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眩晕医案集萃

发布时间:2020-05-18 16:51:37

中医古籍眩晕医案集萃


何澹庵医案

眩晕

头晕体丰,心悸脉动,类中之渐,须安养调治。

熟地 茯神 麦冬肉 甘菊 白蒺藜 老桑叶 归身 枣仁 石决明 豨莶 柏子霜

质弱火炎,耳鸣头晕,膈次不宽。先用疏肝清理,然后进补。

元生地 青蒿 石决明 花粉 泽泻 制首乌 甘菊 老桑叶 钩丁 甘草

耳鸣头晕,六脉弦滑不柔,肝火挟痰为患。先清后补。

制首乌 法半夏 淮牛膝 白蒺藜 茯苓 石决明 甘菊花 黑山栀 冬桑叶

头晕膈胀,阴虚肝络不舒也。理气疏风兼治。

归身 茯神 甘菊花 川郁金 女珍子 橘叶 白芍 枣仁 白蒺藜 制香附 阿胶

头晕多痰,心悸少寐,坎离不交,心志不宁。以苦泄安神,自然安适。

川连 辰砂拌麦冬 枣仁 丹参 橘红 法半夏 云茯神 龙齿 橘叶 竹茹

张聿青医案

眩晕

右 调气熄肝,晕不定。左脉弦大,尺部空虚。下虚上实。拟介类潜阳,为进一层治。

生龟板(七钱) 煅磁石(三钱) 杭白芍(一钱五分酒炒) 阿胶珠(二钱) 生牡蛎(五钱) 朱茯神(三钱) 池菊花(一钱五分) 黑豆衣(三钱) 钩钩(三钱) 淮小麦(五钱)

钱(左) 肾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肝经之气,横扰不平,则腹胀胸闷。在下则为气,上旋则为风,风阳上旋,则为晕。今大势虽定,而根柢不除,牙龈胀痛,亦属风阳阻于胃络也。脉象细弦。宜为柔养。

川石斛(四钱) 大麦冬(三钱) 生牡蛎(六钱) 生白芍(二钱) 白蒺藜(三钱) 小黑豆衣(三钱) 酒炒女贞子(三钱) 阿胶珠(一钱五分) 干橘叶(一钱)

某 头目旋晕,经久不愈,投滋纳减,此痰阻中宫。痰能作,古人之言,岂欺我哉。

温胆汤加蚕砂蒺藜僵蚕天麻蒌仁杏仁。另白金丸五分先服。

李(右) 气血两亏,木失涵养,致阳气不和,头昏晕,皮寒骨蒸,时易汗出。阳气不能外卫,非偏热所能常进也。

川桂枝(五分) 地骨皮(二钱桂枝同炒) 杭白芍(一钱五分酒炒) 白茯苓(三钱) 白归身(二钱) 炙黑草(三分) 橘白(一钱) 淮小麦(五钱) 大南枣(三枚)

叶(右) 但寒不热,渐致腹满作痛,头昏目,饮食少思。脉弱而弦。气滞于下,阳升于上。宜调气熄肝。

醋炒香附(二钱) 当归(二钱) 金铃子(一钱五分) 白蒺藜(三钱) 酒炒白芍(一钱五分) 钩钩(三钱) 半夏曲(一钱五分) 干橘叶(一钱) 甘菊花(一钱五分) 佛手花(七分) 生熟谷芽(各一钱)

二诊 昏少减,食入仍满。再和协肝脾。

制香附(二钱) 广陈皮(二钱) 朱茯神(三钱) 冬白芍(一钱五分) 缩砂仁(五分后入) 炒枳壳(一钱) 炒枣仁(三钱研) 香橼皮(一钱) 金铃子(一钱五分) 沉香曲(二钱炒) 焦麦芽(二钱)

梁(右) 每交阴分,火升晕颧红,阳气尽从上凌,两足不温,头发脱落。宜导阳气下行。

生牡蛎(四钱) 炙龟板(三钱先煎) 池菊(一钱五分) 云茯苓(三钱) 石决明(四钱) 白蒺藜(去刺炒三钱) 钩钩(三钱) 粉归身(一钱五分) 滋肾丸(一钱五分盐汤先服)

茅(右) 脉细濡而右关带滑。叠进育阴潜阳,昏晕依然不定,有时汩汩作酸。良以清津为阳气所炼,渐欲成痰,致浊阻清位,所以昏晕不能定也。再以退为进。

制半夏 晚蚕砂 云茯苓 杭菊 广橘红 煨天麻 白蒺藜 白金丸(三分)

二诊 阳气浮越在上,时时昏冒。在上之阳气日浮,在下之阳气日乏,所以叠进潜阳,而病不少退。拟金匮附子汤以导阳气下行。

台参须(一钱另煎) 野于术(一钱五分) 云茯苓(三钱) 熟附片(四分) 煨牡蛎(四钱) 杭白芍(一钱五分酒炒) 白蒺藜(三钱) 老生姜(二片)

金(右) 晕呕吐,舌本牵强,脉滑苔腻,火升右太阳作痛。肝阳挟痰上升。宜化痰熄肝。

桑叶(一钱五分) 山栀(三钱) 僵蚕(二钱) 茯苓(三钱) 制半夏(一钱二分) 丹皮(一钱) 蔓荆子(一钱) 橘红(一钱) 竹茹(一钱) 白金丸(五分分二次先服)

杨(左) 白疹已化,热亦渐轻。而四肢欠温,痰多频咳,有时自觉热冲至巅,则头昏晕。脉象沉弦。良由痰饮内阻,阳气不克宣通,所谓无痰不作也。拟化痰以通阳气。

制半夏(一钱五分) 橘红(一钱) 炒苏子(三钱) 白蒺藜(三钱去刺) 僵蚕(二钱) 白茯苓(三钱) 制南星(四分) 川桂枝(四分) 煨天麻(一钱五分) 煨姜(二片)

二诊 头晕恶寒已退,痰多欲咳。的是痰饮内动,阳气郁阻。再化痰降气。

于术(二钱) 川桂枝(三分) 补骨脂(盐水炒一钱) 干姜(三分) 炙草(二分) 橘红(一钱) 白茯苓(三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五加皮(二钱)

三诊 昨吐痰涎甚多,余邪上泛也。今吐痰尚作恶心,胃气已经虚馁,况吐出带黑。拟四逆法。

台参须(另煎冲八分) 上广皮(一钱) 生熟薏仁(各二钱) 茯苓(三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熟附片(五分) 淡干姜(五分) 竹茹(姜汁炒一钱) 生熟谷芽(各一钱五分)

四诊 投附子四逆,呕吐已止,痰亦渐少,咳嗽较定,而咽中觉燥,舌仍淡白。本质阴亏,未便温燥过节。拟六君以治脾胃为主。

台参须(八分) 制半夏(一钱五分) 炒于术(一钱五分) 上广皮(一钱) 生熟草(各一分) 竹茹(姜汁炒一钱) 佩兰叶(一钱五分) 白茯苓(三钱) 生熟谷芽(各一钱五分)

五诊 祛痰补气,咳嗽痰多俱减,咽燥转润。的是寒饮内阻,脾胃气虚。药向效边求。

台参须(一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炒陈皮(一钱) 姜汁炒竹茹(一钱) 炒于术(二钱) 生熟草(各二分) 云茯苓(三钱) 生熟谷芽(各一钱) 玫瑰花(二朵) 真武丸(三钱先服)

六诊 痰多咳逆气喘。脉象沉弦,左部细弱。脾胃肾皆虚,气不收摄。拟摄纳阳气。

台参须 补骨脂 厚杜仲 云茯苓 车前子 菟丝子 怀牛膝 济生肾气丸

七诊 温摄脾肾,气喘已平,痰亦渐少。可见脾虚不运则生痰,肾虚不纳则气逆。药既应手,宜再扩充。

台参须(一钱) 炒于术(一钱五分) 牛膝(盐水炒三钱) 车前子(三钱) 上广皮(一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沙苑(盐水炒三钱) 菟丝子(盐水炒三钱) 茯苓(三钱) 巴戟肉(三钱) 杜仲(三钱) 补骨脂(盐水炒三钱)

八诊 气喘已平,每至戌后阴分,痰辄上逆。再以温药和之。

台参须(一钱) 茯苓(三钱) 炒于术(二钱) 桂枝(四分) 炙甘草(二分) 制半夏(一钱五分) 杜仲(三钱) 巴戟肉(三钱) 橘红(一钱) 菟丝子(盐水炒三钱) 济生肾气丸(三钱)

丸方 脾虚则生湿,气虚则生痰,痰饮内踞,为喘为咳为晕。温脾所以燥湿化痰,而脾土之阳,化生于命火,历投温补脾肾,颇形康胜。此次喘发甚重,守前意进退施治,渐得平定。惟衰年气血皆亏,阴腻之药,必助寒饮,惟血肉有情之品,斯温不涉燥,柔不涉腻。

炙上芪(四两) 煨天麻(一两) 巴戟肉(三两) 白茯苓(三两) 炙甘草(八钱) 奎党参(六两) 炒山药(三两) 广郁金(三两) 川桂枝(八钱) 炒于术(三两) 甘杞子(三两) 厚杜仲(三两) 炒萸肉(二两) 制半夏(二两) 广橘红(一两) 泽泻(一两五钱) 肥玉竹(二两) 补骨脂(盐水炒二两) 白蒺藜(去刺炒二两) 菟丝子(盐水炒二两) 蜜炙淡干姜(六钱) 炒霞天曲(一两) 胡桃肉(十二枚打碎)

上药各炒研为末,用鲜河车一具,漂净酒煮打烂,捣药糊丸,每服三钱。

临证指南医案

卷一·眩晕

徐 脉左浮弦数。痰多。脘中不爽。烦则火升晕。静坐神识稍安。议少阳阳明同治法。(痰火)

羚羊角 连翘 香豆豉 广皮白 半夏曲 黑山栀

某 痰火风在上。舌干头

天麻 钩藤 菊花 橘红 半夏曲 茯苓 山栀 花粉

某 酒客中虚。痰晕。二陈加术白蒺藜钩藤天麻。

江(五十)脉弦动。晕痰多。胸痹窒塞。此清阳少旋。内风日沸。当春地气上升。最虑风痱。(内风挟痰)

明天麻 白蒺藜 桂枝木 半夏 橘红 茯苓 苡仁 炙草

又 头额闷胀。痰多作。外台茯苓饮加羚羊角桂枝竹沥姜汁法丸。

吴(四五)诊脉芤弱。痰多晕。心神过劳。阳升风动。不可过饮助升。治痰须健中。熄风可缓晕。

九蒸白术 炒杞子 白蒺藜 茯苓 菊花炭

周 内风挟痰晕。吐出清水。

半夏 茯苓 广皮 天麻 钩藤 菊花

张 肝风内沸。劫烁津液。头晕。喉舌干涸。(肝风)

大生地 天冬 麦冬 萸肉 阿胶 生白芍

陈 肝风动逆不熄。头晕。

九制首乌(四两) 甘菊炭(一两) 杞子(二两) 桑椹子(二两) 黑芝麻(二两) 巨胜子(一两半) 牛膝(一两半) 茯神(二两) 青果汁法丸。

洪(四十)内风逆。头晕。

经霜桑叶(一钱) 炒黄甘菊花炭(一钱) 生左牡蛎(三钱) 黑稆豆皮(三钱) 徽州黑芝麻(二钱) 茯神(一钱半)

某 两寸脉浮大。气火上升。头。甚则欲呕吐。厥阴上干。久则阳明失降。土被木克。脾胃俱伤。先当镇肝阳。

制首乌 稆豆皮 炒杞子 柏子仁 紫石英 茯神 天冬 南枣

某 操持惊恐。相火肝风上窜。目跳头晕。阴弱欲遗。脉左弦劲。右小平。

生地 白芍 丹皮 钩藤 天麻 白蒺藜 黄菊花 橘红

王(六三)辛甘寒。晕已缓。此络脉中热。阳气变现。内风上冒。是根本虚在下。热化内风在上。上实下虚。先清标恙。(络热)

羚羊角 元参心 鲜生地 连翘心 郁金 石菖蒲

又 照前方去菖蒲郁金加川贝花粉。

某(二四)晕厥。烦劳即发。此水亏不能涵木。厥阳化风鼓动。烦劳阳升。病斯发矣。据述幼年即然。药饵恐难杜绝。(阴虚阳升)

熟地(四两) 龟版(三两) 牡蛎(三两) 天冬(一两半) 萸肉(二两) 五味(一两) 茯神(二两) 牛膝(一两半) 远志(七钱) 灵磁石(一两)

田(二七)烦劳。阳气大动。变化内风。直冒清空。遂为晕。能食肤充。病不在乎中上。以介类沉潜真阳。咸酸之味为宜。

淡菜胶 龟版胶 阿胶 熟地 萸肉 茯苓 川斛 建莲 山药浆丸。

严(四五)营虚。内风逆。心悸头晕。(营血虚)

炒杞子 柏子仁 三角胡麻 川斛 生左牡蛎 冬桑叶

李(七三)高年颇得纳谷安寝。春夏以来。头晕。跗肿。不能健步。此上实下虚。肾气衰。不主摄纳。肝风动。清窍渐蒙。大凡肾宜温。肝宜凉。温纳佐凉。乃复方之剂。(下虚)

附都气加车前淡天冬建莲丸。

经云。诸风掉。皆属于肝。头为六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所患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甚则有昏厥跌仆之虞。其症有夹痰。夹火。中虚。下虚。治胆。治胃。治肝之分。火盛者。先生用羚羊山栀连翘花粉元参鲜生地丹皮桑叶。以清泄上焦窍络之热。此先从胆治也。痰多者必理阳明。消痰如竹沥姜汁。菖蒲橘红。二陈汤之类。中虚则兼用人参。外台茯苓饮是也。下虚者。必从肝治。补肾滋肝。育阴潜阳。镇摄之治是也。至于天麻钩藤菊花之属。皆系熄风之品。可随症加入。此症之原。本之肝风。当与肝风中风头风门合而参之。(华岫云)

徐评 晕清火养肝。固为正治。但阳气上升。至于身体不能自主。此非浮火之比。古人必用金石镇坠之品。此则先生所未及知也。忆余初至郡中治病。是时喜用唐人方。先生见之。谓人曰。有吴江秀才徐某。在外治病。颇有心思。但药味甚杂。此乃无师传授之故。以后先生得宋板外台秘要读之。复谓人曰。我前谓徐生立方无本。谁知俱出外台。可知学问无穷。读书不可轻量也。先生之服善如此。犹见古风。所谓药味杂。即指金石品也。因附记于此。

孙文恒医案

卷一•三吴治验·丁文学令姊晕厥

丁文学长令姊,常患厥,吐痰碗许乃苏,一月三、五发。后又口渴,五更倒饱,肠鸣腹疼,泄泻,小水短涩,咳嗽。余脉之,两寸濡弱,两关滑大,此中焦痰积所致也。先与二陈汤,加苍术、山楂、麦芽以健脾祛湿为臣,以白芍药止痛为君,以滑石、泽泻引湿热从小便出为佐,黄芩为裨佐。十帖,二阴之痛俱止,改以六味地黄丸加黄柏、知母、牛膝,服之而安。

卷二•三吴治验·董老夫人眩晕

大宗伯董浔老夫人,常晕,手指及肢节作胀。脉右寸软弱,关滑,左脉弦长,直上鱼际,两尺皆弱,此亢而不下之脉。《难经》所谓木行乘金之候也。总由未生育而肝经之血未破尔。《内经》云:诸风掉,皆属肝木。兼有痰火,治当养金平木,培土化痰。以白术半夏天麻汤,正与此对。服两帖而晕平。再与六君子汤加天麻、白僵蚕以治其晕,加白芍药以泻肝,麦门冬、人参以补肺金,麦芽、枳实、神曲、苍术以健脾,使宿痰去而新痰不生。少用黄柏二分为使,引热下行,令不再发。

卷二•三吴治验·王谷泉头眩泄泻汗出不止

王谷泉,大便作泻,上身热,耳中壅塞,头晕,胸膈不宽,口渴,痰多,咳嗽,六脉俱濡弱,汗大出。此正气大虚,或由克伐太过所致,当以补养为先。人参、白术、白芍药酒炒各四钱,柴胡、石菖蒲、陈皮各一钱,炙甘草五分,泽泻、茯苓各一钱。两服而神清、膈宽、脾健,惟汗不敛,晕未除。再与人参、白术、黄芪、酒炒白芍药各二钱,炙甘草五分,大附子五分,桂枝三分,泽泻一钱而愈。

卷二•三吴治验·倪二南内人小产小腹痛晕厥

倪二南内人小产后小腹痛,夜分作热,作。予曰:此气血虚而恶露未尽也。川芎一钱半,当归三钱,泽兰、益母草、香附、丹参各一钱,人参七分,荆芥穗五分,山楂、桂皮各一钱。一帖而小腹痛止,再帖而热悉除。

卷二•三吴治验·倪少南内人经行如崩头晕

倪少南内人,行经如崩,势不可遏,头晕眼花,脉右寸极软弱,左近快,此气虚血热之候,由气虚而血不固也。仲景云:血脱益气。特用人参、黄芪各三钱,白术二钱,粉草五分,荆芥穗、蒲黄、侧柏叶、姜炭各一钱,三帖全瘳。

卷二•三吴治验·王敬泉胸膈饱闷头晕作吐

王敬泉头且痛,起则倒仆,胸膈胀闷如绳束缚,呕吐而食饮皆不得入,六脉俱涩,此痰饮挟木火之势而作也。先以济生竹茹汤而吐不止,且烦躁发眊、发热。再与芦根汤,连进二碗,气眊稍定。再以吴茱萸一两为末,以鸡子心调涂两足心,引火下行,外用二陈汤加姜汁炒黄芩、黄连、旋复花、枇杷叶、丁香、白豆仁、槟榔、柴胡,水煎服之。服后热退,大便亦行,头呕吐皆止。惟胃脘有一块作痛,仍与前药两剂,而块亦消。

卷二•三吴治验·大司马令媳产后晕厥发狂(有发明)

大司马潘印川第三令子室,尚书蒋公孙女也。年二十五,体素弱,语言端谨。因难产伤力,继以生女拂意,后又女死悲戚,即时厥,醒而神思咪昧,手足瘛疭,目作上视。予更后始至,因瘛疭不能诊脉,细询之,自女落地,恶露绝无,比有女医在旁,乃昔所亲信者,时与人参大嚼,及独参汤并粥乱进,参与粥皆壅塞膈上不下,以故神昏瘛疭不已也。予教以手于喉中探而吐之,喜其随手吐出痰饮、粥、药盈盆,瘛疭方定。乃与川芎、山楂、泽兰叶、陈皮、半夏、茯苓、香附进之,稍得睡。予亦出中堂就寝。不虞女医又私与补药二帖。子丑时,陡然狂乱如降神之状,口中乱语云:我是观音大士降坛。所言皆儒雅官话,问答如流,声甚壮厉,殊无产后不足之态。生平不谙汉声,至是出语如生成者,人皆异之,目为神附,禳祷百般。予独诤之,语诸左右曰:此恶露不尽,乃蓄血如见鬼之症,非真有神佛相附也。徐以正言叱之即缄默,继以清魂散加滑石、童便与之。至天明小水乃行,狂乱皆定。迨予出房少顷,讵知女医意欲要功,又不知与何药服之,少刻狂乱如前。再与川芎一钱五分,当归四钱,泽兰叶、益母草各一钱,临服加童便,连饮二帖不效。予逆思之,胸中必有余痰作滞,前剂中无佐、使之品,故药力不行也。即用前剂大加山楂与之,恶露稍行,神思即静,嗣后稍睡少时,手足微动,或自以手掌其面,或自以手捶其胸,昏乱不息。诊其脉近虚,早间面红而光,申酉时面色白,此血行火退,故脉虚而当补矣。与人参、川芎、泽兰叶各一钱,当归、山楂各二钱,茯苓、陈皮各八分,卷荷叶一片,煎熟调琥珀末子五分,服下半时许,嗳气二声。予喜曰:此清阳升而浊阴降矣,自兹安静。夜中恶露行,大便亦利,乃索粥饮。问其昨日汉声何来?答曰:不知也。诸君始信蓄血如见鬼之言为不诬。昔秦越人有言曰:病有六不治,信巫不信医一不治也。古称用药如用兵。以郭子仪之英明,而以鱼朝恩监之,便不成功。予固非郭令公之俦,彼女医之误,则又有过于鱼朝恩矣。噫!宁不慎哉?

卷三·新都治验·孙如亭令政右眼眦突生白泡二寸余呕吐眩晕(有发明)

孙如亭令政,年过四十,眼偶赤肿,两太阳疼痛,大便不行者三日。平时汛期一月仅二日,令行四日犹且未止。里有开化余云谷者,自谓眼科捷手,医治逾候,肿赤不消而右眼内眦突生一白泡,垂与鼻齐,大二寸余,余见而骇走,以为奇疾,莫能措剂。又见其呕吐晕,伏于枕上,略不敢动,稍动则愈极,吐愈急,疑其变而不治。予为诊之,两寸关脉俱滑大有力,两尺沉微。予曰:此中焦有痰,肝胆有火,必为怒气所触而然。《内经》云:诸风掉皆属肝木,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盖无痰不作晕也。眼眦白泡乃火性急速,怒气加之,气乘于络,上而不下,故直胀出眼外也。古壮士一怒而目眦裂,与白泡胀出眦外理同。肝为血海,故血亦来不止。治当抑其肝木,清镇痰火,则诸症自瘳。先用姜汁益元丸压其痰火,以止其吐,再以二陈汤加酒连、酒芩、天麻、滑石、吴茱萸、竹茹、枳实,煎饮。一帖吐止晕定,头稍能动。改用二陈汤加芩、连、谷精草、香附、夏枯草、吴茱萸、薏苡仁两剂,赤肿消,白泡敛。四剂痊愈,血海亦净,从是后不发。

卷三·新都治验·灵岳乃眷胃脘疼痛头晕舌麻

灵岳乃眷胃脘疼痛,手心热,头,舌麻,两太阳痛,背心亦胀,内热而外恶寒,必厚被盖覆,得微汗乃解。二陈汤加桔梗、杏仁、桑白皮、枳壳、青皮、白芥子、萝卜子、酒芩煎服。两帖舌竟不麻,晚因食鸡过多,膈上气滞,二陈汤加萝卜子、枳实、山楂、川芎、香附、酒连调理痊愈。

卷三·新都治验·程妪年八旬头晕脚软大便溏泄小水淋沥

程宅一老妪,年八十余,常头脚软,撑载上身不起,行须人扶,否则眩,跌仆,大便溏泄,小水淋沥,此下元虚惫所至,以人参、黄芪、白术、薏苡仁各二钱,山茱萸、杜仲、茯苓各一钱,陈皮、山药、粉草各八分,八帖而愈。

卷三·新都治验·程道吾先生令眷夜魇而惊时常晕厥

文学程道吾先生令眷夜为梦魇所惊,时常厥,精神恍惚,一日三五发。咳嗽面色青,不思谷食。日惟啖牛肉脯数块而已。时师屡治无功。吴渤海视为寒痰作厥,投以附子、肉桂而厥尤加。逆予为治,诊左脉弦,右脉滑,两寸稍短。道吾先令眷二皆卒于瘵,知其为传尸瘵症也,不易治之。乃权以壮神补养之剂,消息调理,俟饮食进,胃气转始可用正治之法,姑用人参、茯苓、柏子仁、石菖蒲、远志、丹参、当归、石斛以补养神气,以陈皮、贝母、甘草、紫菀化痰治嗽,服半月而无进退。乃为制太上浑元丹,药用紫河车一具,辰砂、鳖甲、犀角各一两,鹿角胶、紫石英、石斛各八钱,沉香、乳香、安息香、茯苓、紫菀、牛膝、人参各五钱,麝香五分,炼蜜为丸,赤豆大,每早晚盐汤或酒送下三十六丸。又制霹雳出猎丹,药用牛黄、狗宝、阿魏、安息各一钱,虎头骨五钱,啄木鸟一只,獭爪一枚,败鼓心破皮三钱,麝香五分,天灵盖一个,炼蜜为丸,雄黄三钱为衣,每五更空心葱白汤送下五分,三五日服一次,与太上浑元丹相兼服,才服半月,精神顿异,不似前时恍惚矣,但小腹左边一点疼,前煎药中加白芍一钱,服之一月,精神大好,厥再不发矣。次年生一女,其宅瘵疾从此再亦不传。

卷三·新都治验·予表嫂小产后腹痛晕厥

予有表嫂小产后,腹痛厥,冷汗淋淋,遍身麻木,心怔怔动,左脉绝不应指,虚极故也。以当归三钱,川芎一钱五分,人参、荆芥穗灯火烧存性各一钱,益母草、泽兰吐各八分,甘草五分,水煎饮之。腹痛减,惟怔怔不宁。以四君子汤倍加黄芪为君,当归、香附、益母草为臣,川芎为佐,炮姜为使,两剂而安。

卷三·新都治验·汪思石令堂怒后晕厥

汪思石令堂,年可五旬。大怒后,小解蓦然厥,口噤,牙关,不省人事,以苏合香丸灌之而苏,左手右足疼痛,不能举动,用二陈汤加酒芩、五加皮、秦艽、石菖蒲、防风、薏苡仁、紫荆皮,四帖而愈。

卷四·新都治验·程氏妇下午喉痛痰多晕厥

侄妇程氏,下午喉痛,近来痰多厥,一日二三发,头痛面赤,素未生育。左脉弦大,右寸关滑大有力。以荆芥、薄荷、甘草、桔梗、玄参、僵蚕、柴胡、枳壳、竹茹、贝母,水煎饮之,连进二帖,其夜得睡。惟背胀、怔仲、痰犹不清、面多热,用黄芩、枳壳、甘草、桑白皮、地骨皮、天花粉、玄参、前胡、半夏曲、橘红、山栀仁,调养而平。

卷四·新都治验·程湘孺人鼻衄后眩晕嘈杂呕吐清水

程湘孺人孙氏,鼻衄后晕,嘈杂,呕吐清水,夜卧不安,腹中饥而食不下膈,由脾虚肝胆有郁火也。以人参、黄连、白术、扁豆、甘草、陈皮、半夏、竹茹、茯苓、石膏水煎,调养而平。

卷四·新都治验·程应祯兄咳吐红痰胸背胀痛眩晕

程应祯兄,胸膈背心时常胀疼,头晕,脚软弱,手指痛,咳吐红痰。诊其脉,左关弦大,右寸关滑大。予谓此食饱后感于怒,老痰瘀血积在上焦,宜其胸背胀痛而热壅也,治当清化上焦,使新痰不生。宿瘀磨去,则万全矣。如落时套,用地黄、山茱萸等滋阴降火之剂,是以滞益滞,则热无由去,瘀无由消,而痰益增不去也。病者闻言,谔然曰:未见公时,业已服过一月久矣。疑其饮食损而热寻加,胸背胀痛递长哉。予曰:今反辙幸早耳,再迟则败事。亟以青皮、枳壳、陈皮快其气而疏其壅滞。盖痰随气行也。贝母、桑白皮以消余痰而清其嗽;牡丹皮、滑石、桃仁,消其瘀血,山栀仁开郁清热;白芍药伐肝补脾;甘草调和诸性,缓而理之,当见其去泰去甚也。别后半月复书报云:胸背之胀减三之二,血已十日止矣,痰如旧。改以山栀仁、牡丹皮、丹参、赤芍药、桃仁各八分,滑石三钱,五灵脂、当归尾各一钱,半夏曲、青皮各六分,诸症悉去,独足心热,再以黄柏、知母、苡仁、牛膝、甘草、白芍药、茯苓、陈皮、贝母、石斛、牡丹皮调之如初。

卷四·新都治验·昆池太学内人牙痛一晚晕厥三次

昆池太学内人患牙痛。一晚厥三次,次日两腮红肿,痛不可支,且洒淅恶寒,寝食废。以清胃汤加石膏为君,白芷为臣,连翘为佐,北细辛为使。饮下痛顿释然,如风灭灯之速。外以明矾为末,大五倍子一枚,将矾装入,以满为率,炭火上炙焦,以矾红枯为末,不时搽牙痛处,牙痛立止。此方多效。

卷五·宜兴治验·徐熙宇文学内眷前后心痛耳鸣眩晕呕逆吐酸四肢酸软

徐熙宇文学内眷,常患前后心痛,每痛必面赤手心热,耳鸣晕,即饮白汤,亦停膈间不下,且作酸呕逆,吐出皆酸水,五七日方止。四肢酸软无力,气逆上嗳,乃其常也。两手脉皆沉数,左弦,此上焦有痰饮故也。先以二陈汤加瓦楞子、滑石、吴茱萸、姜连、前胡、枳壳竹茹、香附、大腹皮服,后以橘红、半夏、滑石各二两为臣,白螺蛳壳煅过四两为君,茯苓、姜连各一两半为佐,旋复花一两,吴茱萸三钱为使,面糊为丸,每服三钱,调理而愈。

卷五·宜兴治验·吴官詹少溪翁有酒积而频伤怒致右胁之火冲上作痛耳鸣眩晕大便艰涩

吴官詹少溪翁,原有酒积,且频伤于怒,致右胁之火冲上作疼,耳鸣晕,大便艰涩,脉右寸关滑数,左弦,以当归龙荟丸加牛胆南星治之而愈。

卷五·宜兴治验·白仰云先生令眷触怒晕厥手足冷汗如雨气息微闭门合目静坐一时始定

白仰云先生令眷,每触怒即厥,必闭门合目静坐,不留一人在房,手足皆冷,汗出如雨,气息俱微,越一时许,苏如常。原以颈生瘰疬,多服女医草头药,及专科用斑蝥等毒,因而脾胃损,元气亏也。年三十八,曾未生育,每日令二婢不住手敲两腿,俟其熟睡乃已。不然则睡不安,晚至二更后始睡,夜半心多惊跳不止,指甲皆无血色。经将行,小腹先疼二日,色紫有块,诸病虽如是,而肌肉饮食却如无事人,百治不效,慕予而请诊之。两寸短弱,左关大而有力,右关滑,左尺滑,右尺沉微,据脉肺气虚,肝木实,胃中有痰之症也。用六君子汤加丹参、酒连、青皮,外与珠母丸及独活汤二方调理而安。(二方出《医学纲目》)

续名医类案

卷三·头晕

窦材治一人,头风发则旋呕吐,数日不食。为针风府穴,向左耳入三寸,去来留十三呼,病人头内觉麻热,方令吸气出针,服附子半夏汤,永不发。华佗针曹操头风,亦针此穴,立愈。但此穴入针,人即昏倒。其法向右耳横下针,则不伤大筋而无,乃千金妙法也。(此针法奇妙,须与高手针家议之,方得无误。)

龚子材诊熊槐二官,年六十余,身体胖大,其下手即得五至一止,乃惊曰:君休矣。渠曰:连日微觉头,别无恙也,何故出此?愿实教焉。龚曰:越十日用药。相哂而退。少顷间中痰,求救于龚。知其必不可治,令以香油灌之即醒,逾十日果卒。

张路玉治董司业夫人,体虽不甚丰,而恒有眩之疾。诊其六脉皆带微弦,而气口尤甚。盖缘性多郁怒,怒则饮食不思,而为眩矣。岂平常体肥多湿之痰,可比例乎。为疏六君子方,水泛为丸,服之以培中土,中土健运,当无敷化不及,留结为痰而成眩之虑,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

朔客梁姓者,邀诊。时当夏日,裸坐盘餐,倍于常人,形伟气壮,热汗淋漓于头顶间。诊时不言所以,切其六脉沉实,不似有病之候,惟两寸略显微数之象。但切其左,则以右掌抵额,切其右,则以左掌抵额,知其肥盛多湿,而夏暑久在舟中,时火鼓激其痰而眩也。询之果然,因与导痰汤加黄柏、泽泻、茅术、厚朴,二服而安。

吴友良,年逾古稀,头目眩。乃弟周维,素擅岐黄,与补中益气数服,始用人参一钱,加至三钱,遂痞满不食,坐不得卧,三昼夜喃喃不休。(上盛下虚之症,服补中益气,其害如此。)诊时,见其面赤,进退不常,左颊聂聂 动。其六脉皆促,或七八至一歇,或三四至一歇。询其平昔起居,云至五十即绝欲自保,饮啖且强。此壮火烁阴,兼肝风上扰之兆,与生料六味,除去萸肉,入钩藤,大剂煎服。是夜即得酣寝,其后或加炙鳖甲,或加龙齿,或加枣仁。有时妄动怒火,达旦不宁,连宵不已,则以秋石汤送灵砂丹,应如桴鼓。盛夏酷暑,则以大剂生脉散代茶,后与六味全料调理,至秋而安。

陆养愚治陈巽源室,向有头眩之症,不药亦止。八月中旬,偶作劳烦闷,饮酒数杯,坐月下,更余方寝,便觉微热不安。次早忽眼黑头旋,且微痛,如在风云中,发比平时较剧。医谓脉得浮数,此热极生风也,用芩、连、山栀等以清之。二剂眩不减,而头痛如破,上身如火,而欲厚覆。又谓无痰不作,再以清火之品合二陈汤,二剂亦不效。脉之,左手浮弦而紧,右手浮数而弱,且寸强尺微。右脉乃正气之虚,左脉乃邪气之实,尺微寸强,邪在上也。此必乘虚感邪,中于上焦所致。经曰: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目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之虚,其入深,则随目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今作劳以致烦闷,非虚乎?月下坐至更余,头项之间,能不为雾露之阴所中乎?法当驱上焦之邪,补中焦之气,而徐议消痰清火,则自愈矣。因先用参苏饮加藁本,二剂头痛顿止,眩亦少瘥。再以补中益气,佐以二陈、芩、连数剂而安。

张路玉治缪封君,偶因小愤,遂眩痞闷。三日来,服豁痰利气药不应,反觉疲倦,饮食日减,下元乏力。诊之,六脉似觉有余,指下略无冲和之气,气口独滞不调,时大时小,两尺俱濡大少力。此素多痰湿,渐渍于水土二经,加以剥削之剂屡犯中气,疲倦少食,殆所必致。法当先调中气,输运水谷之精微,然后徐图补下元。为疏六君子汤加当归,调营血,庶无阳无以化之虞。

龚子材治大学士高中玄,患头目眩,耳鸣眼黑,如在风云中,目中溜火。或与清火化痰,或与滋补气血,俱罔效。诊之,六脉洪数。此火动生痰,以酒蒸大黄三钱为末,茶下,一服而愈,火降则痰自清矣。

薛立斋治一妇人,头吐痰,用化痰理气药,肢体酸麻,服祛风化痰药,肢体常麻,手足或冷或热。此脾土虚而不能生肺金,用补中益气加茯苓、半夏、炮姜,二十余剂而愈。后因怒吐痰,自服清气化痰丸,饮食不进,吐痰甚多,胸胁胀满,教用六君子倍加参、术,少加木香,数剂而愈。

陶天爵,妾媵素多,时患头疼甚,劳则肢体痿软,筋骨作痛,殊类风症。以为肾虚,不能纳气归源,用加减八味丸而痊。后因房劳气恼,头项强,耳下作痛。此肝火之症,仍用前药滋肾水,生肝血,制风火而愈。

张飞畴治一妇,胸满身热,六脉弦数无力,形色倦怠,渴不甚饮。云自游虎邱,船吐后,汗出发热头痛,服发散四剂,胸膈愈膨,闻谷气则呕眩,热不退。医禁粥食已半月,日惟饮清茶三四瓯,今周身骨肉痛楚,转侧眩呕哕。曰:当风汗呕,外感有之,已经发散矣,吐则饮食已去,消克则更伤脾,脾虚故胀甚,脾绝谷气则呕,土受木克则,宜勿药,惟与米粥,继进粥食,使脾土有主,更议可也。守其言,竟不药而愈。

立斋云:上舍顾桐石,会饮周上舍第。问余曰:向孟有涯、陈东谷,俱为无嗣纳宠,已而得疾,皆头吐痰,并用苏合香丸,惟孟得生,何也?曰:二症因肾虚,不能纳气,而为头,不能制水而为痰涎,陈专服攻痰行气,孟专服益火补气故耳。后余他往,桐石房劳过度,亦患前症,或用清气化痰愈甚,顾曰:我病是肾虚,不能纳气归源。治者不悟而殁,惜哉!

昌平守王天成,头恶寒,形体倦怠,得食稍愈,劳而益甚,寸关脉浮。此脾肺虚弱,用补中益气加蔓荆子而愈。后因劳役,发热恶寒,谵言不寐,得食稍安,用补中益气而痊。

大尹祝支山,因怒头,拗内筋挛,时或寒热,日晡热甚。此肝火筋挛,气虚头,用八珍汤加柴胡、山栀、丹皮,二十余剂而愈。

琇按:肝火亦作头,不定属之气虚也。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之脉上络颠顶。余尝以一气汤加吴萸、炒黄连,二三剂即愈。

朱丹溪治一男子,年七十九岁,头目昏眩而重,手足无力,吐痰口口相续。左手脉散大而缓,右手缓而大,大不及于左,重按皆无力。饮食略减而微渴,大便三四日一行。众人皆与风药,朱曰:服此药至春深必死。此皆大虚症,当以补药大剂服之。众愠而去,乃教用人参、黄芪、当归、白芍、白术、陈皮,浓煎作汤,下连柏丸三十粒。如此者服一年半,而精力如少壮时。连柏丸冬加干姜少许,余三时皆依本法。连、柏皆姜汁炒为细末,又以姜汁煮湖为丸。

琇按:此症大补而佐以连、柏,妙不可言矣。盖一眼注定肝肾二经,以连清肝火,柏清肾火者也。既虑其寒,重以姜汁制之,可谓尽善。然不若竟用地黄、杞子,如左归加减,尤为善中之善也。

陈自明治一妇人,苦头风,作数年,服太乙丹一粒,吐痰碗许,遂不再发。(方见虫门。)

冯楚瞻治金绍老夫人,因岁事积劳,忽眩不省,妄有见闻,语言杂乱。诊其脉,细数无伦,真阴真阳并亏已极。乘此初起,既可挽回,愈久愈虚,愈虚愈脱矣。用全真一气汤,日进二剂,每剂人参八钱,不十日而全瘳。

钱国宾治陈叔明,幼年多读,抱学贫居,自甘清淡,有品士也。至三旬外,一见日光即觉昏,渐至见光昏,遂坐于帐,凡有隙处莫敢窥,如是二十年矣,诸药遍尝。亲友怜其品行,时以升斗周之。与诊,乃阳虚阴极之症,须返本还元之药可治也。用首经、人乳、脐带、胎发、秋石,炼蜜丸如芡实大,朱砂为衣,三更时服下一丸,月余更愈。适钱有此丸,因与之也。

徐灵胎曰:眩,清火养肝,固为正治。但阳气上升,至于身体不能自主,此非浮火之比,古人必用金石镇坠之品。余初至郡中治病,是时喜用唐人方,叶天士先生见之,谓人曰:有吴江秀才徐某,在外治病,颇有心思,但药味甚杂,此乃无师传授之故。已后先生得宋板《外台秘要》读之,复谓人曰:我前谓徐生立方无本,谁知俱出《外台》。可知学问无穷,读书不可轻量也。先生之服善如此,犹见古风。所谓药味杂,即指金石品也。

古今医案按

卷三·眩晕

喻嘉言治吴添官生母。时多暴怒。以致经行复止。秋间渐觉气逆上厥。如畏舟船之状。动辄晕去。久久卧于床中。时若天翻地覆。不能强起。百般医治不效。因用人参三五分。略宁片刻。最后日服五钱。家产费尽。病转凶危。大热引饮。脑间有如刀劈。食少泻多。已治木。无他望矣。姑延喻诊。喻曰。可治。凡人怒甚。则血菀于上。而气不返于下。名曰厥巅疾。厥者。逆也。气与血俱逆于高巅。故动辄晕也。又以上盛下虚者。过在少阳。少阳者。足少阳胆也。胆之穴皆络于脑。郁怒之火。上攻于脑。得补而炽。其痛如劈。同为厥巅之疾也。风火相煽。故振摇而热蒸。木土相凌。故艰食而多泻也。于是会内经铁落镇坠之意。以代赭石、龙胆草、芦荟、黄连之属。降其上逆之气。以蜀漆、丹皮、赤芍之属。行其上菀之血。以牡蛎、龙骨、五味之属。敛其浮游之神。最要在每剂药中。生入猪胆汁二枚。盖以少阳热炽。胆汁必干。亟以同类之物济之。资其持危扶颠之用。病者药一入口。便若神返其舍。忘其苦口。连进十数剂。服猪胆二十余枚。热退身凉。饮食有加。便泻自止。始能起床行动数步。然尚觉身轻如叶。不能久支。喻恐药味太苦。不宜多服。减去猪胆及芦、龙等药。加入当归一钱。人参三分。姜、枣为引。平调数日而全愈。

喻嘉言诊金道宾之脉。左尺和平。右尺如控弦。如贯索。上冲甚锐。喻曰。是病枝叶未有害。本实已先拨。必得之醉而使内也。曰诚有之。但已绝欲二年。服人参斤许。迄今诸无所苦。惟闭目转盼。则身非己有。恍若离魂者然。不识可治与否。喻曰。夫人生之阴阳。相抱而不脱。故阳欲上脱。阴下吸之则不脱。阴欲下脱。阳上吸之则不脱。惟大醉后大犯房劳。五脏翻覆。百脉动摇。二气乘之脱离。有顷刻殒于女身者。病之得有今日。犹幸也。但真阳不能潜藏。常欲飞腾泄越耳。治之之法有三。以涩固脱。以重镇怯。以补理虚。更佐以介类沉重下伏之物。引之潜降。使真阳复返其宅。凝然与真阴相恋。再用大封大固之法。可以收功。经云。阳者亲上者也。阴者亲下者也。故凡上脱者。妄见妄闻。有如神灵。下脱者。不见不闻。有如聋瞶。上脱者。身轻快而汗多淋漓。下脱者。身重着而肉多青紫。昔有新贵人。马上扬扬得意。未及回寓。一笑而逝者。此上脱也。又有人寝而遭魇。身如被杖。九窍出血者。此下脱也。是病始于溺情。继以纵欲。必须大夺其情。永积其精。再加千日之把特。乃不为倏然之上脱矣。

〔附〕一人忽觉自形作两。并卧。不别真假。不语。问亦无对。乃离魂也。用朱砂、人参、茯苓浓煎服。真者气爽。假者即化。

松陵贡士吴友良。年逾古稀。头目晕。服补中益气汤。始用人参一钱。加至三钱。遂痞满不食。坐不得卧。三昼夜喃喃不休。石顽往候。见其面赤。进退不常。左颊聂聂 动。诊其六脉皆促。或七八至一歇。或三四至一歇。询其平昔起居。云是知命之年。便绝欲自保。饮啖自强。此壮火烁阴。而兼肝风上扰之兆。与生料六味。除去茱萸。易入钩藤。大剂煎服。是夜即得酣寝。其后或加鳖甲。或加龙齿。或加枣仁。有时忘动怒火。达旦不宁。连宵不已。则以秋石汤送灵砂丹。应如桴鼓。盛夏酷暑。则以小剂生脉散代茶。后与六味全料。调理至秋而安。

震按晕有实有虚。如壮盛人实痰实火脉滑大有力者。二陈、芩、栀。不恶心者。用酒制大黄二三钱。或加入。或为末茶调下。如肥白人痰多气虚脉濡大或细软者。六君加芪、附。又内经谓诸风掉。皆属肝木。故因于外风者。二陈加荆、防、钩藤、天麻。因于内风者。即类中之渐。宜虎、膝、牡蛎、枸杞、首乌、桑叶、菊花、生地、人参。戴复庵曰。头脑挟风。晕之甚。抬头则屋转。眼常黑花。如见有物飞动。或见物为两。宜大追风散。或秘旨正元散加鹿茸。不效。一味鹿茸。每服五钱。酒煎去渣。入麝少许。盖鹿之阳气钟于头。故以类相从也。此即就风之一端而有虚实之分也。若在夏月有冒暑而晕者。又不得概从风治。夫肝为风木之脏。故内经以晕专责之肝。若肾水亏少。肝枯木动。复挟相火。上踞高巅而晕者。近时最多。董载臣曰。妇人患此更多。宜逍遥散为主。轻则合四物。重则合六味加黄连。极有效验。他如晨晕属阳虚。昏晕属阴虚。亦辨证之大旨。未可据以为准。今所选三案。原不越乎诸法。而议论卓荦。方药巧妙。实能驾乎诸法。原本类案所载者不及也。

卷九·女科·血晕

奉化陆严治新昌徐氏妇。病产后暴死。但胸膈微热。陆诊之曰。此血闷也。用红花数十斤。以大锅煮之。候汤沸。以木桶盛汤。将病者寝其上熏之。汤气微。复进之。有顷。妇人指动。半日遂醒。此法与许允宗治王太后之意同。

立斋治一妇产后。小腹作痛。忽牙关紧急。灌以失笑散。良久而苏。又用四物加炮姜、白术、陈皮而愈。

震按血皆因恶血冲心。当于纲目中选取验过之方。如上二条。乃正治法。而丹溪治一妇。面白形长。心郁。半夜生产。清晨厥。急灸气海十五壮而苏。后以参、术等药。服两月而安。此阳虚也。乃变法也。

一产妇因产饮酒。恶露甚多。患血。口出酒气。此血得酒热而妄行。虚而作也。以佛手散加干葛二钱。一剂而痊。

立斋云。产后饮酒能致。产室人众。喧嚷气热。亦能致

卷十·幼科·胎晕

江篁南治一儿产数日。常昏。一日五六见。医作惊风治。不效。江以大补气血之剂浓煎汤喂之。并饮乳母。多服渐减而愈。

丁甘仁医案

卷三·内伤杂病案·附:头痛眩晕案

葛左 头为诸阳之会,惟风可到,风邪客于阳位,袭入太阳之经,头脉胀痛,痛引后脑,连及项背,恶风鼻流清涕,胸闷纳少,脉浮苔白。治以辛温解散。

荆芥穗(一钱) 青防风(一钱) 川桂枝(五分) 生甘草(五分) 江枳壳(一钱) 苦桔梗(一钱) 炒赤芍(一钱五分) 炒薄荷(八分) 广陈皮(一钱) 荷叶(一角)

何右 头痛且胀,痛引头额,畏风鼻塞,苔黄脉浮,风邪客于阳明之经也,风为阳邪。辛以散之,凉以清之。

荆芥穗(一钱五分) 薄荷炭(八分) 净蝉衣(八分) 蔓荆子(一钱五分) 冬桑叶(三钱) 甘菊花(三钱) 江枳壳(一钱) 苦桔梗(一钱) 粉葛根(一钱五分) 连翘壳(三钱) 苦丁茶(一钱五分) 荷叶边(一圈)

任左 头额掣痛,痛引左耳,夜半则痛尤甚,脉浮数,苔黄。阴分本亏,风邪化热。引动肝胆之火,上犯空窍。姑拟辛凉解散,清泄厥少。

冬桑叶(三钱) 甘菊花(三钱) 薄荷炭(八分) 羚羊片(先煎汁冲服,三分) 连翘壳(三钱) 黑山栀(二钱) 京赤芍(一钱五分) 生甘草(五分) 苍耳子(一钱五分) 夏枯花(一钱五分) 荷叶边(一圈)

居左 头痛如劈,筋脉掣起,痛连目珠,舌红绛,脉弦数。此肝阳化火,上扰清空,当壮水柔肝,以熄风火。勿可过用风药,风能助火,风药多,则火势有更烈之弊。

小生地(四钱) 生白芍(二钱) 粉丹皮(二钱) 生石决(八钱) 薄荷叶(八分) 甘菊花(三钱) 羚羊片(另煎汁冲服,四分) 夏枯花(一钱五分) 黑山栀(二钱) 黑芝麻(三钱) 嫩钩钩(后入,三钱)

詹右 产后血虚,厥阳上扰,头脑空痛,目花晕,脉弦细,舌光无苔。当养血柔肝,而潜厥阳。

大生地(四钱) 生白芍(二钱) 阿胶珠(二钱) 穞豆衣(三钱) 炒杭菊(一钱五分) 潼蒺藜(三钱) 熟女贞(二钱) 酸枣仁(三钱) 生石决(八钱) 生牡蛎(六钱) 黑芝麻(三钱) 嫩钩钩(后入,三钱)

黄左 肝为风木之脏,赖肾水以滋养,水亏不能涵木,肝阳上扰清空,头痛晕,心悸少寐,筋惕肉 ,恙久根深,非易速痊。当宜滋肾水以柔肝木,潜浮阳而安心神。

阿胶珠(三钱) 生白芍(三钱) 左牡蛎(六钱) 青龙齿(三钱) 朱茯神(三钱) 酸枣仁(三钱) 穞豆衣(三钱) 炒杭菊(一钱五分) 潼蒺藜(三钱) 仙半夏(二钱) 北秫米(包,三钱) 嫩钩钩(后入,三钱) 黑芝麻(三钱) 琥珀多寐丸(吞服,一钱)

郑右 诸风掉,皆属于肝,肝阴不足,肝阳上僭,头眼花,泛泛呕吐,纳谷减少,苔薄腻,脉弦滑,湿痰内阻,胃失降和。丹溪云:无痰不作。当柔肝潜阳,和胃化痰。

生白芍(三钱) 穞豆衣(三钱) 仙半夏(二钱) 明天麻(一钱) 朱茯神(三钱) 枳实炭(一钱) 炒竹茹(一钱) 陈皮(一钱) 潼白蒺藜(各二钱) 炒杭菊(一钱五分) 生石决(八钱) 嫩钩钩(后入,三钱)

也是山人医案

眩晕

时(六一)痰火上实。头晕。

桑叶(一钱) 炒焦半曲(一钱五分) 钩藤(三钱) 羚羊角(一钱五分) 广皮白(一钱) 白甘菊(一钱) 明天麻(二钱煨)

冯(六三)肝风内动。晕。

制首乌(四钱) 黄甘菊(一钱) 白蒺藜(一钱五分) 稆豆皮(三钱) 杞子(二钱) 云茯神(二钱) 霜桑叶(一钱)

倪(四六)烦劳则阳气张大。脉来寸急尺缓。为呕逆晕。是厥阳变化。内风鼓动。而后上凭诸窍。病不在乎中上。经云。上实下虚。为厥巅疾。信斯言也。

熟地(四钱) 杞子(二钱) 白蒺藜(一钱五分) 清阿胶(二钱) 菊花炭(一钱) 云茯神(二钱) 稆豆皮(三钱)

诊余举隅录

眩晕阴阳虚实证

《内经》论头,多属于木,以木能生风,风主运动,故时目旋而头也。其症有阴阳虚实之分。乙未春,余寓上海,有程姓闺媛,早起必头欲呕,甚至呕吐酸水,饮食不进,患已多年,医药罔效。曾请治于西人,饮以药水,似效又不甚效。来延余诊,脉象左部弦数,知是肝阴不足,与以益阴汤加味,投剂辄效。丙申冬,余至天津,陈特夫大令室,病经二年,转重转剧,头晕目干,胸胁攻痛,心中荡漾,不自主持。来延余诊,脉象洪数,知是肝阳有余,用羚羊清血汤法,出入加减,调治而愈。乙未冬,余客上海,钱君昕伯病偏中风,言蹇足痿,神疲食减,医治两月,忽患头甚重,卧不能转,稍动即旋,来延余诊。脉左三部虚细,右关尺数大,左象为阴虚,右象为阳盛,遂用羚芍地黄汤以益其阴,参连和中汤以治其阳,二剂,头若失,起坐自如。此三症也,或为不足,或为有余,或为不足中又有余邪未净,要皆风木为患,治法故大同小异。然更有太阳漏汗不止而头,阳明风病善食而头,汗吐下后气虚而头,素因怯弱血少而头,火载痰上而头,正气虚脱而头,妇人经水适来而头,易病真元耗脱而头。寒热虚实,各自不同,未可以一法尽矣。

得心集医案

卷一·中风门(虚风肝风附)·肝风眩晕

姜吉甫翁令正,据述今春分娩,得子甚小,患胎风症,不育。今秋燥气异常,患咳者比比,及大雪,正值肾阴当权,得咳嗽气促畏寒之恙,每临夜,两颧赤如火烙。认为寒邪外束,与以疏散之药,数日未效,然亦不介意。偶于五鼓时,忽然晕,四肢如麻,倏时冰冷,人事默默,胸紧气促,喉内痰鸣,逾时方醒,醒而复发。医者认为虚寒痰厥,进附杞陈半之剂未中。余见其形体清瘦,脉来弦数劲指,问知数日不寐,寐则口中乱语,且睡中每多惊怖,如坠于地,唇舌二便如常。因谓曰:尊阃之体,肝火太旺,以致血燥,无以荫胞,所以胎小而多风。即今之病,亦属肝风之症。夫人之一身,心高肾下,水火固不相射,然须相济。经曰:君火之下,阴精乘之。今元阴浇薄,何供所乘?所以火愈炎,木愈燥,风愈张,风火相煽,心主撩乱,而人事晕矣。治法发散攻下温补诸方,皆不相宜,发散而火愈升,攻下而阴愈亡,温补而阳愈亢,即补水之剂,亦后来调养之法,施于此际,殊属迂远。大约木喜调达,风宜静镇,火宜滋润,遂其生发之性,不令抑郁枯槁,使守其常而不变。吉翁闻余议,颇不以为非,促令疏方,连进数剂而愈。

附方

当归 白芍 丹参 丹皮 桑叶 川贝 柴胡 薄荷 枣仁 黑麻 洋参 麦冬 天冬 甘草

金银煎汤。

越旬日,人事清健,诸病顿除,更委善后之法。余诊毕论云:尊阃玉体清瘦,脉来尺涩关弦。夫涩者,血虚也。弦者,肝燥也。至于形质,在五行之中,禀木火而生者,其为人也性急,主正直,主多惊,主多怒,主善忧,主善敏,种种不一。大抵木有凋谢之日,又有生发之期,火有遏止之时,又有炎威之候,而火生乎木,木又畏火,前此之冒,肝风张也。吾不用驱风之药,但取养肝润燥之品,既已呈效,今嘱善后,所云补水之剂,可参用矣。诚能怡情善养,药饵平调,滋润苞根,不使枯槁作燃,即保无虞。管见酌方,后如叶梦,即当赐音召诊。

附方

地黄 人参 麦冬 茯神 当归 生芍 枸杞 萎蕤 阿胶

剑慧草堂医案

卷下·女科眩旋

(案1)中阳不足,肝胃失调,耳鸣旋,脉濡弦。当治厥阴阳明。

辛夷 丁茶 青陈皮 姜夏 吴萸(川连拌) 枳壳 竹茹(玫瑰花制) 苍耳 白芍 川郁金 云苓 川斛 佩兰 桃夹(二钱)

(案2)新产血去太多,虚厥晕,不省人事,脉细类伏,防脱。

党参(一钱) 茯苓(一钱) 大熟地(三钱) 白芍(一钱)炙芪(一钱) 白术(土炒,一钱) 炙草(三分) 全当归(五钱)川芎(一钱) 桂心(三分) 炮姜(四分)

孤鹤医案

三十四、眩晕

(案1)头晕脉滑,内风挟痰也。肝胃同治。

羚羊角(一钱半) 天麻(一钱半) 钩钩(四钱) 川贝(二钱) 石决明(四钱) 橘红(一钱) 杏仁(三钱) 麦冬(二钱)

(案2)肝风犯胃,头晕呕恶。

法半夏(一钱半) 陈皮(一钱) 白蒺藜(三钱) 黑山栀(一钱半) 石决明(四钱) 白芍(一钱半) 川石斛(三钱) 白茯苓(三钱)

(案3)头晕耳鸣,六脉弦滑,乃肝火挟湿兼痰为患。先清后补。

制首乌(三钱) 半夏(一钱半) 白蒺藜(一钱半) 黑山栀(一钱半) 石决明(四钱) 橘红(一钱) 甘菊(一钱) 茯苓(三钱) 冬桑叶(一钱半)

(案4)阴亏阳亢,头晕耳鸣。

厚生地(五钱) 丹皮(二钱) 甘菊花(一钱半) 钩钩(一钱半) 桑叶(一钱半) 石决明(四钱) 白芍(一钱半) 黑穞豆(二钱) 茯神(三钱)

(案5)肝火挟痰,头晕呕恶,上盛下虚,惟恐跌仆。

羚羊角(一钱半) 陈皮(一钱半) 白蒺藜(一钱半) 山栀(一钱半) 怀膝炭(一钱半) 石决明(四钱) 半夏(一钱半) 明天麻(一钱半) 茯苓(三钱)

(案6)头晕自汗,六脉弦软,此阳不恋阴也。法当培补。

怀熟地(六钱) 杞子(二钱) 茯神(三钱) 陈皮(一钱) 牡蛎(四钱) 制於术(一钱半) 天麻(一钱半) 枣仁(三钱) 五味(三分)

(案7)烦劳头晕,六脉软细。此属水不涵木,厥阴化风。当从肝肾图治。

怀熟地(六钱) 归身(二钱) 甘菊花(一钱) 龟板(四钱) 橘白(一钱) 桑叶(一钱半) 枸杞子(二钱) 白芍(一钱半) 煅牡蛎(四钱) 牛膝(一钱半) 茯神(三钱)

(案8)心生血,血为离火所化,非温不生,血少则肝失养而胆亦怯,左脉虚弦。营不贯于中也。仍参养营法。

怀熟地(六钱) 杜仲(二钱) 茯神(三钱) 丹参(二钱) 归身(二钱) 远志(一钱) 制於术(一钱半) 桂心(三分) 枣仁(三钱) 香附(三钱) 橘白(一钱) 龙眼(五枚)

(案9)木托根于土,土不制水则亦不得安矣。晕肉 ,兼挟泻龙雷之火上升,其象为震。参真武法,以宣北方,佐以豁痰熄风。

人参(一钱) 附子(六分) 杞子(二钱) 甘菊(一钱) 茯神(三钱) 於术(一钱半) 白芍(一钱半) 橘红(一钱) 炙草(五分) 湘莲(七粒)

(案10)肝阴内亏,虚风上扰,时发胸膈不舒,脉见虚弦。内风之动必因外风。此症难许脱根,平日当以养营为主。

生地(四钱) 菊花(一钱) 羌活(一钱半) 茯苓(三钱) 阿胶(二钱) 当归(二钱) 枣仁(三钱) 蒺藜(三钱) 新会(一钱) 胡桃(二钱)

(案11)肝脾二虚,气弱则顽痰不化,虚风妄动,晕发厥,随时发作,脉濡涩,中无实火。培土为主,参用开泄。

党参(二钱) 半夏(一钱半) 蒺藜(三钱) 枳壳(一钱半) 天麻(一钱半) 白芍(一钱半) 新会(一钱) 羌活(一钱半) 山栀(一钱半) 当归(二钱) 生姜汁

(案12)土不培木,肝风易动,气滞则厥,时或晕,脉来濡细,左部见弦。平时当滋补肝肾之阴。

人参(一钱) 杞子(二钱) 甘菊(一钱) 归身(二钱) 茯神(三钱) 决明(四钱) 牛膝(一钱半) 熟地(六钱) 香附(三钱) 远志(一钱) 橘红(一钱) 枣仁(三钱) 阿胶(二钱) 胡桃(二钱)

幼科医验

卷下·眩晕

(案1)一儿,忽昏晕不省,少顷如故。此肾水不足,气不归元,奔逆而上。宜补肾兼以消痰降火。

人参 白术 茯苓 黑山栀 山萸肉 陈皮 法夏 池菊 淮山药 川黄连 甘草 生姜

(案2)一儿,身体肥胖,诵读劳心,扰动其阳,便晕、恶心、作呕,此火动其痰也,又素喜食肉。戒其少食,以清中和之气。拟清热消痰。

橘红 山楂 法半夏 川黄连 茯苓 山栀 麦芽

(案3)一童,素有内热,饮食少进,两尺洪大而虚。乃相火妄动,坎离不交。宜滋阴降火为主。

川黄柏 肥知母 麦冬 生地 当归 地骨皮 川黄连 秦艽 白芍 陈皮 粉甘草

费绳甫先生医案

六、头眩痛

(案1)本案重出,见“湿痰”(案1)。

(案2)脾肾久虚,肝阳上升,挟痰耗气灼荣,流灌失职。内热口干,苔腻头,胸腹结块作痛。气聚则凝,气散则平,病在无形之气,不在有形之血。脉来弦细。治宜益肾清肝,运脾化痰。

生白芍(一钱半) 左牡蛎(四钱) 宣木瓜(一钱半) 川楝肉(一钱半) 川石斛(三钱) 北沙参(四钱) 冬瓜子(四钱) 瓜蒌皮(三钱) 生草(五分) 生熟谷芽(各四钱) 广皮白(五分) 酒川连(二分) 淡吴萸(二分) 鲜竹茹(一钱) 金香附(一钱半)

(案3)《经》谓“诸风掉,皆属于肝”,又谓“肝开窍于目”。头作痛偏左,时常眼花,肝阳上升,挟痰灼阴,痰热蕴结已著,劳动口干,阴虚阳盛,脉来沉弦而滑。治宜益肾清肝,兼化痰热。

女贞子(三钱) 生白芍(一钱半) 生甘草(五分) 川贝母(三钱) 川石斛(三钱) 大麦冬(三钱) 瓜蒌根(三钱) 杭甘菊(二钱) 黑料豆(三钱) 北沙参(四钱) 鲜竹茹(一钱) 生熟谷芽(各四钱)

(案4)本案重出,见“咳”(案8)。

(案5)本案重出,见“经络病”(案5)。

(案6)本案重出,见“经络病”(案6)。

(案7)肝当冲脉,冲任隶于阳明,荣血久虚,肝阳上灼胃阴,冲任失司。月事愆期,胸腹胀痛,纳谷不易消化,呕吐头,脉来弦细。养血清肝,颇为合度,宜宗前法更进一筹。

陈广皮(一钱) 制半夏(一钱半) 川楝肉(一钱半) 生白芍(一钱半) 生熟谷芽(各四钱) 女贞子(三钱) 宣木瓜(一钱半) 炙内金(二钱) 炒竹茹(一钱) 左牡蛎(四钱) 金香附(一钱半) 小胡麻(二钱) 吉林参须(八分) 北沙参(四钱) 红枣(五枚)

(案8)荣血久虚,肝阳上亢,销灼胃阴,胃失降令。胸脘不舒,内热口干,甚则头,居经不行已三阅月,脉来沉弦而滑。治宜养血清肝,兼和胃气。

北沙参(四钱) 女贞子(三钱) 川贝母(三钱) 生甘草(五分) 广皮白(五分) 川石斛(三钱) 云茯苓(三钱) 冬瓜子(四钱) 大麦冬(二钱) 钩藤钩(一钱半) 生熟谷芽(各四钱)

(案9)本案重出,见“经络病”(案9)。

(案10)阴血久虚,肝阳升腾无制,胃失降令。胸腹胀痛,纳谷无多,内热口干,苔腻头,月事不调,脉来沉细而弦。治宜养血清肝,兼和胃气。

生白芍(一钱半) 左牡蛎(四钱) 川楝肉(一钱半) 宣木瓜(一钱半) 川石斛(三钱) 北沙参(四钱) 陈广皮(一钱) 鸡内金(三钱) 小胡麻(二钱) 白茯苓(三钱) 冬瓜子皮(各四钱) 生熟谷芽(各四钱)

(案11)本案重出,见“湿痰”(案11)。

(案12)阴血内损,不能濡润诸经,头目燥,脘闷腹胀,神疲力乏,腿足阴酸,肝阳升腾无制,销灼胃阴,胃失降令,脉来沉细而弦。治宜培补阴血,兼潜肝阳。

南沙参(四钱) 生白芍(一钱半) 大生地(四钱) 生杜仲(三钱) 生草(五分) 大麦冬(三钱) 黑料豆(三钱) 女贞子(三钱) 川贝母(三钱) 灯芯(三尺) 冬桑叶(一钱半) 冬瓜子(四钱) 川石斛(三钱) 生熟谷芽(各四钱)

(案13)荣血久虚,肝阳上亢,销铄胃阴,胃失降令。胸腹作痛,内热口干,甚则头。调胃必先平肝,木火不升,胃气自降。脉来沉弦而滑。治宜养血平肝,兼和胃气。

大白芍(一钱半) 左牡蛎(四钱) 川楝肉(一钱半) 宣木瓜(一钱半) 川石斛(三钱) 北沙参(四钱) 金香附(一钱半) 大麦冬(三钱) 陈广皮(一钱) 冬瓜子(四钱) 生熟谷芽(各四钱)

(案14)阴血内损,肝阳升腾无制,挟痰热上阻清道。头欲跌,内热口干。《经》谓“诸风掉,皆属于肝”,肝为刚藏,非柔不和。脉来细弦而滑。治宜养阴清肝,兼化痰热。

川贝母(三钱) 瓜蒌皮(三钱) 女贞子(三钱) 左牡蛎(四钱) 黑料豆(三钱) 南沙参(三钱) 大麦冬(三钱) 川石斛(三钱) 薄橘红(八分) 鲜竹茹(一钱) 云茯苓(二钱) 钩钩(一钱半) 荸荠(五枚)

(案15)脾肾久虚,中无砥柱之权,下少生发之气,积湿生痰,积痰生热,销铄肺阴。鼻塞头痛,内热口干,脉来虚弦。治宜益肾运脾,化痰肃肺。

冬青子(三钱) 杭菊花(三钱) 南沙参(四钱) 生甘草(五分) 象贝母(三钱) 瓜蒌皮(三钱) 金石斛(三钱) 冬瓜子仁(四钱) 茯苓皮(三钱) 鲜竹茹(一钱半) 广皮白(五分) 荷叶边(八分)

(案16)荣血久虚,肝阳上升,销铄胃阴,胃气宣布无权。胸脘不舒,纳谷不易消化,大便溏泄,心悸内热,头,苔腻,发际起块结痂,脉来细弦。治宜养血清肝,兼和胃气。

吉林参须(五分) 北沙参(四钱) 大麦冬(三钱) 白茯苓(三钱) 大白芍(一钱半) 生甘草(五分) 川石斛(三钱) 炙内金(二钱) 地肤子(二钱) 冬瓜子(四钱) 薄橘红(八分) 生熟谷芽(各四钱) 红枣(五枚)

(案17)肝当冲脉,冲任隶于阳明,肝阳上灼胃阴,冲任失司,带脉约束无权,月事淋漓,白带时下,乳胀,内热口干,头,腹痛作恶,纳谷无多,屡发喉痹,红肿痛,脉来细弦而数。治宜养血清肝,兼益胃阴。

生白芍(一钱半) 女贞子(三钱) 川楝肉(一钱半) 生甘草(五分) 广皮白(五分) 西洋参(一钱) 京元参(一钱) 鲜生地(四钱) 白茯苓(三钱) 莲子(十粒) 川石斛(三钱) 冬瓜子(四钱) 生谷芽(四钱) 鲜竹茹(一钱)

沈俞医案合钞

十七、眩晕(俞案、沈案)

(俞案)

(案1)头脉弦,清晨呕痰,此肝阳上扰兼酒之湿热生痰助火耳。

虎膝骨 云苓 半夏 甘菊 川连 杜仲(刮) 橘红 赭石 白蒺藜

(案2)头心跳脉而软。

黄芪 於术 党参 归身 茯神 枣仁 杜仲 甘草 麦冬 姜 枣

(案3)头重,足软弱,左脉细而弦,是肝肾虚症。

虎膝骨 归身 白芍 元熟地 枸杞 淮牛膝 锁阳(酒洗) 牡蛎 杜仲

(案4)头,神昏,呃逆,痰因火动,肝阳上扰之故。

九孔石决明(磨去黑皮,盐水煮半日,研末,同煎,三钱) 远志肉 茯神 橘红 白福花 江枳实 钩藤

(沈案)

(案5)宋,四十。操持烦心,身中阳气多升,肝胆相火内风震动莫制,遂有晕惊惕,肉酒蒸聚湿热,由胃脉下注跗足,每多脓水,此痿厥中风之萌。秋冬务在藏聚,温养经脉佐以温通,加味虎潜丸宜用。

虎潜丸去白芍、当归、知母、锁阳、广皮,加枸杞、茅苍术、白蒺藜、车前子 红枣丸。

(案6)某。阳气内风升举,晕肢麻,遗泄颇频,阴气先已暗伤,致二气失交,凡下虚必上实,诸脉废而不用,中年以后痱中厥仆至矣。诊脉小紧数,治在藏阴。

羊肉 杞子 首乌 五味 甘菊 黑豆皮 铅罐煎。

(案7)刘,六三。脉得动博,劳心烦剧,阳易升越,内风陡起,遂致晕欲仆,据述上冬患此,春夏数发,盖冬季少藏,不耐天暖气泄。法当填阴收纳,以培风蛰。二陈汤只治痰,非摄纳方也。

鹿角胶 柏子仁 天冬 熟地 杞子 青盐 石菖蒲 远志 苁蓉 茯神 牛膝 鱼胶

旌孝堂医案

六、眩晕

(案1)肝阳化风,上腾清窍,饮邪入胃,脘次左右作痛,甚则哕吐,两肋有形,心悸头,肉 筋惕,脉象弦滑。拟方缓图。

制半夏 川朴花 木防己 通络散 明天麻 野於术 广橘皮络 云茯苓 黄郁金 白蒺藜 瓜蒌霜 荷筋

(案2)肝阳化风,痰饮入络,扰乱上升,于是目头晕,哕吐并见。书云:无风不,无痰不晕,此之谓也。脉弦滑。拟方缓图之。

白蒺藜 八楞麻 蒌霜 川贝母 明天麻 灵磁石 珍珠母 瓦楞子 广橘红络 制半夏 粉甘草 省头草 荷筋 云茯苓

末药方:高丽参 杭菊花 野於术 牡蛎 防风 桂枝 桔梗 黄芩 当归 云茯苓 细辛 干姜 天麻 明矾

上为细末,用磁瓶收贮,每服七分,用百花酒和服。前二十天温酒下,后四十天冷酒下。

(案3)肝阳化风,上腾清窍,于是头目晕,间或梦遗,脉象弦滑。拟方善图,方可渐入佳境。

制半夏 明天麻 川郁金 木茯神 霜桑叶 粉丹皮 首乌藤 广橘皮络 蒌霜 白蒺藜 八楞麻 苦竹根 荷筋 又加合欢皮(八分)、灵磁石(三钱)、川贝母(三钱)

丸方:合欢皮(八钱) 半夏粉(一两五钱) 八楞麻(一两五钱) 广橘皮络(各八钱) 川贝母(一两五钱) 瓜蒌霜(一两五钱) 瓦楞子(一两五钱) 夜交藤(一两五钱) 黑料豆(一两五钱) 芡实(二两五钱) 金樱子(二两) 明天麻(一两五钱) 白蒺藜(一两五钱) 抱木茯神(二两) 粉甘草(四钱)

上为末,用苦竹根七钱,荷筋六两,共煎汤叠丸。

江泽之医案

十、头痛(附眩晕)

(案1)忧虑烦劳太过,正气为风寒湿三气所乘,脑后痛入骨,欲按为虚,邪在为实。脉象弦数少神,有转痈疽之虑,扶正却邪为主。

黄芪 川芎 羌活 藁本 威灵仙 生姜 防风 白芷 苍术 归身 蔓荆子 葱白

复诊:脑后之痛已减,寒热与风融化有机,但忧劳日久正气潜消,不能化邪外达,人虚证实,攻补两难,尚属可虑。

前方去藁本、威灵、蔓荆,加桔梗、甘草、制南星、白芍

三诊:脑后属足太阳膀胱经,风寒湿三邪合而为痹,痛而不移,仍从着痹论治。

黄芪 独活 白芷 蔓荆子 藁本 防风 川芎 细辛 威灵仙 甘草

四诊:风寒湿渐解,头痛犹存,时作时止。东垣所谓血虚,然思虑烦劳一动,便觉头痛,当从中治,观其进退。

生地 归身 远志 白芷 泽泻 酸枣仁 洋参 茯苓 川芎 丹皮 橘饼

五诊:从乎中治,已获效机,拟方进步可也。

生地 麦冬 川芎 当归 洋参 丹皮 泽泻 赤苓 五味

头为六阳之会,痛属上实下虚。始由风寒湿三邪气所乘,亦因思虑烦劳太过所致。服前方以来,病势十减七八,三邪余气未清,二气久伤难复。治上必来具下,滋苗必灌其根,更宜恬淡无为,澄心息虑,返观内守,方克全济。

六味地黄加洋参、白芍、归身、川芎、麦冬,共为末,水泛丸,服二钱。

(案2)外风内火交集,头致颠顶痹痛,乍寒乍热,天庭痛甚起瘤,胸次气机不利,谷食懒进,大便秘结,解如弹。

青黛 桑叶 黄芩 雅连 羚羊角 山栀 丹皮 川芎 甘草 露蜂房

(案3)操劳太过,清阳致虚。暑湿风邪上混头元,郁而生热,脉象浮濡而数,舌苔黄而且腻。拟青空法增味,速解,可免昏厥之变。

全方加羚羊角、山栀、滑石、白芷、荷蒂

(案4)素有水饮射肺,咳逆时形。加以肝阳化热,袭于经络,右边头晕,牵连项背,延及日久入络也。拟入络搜风治之。

蒺藜 白薇 僵蚕 石决明 川贝 橘皮络 半夏 茯苓 白附 菊花炭 竹茹 荷络

(案5)痰热扰乱,肝阳化风,心悸头,不能自主,神思恍惚,嘈杂易饥,脉象弦滑。上虚下实,有类中之渐,现值夏至大节,加意提防为要。

丹皮 贝母 白薇 菊花炭 瓜蒌霜 磁石 石斛 茯苓 石决明 灯心草炭 竹茹

(案6)郁损肝阴,化火生风,致气逆阻,头面热,愈逆愈。脉来强数,筋脉酸胀,亦由血不养肝,肝主筋也。拟和阳熄风为要。

白芍 牡蛎 山栀 菊花炭 桑寄生 木瓜 丹皮 石斛 合欢皮 绿萼梅 龟板

(案7)操劳辛苦,雾露之湿,侵于皮肤,致成疬风,两载有余,已属痼疾。仍然操劳不已,致恚怒伤肝,肝阳内燃,令头耳轰。而湿热转剧,面肿眉落,足胫肿痛。病情若此,难以奏效。

当归 生地 菟丝子 茅术 金叉石斛 白芍 天麻 豨莶草 黄柏 紫背浮萍 川芎 羌活 乌梢蛇

(案8)肝郁夹痰,生火生风,致左胁肝垂内煽,头,乍寒乍热,肢末作麻,气逆吐沫,脉象弦滑,虑其昏厥。

桑叶 白芍 牡蛎 钩藤 石斛 丝瓜络 丹皮 木瓜 羚羊 竹茹 茯苓 石决明

(案9)木火体质,善怒多郁。肝气易升,肝阳亦失其清净,致头目,心悸作烦,手足蠕动,两脉弦滑而数,心脉较大。须戒怒远烦,免酿痰歧变。

桑叶 石决明 生地 茯苓 山栀 羚羊角 丹皮 莲心 菊花 穞豆衣 龙齿 竹茹

临证经应录

卷四妇女疾病门·三十五、居经眩晕

(案1)某(妇),居经三月,内烧减食,肝之阳强,脾不统血,腹左有痞膨胀,无妊脉发现。素工针业,目注神凝,阳升人巅,加以无因烦虑,虑从心,心虚包络有热,烦从火,火炼成痰。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动其痰,故作晕,身转,耳鸣,如立舟车之上。昼则喜笑多谈,夜则寤寐不安。当沉潜虚阳以安神,复入化痰涤热以补心。忌投刚燥,俾痰热去,晕止,再议调经。

(方缺)

叶天士曹仁伯何元长医案

何元长医案·三十一、眩晕门(七方)

(案1)头晕脉滑,内风挟痰也。从肝胃调治。

羚羊角 陈皮 麦冬 天麻 川贝 石决明 半夏 杏仁 钩钩

(案2)肝风犯胃,头晕呕恶。

半夏 茯苓 黑栀 石决 陈皮 白芍 蒺藜 川斛

(案3)头晕耳鸣,六脉弦滑。乃肝火挟痰为患。清先补后。

制首乌 陈皮 茯苓 黑山栀 蒺藜 甘菊 半夏 石决明 桑叶

(案4)阴亏阳亢,头晕耳鸣。

生地 石决明 料豆衣 丹皮 钩钩 茯神 白芍 甘菊 桑叶

(案5)肝火挟痰,头晕呕恶。上实下亏,惟恐跌仆。

羚羊角 陈皮 天麻 蒺藜 石决明 黑栀 半夏 茯苓 牛膝

(案6)头晕自汗,六脉细软。此阳不恋阴也。法宜培补。

於术 茯神 五味 熟地 枣仁 陈皮 杞子 牡蛎 天麻

(案7)烦劳头晕,六脉细软。此属水不涵木,厥阳化风。当从肝肾同治。

熟地 白芍 牡蛎 牛膝 杞子 茯神 元武板 甘菊 归身 橘白 桑叶

缪松心医案

眩晕

晕鼻衄,腰楚膝痠。

六味丸加杜仲 牛膝 猪腰

尤 肝郁不舒,化风作

钩钩 金斛 石决 新会 茯苓 丹皮 赤芍 香附

过 阴亏阳越,郁勃化风,晕耳鸣,继以鼻渊。宜清滋熄风。

细生地 川郁金汁 石决 黑栀 丹皮 夏枯草 香附 赤芍

赵 奇脉暗伤,阳浮作

熟地 牡蛎 石决 白芍 陈皮 沙苑 杜仲 川斛 茯苓 砂仁

柏 阴精少奉,阳光易亢,晕口干。治宜滋养。

三才汤加麦冬 川斛 石决明

胡 厥阳晕跌仆,下部渐肿,腰楚带下,八脉暗损,风阳鼓动使然。

石决 钩钩 生白芍 茯苓 泽泻 天麻 黄菊 郁金 牡蛎

晕,痰粘恶心。宜熄风安胃方。

天麻 橘红 茯苓 竹茹 钩钩 半夏 白芍 藿梗

秦 肝郁化风,晕善悲,不得寐。宗长沙脏躁法,熄风和阳主之。

甘麦大枣汤加 石决明 茯神 川斛 柏仁 郁金 沉香汁

尤 风痰晕,甚则呕逆。

温胆汤去甘草,加酒芩 天麻 钩钩 石决

王九峰医案(一)

副卷一·三、眩晕

(案1)水亏于下,火升于上,壮火食气,上虚则,头晕足软,如立舟车,咽喉干燥,梦泄频作。少阴肾脉上循喉,有梦而泄主于心。精不化气,水不上潮之明验也。清上实下是其大法。第水亏必盗气于金,金衰不能平木,水虚不能涵木,木燥生火,煎熬津液成痰。丹溪所谓无痰不作是也。脉来软数兼弦,值春令阳升,防其痉厥也。法宜壮水,佐以化痰。

六味地黄丸加制半夏、沙苑子

(案2)《经》以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素本脾胃不足,抑郁不宣,气郁生痰,上扰清明之府,颠如驾风云,卒然溃乱,忽而神清,非类中可比,脉来软数无神。原当壮水之主,上病下取,滋苗灌根。第痰伏中州,清气无由上达,下取无以上承,拟以治痰为主。

制半夏(三两) 广橘红(一两五钱) 制南星(一两) 银柴胡(一两五钱) 炒白术(二两) 高丽参(二两) 五倍子(一两) 绿升麻(八钱) 明天麻(一两) 净归身(二两) 川芎(一两)

上药用竹沥三两,姜汁一两,泛丸。

王九峰医案(二)

卷下·眩晕

水亏于下,火炎于上,壮火食气,上虚则,头足软,如立舟中,咽干口燥,梦泄频频。少阴肾脉上循喉,有梦而泄主于心。精不化气,水不上承,明验也。清上实下,是其大法。肾水亏,必盗气于金,金衰不能平木,水虚不能涵木,木燥生火,煎熬津液变痰。丹溪所谓无痰不作是也。脉来软数兼弦,值春令阳升,防其痉厥。乙癸同源,法宜壮水。地黄汤加半夏、沙苑。

《经》以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旋,目为之。素本脾肾不足,抑郁不宜,气郁化火,土郁生痰,上扰精明之府,颠如驾风云,卒然愦乱,倏尔神清,非类中之比。脉来软数无神,原当壮水之主,上病下取,滋苗灌根。第痰伏中州,清气无由上达,下气无以上承。姑拟治痰为主,以半夏白术天麻丸加减。

半夏 冬术 天麻 南星 橘红 洋参 当归 川芎 柴胡 升麻 五倍子

共为末,用竹沥三两,姜汁和水为丸耳其 上实则头痛,下虚则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诸风掉,皆属于肝,头痛颠疾,下虚上实。河间云:风主动故也。风气甚,则头目旋转,风木旺,必是金衰。金衰不能平木,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阳主乎动,两阳相搏,则头为之,故火本动也。火焰得风则自然旋转。上实为太阳有余,下虚乃少阴不足。少阴虚,不能引巨阳之气则颠痛,肾精虚,不能充盈髓海则颠。润血息风,肃金平木,固是良谋。然上病下取,滋苗灌根,又当补肾。

熟地黄 鹿胶 枸杞子 炙龟版 牡蛎 怀山药 当归 山萸肉 菟丝子

血虚肝风上扰,头肢酸,腰脊时痛,当归养荣加味。

四物加蒺藜 丹参 柏子仁 杜仲 桑枝 香附 炙草 芝麻 大枣

脉弦细,按之稍滑,营卫两亏,痰气结中,中脘板闷,嗳气不舒,内热食少,有时肢抽肉 ,所谓血虚肝风扰络,延久须防晕厥。拟进化痰镇逆法。

代赭石 橘络 苏梗 香附 茯苓 枣 金沸草 蒺藜 党参 沉香 当归 藕

王孟英医案

卷二·晕眩

一老广文,俸满来省验看,患晕。医谓上虚,进以参、芪等药,因而不食不便,烦躁气逆。孟英诊曰:下虚之证,误补其上,气分实而不降。先当治药,然后疗病。与栀、豉、芩、桔、枳、橘、菀、贝,一剂粥进便行,嗣用滋阴息风法而愈。

王雪山令媳,患心悸晕,广服补剂,初若甚效,继乃日剧,时时出汗,肢冷息微,气逆欲脱。灌以参汤,稍有把握。延逾半载,大费不赀。庄之阶舍人,令延孟英诊视,脉沉弦且滑,舌绛而有黄腻之苔,口苦溲热,汛事仍行。病属痰热轇輵,误补则气机壅塞。与大剂清热涤痰药,吞当归龙荟丸,服之渐以向安。(痰热体实者,此丸须有殊功。)仲夏即受孕,次年二月诞一子。惜其娠后停药,去痰未尽,娩后复患悸晕不眠,气短不饥。或作产后血虚治不效,仍请孟英视之。脉极滑数,曰:病根未刈也。与蠲痰清气法果应。

比邱尼心能,体厚蹒跚,偶患悸。医以为虚,久服温补,渐至发肿不饥。仲夏延孟英视之,脉甚弦滑,舌色光绛。主清痰热,尽撤补药,彼不之信,仍服八味等方。至季夏再屈孟英诊之,脉数七至,眠食尽废,不可救药矣。果及秋而茶毗。

胡秋谷令爱,年甫笄,往岁患晕。孟英切其脉滑,作痰治,服一二剂未愈。更医谓虚,进以补药颇效,渠信为实。然今冬复病,径服补药半月后,眠食皆废,闻声惊惕,寒颤自汗,肢冷如冰。以为久虚欲脱,乞援于孟英,脉极细数,(阴已伤矣)目赤便秘,胸下痞塞如柈,力辨其非虚证。盖痰饮为患,乍补每若相安,具只眼者,始不为病所欺也。投以旋、赭、茹、贝、蛤壳、花粉、桑、栀、蒌、薤、连、枳等药,数服即安,而晕不能止。乃去赭、薤、蒌、枳,加元参、菊花、二至、三甲之类,服匝月始能起榻。(痰火为患,十人常居八九。而医书所载,皆治寒痰之法,十投而十不效。今得孟英大阐治热痰之法,真可谓独标精义矣。)

曹稼梅令爱,患晕脘痛,筋掣吐酸,渴饮不饥,咽中如有炙脔。朱某与温胃药,病日剧。孟英诊脉弦滑,投茹、贝、萸、连、旋、赭、栀、楝、枳、郁、雪羹之药,(和肝、开郁、清痰)十余剂始愈。

王瘦石令郎迟生,年未冠而体甚弱。夜梦中忽如魇如惊,肢摇目,虽多燃灯烛,总然黑暗,醒后纳食如常,月一二发,乃父以为忧而商于孟英。脉之弦细而涩,曰:真阴不足,肝胆火炎所致耳。令服神犀一月,病遂不发。继与西洋参、二地、二冬、三甲、黄连、阿胶、甘草、小麦、红枣,熬膏服之,竟刈其根。逾年完姻,癸丑已生子矣。

古今医案按选

卷二·晕厥

俞东扶曰:眩有实有虚,如壮盛人实痰实火,脉滑大有力者,二陈、芩、栀,不恶心者,用酒制大黄二三钱,或加入,或为末,茶调下;如肥白人痰多气虚,脉软大或细软者,六君加芪、附。又《内经》谓:诸风掉眩,皆属肝木。故因于外风者,二陈加荆、防、钩藤、天麻;因于内风者,即类中之渐,宜虎膝、牡蛎、枸杞、首乌、桑叶、菊花、生地、人参。戴复庵曰:头脑挟风,眩之甚,抬头即屋转,眼常黑花,如见有物飞动,或见物为两,宜大追风散,或秘旨正元散加鹿茸,不效,一味鹿茸,每服五钱,酒煎去渣,入麝少许。盖鹿之阳气钟于头,故以类相从也。此即就风之一端,而有虚实之分也。若在夏月,有冒暑而眩者,又不得概从风治。夫肝为风木之脏,故《内经》以眩专责之肝。若肾水亏少,肝枯木动,复挟相火,上踞高巅,而眩者,近时最多。董载臣云:妇人患此更多,宜逍遥散为主,轻则合四物,重则合六味加黄连,极有效验。(雄按:如果肾水亏少,肝枯木动之眩,惟甘露饮、琼玉膏、集灵膏、固本丸等方为宜,逍遥、四物,如何有效?董氏所云,盖血虚眩耳。)他如晨属阳虚,昏属阴虚,亦辨证之大旨,未可据以为准也。又按:《内经》、仲景所谓厥者,手足逆冷耳,故有寒厥、热厥之辨。今人所谓厥者,乃厥耳,亦兼手足逆冷,而其重在神昏若死也。其证亦有数端,因怒而厥者,亦名肝厥;因瘀而厥者,亦名薄厥;虚厥之极者,即为脱厥;因痰而厥者,多兼气厥。(雄按:痛极而厥者,曰痛厥;阴虚火动者,曰煎厥。)此外更有痧厥、食厥、疟厥、风厥、寒厥、暑厥等证。又《星甫野语》云:湖州汤荣光解元,世精于医,有甲乙二人,凌晨忿争,互抱不释,故未尝斗殴也。甲忽卧地而僵,汤视之,遍体无伤,脉息未绝,胸次尚温,面色青瘦,是虫症也。空腹用力,蛔升而厥,以川椒、使君子等味,煎而急灌,须臾即苏,下蛔升许而愈。

辨证奇闻

卷十二·血晕

甫产后,目昏,恶心欲吐,心中无奈,或神外越,恍若天上行,此气欲脱血也。盖新产血室空,只存微气。心血前已荫始,后复随胎堕。心无血养,惟望气以固之。倘气又虚,心君无护,残血欲回救主,又非正血,不可归经,内庭变乱成血。须大补气血,不宜治血。或疑心为血,更补血,不更乎?不知新血不生,则旧血不散,补血生新,正活血逐旧。然有形血难生,无形气易长。补气以生血,不又易乎。用解汤:荆芥三钱,参、芪、归、炮姜一两。四剂再不。此解血圣方。凡产后能服,断不退容颜。倘贫,量力用参,余依分两。

产下即昏不语,此气血双脱也,本不治。然急用缝衣针刺眉心之穴,得血即语。以独参汤:人参一两,急煎灌之,无不生者。倘贫家之妇,无力卖参,用当归补血汤:黄芪二两,当归一两,煎灌。万不可轻加附子。盖以无经不达,反引药走而不守,不能专注胞胎,不若参、芪、归直救气血之绝,聚而不散。盖血舍空虚,无血养心,致血。舌乃心苗,心既无主,舌安能出声。眉心上通脑,下通舌系连心。刺之,则脑与舌俱通,心中清气上升,瘀自降。再用前方,则气血接续。虽单用前方,亦能生。然刺眉心尤无失,瘀冲心,故昏不语,解瘀血之冲,真扼要争奇。世但知灸眉心,然灸缓刺急,缓难救绝,急易回生。

产后三日,发热恶露不行,败血攻心,狂呼叫,甚欲奔走,拿捉不定,人谓邪热在胃,谁知血虚心无以养乎。产后血尽随胞胎外越,五脏皆无血养,只存心中些微之血以护心。脏腑皆欲取给于心,全赖心包拦截各脏腑气,不许入心,故心安神定。然心包一虚,即不能障心,各脏腑气直入心中,以分心血。心包情极,遂号召勤王,反近狂悖,有无可如何之象,故似热而非实热。宜大补心血,使各脏腑分取以自养,不必求于心,则心安,心包亦安。用\x安心汤\x:干荷叶一片,当归二两,生蒲黄二钱,川芎一两,生地、丹皮五钱。一剂安,血亦下断,不可服两剂。方用芎、归以补血,又用生地、丹皮凉血,似非产后所宜。不知恶血攻心,未免因虚热相犯,补中凉之,则凉不为害。况益荷叶,则七窍相通,能引邪外出于心,转佐蒲黄以分解恶血。

薛案辨疏

卷下·脾肾亏损头眩痰气等症

阁老梁厚斋,气短有痰,小便赤涩,足跟作痛,尺脉浮大,按之则涩,此肾虚而痰饮也。用四物送六味丸,不月而康。仲景先生云气虚有饮,用肾气丸补而逐之,诚开后学之蒙瞶,济无穷之夭枉,肾气丸即六味也。

疏曰:此案脉症其为肾虚也固矣。肾虚而用六味也是矣。而何以兼进四物耶?四物属血剂而非水剂,属肝剂而非肾剂,而用之者,其必有肝血同亏之症耶。曰:然盖脉之浮大,是肾水虚,按之而涩,是肝血虚也。虽只见于尺部而已,为肝肾同亏之症矣。此所以用四物、六味也。至于引仲景先生云气虚有饮,用肾气丸补而逐之者,要知气虚二字,非脾肺之阳气虚,乃肝肾之阴气虚也。若脾肺之阳气虚者,必当用四君、补中之类,而何以用肾气丸耶?盖痰饮属水,肾脏主之,肾水之所以成痰饮者,以肾气不化之故也。故曰肾气虚。今并不曰肾气虚而曰气虚者,以肾为气之本,然必脉症见有肾虚者,宜然耳。

都宪孟有涯,气短痰晕,服辛香之剂,痰盛遗尿,两尺浮大,按之如无。余以为肾家不能纳气归源,香燥致甚耳,用八味丸料三剂而愈。

疏曰:此案与前案相仿,但前无痰晕,此无足跟痛,前曰小便赤涩,此曰遗尿。前脉按之而涩,此曰按之如无,为不同也。然皆属肾虚症。而前用六味以补肾水,此用八味以补肾火,不相同何也?盖小便赤涩,足跟作痛,按之而涩之脉是肾水虚,痰晕遗尿,按之如无之脉,是肾火虚。辨症察脉,纤悉如是。一医云:晕症非一,治法甚多。丹溪曰:无痰不作晕,是火动其痰而上也。刘河间曰:风气甚而头目晕,是肝风动而火上炎也。此二者世之所知也。而不知有气虚而晕,有血虚而晕,有肾虚而晕。盖气虚者,阳气衰乏,则清阳不能上升。经曰:上气不足,头为之苦是也。血虚者,吐衄崩漏,产后脱血则虚火易于上炎,而眼生黑花。经曰:肝虚则目KT KT ,无所见是也。肾虚者,房劳过度,则肾气不归源而逆奔于上。经曰徇蒙招尤,上实下虚,过在足少阴巨阳。又云髓海不足,目为之是也。故知晕一症,不特风火痰为之也。亦不特肾气虚为之也,虚实之间,所当细心分析加察,不可执一误治为要。

孙都宪,形体丰厚,劳神善怒,面带阳色,口渴吐痰,或头目晕,或热从腹起,左三脉洪而有力,右三脉洪而无力。余曰:足三阴亏损,用补中益气加麦冬、五味及加减八味丸而愈。若人少有老态,不耐寒暑,不胜劳役,四时迭病,皆因少时气血方长而劳,心亏损或精血未满,而御女过伤,故其见症。难以悉状,此精气不足,但滋化源。其病自痊,又若饮食劳役,七情失宜,以致诸症。亦当治以前法,设或六淫所侵,而致诸症,亦因真气内虚,而外邪乘袭。尤当固胃气为主,盖胃为五脏之根本,故黄柏、知母不宜轻用,恐复伤胃气也。大凡杂症属内,因形气病气俱不足,当补不当泻,伤寒虽属外因,亦宜分其表里虚实,治当审之。

疏曰:此案大概观之,鲜不为有余之痰火也。即以左右三脉,亦鲜不以右之无力为虚,左之有力为实也。而不知脉之无力固为虚脉之有力,尤非实也,而无力之虚易见,而有力之虚难知。而况加之以洪,人孰知之?此先生独得之玄机,故补中益气因右手之无力而设,加减八味因左手之有力而设也。然未免有疑焉者。左手脉洪而有力,乃属水虚,六味丸是其的方,何以用肉桂之补火乎?要知肉桂与附子同用,则为补火之品,若单用肉桂乃引火,而非补火也。今观其症,皆水虚火越之象,非引火,何以治之?至余曰以后详论,乃立斋先生生平肺腑之学,和盘托出,谆谆苦语,千古不磨之法也。

昌平守王天成,头晕恶寒,形体倦怠,得食稍愈,劳而益甚,寸关脉浮大,此脾肺虚弱。用补中益气加蔓荆子而愈。后因劳役,发热恶寒,谵言不寐,得食稍安,用补中益气而痊。

疏曰:此案一则曰得食稍愈,二则曰得食稍安,已知其中气空虚矣。夫岂无胃中火盛者?得食压住,则火炎之势暂止而稍愈稍安者乎,然胃火盛者,必有面红不倦,口渴秽气等症。右寸关或洪劲,或洪数等脉可验也。今云形体倦怠,劳则益甚,又云后因劳役则其为中气虚弱也无疑矣。夫中气者,非脾胃之气也,非肺经之气也,所谓膻中之气,在脾肺之门耳。大概多言用力者则伤之,食少事烦者能伤之,忍饥行路者能伤之,过食劳顿者能伤之,所伤者,膻中之气耳。非必主于脾肺也。若伤肺者,当必有咳嗽喘急之症,若伤脾者,当必有不食泄泻之患,而此二者无之,岂非伤膻中之气,而在脾肺之间者乎?虽然膻中之气即脾肺之气也,即胃中生发之气也。不得以无脾肺及胃之症,而谓非脾肺之元气虚弱也。试思头晕恶心,及发热恶寒,谵语不寐等症。与脾肺之气何干?与胃中生发之气何干?乃直以补中益气之升补胃中生发之气之剂以治之者。诚有见于倦怠劳役,得食稍愈稍安之为脾肺虚弱,即胃中生发之气虚弱,故用之也。既以得其虚弱之本矣。更何以问其头晕,恶寒及发热,恶寒谵语不寐等症耶?所谓不知其虚,安问其余是也。至于浮大之脉,原属气虚。但见于右寸关者是也。今曰寸关,非统言两寸关欤?若然则气血两虚,何以只补其气耶?盖气血两虚而至于形体倦怠,得食稍愈,劳则愈甚。而且后因劳役复发,得食稍安之症。宁非气虚重于血虚哉?而安得不以补气为急哉。

大尹祝支山,因怒头晕,拗内筋挛,时或寒热,日晡热甚。此肝火筋挛,气虚头晕,用八珍加柴胡、山栀、牡丹皮二十余剂而愈。

疏曰:此案种种现症,皆属肝火,如因怒肝火动也。拗内是肝经所属,筋是肝经所主。肝火动拗内之筋为之挛也。寒热是肝经现症,晡热是肝经血分,肝火动,则寒热晡热之甚也。以是而论,则头晕亦肝火所为。《内经》原谓:诸风掉,皆属于肝。而何以知其为气虚头晕耶?其或有气虚夹杂于其内,抑或有气虚之脉现于其间耶。至于加减用药之法,可谓触处皆通矣。八珍气血两补之方也。而肝火未清散,故以加味清之散之。每见世人两补气血者,未尝敢加清散之品,以其杂而不纯也。以其补宜近于温也。以其碍于补药之力也。不知虚中有实者,自当攻补兼施,而况虚中有火,能不于补中兼清散乎?或曰虚中之火,虚火也。虚火宜补之,补虚而火自退,何必更加清火之品?曰虚中固多虚火,亦未尝无实火,如因怒而动肝经之实火也。非清散不退,故虽气血两虚,当用八珍者,亦必加清火散火之品也。所加之品,曾见用于逍遥散以治此症,则嫌其太轻而少补气者,又曾见加于归脾汤以治此症,则嫌其太重。而少补血者,故以加于八珍则补气补血,适持其平也。余于是而知加减之法,无往而不可尔。倘有脾肺气虚而兼有肝经实火者,补中益气可加也。倘有肝肾阴虚而兼有肝火暴发法者,六味丸可加也。推之而诸病兼肝火者,诸方无不可加也。

上舍顾桐石,会饮于周上舍第。问余曰:向孟有涯、陈东谷俱为无嗣,纳宠已而得疾,皆头晕吐痰,并用苏合香丸,惟有涯得生,何也?余曰:二症因肾虚不能纳气而为头晕,不能制水,而为痰涎。东谷专主攻痰行气,有涯专主益火补气故耳。后余应杭人之请,桐石房劳过度,亦患前症,或用清气化痰愈甚,顾曰我,病是肾虚不能纳气归源,治者不悟而殁。惜哉!

疏曰:此案云俱无嗣,纳宠已而得疾,其为肾虚也为多矣。苏合丸能开豁痰气,治中风中气之闭症。原非治头晕吐痰之剂,而况肾虚者乎?加之以专主攻痰行气,为东谷者焉得不死耶?至所云肾虚者,似宜补水为主,而兹云益火补气者,盖不能纳气即火不归源也。不能制水,即此不归源纳气之火泛其水也。故益火补气之说,即此纳气归源之法,而纳气归源之法,仍不离乎补肾壮水之剂也。盖益火即在壮水之中,补气即在补肾之内也。

一男子,素厚味,胸满痰盛。余曰:膏粱之人,内多积热。与法制清气化痰丸而愈。彼为有验,修合馈送,脾胃虚者,无不受害。

疏曰:此案以素厚味而知其膏粱积热,故用此药见效。若脾胃虚者,何以堪之?嗟乎!素厚味者几人乎!而可以修合馈送耶?一医云验方治病,不可尽信,用于外科庶或宜之,然亦有虚火实火之分,在阴在阳之别,宜攻宜补,或表或里,又有气血之衰旺,时令之寒暄,运气胜复,何可概以一方治之耶?况大方证治,变化无穷,微妙莫测者乎?王节斋清气化痰丸,用于膏粱禀壮之人,酒客顽痰之症,原为神品,但不可概施耳。

先兄,体貌丰伟,唾痰甚多,脉洪有力,殊不耐劳。遇风头晕欲仆,口舌破裂,或至赤烂,误食姜蒜少许,口疮益甚,服八味丸及补中益气附子钱许即愈。停药月余,诸症仍作,此命门虚火不归源也。

疏曰:此案用八味是矣。何以复进补中益气乎?且症皆有上炎之势,能不更助其上炎乎?岂以吐痰不耐劳,遇风头晕等症,属中气虚弱,故必兼用之乎?余细观之而知其法矣。先用八味,其口舌破裂赤烂,口疮等症已愈。而吐痰不耐劳,遇风头晕等症,不与之同愈。故改补中以升补其元气,然犹恐命门无根,不任升提,故仍用附子以镇之也。噫!医至于此神矣!化矣!试思症,现口舌破裂,或至赤烂,误食姜蒜少许,口疮益甚,而脉又现洪有力者,敢用八味丸大温大热之剂乎?试思症,现体貌丰伟,吐痰甚多,遇风头晕,而又以火势上炎,脉又现洪有力者,其敢用补中益气加附子,大升大补、大温热之剂乎?虽前言往行载于典籍者不乏其法,而敢用之者,代不过数人而已。至于今日医道中绝闻之者未有不讶然失笑也。

儒者王録之,素痰甚,导吐之后,大便燥结,头眼花,尺脉浮大,按之则涩,此肾气虚而兼血亏也。用四物汤送六味丸四剂,诸症渐退,仍用前法月余,喜其慎疾而康。

疏曰:导吐之法,须合宜而用,不可妄投也。如垢结肠胃,津液枯涸,阻塞隧道,脉反不出,导之则生;若神怯气弱,形体难支,尺寸空虚,虽有阻滞,导之则死。如暴食满胃,难出贲门,路狭难攻,不能达下,吐之则生;若久病致伤胃气,运补犹不足,虽有暴食,吐之则死。故导吐之宜与不宜,死生反掌,立斋常言不可导。仲景所云不可吐者良有以也。盖误吐则伤胃气,误导则伤肾阴,此案既云导吐而变症,法当补阴兼补气,而何以只用补阴耶?曰以症而论,则大便燥结、头眼花者,阴虚也;以脉而论,则尺脉浮大,按之则涩者,阴虚也。故只补阴而已。然尺脉属阴,何以更云兼血虚耶?曰尺脉浮大是阴虚,按之则涩是血虚,盖涩脉原属血虚。若云尺脉浮大,按之无力或按微细,则纯乎阴虚,而不必兼四物汤矣。

佥宪高如斋,素唾痰,服下痰药,痰祛甚多,大便秘结,小便频数,头眼花,尺脉浮大,按之如无。余谓肾家不能纳气归源,前药复耗金水而甚,用加减八味丸料,煎服而愈。

疏曰:此案与前案大略相同,而细微实异。前案云导吐之后,大便燥结,用六味丸。此案云下痰甚多,大便秘结,用加减八味丸。前案云尺脉浮大,按之则涩,用六味丸。此案云尺脉浮大,按之如无,用加减八味丸。盖按之则涩,为阴虚,不可热药,按之如无,为阳虚,方可用热药也。然秘结较之燥结,其结更甚,且有小便频数,而用桂似所不宜,不知尺脉按之如无,则其大便秘结,小便频数,岂实火之所为哉?此膀胱不能气化之故也。夫气化则能出焉,虽指小便言,而大便之虚而不出者,独不关于气化者乎?

儒者杨文魁,素吐痰,诸药不应,服牛黄清心丸,吐痰甚多,或头,或热从胁起,左脉洪大有力,右脉浮大无力。余曰此三阴亏损,火不归源。用补中益气加麦冬、五味及加减八味丸,滋其化源而愈。

疏曰:昔人谓热从足底起,为肾经火,当用七味八味引之益之。若从腹起为脾经火,从胁起为肝火,当另作处治也。不知肝脾肾同为三阴,热起处,皆属阴火。脱根上炎而七味八味皆可主也。然余谓阴火既上炎,似不可用升提之品,今乃先用补中益气,虽有麦冬、五味以制之要,亦右脉浮大无力,为可用耳。余又谓左脉洪大有力,似不可用温热之品,今乃继用加减八味,虽有丹皮、泽泻以清之,要亦右脉浮大无力为可用耳。盖右脉浮大无力,统三部而言也。在于寸关则脾肺之气已虚矣,故可用升提;在于尺中则命门之火已衰矣,故可用温热。夫先天之火,后天之气,既已虚矣。则左脉之洪大有力,岂实火而然乎?正阴虚之故耳。

秋官张碧虚,面赤作渴,痰盛头晕,此肾虚水泛为痰,用六味地黄丸而愈。

疏曰:面赤作渴,痰盛头晕者,阳明火盛亦有之。然脉必洪实,若肾虚者,脉必洪空或枯劲也。余尝谓水泛为痰之说,有水泛水沸二种。盖水泛者,肾中之火虚,水无所附而泛于上耳,其痰多清淡如涎,滚滚不竭者是也。法当用八味丸以补之。水沸者,肾中之水,虚火炽于下而沸于上耳。其痰多稠浊如沫,口口相逐者是也。法当用六味丸以摄之。总之皆属肾虚,但分有火无火为要。不可不详察也。

仪制贺朝卿,吞酸胸满,痰甚作渴,饮食少思。用清气化痰丸药,前症益甚,两膝渐肿。寒热往来,余谓脾胃虚,湿热下注,用补中益气倍参、术,加茯苓、半夏、炮姜而愈。

疏曰:大概吞酸,原属湿热蕴积于胃经,法当清散。胸满痰盛,原属痰饮壅塞于胃经,法当清化。然作渴而饮食少思,则胃气已虚矣。况服清气化痰等药,而前症益甚,更足验其胃气虚也。胃气虚则虽有湿热痰饮,即不敢清散化气,而况两膝渐肿,寒热往来,下陷之症叠出。安得不升提温补乎?此时若疑湿热不可升提,痰饮不可温补,则下陷之元气何由而轩举耶!元气既不能轩举,则湿热亦不能清散,痰饮亦不能清化,同归于毙,势所必然。而不知清升则浊自降,古人决不欺余也。虽然有湿热痰饮,而脾胃之气不虚不陷者,升提温补原不必用,且作渴未必非湿热痰饮在肠胃,而作渴食少,未必非湿热痰饮在脾胃。而食少总以色脉形气详辨之,则无所误。即此案亦因用清气化痰等药,而前症益甚,且有增变,故知其脾胃虚也无疑。

侍御谭希曾,喘咳吐痰,或手足时冷,此中气虚寒,用补中益气汤加炮姜而愈。

疏曰:此案以喘咳吐痰而得,手足时冷,此中气虚寒确矣。然命门火衰者亦如之,虚火上泛者亦如之。是当用温补之剂,非温升所宜,况喘咳原当忌用温升,用之不当为祸。岂浅鲜哉?未知从何处定见,以为中气虚寒,而敢用温升之品耶?是必于人情倦怠,饮食不甘,面色惨白,与夫脉之虚缓,或右手寸关独空洪,以定其见乎。若曰脾主四肢,是其一端也。未可定耳。

职纺卢抑斋,饮食素少,或痰壅气喘,头摇目札,扬手掷足,难以候脉。视其面色黄中见青,此肝木乘脾土,如小儿慢惊之症,先用六君加柴胡、升麻而安,以补中益气加半夏而痊。

疏曰:此案责其痰火者有之,责其为风火者有之,果尔面色当红。今云黄中见青,其为木乘土也。无疑独是用药之先后有差者,只黄芪、当归耳。何所取乎?要知先以痰气正盛之时,其归、芪之性滋滞,故未可骤进,安后则恐六君过燥,易以补中益气,虽仍加半夏有归、芪,则不至于燥矣。况补气之后,自当兼和血也。

考功杨朴庵,呕吐痰涎,胸腹膨胀,饮食少思,左关脉弦长,按之无力;右关脉弦长,按之微弱。此木克土也。用六君子加柴胡、山栀、木香而愈。

疏曰:此案似当用六君加升、柴,今仅加柴胡而不加升麻者,以呕吐不宜过升,加山栀者,所以止呕吐;加木香者,所以运膨胀耳。此脾虚中有肝火抑郁者也。

一儒者,体肥善饮,仲秋痰喘,用二陈、芩、连益甚,加桑皮、杏仁,盗汗气促,加贝母、枳壳,不时发热。余以为脾肺虚寒,用八味丸以补土母,补中益气以补脾脏而愈。

疏曰:此案以痰喘盗汗气促,不时发热诸症论之,皆属肾虚火不归源,当用七味引火归源。今用八味、补中者,岂因服寒凉后,变现而然乎?果尔,亦只温补脾胃而已当矣。何必用八味丸耶?其必现真火衰之色脉也。要知痰喘之时,即未服二陈等。以前原属肾经虚火不归源,又因寒凉,复伤中气并此虚炎之火,亦致扑灭矣。故先用八味丸以治其源,继用补中益气汤以治其伤也。

二尹陈子忠,饮食少思,吐痰口干,常服二陈、枳实、黄连之类,脾胃受伤,乃问于余。余述东垣先生曰脾胃之症,实则枳实、黄连泻之,虚则白术陈、皮补之,遂以二味等分为丸,由是多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

疏曰:脾胃之气多虚而少实,实则何病之有?惟虚也。故凡病之生,未有非食少不食者焉!即伤食停食其中,有物之病,亦因脾胃气虚而不能运,不得已,而暂用消导。当即继之以调补,且有不可消导?只调补而气自能运,则伤者停者自去,或未能自去,亦当于调补之中,少加消导,此洁古老人制枳术丸,以白术为君,枳实为佐者,即此意也。此案云饮食少思,是脾胃之气虚也。绝非伤食停食之症,补之犹恐不能复元,况敢用寒凉消导乎?即其吐痰也,因气虚而津液凝结也。口干也,因气虚而津液不生也。补其气,气足则津液自生,而不凝结矣。此是纯虚症,故不可用枳术丸,而用白术、陈皮纯补之品以治之。或疑陈皮非补剂,不知脾胃之气喜运,故以白术大补之,而以陈皮从而运之,适合脾胃之性,惟其运也。故由是多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不观夫六君、补中、养荣等方,陈皮无不与焉。

徽州江商,常服二陈、枳实、黄连、青皮、厚朴,胸腹快利,后患腹胀,请治。脉已脱。余曰至暮必殁。已而果然。《内经》千言万语,只在人有胃气则生。又曰四时皆以胃气为本,凡脉促代,屋漏之类,或暴脱。余尝急用参、附等多有得生者。

疏曰:凡寒凉克伐之品,如二陈、枳实、芩、连、青皮、厚朴等。初服者不论虚实,无不快利,故病者喜服而医者喜用。不知未久,其病复剧,胃气已败。纵欲进补,末如之何矣?先生虽常云凡脉或暴脱者,急用参、附等药,多有得生者,而此案则常服寒凉克伐,其胃气所伤久矣,非暴也。故知用之亦无益,故不用也。

一武职,形体丰伟,冬不围炉,不喜热饮食,行则喘促。自谓气实老痰,服碑记丸攻伐之,诊其脉洪数,重按全无。余曰:命门火衰,脾肺虚寒。与八味丸一服,痰喘稍止。数服全愈。遂要亲火喜热饮食,盖碑记丸出处西域,外方人所制者。经云西域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荐,华色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于内,其治宜毒药。由此观之,恐不可概用也。

疏曰:凡病上盛者,下必虚;下盛者,上不足。真为妙论。此盖言先后天本源之虚也。如下见脱滑等症,皆从上之脾肺虚。故只补上之脾肺,而下症自愈。上见喘促诸症,皆从下之水火虚,故只补下之水火,而上症自愈也。余谓先天之本元,皆在于肾。如水泛为痰,病属下虚,是宜补肾;而失运之痰,病属上虚,虽当补脾肺,然未始不当继以补肾也。总之先天祖气,人所当重,惟是先天祖气之病,每多上下颠倒,真假难辨耳。由是而论,则外盛者,内必虚;内虚者,当补其脾肺,更当补其肝肾。补肝肾者,当补其火。何也?夫脾虚者,不能现外盛之症,惟肾虚者,多变幻莫测耳。水虚者,亦多不能现外盛之候,惟火虚者,更多变幻莫测耳。此案外盛而兼内盛,大都火虚者为多,况脉之洪数,重按全无,岂非火虚之明验乎?故只用八味丸而愈。但余尝疑虚火离根,下寒上热之症,则外现假热,而有假热之脉,兹以命门火衰。且又曰脾肺虚寒,则内外皆冰矣,上下皆冰矣。何得复有假热外现而复有假热之脉乎?所谓寒极反见热,化水极而反见化火者乎。

回春录

内科·眩晕

湖墅,张春桥,素禀不坚,头脑鸣,频服温补药,甚觉畏冷。人皆谓其体偏于寒也。

辛丑春,始请孟英诊之,脉甚数。曰:阴亏也。温补非宜。改服滋水培元之剂,颇为有效。夏间,或劝以灸火,云:“可以除百病”。盖未知灼艾之可以除百病者,谓可除寒湿凝滞、阳气不能宣通之证,非谓内伤外感一切之病皆可以灸除之也。故仲景有“微数之脉,慎不可灸”之训,正以艾火大能伤阴也。

灸后数日,即寒少热多,宛如虐疾,医者以为“脾寒”病,投以温散,日以滋甚。春桥知药治未符,坚不肯服,乃父与之询其故,漫曰:要儿服药,须延王先生诊治。与之遂邀孟英治之,切其脉,滑数倍加,曰:阴虚之体,内热自生,灸之以艾,火气内攻。当时溽暑,天热外烁,三者交加,阴何以堪?再投温散,如火益热,当从“瘅疟”治。专以甘寒熄热,则阴津不致枯涸,而寒热可不攻自去。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竟不用一分表散药而治愈。

一老广文,俸满来省验看,患晕。医谓“上虚”,进以参、芪等药,因而不食不便,烦躁气逆。孟英诊曰:“下虚”之证,误补其上,气分实而不降,先当治药,然后疗病。与:(山)栀 (豆)豉 (黄)芩 桔(梗) 枳(实) 橘(红) (紫)菀 贝(母),一剂粥进便行,嗣用滋阴熄风法而愈,

王雪山令媳,患心悸晕。广服补剂,初若甚效,继乃日剧,时时汗出,肢冷息微,气逆欲脱,灌以参汤,稍有把握。延逾半载,大弗不资。庄之阶舍人,令延孟英诊视,脉沉弦且滑,舌绛而有黄腻之苔,口苦溲热,汛事仍行。病属痰热轇轕,误补则气机壅塞,与大剂清热涤痰药,吞当归龙荟丸,服之渐以向安。仲夏即受孕,次年二月诞一子,惜其娠后停药,去痰未尽,娩后复患悸晕不眠,气短不饥,或作产后血虚治不效,仍请孟英视之。脉极滑数,曰:病根未刈也。与蠲痰清气法,果应。

比丘尼心能,体厚蹒跚。偶患悸,医以为虚。久服温补,渐至发肿不饥。仲夏,延孟英视之,脉甚弦滑,舌色光绛。主清痰热,尽撤补药,彼不之信,仍服八味等方。至季夏再屈孟英诊之,脉数七至,眠食尽废,不可救药矣,果及秋而荼毗。(和尚死叫荼毗)。

曾稼梅令嫒,患晕,脘痛,筋掣,吐酸,渴饮,不饥,咽中如有炙脔,朱某与温胃药,病日剧。孟英诊脉,弦滑,投:(竹)茹 贝(母) (吴茱)萸 (黄)连 旋(复) 赭(石) 栀(子) 楝(实) 枳(实) 郁(金) 雪羹之药,十余剂始愈。

胡秋谷令嫒,年甫笄(女子十五岁为笄),往岁患晕,孟英切其脉滑,作痰治,服一、二剂,未愈。更医谓“虚”,进以补药,颇效,渠信为然。今冬复病,径服补药,半年后,眠食皆废,闻声惊惕,寒颤自汗,肢冷如冰。以为久虚欲脱,乞援于孟英。脉极细数,目赤便秘,胸下痞塞如柈,力辨其非虚证。盖痰饮为患,乍补每若相安,惟具只眼者,始不为病所欺也。投以:旋(复) 赭(石) (竹)茹 贝(母) 蛤壳 花粉 桑(叶) 栀(子) 栝(蒌) 薤(白) (黄)连 枳(实)等药,数服即安,而晕不能止,乃去赭(石)、薤(白)、(栝)蒌、枳(实),加元参、菊花、“二至”、“三甲”之类,服匝月,始能起榻。

李甫华令正,患头震。孟英脉之,弦滑,乃肝经郁怒火升也。投:当归龙荟丸而瘥。然不能惩忿,其病屡发之后,更兼溺闭,腹胀,喘汗欲绝。亟邀孟英视之,脉甚弦涩。口苦苔黄,舌色紫黯,汛虽不愆,内有瘀滞也。以:雪羹加金铃 旋复 栀子 滑石 桃仁 茺蔚 车前子 木通,仍吞龙荟丸,外以田蠃、大蒜、车前草,捣贴脐下,服后果先下黑血。溲即随通。继而更衣,粪色亦黑,遂愈。

二、妇产科·产后血晕

产后诸证,首必通瘀,然有不可以常理测者。表弟周鹤庭室,新产汗,目不能开,心若悬旌,毫无恶露。乃父何君新之,按其脉有虚弦豁大之形,亟拉孟英图之。与以:“三甲”石英 丹参 琥珀 甘草 小麦 绿豆衣等药,覆杯即安,数服而愈。

或诘其何以知非瘀血为患?曰:此阴虚之体,既产而营液大脱,风阳上冒。虽无恶露,胸腹皆舒,岂可误作瘀冲,而妄投破血之药耶?

中医古籍眩晕医案集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