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2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语文版 doc

发布时间:2019-04-07 20:50:26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2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语文版

1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送别》。

2、引出古代的送别诗。

(为送别朋友而赋诗,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母题。送别诗,是唐诗宋词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李白《送友人》中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都是送别诗中千古流传的名句。

3、引出课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活动2【活动】初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3、学生讨论后老师总结并展示课文的朗读节奏

(城阙//三秦,风烟//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知己,天涯//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活动3【讲授】了解作品、背景、作者

1、课题分析:

课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少府,官名,即县尉。

之任,去上任。

之,动词,去。

蜀州,现四川省崇州

2、背景简介:

这首诗是王勃在京城长安时,送一位姓杜的朋友前往蜀地任县尉时写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充满一种健康乐观的情调,洋溢着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感情,是王勃最负盛名的诗篇。

3、作者简介:

王勃(约650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著名诗人。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著有《王子安集》。

4、复习有关律诗的知识: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诗的中间两联一般要求分别对仗,第二、四、六、八句要求押韵。

主要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种,简称五律七律

活动4【讲授】理解诗歌

一、理解诗歌: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1、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

2、辅:护卫。

3、三秦: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

4、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译:(即将告别)由三秦保卫的长安城,(透过迷漫的)风烟(似乎)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

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宦游人:远离家乡,外出作官的人。

译:(我)同您(此时)都怀有惜别的心情,(因为我们)都是离乡在外做官的人。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译:(只要)四海之内有着知心朋友,(即使)远隔万里(也)如近在咫尺。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无为:无须、不必。

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译:(我们)不要在分手的路口上,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二、用框架形式梳理本诗内容。

活动5【活动】思考:

一、学生思考问题: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哪几联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

怎样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千古佳句?

二、学生讨论后老师归纳: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2、首联和颈联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

3、这两句的意思是:(只要)四海之内有着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千万里,也如近在咫尺。

这句诗是全篇的中心所在。作者将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说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进

一步劝慰友人不要为离别而悲伤,而要心胸豁达,坦然对待。两句诗说出古今几千年来人们的共同

心声,成为了千古佳句。

活动6【活动】主题探究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诗的主题。

2、学生讨论后老师归纳:

(这一首是送别的名作。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高度地概括"

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这两句诗说出古今几千年来人们的共同心声,成为了千古佳句。

活动7【练习】积累与运用

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请认真回忆,试着将它背诵出来。

(学生发言后,老师出示几首送别诗。)

活动8【活动】比较阅读

1、请同学们欣赏下面两首诗,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学生讨论后老师分析概括这两首诗的意境。

3、老师小结:

从以上两首诗所表达的感情可以看出,古代的送别诗大多是抒发一种朋友离别时的依依不舍的惆怅之情,或表达了作者在朋友离别后的孤独寂寞的感情。而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没有这种忧伤的感情,而是劝慰友人不要为离别而悲伤,而要心胸豁达,坦然对待,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重和豁达的性格。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活动9【练习】课堂练习

一、出示课堂练习:

1.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2.这首涛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二、学生讨论老师小结:

(1C 2、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

友以安慰和鼓励,对待离别态度很积极。)

活动10【作业】课后作业

1、反复诵读至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将送别诗积累到你的积累本上。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 欣赏诗歌中的名句,揣摩其深刻的含义。

3 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2学情分析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精湛的语言,独特的结构、韵律和意境而流

传至今。但古诗词的遣词造句有别于现代汉语语言,词义和语意更有时代差异,在实际的课

堂教学对话中还是会出现不少难题。因此在古诗词教学对话过程中,应帮助学生建构古典诗歌中的情境,站在作者的立场,尽量复原或重建作者的境遇与意图,并努力剥茧抽丝、取其精华。领学生在情境中走近诗人,因此我独具匠心地设计了课本剧的形式来导入。

在表演中体验诗人的情感,在训练中进人诗人的思想世界,在诗词中走一个来回。本课的设计并没有从传统的作家简介开始,诵读诗歌,然后释诗句的意思,背诵。而是恰当地只讲重点句和难点句,其他少讲或不讲。不拖泥带水,既避免了满堂灌,也让课堂时间得到最大值的收获。我的这个设计还改变了以往的背诵传统。为了增加学生们的兴趣,我把千篇一律的背诵

诗歌改成唱诗歌表演了。其实学生们在去寻找适合的曲调来谱这首诗歌的时候,不知不觉他们已经完成了诗歌背诵的环节。总之教学诗歌,品读很重要。一字一句总关情。一定要给足学生们时间去读自主读:给足时间读出诗意”②引导读:点拨方法读出诗情”③想象读:进入意境读出诗韵优势: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习积极性高。

3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深刻含义。

难点:初步培养学生诗歌赏析能力。

4教学过程

4.1 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诗歌写作背景。 

今天我们要学习刘禹锡的一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借此来认识一下这位不服输不言败执着而又乐观的一代诗豪。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曾做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喻寄托手法。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有《刘梦得文集》。名篇《陋室铭》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尚无定论。    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击盘,吟诗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刘禹锡感慨万端,写了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二、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读这首诗,然后指名读。 

三、结合诵读,体会诗人感情。 

1、请从前四句诗中各找出一个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词语,说说自己对它的理解。 凄凉:诗人参与改革,本是为国为民,谁料却被贬到这荒凉的地方,心中自然感到抑郁悲凉。凄凉的不是巴山楚水这个地方,而是诗人的内心。 弃置:诗人这一被贬就是整整的二十三年,人生又有几个这样的二十三年啊?最可能有所作为的一段大好时光就这样虚度了,诗人感觉自己就像被朝廷抛弃了一样,内心中的酸楚与痛苦简直无法言传。 空:诗人怀旧应该是怀念当初一同参与改革的旧友,可自己身处巴山楚水,又怎能与旧友相见,再三吟诵《思旧赋》又有何用?更何况这些旧友多受到迫害,很多已不在人世。一个,隐含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对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 翻:回到家乡,本应该倍感亲切,家乡的人与物都是自己一生的眷恋啊。可二十三年的别离,家乡变化太大了,已经无人相识。在这应该是的意思,写出了自己回到家乡恍如隔世的感觉,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长,这其中同样满含着的是酸楚与痛苦啊。 

2、再读前四句诗,读出诗人心中的感情。(突出凄凉”“弃置”“”“

3、指导学生诵读后四句诗,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由沉郁到昂扬)通过诵读表现出来。 

4、深入体会沉舟侧畔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感受诗人豁达乐观的胸怀。此时的诗人想到了什么? 沉舟”“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这一联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由于它客观上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其意义不仅局限于诗人的身世之感了。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总要向前发展,未来肯定比现在好,前景无限美好.             

5、引入刘禹锡的另两首诗,进一步体会刘禹锡的顽强豁达精神。 因参与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革新活动,诗人被贬郎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10年后,被朝廷以恩召还,回到长安。这年春天,他去京郊玄都观赏桃花,写下了《玄都观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以桃花隐喻暂时得势的奸佞小人。于是诗人再度遭贬,一去就是12年。12年后,诗人再游玄都观,写下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依然如故,不改初衷,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自己不怕打击、坚持斗争的倔强意志。前度刘郎今又来的不懈斗争精神,一直为后人敬佩。前度刘郎也成为流传之今的成语。 

6、带有感情的再读后四句诗。 

7、再读完整的诗。引导学生注意诗中诗人情感的变化;前四句要读的沉郁艰涩,后四句要读的昂扬乐观。 四、总结归纳。 刘禹锡通过这首诗感慨世事沧桑,抒发了作者对自己20多年被贬谪至巴山楚水的悲愤心情,流露出了遭弃置的无限辛酸与对友人的怀念。 同时,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但并不甘心沉寂,表现出旷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五、试背整首诗,结束本课学习。 

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凄凉     千帆过 弃置     万木春 空       歌一曲 翻      长精神 愤懑凄苦   豁达乐观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2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语文版 doc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