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教学案 人教课标版

发布时间:2019-01-09 04:20:42

第四课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教学建议】

重点: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难点: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突破方法:本课主要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为依托,着重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从而更深入认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感悟追求和平、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

学习时一要联系一战的背景,分析一战的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二要结合课本插图,联系一战的过程,理解一战的后果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下图是德国一战中阵亡将士陵园。在一战中死亡人数相当于过去1000年间欧洲发生的所有战争中死亡总人数的两倍。欧洲,理性之灯渐渐熄灭了,黑暗吞噬着它!亲身经历了战争的人们目睹了战争的残酷性,也感受到了失去亲人是切肤之痛,

如何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怎样分析这次大战的性质?这次大战对人类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案导学

一、规模空前的帝国主义战争

1、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

2、依据

1)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集团中的主要帝国主义列强,都是为了夺取霸权和奴役其他国家与民族的权利参加战争的。

2)在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一系列秘密协定,用来瓜分势力范围、决定某些地区和国家的归属。

【问题探究】阅读下列材料:

德国的目的是实现世界霸权 ……德国还要催垮英国的海上垄断权,夺取英、法的殖民地。

奥匈帝国的目的是奴役巴尔干,使塞尔维亚沦为附属国。

英国的目的是保住世界霸主地位,打败最大的竞争对手德国,瓜分德国的殖民地和德国舰队。

法国的目的是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进而夺取德国的萨尔区,树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俄国的目的是摧毁德、奥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力,确立自己在这一地区的统治。

日本的参战,是为了夺取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属地和攫取德国在山东的权益。

意大利则要在地中海建立霸权。

美国参战是为了捞取战利品,争夺战后世界霸权。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编》上册

请思考:

各国参战的目的总的来说是为了什么?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什么?

答案:(1)目的:抢占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

2)性质: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二、战争催生了新世界

1、对欧洲:(1)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 使欧洲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几个世纪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了挑战。

2、对美国: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输出国,战后,美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它成为欧洲的最大债主,并在欧洲的重建中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3、对日本: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使日本获得了发展和扩张的良机。它不仅乘机占领了中国的山东、太平洋上原来由德国占领的一些岛屿,而且大大扩张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几年间,日本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

4、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的发展。

5、国际组织:战后,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

【问题探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获得百年难逢的发财良机。1913—1920钢产量占世界产量的一半以上,石油占世界的2/3。到1929年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2%,大于包括苏联在内的所有欧洲国家的总和。到1919年,17个国家欠美国的债务达100亿美元。1913-1930,海外投资从20亿增至150亿美元,30%投放在欧洲,世界黄金储备的40%在美国手中。

材料二 日本在战争中接受了欧洲的大量定单,利用西方列强无暇东顾之机向中国扩展势力,企图独占中国。日本经济在大战期间得到长足发展。

——岳麓版《20世纪战争与和平》

请思考:

一战后,美国和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和表现是什么?

答案:(1)美国:原因:远离战场,本土未遭战火;美国的参战以及不断向协约国提供军火、商品和贷款,进一步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表现:战后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开始从伦敦转向纽约;战后美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2)日本:原因:在大战中接受了协约国的大量定单;利用欧美列强无暇东顾之际向中国和太平洋地区扩展势力。

表现:日本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扩大;日本经济在大战期间得到长足发展,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

三、大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成为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战争期间,才发明不久的飞机受到一些国家的重视,很快进入实用阶段,数量也不断增加;在大战期间,汽车取代了马车;德国等原料缺乏的国家,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从而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战时对物资的旺盛需求,也促使人们不断地改进生产流程,为生产管理的革新提供了条件。

2、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政府开始建立起一整套专门机构,对经济加以干预。

3、改变了人民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问题探究】对于战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评说。请看下面这位同学关于“一战”的言论。

“十分厌恶战争,觉得战争十分的残酷无情,给许多无辜的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威胁着人类生存。”

——张妮

这位同学主要是从哪一角度对战争进行了评述?此外,一战还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角度: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灾难和创伤。

影响:①一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②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③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如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小结:本课主要介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大战造成的直接后果和大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非正义的战争。大战使欧洲的国际地位下降,美日迅速崛起,促进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战争对战后人类生活的很多方面都产生了影响。

知识网络:

重难点释疑:

1.正确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的性质

1)从战争的起因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各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

2)战争过程中,各帝国主义国家提出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的要求,露骨地显示了这次战争的侵略性质。如德国要求夺取英国、法国、比利时、葡萄牙等国的殖民地,把势力扩张到南美,同时扩大其在巴尔干的势力。英国的目的是打败德国,保持世界霸主地位,夺取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日本是为了抢占德国在中国和太平洋上的势力范围和殖民地等等。

3)从战争的结果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处置中,巴黎和会的召开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宰割、掠夺。比如《凡尔赛和约》《色佛尔条约》等。

典例1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A.交战双方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

B.战争的深层原因是英德矛盾已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C.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D.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压倒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思路分析:本题实际上是个理论问题。判断一切战争的性质,决定因素不是谁与谁战,而是战争双方为什么而战,换句话说就是战争双方的主观动机是什么?抓住这点也就抓住了战争的性质。根据这一理解,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

答案: C

【规律技巧】分析战争的性质主要看交战双方的目的,这个目的应该是贯穿在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中;分析战争的性质还要注意区别整体与个别、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一战中,塞尔维亚和比利时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但这并不能从整体上改变一战的非正义性。

跟踪练习1下列能说明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的有

①帝国主义参加大战的目的②大战之前形成的三对基本矛盾 ③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一系列秘密协定,瓜分势力范围 ④参加大战的国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判断一场战争是否是帝国主义战争的标准:一是看是否发生于帝国主义时代,二是看交战国的目的是不是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而后者是主要依据。④不能说明战争性质。如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也参加了一战。

答案:B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及影响

(1)给世界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共有33个国家的15亿人口卷入,各国参战士兵达到7350万,1000万人阵亡,2000万人伤残,经济损失3000多亿美元;战争引起的饥饿和灾荒夺走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

(2)西欧相对衰落。经济上,欧洲失去了大量海外投资,工业遭到严重破坏,在世界上的财政金融地位急剧下降,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②政治上,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极大地鼓舞了欧洲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③欧洲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几个世纪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了挑战。

(3)美国、日本正在崛起。战争中,美国接受了各国的大批订单,出口的猛烈扩大带动生产的急剧发展,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日本获得了异乎寻常的发展,几乎独占了中国东北市场,并加紧向英、法、荷的殖民地进行经济渗透,几年内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4)战争引起一系列革命。一方面,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胜利,在俄国影响下,一系列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另一方面,“帝国主义战争也唤醒了东方,把东方各民族卷入了国际政治生活”,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5)大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一是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二是催生了一系列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如飞机、汽车、化工技术、生产流程改进等;三是政府机构职能的改变,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四是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社会主义的理想、和平主义的思潮盛行一时。

典例22009浙江文综,22)一本史学著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标志着曾在19世纪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欧洲的结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历史的消极影响,符合题意的应该是②③④。

答案:D

【规律技巧】世界大战是殖民地与殖民国家力量消长的重要阶段,从全球的观点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意义在于它开始了对欧洲霸权的削弱——这一过程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和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削弱,这使得欧美各国人民以及亚非拉广大殖民地人民获得了绝好的斗争机会。

跟踪练习2 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用鲜血覆盖了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在过去几年中……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上述材料反映了战争的影响是

A.引发了十月革命 B.促进了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

C.和平主义思潮兴起 D.欧洲各国发生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据材料中“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及1926年时间限制分析可知选B项。

答案:B

备课资料:

【国际金融中心的演变】

阿姆斯特丹→英国的伦敦→美国纽约→日本东京→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从这些中心的兴衰史可以看出,国力的强盛是中心成长的首要动力因素,而国力的衰落则是中心发展的制约因素。伦敦之所以成为最古老的金融中心,是因为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一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直接造就了纽约的龙头地位,后来“新经济”更是巩固了纽约的地位;东京国际金融中心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日本在战后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东京也一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排名第二,但由于在灵活性、创新、制度环境和监管方面不如伦敦,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经济泡沫的破灭使日本经济大伤元气,直接导致了东京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下降;至于香港和新加坡,取得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也是主要靠优越的地理位置、灵活的经济政策和强大的经济实力。

【哈伯与诺贝尔化学奖】

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化学家哈伯。这引起了科学家的议论,英法等国的一些科学家公开地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哈伯没有资格获得这一荣誉。

1906年哈伯成为卡尔斯鲁厄大学的化学教授, 1911年改任在柏林近郊的威廉物理化学及电化学研究所所长,同时兼任柏林大学教授。1914年世界大战爆发,民族沙文主义所煽起的盲目的爱国热情将哈伯深深地卷入故争的漩涡。他所领导的实验室成了为战争服务的重要军事机构:哈伯承担了战争所需的材料的供应和研制工作,特别在研制战争毒气方面。他曾错误地认为,毒气进攻乃是一种结束战争、缩短战争时间的好办法,从而担任了大战中德国施行毒气战的科学负责人。

根据哈怕的建议, 19151月德军把装盛氯气的钢瓶放在阵地前沿施放,借助风力把氯气吹向敌阵。第一次野外试验获得成功。该年422日在德军发动的伊普雷战役中,在6公里宽的前沿阵地上,在5分钟内德军施放了180吨氯气,约一人高的黄绿色毒气借着凤势沿地面冲向英法阵地(氯气比重较空气大,故沉在下层,沿着地面移动),进入战壕并滞留下来。这股毒浪使英法军队感到鼻腔、咽喉的痛,随后有些人窒息而死。这样英法士兵被吓得惊慌失措,四散奔逃。据估计,英法军队约有15000人中毒。这是军事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使用杀伤性毒剂的现代化学战的开始。此后,交战的双方都使用毒气,而且毒气的品种有了新的发展。毒气所造成的伤亡,连德国当局都没有估计到。然而使用毒气,进行化学战,在欧洲各国遭到人民的一致遣责。科学家们更是指责这种不人道的行径。鉴于这一点,英、法等国科学家理所当然地反对授予哈伯诺贝尔化学奖。哈伯也因此在精神上受到很大的震动,战争结束不久,他害怕被当作战犯而逃到乡下约半年。

1933年,哈伯应英国剑桥大学的邀请,到鲍波实验室工作。4个月后,以色列的希夫研究所聘任他到那里领导物理化学的研究工作。但是在去希夫研究所的途中,哈怕的心脏病发作,于1934129日在瑞士逝世。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政治后果】

这次大战最重要的政治后果之一,是资本主义总危机的进一步加深。这突出地表现在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的胜利,和德国、奥匈和土耳其国内爆发的强大的革命运动。战后,l9191920年,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签订了一系列的帝国主义条约。巴黎和会(19191920)的结果,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1919628),与奥地利签订了圣日耳曼和约(1919910),与保加利亚签订了纳伊和约(19191127),与匈牙利签订了特里亚农和约(192064),与土耳其签订了塞夫勒和约(1920810)。结果,世界的政治版图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出现了一批在君主制度衰亡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新国家,诸如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南斯拉夫等。会议决定成立国际联盟,通过了国联盟约,并把盟约作为上述和约的组成部分。实际上,试图建立战后和平的凡尔赛体系不仅未消除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反而又增加了一些新的矛盾,诸如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以及战胜国之间因分赃不均而引起的矛盾等。

优化训练:

一、 选择题

1.之所以说塞尔维亚抗击奥匈帝国和比利时抗击德国的战争是民族解放斗争的性质,是因为

A.它是为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进行的战争 B.其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

C.战争首先是塞尔维亚和比利时发动的 D.战争具有非正义性

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及理解能力。上述两国的斗争是出于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它们所从事的战争是正义的,具有民族解放斗争的性质,BD两项是两大军事集团发动战争的目的和性质。C项与史实不符。

2.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新技术发展的关系正确的有

①军用飞机、汽车等新交通手段的出现推动了一战范围的扩大②为了应付敌方封锁,德国等发展化学合成技术,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③潜艇、坦克的问世使一战具有陆上海上同时进行的特点④战争使人们不断改进生产流程,保证了战时物资的需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生产力发展及科技进步为一战爆发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一战又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故①②③④都正确。

3.2009海南高考)19209月,《新潮》杂志载文说:“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于是感觉最钝的中国人,至此也觉得……于是乎谈政议法的声浪稍衰,而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促使当时社会思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B.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C.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确立 D.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西方文明弊端

解析:D 。题干反映了一战后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视角的变化。“仅仅学习西洋的富国强兵、政治法律是没有用的”实际上指出了当时人们对西方制度的失望,“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说明了当时思想界出现了要求进行彻底的社会革命的呼声。而导致这些变化的根源在于“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即一战的影响。

4.一战后,亚、非、拉掀起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主要历史条件有

①一战期间民族工业不同程度的发展受十月革命影响各国都成立了共产党组织

③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掠夺殖民地,激化民族矛盾一战摧毁了俄罗斯帝国、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和德意志帝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C 本题考查一战的重要影响——革命和独立浪潮。是物质基础,应比较容易选出,③是战争的主要影响,也不难理解。不合史实;不符合亚、非、拉的范围。

5.一战期间,各国都建立了一整套管理和干预经济的机构,它们的主要职能有

①分配政府定单 ②控制原材料的供应③协调各种经济关系 ④垄断对外贸易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和理解能力。①②③④都属于一战后政府对经济干预的职能范围。

二、非选择题

6.2010浙江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军事集团——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战火燃遍欧洲大陆,延及非洲和亚洲,大西洋的北海海域、地中海和太平洋的南部海域都曾发生激烈的海战,先后卷入这场战争的有 33个国家,人口在15亿以上。

材料二

材料三 “而最糟糕的是……我们普遍都有的’乐观主义欺骗了我们,因为每个国家都相信 别的国家将在最后一分钟被吓退。……战争的影子蔓延过我们那全部的时代,不会再从我们 这里消失,战争的影子笼罩着我们日日夜夜的每一个念头。”……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这场战争的特点是什么?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场战争对欧洲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3)综合上述史实,你得到什么认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一战”特点及其影响,在解答时一是要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回答。

答案:(1)特点:第一次世界性的战争。

原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科技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突破地域条件的限制,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有效地指挥战争。

2)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西欧国家经济相对衰落;德奥分崩离析,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的国家;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打击了欧洲的殖民统治;在精神领域,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观念产生了怀疑,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

3)战争的灾难让人们懂得和平的珍贵。

7. 下图是19148月为动员人们参军到前线“保卫祖国”,被德国媒体广泛宣传的照片之一。

宣战消息发布后,德国士兵热烈欢呼

请回答:

(1)火车上的士兵将去参加什么战争?德国士兵为什么对参战如此积极踊跃?实际上这是怎样的战争?

(2)后来德国人民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发生了什么事件?

解析:本题提供了一幅图片,解题时要从图片的内容介绍中获取有效信息,,就能判断图片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其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答案:(1)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士兵认为这是保卫祖国的正义战争,所以积极踊跃。实质上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是非正义的。

(2)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反对战争。战争带来的经济政治危机,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推翻帝制,一战结束。

8.(见原书P2118题)





w.w.w.k.s.5.u.c.o.m



a.学生通过探究南昌起义的原因、了解南昌起义的概况,正确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增强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b.学生通过第二节目土地革命(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工农武装割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内容的学习,正确理解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增强比较分析、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观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c.学生通过了解红军长征的概况,正确理解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增强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a.学生通过分组课前搜集资料,课堂展示搜集成果,锻炼查阅、运用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b.学生通过课堂问题的探究,学会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归纳知识的方法。

c.学生通过课堂历史情景的熏陶与引导,感悟历史,提高人文素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学生通过中共总结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发动南昌起义、总结城市中心论的失败教训,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学习,培养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b.学生通过红军长征概况的学习,感悟长征精神,培养革命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创新胆略,加强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的意识,从而突出体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这一素质教育新理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南昌起义;红军的长征。

2.教学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

三、教学过程:

导入:背景音乐《四渡赤水出奇兵》

【师】同学们,刚刚大家欣赏了一曲红歌《四渡赤水出奇兵》。这歌曲描绘的是中国红军长征的情况——地球上的红飘带。今天,老师也将带领大家走一段红色之旅。

今天我们的红色之旅从江西南昌说起。这段历史讲述的是1927-1937年间的历史。

国共双方的十年对峙,是两个政党的对峙,是两支军队的对峙,是两块地区的对峙,是两个政府的对峙,更是两个阶级的对峙,

【师】让我们走进江西南昌“军旗升起的地方”。

——互动1:同学甲展讲预习案(1)南昌起义。

【师】探究一:贺龙《回忆八一南昌起义》

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武装起来给以蒋介石为首的投降帝国主义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叛变以有力反击,高举起中国革命斗争鲜明的军帜,坚决进行武装斗争。

——分析

1、“叛变”:国民党1924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2、启示:

【师】史料:

南昌起义之后,军队往哪里去的问题,没有得到正确的解决……南昌起义的军队没有与湘、赣的农民运动相结合,而南下向广东进发……南昌起义的部队大部分遭受损失。因而南昌起义的部队大部分遭受损失,仅留了一部分力量与毛主席所领导的秋收起义的工农武装在井冈山会师,才正式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

【师】下面我们进入第二站:江西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

讲述这段历史,我们要从一次会议和一场起义说起。这就是1927年的“八七会议”和秋收起义。

——互动学生展讲:秋收起义和八七会议。

【师】

八七会议给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思想混乱是指陈独秀犯了右倾错误,组织涣散是指大革命的失败,给中国共产党造成了巨大损失,组织涣散,破坏殆尽。

秋收起义时中国共产党选择进攻中心城市。执着于城市,这是非常自然地。

【师】材料:执著于城市,在那个时候是非常自然的。因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只有一个榜样。那就是已经成功的俄国革命,而俄国革命正是从城市开始的,并且在城市首先成功。然而仿效俄国人成功的经验并没有在中国取得成功。——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探究二、

材料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正确的。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

【师】毛泽东分析当时的形势,带领队伍到达了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教学案 人教课标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