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 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20-11-28 05:12:39

名词解释

绪论

1. 药物:用于疾病治疗、预防、诊断或有目的的调节生理机能的物质。

2. 兽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畜禽的动物疾病,有目的的调节生理机能的物质。

3. 毒物:对动物身体机能产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4. 兽医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动物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5.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原理。

6.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中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7. 药物作用: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应,表现为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改变

8. 兴奋药:机体在药物作用下,使机体器官、组织的生理、生化功能增强称为兴奋,引起兴奋的药叫兴奋药。

9. 抑制:使生理、生化功能减弱则称为抑制及抑制药。

10. 局部作用:药物在吸收入血液以前在用药局部产生的作用

11. 吸收作用:药物经吸收进入全身循环后分布到作用部位产生的作用

12. 直接作用(原发作用):药物吸收后直接到达某一器官喊声的作用。

13. 间接作用(继发作用):通过直接作用的结果产生的继发性作用。

14. 治疗作用:临床使用药物防治疾病时产生对防治疾病产生有利的作用。

15. 不良反应:临床使用药物是产生其他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动物产生有害的作用统称不良反应

16. 对因治疗:药物的作用在于消除疾病的原发性治病因子

17. 对症治疗:药物的作用在于改善疾病的症状

18. 副作用:指药物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治疗无关的作用或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

19. 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实质上是免疫反应

20. 继发性反应:是指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

21. 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到阈值以下时的残存药力效应

22. 二重感染:如成年食草动物胃肠道有许多微生物寄生,正常情况下菌群之间维持平衡的共生状态,如果长期应用四环素类光谱抗生素是,对药物敏感的菌株收到抑制,菌群间相对平衡受到破坏,以致一些不敏感的细菌或抗药的真菌如细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大量繁殖,可引起中毒性肠炎或全身感染。这种继发性感染特称为“二重感染”

23. 抗菌后效应:抗生素后白细胞促进效应,可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使抗生素的给药间隔时间延长。

24. 药物构效关系:因为药理作用的特异性取决于特定的化学结构,这就是药物的构效关系。

25. 拟似药: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一般能与同一受体或酶结合,长生相似的作用

26. 拮抗药: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一般能与同一受体或酶结合,长生相反的作用

27. 量效关系:在一定范围内,药物的效应与靶部位的浓度与正相关,而后决定于用药剂量或血中药物浓度,定量的分析与阐明两者间的变化规律称为量效关系。

28. 无效量:药物剂量过小,不产生任何效应

29. 最小有效量(域剂量):能引起药物效应的最小剂量

30. 半数有销量ED50:随着剂量增加,效应也逐渐增强,其中对50%个体有效的剂量

31. 极量:出现最大效应的剂量

32. 最小中毒量:出现中毒的最低剂量

33. 致死量:引起死亡的量

34. 半数致死量LD 50: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量

35. 常用量、治疗量:药物在临床的常用量或治疗量应比最小有效量大,比极量小

36. 受体:对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能力并可选择性结合生物大分子

37. 配体:对受体具有选择性结合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质

38. 拮抗剂:是与受体有亲和力但不具有内在活性,而能阻断激动剂兴奋受体的药物

39. 激动剂:既有亲和力也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40. 被动转运:是指药物通过生物膜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的过程

41. 主动转运:是一种载体介导的逆浓度或逆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

42. 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的循环的过程

43. 首过效应(首过消除):内服药物从胃肠道经门静脉入肝,在肝药酶、胃肠道上皮酶联合作用下进行首次代谢,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现象

44. 分布;是指药物从全身循环转运到各器官、组织的过程。

45. 代谢(生物转化):药物在体内经化学变化生成代谢产物的过程,通常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第二步为结合反应

46. 生物毒性作用:少数药物经第一步转化后,能生成有高度反应性的中间体,使毒性增强,甚至产生“三致”和细胞坏死等作用

47. 肝脏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系(药酶):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是在各种酶的催化作用下完成的,参与生化转化的酶主要是肝脏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系,简称药酶。包括催化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反应的酶系

48. 酶的诱导:有些药物能兴奋肝微粒体酶系,促药酶合成增加或火星增强,使本身或另一种药物的代谢速度加快,作用减弱称为酶的诱导。

49. 酶的抑制:某些药物可使药酶的合成减少或酶的活性降低称为酶的抑制

50. 排泄:是指药物的代谢产物或原型经过各种途径从体内排出的过程

51. 肝肠循环:从胆汁排泄进入小肠的药物中,某些具有脂溶性药物(如四环素)可被直接重吸收,另一些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物则可被肠道微生物的β葡萄糖苷酸酶所水解并释放出原形药物然后被重吸收(意义:延缓药物的消除,延长半衰期)

52. 血药浓度:一般指血浆中的药物浓度。

53. 药时曲线:在药动学研究中,给药后不同时间采集血样,测定其药物浓度,常以时间为横坐标,以血药浓度为纵坐标绘出曲线称为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简称药时曲线。

54. 半衰期:指体内药物浓度或药量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又称血浆半衰期/药物半衰期

55. 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以一定剂型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全身循环的速率和程度

56. 配伍禁忌:两种以上药物混合使用可能发生体外的相互作用,出现药物中和、水解、破坏失效等理化反应,这时可能发生浑浊,沉淀产生气体及变色等外观异常的现象。

抗微生物药理

57. 化学治疗药:凡是对侵袭性病原体有选择性抑制或杀灭作用,而对机体(宿主)没有或仅有轻度毒性作用的化学物质,简称化疗药。

58. 化学治疗:用化学治疗药杀灭或抑制机体内的病原体以消除或减轻由病原体所致疾病的治疗简称化疗

59. 抗菌谱: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即对药物敏感的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种类的多少,抗菌谱是临床选择用药的基础

60. 广谱抗菌药:指抗微生物作用广泛,能抑制或杀灭多种不同种类微生物的药物

61. 窄谱抗菌药:指仅作用于某个菌种或某属细菌的药物。(青霉素,多黏霉素,链霉素,黄霉素)

62. 抗菌活性: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63. 最小抑菌浓度MZC: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药物的最低浓度

64. 最小杀菌浓度MBC:能够杀灭(使活菌总量减少99%99.5%以上)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65. 抗菌后效应PAE:是指细菌与抗菌药短暂接触后,将药物完全除去,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66. 获得耐药性(耐药性):即一般所指耐药性,是病原菌在多次接触化疗药后,产生结构,生理及生化的改变,而形成具有抗药性的变异菌株。它们对药物的敏感性逐渐降低甚至消失,致使化疗药对耐药菌株的疗效逐渐降低或无效

67. 交叉耐药性:某种病原菌对一种药物产生耐药性后,往往对同类的药物也产生耐药性

68. 抗生素:细菌,真菌或放线菌等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能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

69. 抗菌效价:抗微生物类药物的作用强度。评价抗生素效能的指标,重量或国际单位(IU

十三~十五章

70. 消毒药:是指能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

71. 防腐药:是指能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要唔

72. 抗寄生虫药:是用于驱除或杀灭体内外寄生虫的药物。

73. 作用峰期:是指对药物最敏感的球虫生活史阶段或药物主要作用于球虫发育的某生活周期,即为作用峰期。

74. 解毒药:凡是能消除动物体内毒性的药物均为解毒药。

75. 非特异性解毒药:又称一般解毒药,指用以阻止毒物继续被吸收和促进其排出的药物。仅作解毒药的辅助治疗。

76. 特异性解毒药:特异性的对抗或阻断毒物或药物的效应,而其本身不具有与毒物相反的效应。

药理 名词解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