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伤寒杂病论》中谵语的证治

发布时间:2018-03-19 08:08:15

浅谈《伤寒杂病论》中谵语的证治
作者:赖锦茂 李玉廷 黄俊炎
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15年第07

        【摘要】以刘渡舟的《伤寒论校注》和何任的《金匮要略校注》为蓝文,查询文中关于谵语的条文,归纳分析《伤寒杂病论》中关于谵语的六经辨证和治疗。谵语在《伤寒论》中可见于太阳病、阳明病、少阴病中,病机为津少、阳亡、胃燥、腑实、血结、肝胆郁热,治法有泄热和胃、清热养阴、通腑泄热、温阳固脱、和解少阳、疏肝泄热等。

        【关键词】谵语;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

        【中图分类号】R222R25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4-0005-02

        谵语一证,是以神志不清、胡言乱语为特征的一种临床表现,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解释本证曰伤寒谵语,何以明之?谵者谓呢喃而语也,又作谵,谓妄有所见而言也,此皆真气昏乱、神识不清之所致。本证多见于实证、热证之中,语声高亢有力,语言逻辑紊乱,与郑声语声低微表现不同。《伤寒论》中言实则谵语,虚则郑声是说谵语多见于实证,郑声多见于虚证,但临床上并不绝对,医者要根据症状辨别虚实。

        1谵语的病机

        《灵枢·经别》云: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说明阳明病可影响心神。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指出谵语病机为:夫心藏神而主火,病则热气归焉。伤寒胃中热盛,上乘于心,心为热冒,则神昏乱而语言多出,识昏不知所以然,遂言无次而成谵妄之语。轻者睡中呢喃,重者不睡亦语言差谬”[1]

        2谵语的六经辨证

        21太阳病变证谵语太阳病本为表证,病位表浅,不会影响内在神志,但若失治误治则变证丛生,异常复杂。太阳病出现谵语一症可因为阴阳两虚阳复太过和误用火法迫汗伤津所致。

        211阳复太过谵语《伤寒论》29条言伤寒脉浮自汗出……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脉浮,自汗出,微恶寒,为表虚证。小便数为里阳虚不能固摄津液,脚挛急为阴液不足,失于濡养,故此为阴阳两虚兼表证,理应扶阳益阴解表,医者不慎,以桂枝汤发其汗,则阴阳两虚更甚欲厥,急以甘草干姜汤复其阳,复阳太过,阴伤化燥,病入阳明胃腑,胃热上扰心神则发谵语。治疗上少予调胃承气汤,重在泄热和胃,胃热一去,心神得安,谵语自愈。第30条直接写出了本证的病理变化、用药思路和预后,与29条论述同一问题。

浅谈《伤寒杂病论》中谵语的证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