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品牌之战

发布时间:2019-08-06 08:34:02

NGO品牌之战
作者:
来源:《国际公关》2011年第06

        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非政府组织(NGO)的作用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媒体报道其公益项目的热情也逐渐高涨。这既得益于全社会公益氛围的提升,也归功于NGO对自身传播管理的重视

        NGO是英文“Non—GovernmentOrganization”的缩写,一般译为非政府组织,即那些既非政府部门,又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主要从事社会服务工作的协会、社团、慈善基金会等民间机构。它们把自己定位在第三部门,以区别于另外两个部门——政府和企业。

        中国NGO组织通常有两种诞生路径,其一是伴随政府职能转型、事业单位改革等,由政府部门主动组建甚至运作,挂靠在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的社会组织,用于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分流人员等目的,这是自上而下NGO;其二是由公民基于社会需求发起,相对独立运作的NGO,是自下而上NGO,又称草根NGO

        大多数中国人对NGO的认识,始于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它们踊跃奔赴灾区,积极实施救助,为社会各界所关注。近10年来,NGO成长的步伐也开始加快,每年以约10%的速度递增。从1998年到2009年,我国NGO数量增长了近100倍。截至2009年底,全国依法登记的NGO组织约43.1万个,其中社会团体23.87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9.04万个,基金会1843个。此外,在各级民政部门备案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4万多个,城市社区组织有20万多个。目前,中国的NGO在扶贫、环保、维权、教育、助残等众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中国NGO的发展,以及大环境的变化,媒体对各类NGO也加强了关注,报道其公益项目的热情也逐渐高涨。这既得益于社会整体慈善氛围的提升,也归功于NGO对自身传播管理的重视。

        不过,NGO的问题同样存在。很多有作为的NGO组织,公众对其并无认知,甚至有的NGO因为没有名气,而导致资金来源缺乏。事实上,NGO对自身的宣传与推广是必须认真对待的,因为这不仅是名气问题,还关系到自身的生存。因此,学会如何塑造品牌,提升公信力,增加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他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NGO品牌之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