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发布时间:2018-10-01 02:39:39

论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沈秀君

摘要

诗歌是中国灿烂的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园地,发挥诗歌的寓教于乐的教

育功能,应该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绘画美、音乐美、哲理美,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意境,触摸诗文脉搏,倾听诗人情思,让孩子们的心和经典沟通,与圣贤对话,感悟诗人语言之凝练,体会古诗之神韵,从而让经典诗词润泽学生的生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格修养。

词]小学古诗、古诗教学、审美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开发人的内在潜能,以完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而审美素质是人格修养的重要方面,是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重视美育,重视学生的审美教育,将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所谓审美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设施,使学生掌握审美教育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语文学科是一门极富艺术感染力的学科,诗歌更是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于一体的一种文学体裁。而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都是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佳作,具有感情真挚、意境清新,语言凝练优美等特点,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美育因素,是审美教育的得力工具。这些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经典诗词语言凝练、韵律优美、情趣盎然、蕴涵丰富,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是挖之不尽的美的宝藏。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可见,自古以来诗对一个人的文学修养非常有用。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应该抓住古诗这一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和创造美。

一、通过逐字分析,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语言是传道授业的载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创作的工具,是文学作品形成的首要因素。而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古人作诗十分讲究语言的含蓄凝练,用词的恰当确切,有时一字一句都包含了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有的是“传神”之笔,有的是“点睛”之句,诗人追求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诗的语言美是指古诗的语言凝练、生动、形象,常常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描写环境的美、社会的美和艺术的美。正由于古诗的语言精练、含蓄、优美,教师应抓住重点字词,让学生读字音,认清字形指导学生理解语言,了解大意。如“日照香炉生紫烟”一句中的“生”字,把香炉峰给写活了,展现出山间烟雾、云冉冉升起的景象。“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中的“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描绘出遥看瀑布倾泻直下的壮观景象。又如教学《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会诗的奥妙,可通过录像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并在古诗这种精练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地品味此诗中的语言美,很快领悟到“绿”字的神韵,“满”、“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琅琅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诵。如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时,我先请学生观看录像,让学生形象感知瀑布跌入山谷发出的巨响中,感受到瀑布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实践证明,声像手段的合理运用不仅使学生提高了朗读能力,而且使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揣摩诗人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二、运用电教媒体及自我表演等形式,创设古诗情境,感受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针对小学生爱听故事,爱看动画的特点,可将有关古诗改为有趣的故事,做成动画和音乐,这样可以刺激儿童的感观去感受古诗的意境。如:在教学《江雪》时,我放映诗中之画的电影片段:大地银妆素裹,在雪花纷飞的江面上,一位老翁独坐一叶小舟,在寒风中垂钓。影片把学生带入诗人刻意营造的孤独、冷清、寂静的世界。又如《草》的教学,在讲解“离离原上草”一行时,借助录像,把一片无边无际的草原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有声有色,学生就像身临其境,由感而发:“多么茂盛,多么生机勃勃,啊,草原上的草。”“草原上的草长得非常茂盛。”抒发自然,表达多样。在理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辅以简笔画,简洁明了,学生兴致勃勃,脱口而出:“野火只烧掉了草的茎和叶,草保住了根,保住了命。来年春风一吹,春雨一下,草又能长出新叶来。”学生抒情而发,摆脱了预定的句子。如《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相当精练,初读此诗,似觉平易,细加欣赏,则易中有难。寻隐者来的程,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宣暄和问话,也一概从略:童子答问也当不少,但诗人仅摘三句,答问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概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像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

三、通过分析、解读,体会诗的情感美

感情是诗歌的生命,诗歌的特点是以情主,以情胜,诗歌以抒发真实的、强烈的、带有普遍性的感情为其主要特征。情绪和感情是古诗的基础,诗与其他文体相比充分显示作者的品格和情怀。读诗的过程就是探求作者灵魂的过程。学生在感知阶段已渐渐走进了作者的心,所以教师要找到学生生活经验与诗词所述之情的契合点,恰到好处地点拨激起学生已有的相似情感,体验作品的情境,实现“诗中有我”的融合。如:柳宗元的《江雪》一诗,描写了江面落雪纷纷,渔翁独钓的景色。看到这里,学生脑海里自然会浮现出一幅孤寂的画面,进而体会到诗人的孤独之感,领会到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教师要帮助学生透过抽象的语言文学感受到生动的美的形象。又如李绅的《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愤慨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也道出了一个不可移取的真理——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都是劳动人民用辛勤劳动而创造的。教师在教这首诗时,要引导学生领会诗中的这种感情。又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只需引导学生从诗文入手,学生就领会个中意味:碧空万里,江水浩荡,江面一叶孤舟,扬帆东去,站在黄鹤楼上目送这只小舟向天水相接的地方逝去,而他敬爱的孟浩然就在这舟上,他的心也在这舟上,望呀,望呀,帆远去了,望呀,望呀,帆只剩影儿了;眼一迷忽,帆影不见在江中已久,思念之切,遥望之久。于是长叹一声“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感情多么真挚啊!如孟浩然的《春晓》一诗,句句写景,字字含情,诗句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情景交融,达到无由分解的境界。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啼鸟”“风雨”“落花等景物,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体会诗中不觉知多少等字词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爱春,惜春的深情。

四、通过想象,感受古诗的绘画美

中国的诗歌讲求意境,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或者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感受诗歌的绘画美,就要揣摩诗歌设境之法。所以教授诗歌时,必须借助诗歌的素材,充分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如: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画面如电影镜头般出现在大家面前:边疆沙漠,浩瀚无垠,一片空旷之中,烽火台燃起的浓烟使得天地似乎相接;落日,在地平线的尽头,带着大漠的苍凉,留下了唯一暖色的形象。这儿应该让学生把自己对这句诗的理解稍微画一画。又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短短两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了一幅瑰丽的图景。在这中情况下,我一般采用画简笔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有画的形象美。又如叶绍翁《游园不值》中“应怜屐齿印苍台,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引导学生联想诗人去游园,但园中无人,久扣柴扉不开,十分扫兴。这样好的园子,门前的阶台上都长满了青苔,说明一向游人甚少,更添了一层遗憾和惋惜。但诗人能突然于失望与遗憾中翻出一层新意:写一枝怒放的红杏不甘寂寞,伸出墙外。它那盎然的生机足以引起诗人对满园春色的联想。所以,也可以让学生画画这一幅图“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实景。又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情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着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静谧、温馨而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韩愈的《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如丹青妙手,抓住春雨如酥、草芽初露的特征,运用国画家的渲染技法,以淡淡的笔墨描绘了一幅色彩朦胧的早春烟雨图。总之,在教学中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五、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领略古诗的音乐美

朱光潜《诗论》1对中国诗的音乐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了声、韵、顿的特点和在诗中的运用,认为声、韵、顿由不自觉到自觉的巧妙运用产生了中国诗,尤其是古诗的音韵与节奏的谐和,形成了强烈的音乐美感。音乐性是诗歌的艺术生命,音乐美是诗歌的文学特质。诗歌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音韵的和谐、节奏的铿镪,平仄的协调、声调的抑扬顿挫。根据我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到,诗歌教学的效果要靠多种形式让学生诵读。或集体放声朗读,如潮水奔腾;或自由低声微吟,如细流涓涓;或一人登台独诵,众人赏听;或男女分队轮读,比赛吟咏。让学生读的根本目的,并不仅仅是让学生懂的停顿、重音、速度、语调的要领,而是为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效果。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的这一句对联时,我是这样引导的:首先,教师示范对联的读法,学生感悟吟诵的语气。接着,提示注意读的节奏要相同,以显示其对应关系。上联一般要吟诵得低缓一些,下联一般要吟诵得高而平。如,(杨柳/绿/千里,春风//万家)所以教师如能经常引导学生抑扬顿挫地朗诵古诗,借此体会古诗的音乐美,这种美的语言就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口语中去,有利于净化和美化学生的语言,增强他们语言的感染力。

六、通过探求意蕴,领悟古诗的哲理美

许多诗歌都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自己对诗歌进行认识和评价。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草》蕴含着“具有旺盛生命力,是不可扼杀的”的深刻哲理。又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表面,诗是写庐山,然而,只要我们深入思索,就能悟到这样一个哲理:对任何事物,只有全面观察,全面思考,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根据哲理诗的特点,要使学生理解古诗的哲理美,教师在教学中应处理好以下一个关系,即哲理诗中的“情”与“理”,是诗人的情感与理性观念的对立统一关系。如王之涣的《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教师教学时,既要让学生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祖国万里河山的壮丽景色,又要领会在景色描写之中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

生活中有美,教学中也有美。祖国文化源远流长,古诗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运用美学原理处理教材,根据古诗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出多种形式优化课堂教学,使古诗的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让学生品尝美,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审美理想与诗人产生共鸣,在共鸣中体会诗中蕴含的各种形式的美,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达到很好的美育目的。作为小学教师有义务带领学生在课堂上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感受古诗的绘画美和音乐美,领会古诗的意境美、情感美,理解古诗的哲理美,从而引导学生学会鉴赏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加强学生的审美特质。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诗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论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