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正史与实录的有关问题的概论

发布时间:2016-09-10 11:22:07

(赤峰学院 蒙古文史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要:在日常的教学和研究中往往对正史与实录两部史书混淆不清,其实正史指“二十四史”,是记录中国封建王朝一朝的历史史书,而“实录”则是记录封建王朝每一皇帝一生言行的记录本。二者的区别一个是纪传体史书,一个是编年体史书。两部史书在其体例、内容上截然不同,对研究历史和学习历史都有不同的优点和特点。

关键词:正史;实录;《二十史》;《明实录》;《清实录》

中图分类号:K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5-0007-03

中华文化内容绚丽多彩,形态千姿百态,而史书做为我们民族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做为民族智慧的文字载体的一种,在千百年来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形成了独有的魅力和独特的风格,用它丰富的内容渲染了我们的民族精神,推进了民族的发展,凝聚了民族的智慧。这里例举两部不同的风格大型史书,它对于我们了解民族文化有不同的长处和特点。而且,正确的认识和运用、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对我们了解过去、研究当时社会众多问题有较好的见证和史料依据。

所谓正史就是“二十四史”,①几乎囊括了中国历史上的所有王朝史。而且“二十四史”在史学思想、史料价值、内容、体例上被一代代王朝和学者承肯,任何一本史书都无法代替它的史学地位。

《史记》一三0卷,西汉,司马迁

《汉书》一二0卷,东汉,班固

《后汉书》一三0卷,南朝宋,范晔

《三国志》五六卷,西晋,陈寿

《晋书》一三0卷,唐房玄龄等

《宋书》一00卷,南朝梁,沈约

《南齐书》五九卷,南朝梁,萧子显

《梁书》五六卷,唐姚思廉

《陈书》三六卷,唐,姚思廉

《魏书》一三0卷,北齐,魏收

《北齐书》五0卷,唐,李百药

《周书》五0卷,唐,令狐德棻等

《隋书》八五卷,唐,魏征等

《南史》八0卷,唐,李延寿

《旧唐书》二00卷,唐,五代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二二五卷,宋,欧阳修等

《旧五代史》一五0卷,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七四卷,宋,欧阳修

《宋史》四九六卷,元,脱脱等

《辽史》一一卷,元,脱脱等

《金史》一三五卷,元,脱脱等

《元史》二一0卷,明,宋濂等

《明史》三二一卷,清张廷玉等

《二十四史》中前四史为个人撰写,后二十史为官方编写,由官方来完成,虽然都有作者主编或主要撰写人,但只是领个虚衔,并没有做什么具体工作。

《二十四史》是纪传体史书,始创于司马迁的《史记》,他最早把史书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五部,创始了史书的新一种体例,也奠定了正史编写的典范,之后多名学者包括“二十四史”编撰者都按这种体例编写史书,大多数保持了本纪、表、书(志)、世家、列传等五部分类法。②但也不是每一部史书都按这五部体例完成,班固《汉书》有纪、表、志、传4个部分,表和天文志是由妹昭和扶风马相继完成。范晔《后汉书》和陈寿的《三国志》只有纪和传。唐太宗贞观十年撰写的“五代史”就只有帝纪、列传,没有志。于是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下令又写了《五代史志》。《晋书》帝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叙例、目录各一卷。《南史》宋、齐、梁、陈四代有本纪10卷、列传70卷。《北史》魏、齐、周、隋四代有本纪12卷、列传88卷。《新五代史》有表、纪、传、世家,外有司天考、附录、方职考等。《新塘书》列传、本纪、志、表等。

《二十四史》中唐代完成了《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九部史书,与前四史加起来史称《十三史》。到了宋代将《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等并称为《十七史》。元代修《宋史》、《辽史》、《金史》等称《二十史》。明代修《元史》变为《二十一史》。清代修《明史》后成《二十二史》。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把《旧唐书》,《旧五代史》列入成为《二十四史》。《二十四史》的名称是这时才确定的。清代学者写了不少关于研究正史的著作,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赵翼《廿二史箚记》、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等。

辛亥革命后,在北洋军阀的统治时代,曾由赵尔巽等主持,编写了一部《清史稿》,共536卷,目录5卷。1928年曾少量印行。后来运往关外,又增入保皇党首脑康有为、复辟罪魁张勋等人传记,在抗战期间曾印过一种精装缩印本,称为“关外本”,但印数也不多。此书编撰草率,疏漏甚多,所以后来开明书店印行的《二十五史》(《新元史》),并未把《清史稿》包括在内。

目前《二十四史》的通行版本有这样几种:一种是所谓“殿本”乾隆四年(1739年)刊行。一种是“同文本”,实即根据“殿本”缩印,清末由同文书局刊行。“同文本”有两种,老版清楚些(俗称“老同文本”),新版印得比较粗糙(俗称“新同文本”)。新、老“同文本”都比较常见。另一种是“百衲本”,③由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衲”是僧衣,由各色的布补缀而成,所以叫“百衲”。“百衲本”的意思是指原底本不是一套,而是由很多不同的版本凑成的,但所选用的底本比较珍贵难得,刊刻较精,学术价值更高些。这种版本解放后有精装缩印本问世。

抗战以前,开明书店印过一种《二十五史》,是精装铅字排印本,装订得比较经济。但由于字体过小,只宜于翻检,不便于阅读,但此书还是有它的特点的:在《二十四史》之外增加了一部柯邵文的《新元史》;另外,在每部史书后面附有详尽的参考书目,对初学者很有帮助。开明书店另外还出版了一部《二十五史补编》,广搜历代有关二十五史著作,对专门研究史学的人用处较大。《补编》曾由中华书局用旧纸型重新印过。从1958年开始,中华书局在北京、上海两地聘请全国史学专家,分别对《二四史》进行校勘、整理和标点工作,把这部书陆续重印出版。到1978年,历时二十年已全部出齐。这次刊印,汇集了各种版本,做了大量的工作,是目前便于阅读、最有学术价值的本子。目前中华书局正在编纂各部新印本《二十四史》的名人索引,便于读者翻检阅读。与此同时,《清史稿》亦已进行过校勘标点,由中华书局重新排印出版。

《实录》与《二十四史》不同,它是一个朝廷每位皇帝的详细记载,也是古代皇帝的言行记录。最早有汉武帝《禁中起居注》。南朝梁周兴嗣的《梁皇帝实录》。唐开始每位皇帝死后新皇帝必须敕史臣修前代皇帝《实录》。今存有《唐顺宗实录》、《宋太宗实录》。如今最完整保存下来的《实录》有《明实录》和《清实录》两部。明朝共1716位皇帝在位执政过。

1.太祖(洪武)朱元璋

2.惠帝(建文)朱允炆

3.成祖(永乐)朱棣

4.仁宗(洪熙)朱高炽

5.宣宗(宣德)朱瞻基

6.英宗(正统)朱祁镇

7.代宗(景泰、代宗)朱祁钰

8.英宗(天顺)朱祁镇

9.宪宗(成化)朱见深

10.孝宗(弘治)朱祐樘

11.武宗(正德)朱厚熙

12.世宗(嘉靖)朱厚熜

13.穆宗(隆庆)朱载垕

14.神宗(万历)朱翊钧

15.光宗(泰昌)朱常洛

16.熹宗(天启)朱由校

17.思宗(崇祯)朱由检

前南京国学图书馆藏一部实录,共1716部实录,2925卷,1940年影印。④在《太祖实录》里附惠帝建文帝实录外,其余15位皇帝都有实录:1.《太祖实录》(洪武附建文帝);2.《成祖实录》(永乐);3.《仁宗实录》(洪熙);4.《宣宗实录》(宣德);5.《英宗实录》(正统);6.《代宗实录》(景泰);7.《英宗实录》(天顺);8.《宪宗实录》(成化);9.《孝宗实录》(弘治);10.《武宗实录》(正德);11.《世宗实录》(嘉靖);12.《穆宗实录》(隆庆);13.《神宗实录》(万历);14.《光宗实录》(泰昌);15.熹宗实录(天启);16.《怀宗实录》。

民国51518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出版的《明实录》有14位皇帝,《实录》中《成宗实录》称《太宗实录》,缺惠帝(建文帝)、代宗实录、英宗(顺天)等,3045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中国史学史》(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中说明的就是该版《明实录》,而《中国史学史刚要》(瞿林东.北京出版社,1999.)里说2909卷,15位皇帝,多睿宗皇帝。

清朝共有12皇帝在位,有11部《实录》。

1.太祖(天命)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2.太宗(天聪、崇德)爱新觉罗·皇太极

3.世祖(顺治)爱新觉罗·福临

4.圣祖(康熙)爱新觉罗·玄烨

5.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祯

6.高宗(弘历)爱新觉罗·弘历

7.仁宗(顺治)爱新觉罗·顒琰

8.宣宗(道光)爱新觉罗·旻宁

9.文宗(咸丰)爱新觉罗·奕

10.穆宗(同治)爱新觉罗·载淳

11.德宗(光绪)爱新觉罗·载湉

其中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太祖实录》有修纂时间长、文本多等特点。⑤

雍正年间,因前三朝实录内“人名、地名字句,与圣祖仁皇帝实录未曾划一”⑦而又重修。但这部《太祖实录》最后完成的年代为乾隆四年,所以称乾隆本。全称《大清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实录》(33)10卷,比康熙本多“端毅钦安”4个字。简称“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大概乾隆皇帝有旨,⑧乾隆朝以后,爱新氏子孙停止了《太祖实录》的缮修工作。乾隆朝《太祖实录》满、汉、蒙文本两部正本当时藏在内阁库和崇谟阁,今藏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和辽宁省档案馆。据松村润说,汉文本是从《武皇帝实录》满文本直译出来的,文体朴素,满文本是康熙本的重修,但没有大的变化。乾隆朝汉文内阁库本(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中华书局1986年以《太祖高皇帝实录》为名影印出版。辽宁省档案馆本(崇谟阁本)民国27年(1938年)伪满政府以《大清历朝实录》影印出版,民国五十八年(1969年)台湾华文书局以《大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名再出版。其中台湾文海书局在《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中又出版了乾隆朝修《太祖实录》本,起名为《清太祖努尔哈赤实录》。

此外还有一部《太祖实录》,叫《满洲实录》。每页分满汉蒙3种文字写成,有82幅画。⑨1969年台湾华文书局据伪满影印崇谟阁本出版《满洲实录》。1986年中华书局影印出版内阁本《满洲实录》。此外,在盛京崇谟阁藏有满汉两种文合璧本《满洲实录》,有83幅画。

《太祖实录》为清朝不同时期、不同政治环境当中形成的作品,反映了女真人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也反映了女真人从氏族部落时代走上封建化的变迁过程。所以,我们不仅注意各文本格式修纂过程,更应该注意所描写的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⑩

释:

①《中国历史大辞典》:“正史:史书分类名目之一。被认为最正规、最重要者。始见于《隋书经济志史部》,以纪传体著作为正史,居首位。刘知幾《史通》以《尚书》、《春秋》及以后之编年、纪传二体史书均为正史。《明史艺文志》以纪传、编年二体并称正史。清乾隆时期编辑《四库全书总目》,以纪传体为正史,并诏定《史记》至《明史》二十四史种为正史,自此正史遂为二十史专有之名称。”有时也有“二十五史”或“二十六史”的提法。其中“二十五史”中的“清史稿”(共536卷)为北洋军阀时期赵尔巽主持编写,在运用的资料和内容上有诸多的缺陷,如今国家专门成立“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对清朝历史重新编写。“新元史”(257卷)清末柯邵忞撰,《中国历史大辞典》:“……然全书无自撰序跋、凡例、考异和引据出处,为论者所诟病。又哀德蛮德文译音不可信,故《氏族表》中有一人两名之误。史学观点极为守旧。……”所以这两部史书在学术价值上不能和“二十四史”相提并论。

②本纪:按年月记载帝王事迹的史篇。表:用表格的形式记事。志:将记载典章制度的各篇通名为志。世家:主要记述世袭封国诸侯的事迹,是开国承家、世代相续之意。列传:记载人物事迹篇,也用以记载外国及少数民族历史。

③百衲本,书籍出版术语,是用同一种书的不同版片拼印或用一种书的不同版本拼配起来的书本。这是个借喻性的版本称谓。衲,原义补缀。百衲,指用零星材料集成一套完整的东西。王隐《晋书》说:“董威辇于市,得残缯辄为衣,号曰百衲衣。”蔡绦《铁围山丛谈》说:“唐济公者号善琴,乃自聚灵材为之,曰百衲琴。”蔡君谟《画锦堂记》说:“每字作一纸,裁截布列,连成碑形,谓之百衲碑。”足见“百衲”具有杂拼之义。故用同一种书的不同版片拼印,或用同一种书的不同版本拼配而成的书本,也就名为“百衲本”了。百衲本书始出于清初的宋荦,他用2种宋本、3种元本,配置成一部《史记》80卷,称为《百衲本史记》。傅增湘用几种宋本拼配了一部《资治通鉴》,称为《百衲本资治通鉴》。商务印书馆曾汇集不同版本的史书,拼配了一部《二十四史》,称为《百衲本二十四史》。

④吴小如,吴同宾.中国文史工具资料书举要.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

⑤有关《清太祖实录》的文本形成概况由我的导师内蒙古大学教授齐木德道尔吉教授在《满文蒙古文和汉文〈清太祖实录〉之间的关系》(内蒙古大学学报2003·1)、《关于康熙本〈三朝实录〉》(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3)等文章中研究过,本人主要依据导师的观点再探讨了一些相关的问题。

⑥“帝后原系夜黑国主扬机奴贝勒。崩后。復立兀喇国满泰贝勒女为后。饶丰姿,然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虽有机变,终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后为国乱,预遗言於诸王曰:俟吾终,必令殉之。诸王以帝遗言告后。后支吾不从。诸王曰:先帝有命,虽欲不从,不可得也。后遂服礼衣,尽以珠宝饰之,哀谓诸王曰,吾自十二岁事先帝,丰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离,故相从于地下。吾二幼子多儿哄、多躲当恩养之。诸王泣而对曰,二幼弟吾等若不恩养,是忘父也,岂有不恩养之理。于是,后于十二日辛亥辰时自尽,寿三十七。乃与帝同柩。巳时出宫,安厝于沈阳城内西北角。又有二妃阿迹根、代因扎亦殉之。”

⑦《世宗实录》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庚子。

⑧《大清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实录》卷七十八。乾隆三年,戊午,癸未“……后世子孙不得援以为例。著内阁将朕此旨。谨记档册。”

⑨台湾印《满洲实录》共82幅画。而中华书局(1986年)印本中81幅画,少‘太祖克多壁城’这幅画。

关于正史与实录的有关问题的概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