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集团的战略演变

发布时间:

海尔集团的战略演变

1名牌战略阶段
对于海尔来说,第一个战略阶段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在一个战略发展阶段取得成功,才能为以后的发展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将会决定整个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决定企业的成败。
历史证明海尔把名牌战略作为企业的第一个发展战略是完全正确的,海尔在当时虽然还是一个基础条件差,规模很小的企业,但是正是它的这样一个发展战略,使得海尔在最开始就注重品牌的打造、注重产品质量的建设、注重创新精神、注重时间和效率。这也为这个企业奠定了牢固的发展根基,这也是海尔能够长期稳健发展的根本所在。
海尔最初的名牌战略核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优越的质量,另一方面是卓越的服务。海尔在第一个阶段只做冰箱,且在最开始做出来冰箱的质量存在着很多问题,海尔在发现这个问题后马上采取措施,并在1985引发了海尔历史上最为出名的事件之一:“砸冰箱”事件,“砸冰箱”事件成为海尔历史上强化质量观念的警钟,也使得海尔在以后的生产中真正的把产品质量提升到了战略的高度。
在“砸冰箱”事件以后,海尔由于产品质量得到了保证,使得海尔冰箱在北京、天津、沈阳三大城市一炮打响,市场出现抢购现象。在这之后,经过海尔的不懈努力使得海尔在国内创立了海尔的名牌形象.总结出了一套可移植的管理模式。海尔改变了员工的质量观念,在员工中牢牢树立了"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的观念,引入了国际上先进的质量管理标准,在国内同业中率先通过了多项国际

认证。海尔以"真诚到永远"的服务,树立了整体企业形象,为海尔以后的战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多元化战略阶段
在海尔第一个发展战略取得成功之后,为了能够使得企业能够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海尔决定打破仅局限于冰箱行业的现状,提出了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多元化的发展战略使得海尔一下子从冰箱行业这个小鱼缸一下子跃入了家电行业这个大海之中,使得海尔真正有机会最终取得空前的成就。
1992年开始,海尔从一种产品开始向多种产品扩张,全面实施多元化战略。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手段,迅速由单一的冰箱产品进入冷柜、空调、洗衣机等白色家电领域;1997年,以生产数字彩电为标志,海尔又从白色家电领域进入黑色家电领域;1998年,海尔又涉足国外称之为米色家电领域的电脑行业。在进行扩张时,海尔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资本运营.坚持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即以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海尔特色的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盘活被兼并企业的资源,既保证了资本运营的成功率.又实现了低成本扩张。达到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海尔的规模做大,把企业做强的目的。海尔主业仍然是家电行业,销售额约占海尔总销售额的4070%
海尔的多元化战略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一个战略,多元化战略是依靠品牌化战略取得的成功进行的像不同领域进行的一种品牌扩张,要是没有品牌化战略的成功和支持,多元化战略也不可能得以成功实现。同时,海尔的多元化战略也为后面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打下了基础,因为没有多元化战略的成功,海尔就不可能拥有能够进入国际化的实力,所以多元化战略也为国际化战略奠定下了基础。

3国际化战略阶段


在海尔进行国际化发展战略时,海尔已经成为了我国有名的大企业,成为了我国家电业的航母。但是,海尔并没有就此止步,它把目光描写了市场更为广阔的全世界范围。
不难看出,海尔在做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时候,就是要海尔的各项工作都能达到国际标准,主要是三方面:一是质量;二是财务;三是营销。质量要达到国际标准;财务的运行指标、运行规则应该和西方财务制度一致起来;营销观念、营销网络应达到国际标准。“海尔”已不再是青岛的海尔,中国的海尔也将成为整个国际化海尔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有美国海尔、欧洲海尔、东南亚海尔等等。国际化的海尔是三位一体的海尔,即设计中心、营销中心、制造中心三位一体,最终成为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具备在当地融资的本土化海尔。真是海尔对自己进行的国际化才使得海尔真正能够融入世界,能够真正打入和扎根在世界各地。
4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

4.1为什么要采取全球化品牌战略
对于海尔为什么要采取全球化品牌战略的问题也是比较受到关注的,因为在海尔之前,TCL在全球化品牌战略上遭受到的失败使得大家对于海尔的全球化品牌战略表示担忧。但是我们来听一下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的说法。张瑞敏认为:
全球化品牌战略主要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逼迫。加入WTO之后,如果从

市场的角度来讲,现在你不可能在全世界找到一块不是国际市场的市场,都是国际市场。中国市场现在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已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孟加拉是全球49个最贫穷国家之一,但是,国际名牌全在他们那儿有竞争。所以,这是不能退缩而且必须迎上去解决的一个问题。而且在全球化运作的能力方面,那些国际化名牌对手,有着我们所不具备的全球市场网络和全球化竞争的素质。我们不难看出,海尔集团的全球化品牌战略不仅仅是着眼于现在,而更重要的是看向未来,因为只有抓住了未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4.2海尔对全球化品牌的追求
回顾海尔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创世界名牌一直是海尔发展战略的夙愿和追求。海尔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最大特点,坚持创建自己的国际知名品牌,不做OEM(贴牌生产。有不少中国企业把贴牌生产当成自己国际化的途径,但海尔并没有这么做。海尔认为企业只有拥有在世界上有知名度的品牌,才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得超额利润,才能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和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若出口仅仅以创汇为目标,放弃自己的品牌,尽管出口量很大,创汇也比较多,但是由于只获得加工费,利润率却很低,这样便很难在国际市场上立足。因此,海尔在早期提出的口号就是“出口创牌”,而不是“出口创汇”,走出传统产品出口观念上的误区,坚持打自己的品牌,用“海尔——中国造”的著名品牌提升创汇目标。4.3
海尔集团全球化品牌战略现状
2010年,是海尔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的第五年各年头。海尔在这5年里一直发扬“创造资源、美誉全球”的企业精神和“人单合一、速决速胜”的工作作风,深入推进信息化流程再造,以人单合一的自主经营体为支点,通过“虚实网结合的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商业模式创新,努力打造满足用户动态需求的体系,一如既往地为用户不断创新,创出中华民族自己的世界名牌!
我们可以看出,如今的海尔海尔不管在何处投资、生产、销售,都是卖海尔的品牌。就如同张瑞敏阐述的那样:“如果想成为世界名牌,那么不仅在中国是名牌,在美国也要成为名牌,而且是在美国当地扎根成为当地的名牌,同样在欧洲或每个地方都要成为本土化的国际化名牌,加在一起才叫国际化名牌,只是一个区域里没有用。”在海尔未来的版图中,将在全球各地推出“海尔”这一统一的自有品牌,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强大的海尔全球帝国。

5网络化战略阶段

在董事局主席兼CEO张瑞敏的领导下,2013年海尔进入了网络化战略阶段。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经济模式发生了巨大改变。海尔今后的重点是生产出满足互联网时代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产品。
1984年创业至今,海尔集团经过了名牌战略发展阶段、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国际化战略发展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发展阶段四个发展阶段。201212月,海尔集团宣布进入第五个发展阶段:网络化战略阶段。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颠覆了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而新模式的基础和运行则体现在网络化上,市场和企业更多地呈现出网络化特征。在海尔看来,网络化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企业无边界、管理无领导、供应链无尺度。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颠覆了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为企业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海尔将坚持网络化的发展战略,开拓创新,通过持续推进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对内打造用户需求驱动的投资驱动创业平台,对外构筑并联的开放生态圈体系,创造互联网时代的世界级品牌。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颠覆了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为企业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海尔将坚持网络化的发展战略,开拓创新,通过持续推进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对内打造用户需求驱动的投资驱动创业平台,对外构筑并联的开放生态圈体系,创造互联网时代的世界级品牌。按照战略决定组织、组织从属于战略的原则,前海尔正通过平台型生态圈组织来支持企业向平台型企业的战略转型。海尔集团

的组织模式经历了从正三角组织到倒三角、再到平台组织的演变。平台型组织下主要有三个变化,第一,串联流程变成并联流程;第二,从封闭到开放,资源可以无障碍进入;第三,没有了信息的上下传递。
2013年,海尔内部提出了“在线员工”和“创业者”的新主张。张瑞敏希望把组织结构网络化。员工可以成为“创业者”,在海尔的大平台上自己寻找创业机会,同时配合内部的风投机制,或者员工到社会上组织力量成为小微公司。在这一组织框架下,原来的管理层也不再是管理者,要么成为平台主,对接小微公司;要么创立或者加入小微公司。张瑞敏正努力把原来建好的大船,拆成无数的小船,即小微公司,实现“大平台,小公司”。
2014年海尔集团战略推进的主题颠覆为“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企业平台化对应企业的互联网思维,即企业无边界;员工创客化对应员工的价值体现,员工成为自主创业创新的创新者;用户个性化对应着企业的互联网宗旨,即创造用户全流程最佳体验。
根据业务、战略要求和经营策略的不同,海尔孵化出的小微分成四类:虚拟小微、孵化小微、转型小微和生态小微。其中水盒子就是孵化小微。根据海尔集团企业文化中心公共关系部部长武丽平介绍,虚拟小微从事的仍然是原来的事业,但是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则转变为适应新时代的思维方式;孵化小微从事的是原来没有的事业;转型小微聚焦的是业务模式的转变;生态小微则是海尔平台和生态圈的创客项目,致力于打造生态圈,不一定要跟海尔直接关联。

6海尔企业文化发展战略分析
在海尔的四个发展战略的阶段中,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发展战略一直贯彻着这四个阶段,这个战略就是海尔的企业文化发展战略,可以这么说,要是没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的支撑,海尔决不可能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在海尔所有的企业文化中,其中最为核心的海尔文化就是创新。它是在海尔二十年发展历程中产生和逐渐形成特色的文化体系。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海尔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员工的普遍认同、主动参与是海尔文化的最大特色。

当前,海尔的目标是创中国的世界名牌,为民族争光。这个目标把海尔的发展与海尔员工个人的价值追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每一位海尔员工将在实现海尔世界名牌大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与追求。7我的观点
我认为,海尔的转型方向上是对的,就看如何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成功完成转型。转型的根本,在于企业面临两种变化:市场结构变化和来自技术的变化。为应对这两种变化,需要展开一系列管理、市场营销和投资的转变。根据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的分析,这个转型可看作是已定型的大公司跟新进入公司的市场对垒。前者因为企业中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资源分配过程,很难把充分的能量和人力集中在那些小的市场上,即便按逻辑它们有一天会成为大市场;而且它还会被用户牵住,只能够成功地执行延续性创新,却不能处理好突破性创新。而新进入的公司,由于财务激励不同,对产品更加聚焦在用户的使用而不是功能上,关注突破性创新,导致这两类公司的技术S曲线是完全不一样的。在突破性创新的范围内,新公司几乎会永远取得胜利,而老公司则在延续性创新当中保持领先。
海尔将面临诸多挑战。其中之一是组织转型。主流公司不是在所有的突破性创新当中都无所作为的。有一种情形可以取得成功:在内部建立了新的、独立的、围绕突破性业务的自治组织。这一个自治组织可以自由分配资源,以便在破坏性的新市场当中获胜。对于海尔这样的大公司而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从一个紧耦合企业变成一个松耦合企业。紧耦合意味着各个组成部分有较多的相互依赖性,需要较多的协调活动,所有的工作都在公司内部完成,而松耦合则意味着有很多独立的实体或者个体,相互依赖度较少,有更多的分享,很多的东西可以外包。组织的“去耦合”是海尔面临的挑战之一。
管理大师加里·哈默尔认为,管理最重要的是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怎么去放大个人能力;第二,如何把不同个体的能力聚合起来。过去,放大个人能力,要求勤奋、智力、主动性,而今天决定企业是否有竞争力的关键是员工创造性、是否有热情。如何聚合个体的能力呢?汇聚、标准化、定序、一体化、最优化,依次对行动聚合的要求越来越高。
海尔在变革过程中,怎么样既能够放大个人能力同时又能够让个人之间产生协同?应对这一挑战的实质就是怎样做到更加充分的网络化。当强调个人能力,

那是传统的市场模式,只强调聚合个体能力,则意味着传统的官僚制、科层制。两者都有弊端,所以必须结合市场和官僚制的优点,走向一个非常充分的网络化企业。
产品创新驱动
管理大师约瑟夫·熊彼特提出,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他认为“创新”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概念。创新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而这种“新组合”的目的是获得潜在的利润,即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其中之一是,生产出一种新产品。


海尔集团的战略演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