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社会消失了吗-马原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4-06-07 11:34:59

阶级社会真的消失了吗

——读《共产党宣言》

12314290 吴锦淳

作为共产主义的第一份理论指导性文件,共产党宣言》一直受到共产党人的分外重视。然而社会发展至今,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并不像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脆弱,于是有人便对《宣言》产生了怀疑。人们似乎觉得过去那个工厂林立工人们被迫用出卖充满血泪的劳动以勉强换取温饱世界已经不再现在这个阶级分化日益淡化,代际流动性日益增强的世界里,马克思主义似乎不再有立足之地了。

《宣言》的历史进步性是显而易见的:它以历史为鉴,深入地剖析了资本主义在历史上革命性与进步性并深刻地揭露了其残酷的剥削本质,进而预言了未来的统治阶级,即无产阶级,同时再进一步地提出,最终世界上再也不会有统治与被统治阶级之分。立足当时的现实,他还辩证地认识到,每一次无产阶级的失败并非毫无收获,而是产生了联合无产阶级的作用,而这便是未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基础。进而《宣言》提出了无产阶级的行动纲领:联合、然后革命。

然而以上的推论都立足在几个历史前提上:第一,资产阶级只为其工人提供最基本的、仅供生活的保障且不愿让步;第二,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不存在流动性,无产阶级无法通过劳动积累使自己上升到资产阶级中。这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普遍现象。在当时,无产阶级的斗争力度并没有强大到足以让资产阶级意识到他们的力量,工人所受的压迫远超今日人们的想象。

事实上,很多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者都认为在无产阶级进行了数十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后,为了维护生产关系的稳定性,资本家们已作出了让步,工人的社会地位已经有所上升。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与劳动争取到更多的劳动报酬,而且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的人才选拔机制已经为阶级的流动提供了可能。在西方,工会以合法手段为工人谋福利;在中国,未来将会有一系列保障措施为工人提供保障。因此,在历史前提已经改变的情况下,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愿望与紧迫性已经不及过去强烈,在合理的分配方式下,各个阶层的生活条件都能得到较好的满足。

然而,这种阶级分化正在日益淡化的观感真的是正确的吗?觉得这只是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大众的错觉造成这种错觉的两大帮凶,一是全球化一是资产阶级媒体的宣传。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被大大推进而全球化的本质就是资金雄厚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为追求公司集团的利益最大化而将生产加工环节大量外包给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从而从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中榨取更多收入的过程。而一些眼界狭小的发达地区居民则认为重工业重劳力加工制造业已经从地球上消失。然而残酷的现实是,当发达国家的经理们放下身段,除下西装领带,貌似十分重视员工福利同时,上百个欠发达国家的人民却不得不接受血汗工厂、不平等贸易条款社会福利削减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实际上从全球范围而言,阶级分化和剥削从未像今天这样的强烈过。贫富的差距越来越大,今天,印度最高的摩天大厦伫立在最大的贫民窟当中,一个墨西哥亿万富翁的收入相当于一千七百万最贫困的墨西哥人的收入综合。

资产阶级媒体更是尽一切的手段以蜜糖包裹着的谎言说服人们阶级分化正在消失。他们宣扬比尔盖茨辍学创立微软的励志故事,却很少提及比尔盖茨的第一桶金是在身为IBM董事的妈妈的帮助下赚到的;他们告诉人们巴菲特8岁就会去纽约交易所参观,却不提那是在他身为参议的爸爸的带领下。资产阶级媒体让人们相信只要努力就可以实现阶级流动,但事实并不如宣传的那么美好。另外他们宣扬这样的观点:与马克思所在的时代不同,无产阶级的主要组成——工人,人数已经大大减少,由于制造业人员大量流入服务业和技术成为中产阶级,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结束了。然而我们仔细分析,这个观点也有失偏颇。服务业技术业并不是中产阶级的代名词,服务业中的顶层和底层犹如云泥之别,酒店的服务生和咨询公司的高管的收入和生活质量难道一样吗?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发展,无产阶级不应仅限于传统定义中的工人,各行各业中的底层人员,由于经济、社会制度的压迫而必须被迫出卖自己劳力的人们都应该是无产阶级的组成部分。这样看来无产阶级的人数有增无减。

那么为何我们越来越少听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呼声?因为资产阶级正在用改来巩固现行的社会秩序,而人们大都相信这社会在现行的模式下有变好的希望,一旦有这种希望,人们就更愿意抓紧现在拥有的,似乎还可以接受的生活,而不承担革命带来的未知的后果,这再正常不过。

然而我相信,改良所能带来的资产阶级的让步毕竟是有限的,当有一无产阶级要求更多而资产阶级再也无法让步时,革命终将还是要爆发。

因此社会阶级并未消失,《共产党宣言》未过时,而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亦还未结束。

阶级社会消失了吗-马原读书笔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