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凡: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它的一次性 罗辑思维独家

发布时间:2018-10-06 21:46:57

吴伯凡: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它的一次性 罗辑思维独家

1

前不久,有一条新闻说,人类到2029年将有可能实现永生,可以实现长生不老。这条新闻说得言之凿凿,理由是:因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的发达,人的记忆可以用一种特殊的介质存储下来,并且可以和人的身体实现分离。当我们的身体开始老化的时候,就可以将记忆提取出来,存放到一个新的硬件上。这就有点像我们买一个新手机的时候,利用QQ同步助手,一下子就能够将原有手机上的所有信息同步到新的手机里。手机是新的,但是它的信息是一以贯之的,旧手机的生命在新手机上得到了延续。▼一个人之所以认为自己是自己,原因就在于他有记忆。假如一个人丧失了记忆的话,他就根本没法确认他就是他自己。我记得龙应台在她的文章里,写到她的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这种病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大量记忆消失,以至于她的母亲完全不知道她自己是谁,也不知道她的孩子们是谁。每一次,龙应台都要很认真的告诉她母亲说:“我是你的女儿”。母亲:“你是我的女儿,那你为什么不来看我?”龙应台:“我今天早晨才从你的身边离开,过一个星期我再回来看你。”

母亲:“我只有一个女儿,你真的是我的女儿吗?”——她记得自己有一个女儿,但是对于女儿是谁,她完全丧失了记忆,她甚至不知道自己有几个孩子,这些孩子是不是她养大的。这时,龙应台就告诉她母亲说,“你有四个孩子,四个孩子都是你亲手养大的,三个孩子是博士,不是博士的那个非常会赚钱。”当听到龙应台这么说的时候,龙应台的母亲就会感叹说:“哦,这么好啊。”而每当听到她母亲这样说的时候,龙应台心里都感到无比哀伤。记忆是确认自己是自己的前提条件。当技术能够提取人的记忆,并且可以把这种记忆附着于新的硬件上的时候,尽管这个人的肉体也许已经不存在了,但是这个人可以通过让他的记忆附着于新的身体上,从而获得某种永生。

2中国人说,“三十不立,四十不富,五十必找寻死路”——这显然就是一种按照时间轴对人的价值及角色进行界定的方式。

事实上,在生活当中,即使别人不来界定我们,我们也会按照一个时间轴来界定自己。我们所有的焦虑,都来自于时间轴带给我们的压力。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它的一次性。如果生命是没有尽头的,人生将会毫无意义。当时间计量的尺度消失的时候,我们好像是获得了自由,但实际上是进入到了另外一种绝对的不自由当中。此时,你不会有任何的紧迫感,你做一件事情和不做一件事情的差别是微乎其微的,甚至是根本不存在差别的。很多哲学家甚至经济学家都告诉我们:一切的稀缺性都来自于时间的稀缺性。如果时间的稀缺性和有限性不存在的话,机会也就不存在了。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有更多的机会,但是机会的存在依赖于时间的有限性,如果时间是无限的话,机会也就是无限的了,而无限的机会也就不再是机会。

3跟大家分享下我在维也纳旅行的经历。当我第一次到维也纳的时候,觉得这个城市太美了,而且当时觉得,也许一生当中也就只有这一次到维也纳的机会了。所以,我起早贪黑游遍了维也纳所有景点,拍了很多照片。当我几年以后,第二次很偶然地到维也纳的时候,兴致已经明显减少许多。当我第三次、第四次到维也纳的时候,我对它唯一的记忆,就是在上次我住过的宾馆睡觉。从这一点上来说,我的感悟是:一个机会之所以显得珍贵,是因为它的有限性。如果我们生命的长度是一万年,甚至是比一万年还要长的时候,我们的人生也就因此丧失了意义。“意义”这个词,在英文里头叫“Meaning”。Meaning本来的意思是“打算”,没有意义的人生也就是没有打算的人生。我们为什么会没有打算呢?因为我们不需要有一个时间点,不需要有一个日程表,有绵绵无尽的时间和机会在等着我们,人生丧失了全身心地去行动、去体验的动机。这个时候的生命其实是一种似有若无的状态,是一种比浮皮潦草还浮皮潦草的状态。

4好多人小时候都玩过一种叫“魂斗罗”的游戏。那个游戏,你越打到后面就越激烈,越来越呈现出险象环生的局面。这时候你最大的感受就是命不够用,一会儿三条命就没有了。据说,后来不知道哪个小朋友发现了一个秘密,即如果你把手柄上的上下键和左右键按照上上、下下、左右、左右、BABA这样的顺序按一遍的话,你的命就变成了三十条。这个时候你就会觉得很爽,瞬间从三条命变成了三十条命。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也就是这个游戏的挑战性会大大降低。你在刚开始的时候获得了某种自由,渐渐地你就不能体会到那种在只有三条命的情况下去打拼、去通关的极限体验。如果生命是一次性的,我们虽然告别了对时间的单向度的自由,但是获得了另外维度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在我们心底渴望的自由,这是一种因为时间的有限等等表面的不自由而导致的那样一种内在的自由,或者说是一种内在的自由的深度。

5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受「得到」邀请,我会和大家分享四本书,它们都跟以下生命体验有关——在过度互联的时代,“洞穴状态”成了真正的稀缺。所谓“洞穴状态”,就是暂时将所有蜂涌而入的信息屏蔽在外,让认知的焦点从外向内转移的状态。“互联”与“深思”是认知的两个维度,这也就是认知的T型结构。洞察力(Insight)来自认知的跨度,更来自于认知的纵深度。如果不把认知锚定在一定范围,知识和视野的横向扩展就会变成随时耗散的扩展。对日益庞杂的信息的屏蔽力、删除力,正在成为过度互联时代的个人竞争力。你需要找到自己的“洞穴”,从而找到自己的“洞察力”。这四本书提出了四种极端的洞穴视野。1.弗兰克在《活出生命的意义》里,向我们展示的是他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这样一个人间地狱的洞穴里的体验和感悟。2.朋霍菲尔在《狱中书简》中,向我们展示了他在纳粹监狱里散发着温馨与光明的哲思。3.格拉宁的《奇特的一生》,向我们展示了科学家柳比歇夫用一种叫作“时间统计法”的方法,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时间城堡,抵挡意义的滑坡,让自己免于在各种伪意义的行为中成为被他人裹挟的活僵尸。4.杭特的《仆人》,讲述了一个商界精英在修道院里遇到一位传奇性商界领袖,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领悟到如何在动荡世界里成为一个不为人知的向导。这四本小书,是我谈过多遍且经常回味的书。偶尔打开其中的一本,就会立即产生一种“连接感”。这是在精神上与我本人结盟、能与之形成思想对流的四本书,四本很薄、却又越谈越厚的书。

本内容归 罗辑思维 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侵权必究。转载/投稿请联系:dushuren@luojilab.com 。

吴伯凡: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它的一次性 罗辑思维独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