面引起人生价值,社会贡献的分野。

B. 一个人爱国与否,不仅在精神层面形成高尚与卑劣,伟大与渺小的分界,而且在意义层面往往引起人生价值,社会贡献的分野。

C. 一个人爱国与否,不仅在意义层面引起人生价值,社会贡献产生分野,而且往往在精神层面形成高尚与卑劣,伟大与渺小的分界。

D. 一个人爱国与否,不仅在精神层面形成高尚与卑劣,伟大与渺小的分界,而且往往在意义层面引起人生价值,社会贡献的分野。

【答案】17. C 18. C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A项,前语境有了名词主语“人选”,填句又有了主语心中,结构混乱,有语病,排除。

B项,后一句句式与下文不一致。

C项,“心中洋溢着对祖国的深沉大爱”与后语境“生命里盛装着对人民的无限忠诚”结构对应,结构整齐。

D项,前语境有了名词主语“人选”,填句又有了主语祖国,结构混乱,有语病,排除。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横空出世,突然出现或(不被注意的人)突然做出引人注目的事情。一鸣惊人,是指一位不出名的人干出卓越的光辉成绩使世界惊异起来,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一般形容人,不形容事物。此处主语为潜艇等物,故选横空出世

第二处,欣欣向荣,形容草木长得茂盛,比喻事业蓬勃发展。方兴未艾,指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或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此处主语并非新生事物,故选欣欣向荣

第三处,不可磨灭,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流芳百世,好的名声永远流传下去。因修饰的是贡献,故选不可磨灭

第四处,鞠躬尽瘁,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褒义词,一般指为国家。煞费苦心,形容费尽心思、费尽心机,一般为个人,中性词。后面搭配的是致力于重大科技创新,是国家大事,故选鞠躬尽瘁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

A项,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

B项,语序不当,“往往”应移到“而且”后面。

C项,不合逻辑,递进关系不当;句式杂糅,把“产生”改为“的”。

故选D。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比如“说到曹操,曹操就到”,它最初是流行于民众口耳的口头文学,后来才被小说家写进《孽海花》中。“无巧不成书”“说到曹操,曹操就到”等大量的成语都出自这样的民间历史记忆。______。现在我们常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成语,表达对那些爱做小动作,自作聪明,实则蠢笨的家伙的蔑视和愤恨。这句成语中的“路人”就是指百姓。_______。”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说的就是般要以夏的覆亡为镜,周要以殷亡为镜。成语让更多的人拿起历史这面镜子,照一照“古往”,也照一照“今来”;照一照自我,也照一照他人和社会。

【答案】 (1). ①成语是民间的历史记忆 (2). ②成语中寄寓着民众的情感 (3). ③成语是人们的借鉴标尺(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补写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通读全文段,把握文意,理清顺序,分析横线处所在的语境,明确前后文的限定,注意前后的衔接.分析所要补写的句子,辨明其间的关系。

第一处应为总起句,根据下文“成语都出自这样的民间历史记忆”可归纳概括为:①成语是民间的历史记忆。第二处,“我们常用……表达……蔑视和愤恨”,“……指百姓”,可以归纳为:②成语中寄寓着民众的情感。第三处,根据“成语让更多的人拿起历史这面镜子”,可以归纳为:③成语是人们的借鉴标尺。

21.为下面一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20个字。

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科睿唯安联合举办的“2019研究前沿发布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向全球发布了《2019研究前沿》报告和《2019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报告。报告显示,2019年,在十大学科领域整体层面,美国最为活跃,位居全球首位。中国位居第二,英国,德国和法国分别为第三,第四和第五。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差距正在进一步缩小。

从十大领域来看,中国在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数学,计算机科学与工学领域以及生态与环境科学领域这三个领域排名第一,在农业,植物学和动物学领域,地球科学领域,生物科学领域,物理领域和经济学、心理学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等五个领域排名第二,整体表现突出,但在临床医学领域和天文学与天体物理领域这两个领域仅分别排在第九名和第十一名。

【答案】我国前沿研究世界排名第二,多领域表现突出。

【解析】

【详解】本题考察学生对文本的概括能力。压缩语段首先要明确文本的文体特点。文本为新闻,新闻的要素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影响等。根据第一段内容,重点词为“前沿研究”,讲的是我国的整体位置,股可归纳概括为:我国前沿研究世界排名第二。第二段是具体介绍各领域的排名,整体看十分突出,股可归纳为:多领域表现突出。题目可以是两部分主要内容的合并,故归纳为:我国前沿研究世界排名第二,多领域表现突出。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国家一级美术师,当代篆刻领域领军人物韩天衡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曾写过文章,题叫《感恩批评》。从4岁学写字,6岁学刻印,我尝到过许多次批评对我的好处。表扬是糖,批评是药,糖可以少吃,不吃,但有“病”之躯,药不能不吃。一个人的成长更多的不是来自表扬,而是来自严谨的、入木三分的批评,只有帮助你的人才会直率,慷慨地指出你的缺点,改掉一个毛病就往上迈出一步。

在你的学习生活中,也许你曾受到老师的批评,也许你的同学接受过老师的批评,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又是如何思考的?请结合材料内容,以“闻喜”的名义给批评过你(或你的同学)的“张老师”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老师批评学生的认识,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参考范文

老师的评语

敬爱的张老师:

您好!

今天是教师节,我想把这封信作为最好的礼物送给您,表达我对您的谆谆教诲的感激之情。

您知道我在高中的生活中最期盼的是什么吗?那就是每一次考试发下试卷来,老师的评语,那些镶嵌在醒目的分数一角的字迹或许有些潦草,偶尔还会看到钢笔重新灌上水后深浅不一的字迹,但觉得很温暖、很充实——那可是老师亲笔写上去的呀,自然会比较珍惜。看着评语细细品味,总会陶醉在其中,就像欣赏一首小诗一般,看着评语中如行云般潇洒的字迹,何等的美妙!特别是当赞美的语言出现在我的试卷上的时候,多么难得的可贵!

再看那些多变的言语,时而严肃认真,时而又幽默开朗,时而平易近人,时而令人深思。无论是通俗易懂的,还是幽深曲远的,都像一阵鼓点般扣击着我的心房。有时不直接批评、赞扬,而是留下一句简短的、富有启迪的言语,让我们自己去体会……

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评语是我第一次考了数学班级第一名,我觉得在我的试卷上一定能看到您对我的赞许。可是映入我眼帘的是一行刺眼的红字“你错的几道题都是基础,这说明你对知识掌握的还不牢固,如果不能够戒骄戒躁,很难保住第一名的位置……”

说实话,我习惯了老师们老对我的表扬,当时觉得您的批评是那么的刺耳,甚至觉得您是故意打击我,对我有偏见。

不久,事实就教育了我,也许是因为前一次考得较好而得意忘形,也许是因为我在考试的前一天晚上还沉迷于上网,那次数学考试考得出奇得差,直到现在,那次名落孙山的痛苦还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我不再渴望发下试卷,不再渴望看到老师写上的评语,甚至恐惧看到它。我知道,我的行为辜负了老师的信任,我也想到了试卷上那一行行包涵老师心血的评语。

试卷还是发到手了,我分明看见发卷子同学在朝我轻蔑地一笑。面对试卷,我甚至不敢去看分数下的评语,我不想看到试卷上冰冷的批评的评语,我更不愿知道老师已对我丧失希望。我无奈地朝试卷瞥了一眼,看到的竟使我的心情放松了许多:“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更何况是你呢?别丧失希望,老师期待你下一次的好成绩。”简短的几句话,却使我异常感动。老师并没有因为我的一次失足而轻视我,老师是理解我的。

正因为有了这次教训,和老师这句寓意深刻的评语,我改掉了轻率武断、骄傲浮躁的心理,牢记住了每一个知识,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我更喜欢老师的评语,无论是表扬的,激励的,还是批评的,劝诫的,我都会认真体会,铭记在心,在老师的评语中不断地学习、成长……

然而,到了大学,没有哪一个老师会再给学生的试卷上写评语了,我是多么希望能够回到高中时代,在您的善意的批评中找到人生的方向。

此致

敬礼

                          您的学生 闻喜

2020年 1月1日

【解析】

【详解】一、审题

命题方式:任务驱动型作文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题目设置的情境是韩天衡的一段话,话题的核心是“感恩批评”,也就是韩天衡对待批评的态度。韩先生通过自己的切身经历表达对批评的认识,材料理解的难度不大,核心也很明确。写作的任务就是针对“批评”这一话题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给批评过“闻喜”的“张老师”写一封信。写信时首先要注意写信的格式,特别是称呼语、结束语、署名及时间等;另外还要符合题目所提出的集体要求,即你对待批评的认识、思考以及提出建议,这就需要在书信中创设一种情境,也就是概括性再现“张老师”批评“闻喜”的情景,包括原因、方式方法、言辞等,然后针对这一情景展开分析分析要合理,逻辑性要强,言辞要诚恳。  

二、立意(注意不同的角度)

1.从个体的角度,记叙我老师对我的批评教育,重点写感悟。

2.从群体的角度,记叙老师对大家的批评教育,重点写评论。

三、素材

1、批评家的表总要比别人的快五分钟。(圣伯夫)  

2、我愿意做一块磨刀石;虽然它本身不能切东西,却能使铁器锋利。(贺斯) 

3、最枯燥无味的作品也无法抵挡批评家找出它迷人之处的决心。(哈罗德罗森堡)  

4、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六本》)

5、害虫叮人不是出于恶意,而是因为它们要维持生命。批评家也一样他们需要我们的血而不是痛苦。(尼采)

四、结构

书信体的结构可以采取先叙后议的结构,叙事要有重点,详略分明,结尾的感悟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可以采取夹叙夹议的结构。注意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点睛】一事一议作文怎么写

1.定义:这类文章是要针对某一件事(或某个问题、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文章的特点是就事论理,理从事来。

在叙述事件的基础上,要把这件事所包含的意义揭示出来,做到就事论理。而所揭示的这个“理”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2.一事一议议论文写作的基本结构:

引:引叙是议论文的开头部分,引用所给材料的部分内容,或者概括记叙这件事情。好的引叙既要简明扼要,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要引出评述点。

释:解释突出评述的重点,鲜明指出自己的态度、观点。

议:是议论文的分析问题部分,也是论证中心论点的重点部分,它的任务是分析问题,组织论据来论证论点的正确。

这一部分的安排和论证层次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论点和论据的联系,论述的先后次序,文章的层层推理,这些都要根据事理的内在规律,并考虑说服效果来组织安排要做到纲举目张,环环相扣,使观点和材料有机地,富有逻辑效果地统一起来。以收到以理服人的效果。

一般可以分以下三步来写作:

①抓住材料中的人和事,就事论事,分析原因。

②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注意指出问题的普遍意义、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③主体论证段落:采用“中心句支撑句”(分论点)的格式进行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从而达到论证观点的目的。





广西贵港市桂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