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改制路径选择分析

发布时间:2023-03-15 02:16:52

社会发展基于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改制路径选择分析◆ 朱明芳摘要:公办养老机构是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了大部分养老工作,由于社会历史发展原因,我国公办养老机构通常同时提供公共和私人产品性质两种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整体水平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呈现出总量不足、区域分布不均、改革动力缺失等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公办养老机构市场化成为必然趋势,本文从公办养老机构现状入手,分析公办养老机构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国外养老机构能够给予我们的改革、改制经验,为我国公办养老机构的改革、改制路线选择提供一些思路。关键词: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路线,研究一、公办养老机构现状2016年的统计结果是,我国约有养老机构4.2万家,经过2年的发展这个数字必将有所突破,在这些养老机构中约有72%的属于公办,为我国养老事业提供了强力支持。我国公办养老机构的总量无法满足我国老龄化严重的现状,每1000名老人平均拥有床位20.5张,距发达国家的50张标准有着阶段的提升距离;公办养老机构分布受区域经济发展影响过大,经济发达城市公办养老机构数量多、标准高,出现老人排队的现象,经济欠发达城市公办养老机构数量少、标准低,老人嫌弃食住条件差,不愿意入住,导致养老资源闲置,供需资源错配情况比较严重;公办养老机构绝大多数是敬老院,更适合孤寡、失能、“三无”“五保”老人入住,对于城市老人对饮食、住宿、活动、娱乐的需求供应不及,难以满足新时期老人们丰富的物质文化需求,导致入住率低,社会评价持续走低。几乎不会有失去工作的风险,在过于稳定的工作氛围下,管理层和员工都缺少改革的魄力,为了维持稳定的现状,甚至会成为阻碍公办机构改革改制的限制因素。公办机构改革动力缺乏的原因除了以上两点外,还因为养老产业本身不吸引年轻人才进入,薪资福利也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导致公办机构自身的改革能力有所欠缺,改革改制之路难走。三、公办养老机构的改革、改制路线选择(一)改革改制路线选择思路。根据世界发达国家养老机构社会化经验可知,公办养老机构的改革改制不能完全走市场化、私人化的路线,需要留下一部分向城市低收入人群提供公共服务产品,保证国家发展的稳定性和活跃度。向城市低收入人群提供公共服务产品部分的公办养老机构需要明确获取服务对象的标准性,严格公办养老机构的准入监督,只为符合条件的城市“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失能老人、孤寡老人、退伍老兵及军属提供服务,避免其他不需要公办养老机构提供服务的人群占据社会公共资源。进行市场化转向的公办养老机构应当做好产权转让、股份制建立、托管经营等方面的工作,使养老机构自行决定养老服务价位,提高养老产业市场活力,为不同需求的老人提供相应的私人养老服务,为老人提供优质生活服务。在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改制过程中,需要逐步进行过度,避免出现公共产能过剩或公共产能不足的问题,保持养老市场对老龄化社会问题抵冲作用。(二)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改制PPP模式。PPP模式是政府部门与私人资金合作的一种方式,可以通过资源、风险、利益上的分配来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政府财政资金的压力,实现政府公共职能部门的职能作用,也为民间社会资产提供了投资机会,刺激社会资产的活跃,间接提高我国公民经济水平,提高社会养老能力,刺激私人养老机构数量增多,养老产品供给增多,有效缓解公办养老机构在养老方面供需不平衡问题。PPP模式充分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社会资产投资过程中,建筑商、运营商参与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营必须通过投标、竞标,从而有效提高养老机构的建设质量、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提高养老机构运营经济效益,降低养老机构运营风险,使我国公办养老机构的改革改制更加顺利。二、公办养老机构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政府“保姆”角色。我国公办养老机构最初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起来的,在公办养老机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痕迹非常深,在我国经济尚不繁荣的情况下,由政府进行干预没有太大的问题,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公办养老机构在政府的干预下失去了抓住竞争机会发展自身的机会,整个养老市场也因占据主导地位的公办养老机构发展缓慢而被拉低了效率。政府在养老产业中的“保姆”角色从多个方面影响着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首先,公办养老机构从监管条件上就较民办养老机构更宽松,导致养老市场内公平竞争环境被破坏;其次,公办养老机构享受着政府财政资金的扶持,对于养老服务所定的价格可以更低,不必计较成本与收益之间的距离,然而民办养老机构属于自负盈亏性质,价格必然较公办养老机构更高,导致养老市场内价格战争自然倾向于公办养老机构,也限制了公办养老机构的发展。(二)公办机构缺乏改革动力。公办机构的运营资金来源于政府财政资金,运营价格也由政府指定,导致公办养老机构缺乏追逐利益的主动性,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管理层和员工缺乏工作的动力,自然也缺乏改革改制的动力。公办机构的管理层和普通员工都属于事业编制,在没有出现大的错误时,136环渤海经济│2019.3
社会发展
高校后勤服务外包的难点探析◆ 丁志卫    鲁    石摘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正推向深入,项目的服务外包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要处理好利益和公益的平衡、利益和效率的平衡、管理和服务的平衡等问题,使高校后勤更好地融入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为师生提供专业优质满意的服务,保证高校聚焦主业,激发生机和活力,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服务外包;全面
后勤社会化,是我国高校后勤改革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高校后勤克服了人事关系、利益关系、经济关系、经营模式、资产界定等一系列现实性的困难以及因此产生的问题,不断将改革推向深入。高校后勤社会化,使高校后勤更好地融入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为师生提供了更优的后勤服务,同时使高校放下后勤包袱,聚焦主业,激发生机和活力,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服务外包,正成为高校后勤社会化的主要形式。外在市场已经孕育成熟,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成为可能。师生需求不断变化,后勤的内部供应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后勤服务项目通过社会市场开放,采取外包的方式,也就成为自然的选择。但依然有部分高校对后勤服务外包心存疑虑,甚至有些高校放开后又出现回收的现象,出现徘徊的状况。原因是服务外包后有些问题无法解决。只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高校后勤服务才能通过全面服务外包的形式,实现真正的社会化。一、利益和公益之间的平衡问题对于高校后勤服务外包来说,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而且是无法逃避必须直面的矛盾。教育是公益事业,不以赢利为目的,讲求的是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解决师生学习、生活、工作的后勤保障问题,后勤工作好坏的标准,通常以师生的满意程度为测评标准。而对于承接高校服务外包项目的企业而言,性质上属于社会资本,资本具有逐利的本性,以盈利为根本目的,进入高校开展业务,讲的是营业额,看的是利润率。表现为食堂菜价、商店商品价格趋高。外包服务企业的逐利行为必然引起师生的反感,服务满意度下降,甚至潜藏校园不稳定隐患。楼宇管理、环境卫生维护等物业管理项目,报价低,利润空间小,承接企业提供的服务品质无法得到保证。报价高,对目前办学经费依然不充裕的高校来说,承受压力大。而当前高校师生对于后勤服务的要求正呈现不断向高的态势。利益和公(三) 政策改革。公办养老机构运行过程中始终离不开政府的约束、监督和管理,公办养老机构的改革改制必须得到政府政策上的改革支持,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减少对公办养老机构的干预,尽量平衡养老产业的公平环境,使政府从公办养老机构的实际掌控者转变为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者、公平环境的维护者、行业发展的引导者,推动我国养老产业改革改制转型。我国过去的数十年时间内,始终在进行国有企业、公立医疗等产业的改革改制,形成了两种改革改制方式,也形成了不同的新的社会状态。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我国采用高新科技、重工业、能源行业国家控制而轻工业国家退出的方式进行改革,有效活跃了我国经济体系,保证了我国重要产业和社会的稳定。在公立医疗产业的改革过程中,我国采用了类似的改革改制方式,然而由于政府在医药方面的价格管制方式,导致私人医疗机构的行为出现扭曲,药品价格居高不下,人们看不起病、住不起院;若政府能够取消对价格的管制,限制公立医疗机构的垄断行为,积极引入私立医疗机构,可以有效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消除医疗产业的垄断影响,形成药品的竞争流通市场氛围,降低药品的价格,解决当前医疗产业问题现状。养老产业也同样如此,消除政府对于养老服务的价格管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减少对产业发展的行政干预,可以更好的发展我国养老事业,为人民谋福利。四、结语我国公办养老机构的改革和改制需要政府、机构本身的共同努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公办养老机构转型提供政策辅助加大市场对于公办养老机构的影响力度,政府逐渐摆脱“保姆”形象;鼓励私人养老机构进入市场,用竞争提高我国养老市场整体服务质量;政府相关机构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加大对养老产业的资金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养老产业当中去,使人民收益,提升我国公办养老机构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参考文献[1]程启智,罗飞.中国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改制路径选择[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37(02:48-52.[2]林闽钢,勾兆强.PPP视角下公办养老机构“一院两制”改革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18(05:88-93.作者简介:朱明芳(1989.03—)女,汉族;籍贯:青海省西宁市;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历:MPA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与公共管理。环渤海经济│2019.3137

基于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改制路径选择分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