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意象与情感 教案

发布时间:2011-04-29 15:31:50

从意象入手 把握诗歌情感

一、导入

我们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就是诗歌,而说到诗歌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绕不开的概念就是“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之丰富可谓“灿若繁星,浩如烟海”,甚至有的意象已经深深植根于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成为我们传情达意的一个符号了。今天我们就从意象入手来赏析诗歌。

我们不少同学在拿到诗歌时总觉得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下手。的确,诗歌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文学样式,尤其是古典诗歌寥寥几十个字,还是文言表达的,仿佛不能沟通。今天我们就找一条可以沟通的路,来真正走进诗歌,走近诗人。

二、回归课本

意象”包括“意”与“象”两个层面。“意”,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象”即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以及想像中的万物。“意”是“象”的主宰,而“象”则是“意”的载体。可见,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我们知道的常见的意象有哪些?(杨柳、月亮、酒、杜鹃、梅兰竹菊、梧桐)回顾课本诗句,以月为例详析:

明月(冷月)松间照
画面: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此时山居者会产生什么感受?感到环境的幽清明净内心的愉悦。作者借此表达向往自然美的情感。——清新秀丽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明月)
画面:醉别醒来将在何处,在杨柳依依的岸边。那时只有凉风残月(不圆满)
想象: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斯人已去,相见无期。——凄清冷落。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残月)无声
画面:二十四桥仍在,但昔日扬州十里盛景已无,只有寒冷凄清的月儿在湖心荡漾
想象: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感伤、痛惜,怀古伤今
这句中的“月”能互换吗?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客观的外物的本身无所谓情感色彩,而诗歌意象上的主观描绘却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找准意象,抓其主观特点,体会画面,联系全诗,通过想象,还原情感,去感受此时”“此景中的此人此情是什么。  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规律呈现)

意象——特征氛围——情感

峰断云连 词断意属

二、实战演练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迟日:春天日渐长天气趋暖。)

本诗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1、答:此诗描绘了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春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了颠沛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验证规律,抓意象,找特点,组画面,品氛围,析情感

不提供注释,让学生结合杜甫生平推测写作时期。

迟日:春天日渐长天气趋暖。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鹊桥仙 夜闻杜鹃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鸣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①惊残:惊醒。②故乡: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1)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其作用在于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1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2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两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动静角度的给2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全诗四句都有写景,一二句和三四句所写之景有何不同?

  开头两句是实写送别的情景,后两句行为人虚构了一个凄清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是一轮孤月高照,两岸猿啼一声一声闯入梦境;诗人通过想象友人的旅夜孤寂更好的表现了送别的伤感。(4分)

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写眼前实景: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可知)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诗的后二句为虚拟: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潇湘之上,一轮孤月高照,恐难成眠,即使暂时入梦,两岸猿声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无法摆脱愁绪。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有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很好地表现了惆怅别情。

山  馆

余靖

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

远岫①穿云翠,畲田②得雨肥。渊明谁送酒?残菊绕墙飞。

注:①岫:山 ②畲田:焚烧田里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的田地

⑴首联、颔联,诗人怎样表现自己的境遇、情怀?试做具体分析。

"远岫穿云翠,畲田得雨肥"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⑴作者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表现情怀,"萧条"不仅渲染了田园的冷落,更表现了诗人此时心情的黯淡、孤寂。(1分)树因秋色而更显苍老,倦鸟在暮色中低徊寻巢,映衬了诗人内心的悲哀。(1分)运用了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萧条不仅渲染了田园的冷落,列表现了诗人此时心情的黯淡、孤寂。树因秋色而更显苍老,倦鸟在暮色中低回寻巢,映衬了诗人内心的悲哀。

"穿云翠"是生动而美丽的景象。"得雨肥"意味着丰足。(1分)这是乐景写哀的手法。(1分)美好的景物反衬出诗人的穷困潦倒和黯然神伤的心情。(1分)

1动静结合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还可以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2虚实结合

    在景物描写中,虚是联想想象之景,如回忆想象未来或幻想幻觉之景;实指当前视听之景。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柳永《雨霖铃》想象别后之景。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想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

3光影、色彩的渲染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补充材料: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美国著名诗人,意象派的代表人物。他和艾略特同为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领军人物。他从中国古典诗歌、日本俳句中生发出诗歌意象的理论,为东西方诗歌的互相借鉴做出了卓越贡献。

庞德最著名的作品,要属意象派名作《在地铁站内》: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以下是这首是的几种中文译本,你最欣赏哪一个?谈谈你的看法

在这拥挤的人群里这个美貌的突现;
一如花瓣在潮湿里,如暗淡的树枝

在群众中这些脸的魅影;
花瓣在一根濡湿的辚树丫上

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

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

人群里忽隐忽现的张张面庞,
黝黑沾湿枝头的点点花瓣。

诗歌鉴赏 意象与情感 教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