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的特点与启示

发布时间:2018-07-01 03:22:47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的特点与启示

云霄县实验小学 吴炎锦

伴随着我县课改的深入,新课程走进了学校,我们也开始接触并逐渐了解新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新教材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就把六年级下册新、旧教材的内容进行对比,从总体上看看新教材有何特点。

教材板块

新教材

旧教材

新教材的特点

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

负数

新增的内容,数范围从算术的数拓展到有理数,有利于与第三学段衔接。

第三单元

比例

第一单元

比例

新增绘制地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正比例图像,渗透函数思想。

空间与图形

第二单元

圆柱与圆锥

第二单元

圆柱、圆锥和球

加强求表面积和体积方法的探索过程;加强了学生在操作中对空间与图形问题的思考。

统计与概率

第四单元 

统计

第三单元

简单的统计(二)

注重识图

综合应用

第五单元 

数学广角

数学思考

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会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了解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综合应用

1.自行车里的数学

2.节约用水

3.有趣的平衡

4.设计运动场

5.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1.美丽的校园

2.节约用水

数学生活化,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整理与

复习

第六单元 

整理与复习

第四单元

整理与复习

精简内容,突出整理和复习的重点。

此外,新教材还有如下一些特点:

1.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如第71页数学广角的例2,主题图中学生的对话就是知识形成的过程:从枚举到平均分的方法,再到得出结论,最后发现解答这类题的方法。受主题图的启发,可让学生合作交流寻找解题方法。

2. 题材源于生活,将枯燥的数学知识生活化

新教材无论是例题、课后习题,还是综合运用或新增的内容的题材都来源于是生活。与旧教材对比,尤其突出是习题的题材选择,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也符合《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即: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 强调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教材安排了多个“你知道吗?”(第4页负数的产生)、(第47页反比例图像)、(第58页的图形放大与缩小)“生活中的数学”和“阅读资料”( 65页“斐波那契数列”)等。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数学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励他们扩大知识面和进一步探索研究的欲望,而且对学生具有陶冶科学情操、培养科学精神的作用。

4. 课后练习量少,综合性强,每一道题都是一种小类型

课后练习这样设置,学生在新课后的练习正确率往往较低。因此教师可根据班级的学生实际做适当的补充和调整。

在将近一年的教学过程中,新教材给我不少的启示和困惑。下面我就六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中的“常见量”和“比和比例”进一步谈谈新、旧教材的异同。

一、常见量

(一)整理常见量

新教材:

出现二个问题:我们学过哪些量?它们各有哪些计量单位?还要求同学分类整理。主题图也呈现一句话是:“列表整理更清楚!”

旧教材:

也有两个问题:我们学过了哪些量的 计量?它们各有哪些计量单位?

接着编排:

1、 长度、面积、体积单位的列表(表格已经整理了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只让学生填进率)

2、 质量单位(表格已经整理了质量单位,只让学生填进率)

3、 时间单位(表格已经整理了时间单位,只让学生填进率)

从整理常见量可看出新旧教材编排所用教学思想和教学目的各不相同。

新教材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新教材重视培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怎样分工合作,然后让各组自行整理,再组织全班交流,从而整理出常见量,新教材不但要学生整理出常见量,而且在整理的过程中要学会分工合作,掌握整理的方法。

旧教材重学习结果。旧教材设计好了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学生只需填上单位间的进率,并把单位及进率记忆在脑中即可。旧教材更重视对学习结果的记忆,它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记忆学习结果也就是单位及进率。

从应试的角度看,旧教材可能更有利于应试。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新教材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但所需的时间更长,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尤其是对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过程也要重结果,两者并不矛盾。

(二)名数的改写

旧教材

旧教材过程详细。首先,具体定义“名数”这个概念:计量的结果,要用数来表示,并且还要带上单位名称,通常把它们合起来叫做名数。例如:

并且要求学生举例说明,什么叫单名数?什么叫复名数?接着,出现例1。共有四小题,都是单名数与复名数之间的改写,并详细的呈现改写的方法和过程。例:

新教材

只有小精灵的一句话:“还记得怎样改写吗?”

很明显新教材与旧教材对比,似乎是“浓缩型”的,新教材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因此教师备课时,应思考如何组织、引导学生利用这样的“空间”回忆、整理相关知识,以形成知识网络,最好是能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然后再形成“知识模块”结束本节的学习。防止“穿新鞋,走老路”,教师一个概念、一个例题的详细讲解进行复习。教学名数改写时,可以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回忆、整理名数改写的类型及方法。全班交流时,再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找出最优的改写方法,并及时规范改写的书写过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整理旧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也能提高改写的准确率,课堂也由“教师讲学生听”的单调乏味,变成学生主动学习,富有生机。

二、比和比例

旧教材:

1. 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第95~100页)

1用表格对比比和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及基本性质的不同;

2比和分数、除法的联系;

3比的基本性的应用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求比值、化简 比、解比例、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4) 比例尺;

(5)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2.用比例的知识解应用题(第113~117

(1)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

(2)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问题。

旧教材是“有序而不活”。有序指是教学内容呈现有序。可以说旧教材编排的顺序就是教师教学思路的具体呈现过程。有利于学生系统地记忆知识,在大脑中形成知识网络,也有利于教师教学进度的把握。

新教材

1. 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小精灵:“你知道哪些比和比例的知识?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 4

1写出张数与相应的时间的比

2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例4

3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例4

3. 三个问题

(1) 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关系?

(2) 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处?比例 的基本性质呢?

(3) 你是怎样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举例说明。

新教材是“活而无序且综合性强”。 新旧教材内容基本相同,但呈现的顺序不同。旧教材是有序呈现,而新教材把所有内容都安排在一个例题,更具概括性,更具综合性,更重视学生的自主整理和复习,也就是更重视学生学法的培养。对于类似“例3”,综合性强的例题,我初用新教材复习时是无所适从,因为一道例题的综合了太多的知识,全部进行梳理复习,就如走马观花,学生似懂非懂,学生的作业更是难达到教师的预期。要把它分成几个课时完成,又因它只是一个例题,往往难以分成多个部分进行教学,而且如果例题没有全部教完,课后就没有相对应的练习(因为课后练习都是综合性的)。自行设计作业又没有时间抄给学生,更严重的是作业内容与复习课内容不同,学生对复习知识不能得到巩固,教师也不能从作业中收集准确的反馈信息。但细细想来,新教材的编排更符合学生思维过程:如:从具体例子出发到知识点的整理再到知识网络的形成。

对于新旧教材的不同,要提高教学效率关键是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一课时无法完成比和比例的所有内容的复习。因此我用3课时完成复习,第一课时复习比和比例的意义、求比值、化简比、解比例;第二课时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应用。第三时根据学生的作业反馈,讲评作业。这正好是旧教材的有序的教学过程,而每节课主要采用“导入小组合作整理全班交流练习反馈质疑总结巩固”的教学模式,这与新教材的教学观相吻合。如果第一课时,我用一个问题导入,问题是“同学们,我们学了哪些比的知识它有什么作用?”小组合作整理和全班交流环节是最重要的环节,有效地小组合作是整节课成功的关键。所以我先向学生提出合作研究的内容和要求,(内容是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和作用,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除外。要求是在小组内形成书面的结论,小组长要准备在全班交流时汇报整理结果)。形式是前后桌四人为一组便于组合。让小组成员轮流当组长,有利于是调控合作过程全班交流环节主要是进行对比和完善整理的结果。然后再进行练习、反馈、质疑总结、和布置作业。

在比和比例这一节,旧教材是“有序而不活”,新教材是“活而无序”, 新旧结合、 扬长避短是我在总复习中经常采用的方法。

在“常见量”和“比和比例”介绍做法是我所在教研组,在周一集体备课,研讨的结果,只是我稍加修改和整理。而“导入小组合作整理全班交流练习反馈质疑总结巩固”的教学模式,也是我校数学课题研究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总之,新教材是以《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旧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等待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去研读,去体会,去探讨,去实践,去检验。

以上只是我们一些粗浅的看法,因水平限制一定存在不足或不妥之处,请大家提出来共同探讨,指正。

(荐稿人:云霄县教师进修学校 张素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的特点与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