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本与读本的跨联策略

发布时间:2020-04-09 16:56:39

教本与读本的跨联策略
作者:杨昌年
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08年第05

        学习语文,首要的是在课内学习教科书。但课时有限,课文数量不能多,只凭一套教科书培养语文能力,显然是难以奏效的。因此,还必须加强课外学习,扩大视野,增加积累。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不少于300万字,据此,人教社同时编写了必修的教本和读本,而且规定读本须与教科书配套使用,且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

        阅读《语文读本》和学习教科书,目的是相同的,是为了丰富语文素养,发展个性,并从语言的综合范例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然而,现状如何呢?我们相当多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或随意处理读本,或荒废读本,结果是学生读本都读不清楚,更遑论300万字。

        那么,怎样较好地使用好教本与读本,使教、读两本有机结合起来,进而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呢?

        

        一、跨文本强化考试需要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原理,需要往往就是动力。有目的地持续地满足需要能够收到强化激励的实效。因为考试要考读本,学生又有得分的需求,这样便可以生成利益驱动效应。为此,执教者首先应当界定一个概念,考试不是考教本,考试考的是教材。所谓教材,指的是国家明文规定必修的教本与读本,当然也包括课程标准所列的课外阅读篇目。特别是对读本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因为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犹如理科的例题。概念明确了,导向就清晰了,加之抓住了考分这条筋,运作起来也就比较顺畅。诚然,抓好落实,少不了各种措施的及时跟进。譬如,做每周读本札记,课堂配合使用读本中的同类文章,课堂选用读本文章的语基知识及阅读分析进行小测试,等等。

        

        二、跨文本比较人物性格

        

        新教本高中第一册的第一个文言单元塑造的是一组古代说士形象:有勇赴国难的烛之武、隐忍有远见的文仲,有善于讽谏的邹忌、委婉机智的触龙。教师在完成教本作品内部的这种形象比较分析之后,可以及时将阅读比较的触角伸到读本里去。如要求读《晏子故事两则》,寻找晏子的性格特点,从使楚看晏子幽默机智的外交辞令;可以教读本上的《召公谏厉王止谤》,让学生揣摩出召公的政治远见和直言不讳的勇气。还可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如《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与读本中几位说士性格的不同;荆轲主要不是依靠机智,而是依靠那种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精神去维护国家的利益、去实现一种人生的追求。这种跨文本的人物性格比较,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积累写作的材料。

教本与读本的跨联策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