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

发布时间:2015-01-08 16:41:31

《悲惨世界》综述

12文学2 1220900241 俞志浩

国内外对维克多·雨果创作的《悲惨世界》的研究论文不在少数,从各个方面对《悲惨世界》这个文本展开了研究。主要包括从女性视角对雨果女性观展开的研究;从底层人民视角对雨果人道主义观点的研究等等。当前人们对《悲惨世界》的研究多在于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方面,研究者通过研究人物形象、社会现实、底层人民生活等等各个角度出发,从中总结出雨果的人道主义观念。

1、国内研究

一是人道主义思想研究:《从<悲惨世界>看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万莹华,《杭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 年第 3 期),《从<悲惨世界>的人物塑造看雨果的人道主义》(杨一飞,《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院学报》,1998 年第 4 期)等都是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研究的。他们普遍认为雨果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人物命运的描写,寄予了对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与关切。

二是人物形象研究:关于《悲惨世界》中的人物形象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人物形象上,冉阿让、沙威与珂赛特。如《惊心动魄的灵魂之战——<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胡山林,《平顶山学院学报》,2007 年第 3 期)、《从人到恶魔,

从恶魔到天使——试论<悲惨世界>中的人物形象》(袁素华,《广东教育学院学

报》,2003 年第 4 期)等,都主要从宗教寓意、人物经历与人物个性等方面进项研究,认为冉阿让就是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化身,是现世的基督;雨果通过冉阿让的经历,对社会现实进行鞭笞;沙威是恶势力的走狗和爪牙,终其一生对冉阿让不懈地进行追捕,最终被冉阿让的精神感化,完成其由恶像善的转型;珂赛特则是苦难与美丽的化身,儿时的苦难造就了她逆来顺受的性格,也终于成就了她的姻缘。

三是写作特色研究:研究者从《悲惨世界》的浪漫主义特色入手,主要有《试

<悲惨世界>的浪漫主义特征》(徐红,《河北大学学报》,1983 年第 1 期)、《试

<悲惨世界>的浪漫主义风格》(傅守祥,《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年第 2 期)等代表性论文。认为雨果是在浪漫主义文学风格的影响下对冉

阿让进行的理想化塑造,进而认为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也是其浪漫主义风格的一

种表现。

四是比较研究:作者从历史学角度对《悲惨世界》进行研究,将《悲惨世界》

的叙事形式与《红楼梦》的百科全书式叙事结构进行比较,认为二者在对一定时

期的社会历史描写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有的研究者从写作技巧、叙事方式等角

度将雨果与普希金、巴尔扎克、波德莱尔等作家相比较。如《俄国文学始祖和法

国文学泰斗——普希金和雨果的比较》(徐鹏,《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89 年第

3 期)、《试比较波德莱尔与雨果的审美特征——波德莱尔的“以丑为美”与雨果

的“美丑对照”》(栾曦,《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 年第 5 期),他们通过对不同作家笔下人物形象的分析,来辨析作家的写作特色。

2、国外研究

很少有书像《悲惨世界》这样被人称赞又诋毁,颂扬又攻击。1862年《悲惨世界》刚出版获得极大的欢迎,但评论界的好评却不多,就连昔日的好友也对其多是讨伐之声。天主教作家巴贝尔多尔维利说:“《悲惨世界》不是一本好书,更有甚者,这是一个恶毒的行为。”路易弗约在《天主教世界评论》中提出:《悲惨世界》作者向群众发出呼吁,只会加重苦难。乔治桑不喜欢其中的基督教色彩,波德莱尔反对艺术作品具有道德倾向性等等,可以说《悲惨世界》在当时是饱受争议的。

但对于小说的艺术形式,大多数评论都是正面的。拉马丁认为它具有善良的意图;兰波认为它是一首真正的诗;蒂博代认为它是一个巨大的胜利。直到20世纪初,雨果诞辰100周年时,一些专家学者才开始避开争议,客观地研究雨果的创作。

悲惨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