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插图“活”起来-

发布时间:

让插图起来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课堂教学资源中,教材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作为教材的一部分---课文插图,却经常被一些老师忽视。课文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重要的教学资源。笔者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的阅读规律,运用以图促读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时效性,以图识万物以图知大意以图促表达以图促想象以图促朗读以图促背诵,发挥好插图的辅助作用,让插图起来,不失为提高阅读实效性的有效策略。 一、为阅读铺路
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其间需要必要的认识、心理上的支持,而插图以其鲜明色彩、形象画面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不失为有效的支撑媒介。 1.以图识万物。
阅读教学担负着发展儿童认知能力的任务,他们大多借助图画认识了世界万物,可以说插图打开了儿童认识世界的一扇窗口。植物王国的苍耳、爬山虎、银杏树;动物世界的小壁虎、灰雀、珍珠鸟;海洋生物中的海参、龙虾、章鱼、鲸;风景名胜庐山、西湖、颐和园等,为学生展开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2.以图知大意。
《山行》、《枫桥夜泊》两首古诗的插图将诗中所描绘的景色直观地呈现于学生眼前,巧妙利用,进行疏通诗句自是事半功倍。
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背着双手,在欣赏着山中的哪些景色,你能用几句话来说说吗?
2)我们读读古诗,看看诗中有没有这些景色,假如有就做一下标记。 3)结合我们刚刚看到的景色,查查字典,选一选”“在句子中的意思? 4)结合插图,你能说说诗的意思吗?
上述教学,借助色彩明丽的图画,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了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又利用图片提供的生活情景完成了字义的选择,还凭借插图基本上疏通了诗句的意思,为深入理解古诗铺好了路子。 二、深化阅读
阅读课文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需要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玩味体会,在不断对话中,走进作者,与作者情感相通,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插图的有效运用能帮助阅读内化,以促提高。 1.以图促表达。
课文中吸引学生的地方往往是课文插图,兴趣促使学生去观察,观察后趁机引导学生去表达。《恐龙》一课,课文插图栩栩如生,显示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认识恐龙,介绍恐龙,让插图起来。学生兴致勃勃,手指恐龙,图文结合,把文中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来介绍恐龙的特点。生动形象的插图打开了学生的心灵,学生在自由地解读,自由地表达,用心和插图、文本对话,用心和作者交流。 2.以图促想象。

想象是阅读的助推器,阅读文字需要想象,观察插图离不开想象。
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玉带。云雾迷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这是《庐山的云雾》中,理解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的重点句。教学时笔者这样以图促想象:大家读前两句,边读边想想画面,然后请四名同学,分别板画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的形象,学生把头脑中想象的画面画下来。后两句,课文配有精美的插图,教师配以生动的语言:云海、云雾弥漫整个的山谷向天边的大海;云雾遮挡了山峰,像巨大的天幕。庐山的云雾美吗?还有哪些姿态?这样借用插图,通过想象、观察,获得生动的形象,学生自然悟情入境。 3.以图促朗读。
在语文课本上,插图往往画出了课文中最感人、最摄人心魂的一瞬间。教师可利用这些插图,配以生动语言的描述,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情境,或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感受人物美好的品质,让学生和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后,再指导朗读,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第八次》中的布鲁斯王子七战七败后看到蜘蛛织网的情景,深受感动,此时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王子脸上的表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表情?再看看王子的动作,并且一起像王子那样紧握左拳,想想此时的布鲁斯王子又会想些什么?从而充分体会王子从失去信心到充满信心的心理变化过程。此时再引导朗读,学生的读书声里分明体现着必胜的信心。又如《孙中山破陋习》一课中孙中山的妈妈将孙中山推出门外,为孙中山的姐姐缠足,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孙中山的神情和动作,说说孙中山此时的心理感受,从而更好地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他敢于同封建势力斗争到底的精神和志气。此时再指导朗读,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总之,课文中的插图与课文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小学语文教学最直观、最简便的教具学具。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时刻关注插图资源,让插图起来,就必定能使其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优质资源。


让插图“活”起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