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山东民歌《包楞调》

发布时间:2023-03-10 22:24:48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山东民歌《包楞调》
作者:李晓玉
来源:《丝绸之路》2013年第12
[摘要]《包楞调》是一首山东民歌的代表,出自成武县的一种民俗活动——担经,魏传经老人发现后对其进行了整理,使歌曲在短时间内响誉全国。《包楞调》也是一首记谱最完整的民间小调,它的问世填补了我国民间花腔的空白。 [关键词]山东民歌;《包愣调》;担经;民间小调
[中图分类号]I2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12-0052-02 成武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隶属牡丹之乡菏泽市,历史非常悠久。这里有龙山文化遗址、防城遗址,有秦汉大堤、文亭山、文亭湖、斗鸡台、等名胜古迹。这里还是艺术的天堂,著名的四平调、民间花鼓、大平调及其唯一的民间花腔独唱曲《包楞调》就是出自于此。 《包楞调》源于成武县庙会中的一种民俗活动——担经,它是根据当地的习俗而形成的一种以娱神、娱人、唱经为内容,以歌舞表演祭祀活动为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艺术等诸多内容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直到今天,成武县的天宫庙、九女镇、梁王庙、白浮图等地方都还保留着庙会习俗,不少善男信女到庙里拜佛、烧香,祈求平安。其中担经就是庙会中很重要的一项活动。经挑的构造简单朴实,一根扁担,由1寸宽5长的竹片制成。担子用彩线缠裹,两头分别挂着用布或绢做成的各种饰物:鲤鱼寓意年年有余,莲花寓意吉祥平安,灯笼预示生活红红火火、团团圆圆,花篮象征美满幸福。 1 担经者
担经传女不传男,担经者手拿彩扇,身穿道姑服装,脚穿红、绿彩鞋,也有的穿彩装,扎斗篷,头上多有装饰。担经时要边走边摇扇子,寓意扇走邪气。身体要随着担子的颤动而起舞,舞步比戏曲里的碎步稍大,有剪子股铁锁链等串场形式。担子要用大拇指托起,食指和无名指与拇指形成合力夹住担子,以控制拐弯转向的灵活性。国家一级编导胡玉平说:成武担经反映了人民的生活与愿望,集中了群众的智慧,融汇了群众的艺术才能,是一种独具特色、艺术价值很高的民间舞蹈。担经时要唱经歌,《包楞调》就是其中一首,质朴的歌词加上优美的曲调使其成为最具成武特色的一首民歌。
担经人称《包楞调》为包楞戏,歌曲名字因歌词中的衬词包楞楞楞而得,唱法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间特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包楞调》唱词以成武方言为主,常出现高粱棉花葵花等比较质朴的词。现在歌词中的月亮地本是月明地(是成武方言中月亮的意思),白楞楞不念二声“bai”,而是念二声“bei”字在鲁西南地区的方言中读音较轻,舌尖非常放松,在唱的过程中要注意此字的轻唱,这是方言的一种表达,也是最能体现这首歌地方特色的字。《包楞调》的原词有64段,是由一首诗演变而来,诗为晴空明镜,松峰凤鸣。星亭清静,景动风轻诗中的每一个字按先后顺序演变成四段歌词,每段由四句组成,第一句结束在白楞楞,第二句结束在一点红,第三句的结尾则是诗中的字眼,第四句结束在紧包楞紧包楞是紧紧相连、不可分割的意思)。整首唱词格式新颖、结构严密,表现的内容十分广泛朴实。而现在《中国民间歌曲选集》一书中已出版的《包楞调》的歌词是在1963年根据原词修改的,歌曲名字还曾改为《太阳出来满天红》。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发展阶段,所以新词综合了农民的生活以及当时的社会状态,与原词相比改去了地方方言,失去了原汁原味的特色,多了几分政治色彩。
《包楞调》以担经为载体,在将近1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以普通、平淡的方式流传下来,没有让更多的人欣赏到它的美。直到1962年,魏传经——这位被誉为田埂上的音乐家发现了《包楞调》,并将它发扬光大。魏传经,1931年出生,家住在成武县党集乡张石店村。1951年,他从成武县师范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县文化馆工作。1956年,被选派到山东省艺术馆举办的民歌学习班学习,并接受著名音乐家魏占河、苗晶等人的授课,还与著名女歌唱家王音璇同堂学习,了解和掌握了不少山东民歌的演唱及记谱常识。1962年,魏传经对全县的民歌进行统一收集整理,查访过程中听说在大田集镇小程楼村有一个名叫周金英的老人会唱小曲,就马上兴致勃勃地赶到了她家。几次登门之后,周金英欢快地唱出了《包楞调》。经过进一步了解,魏传经得知周金英老人的小曲都是跟一些唱琴书唱花鼓的艺人和担经的善人的,说自己还听过为琴书伴奏的古筝老艺人演奏的包楞调曲子,更为动人。魏传经跟周金英一句一句学唱,回去后又找到了成武一中的音乐老师孙啸天(已故),两人共同整理记录。由于孙啸天老师已经故去,笔者有幸找到了记谱者之一魏传经老人,他现已83岁高龄,向我口述了《包楞调》的最原始记谱与唱词。 2 笔者与魏传经老人
这时的包楞调无论歌词还是歌谱都是最原始的模样。魏传经在学唱过程中觉得原谱的包楞调并没有发挥出它本有的泼辣与欢快,就把原谱中从最后的包楞楞开始的在原谱中加入大量顿音和改为现在的十六分休止,把旋律与节奏的弹性充分表现出来,使跳进后的级进运动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尽情发挥之后,又巧妙地翻回到起跳音位置上,使人在听觉和心理上得到极大的满足与享受。通过节奏的变化,突出使用顿音和短暂休止,轻巧的旋律一气贯到底,把感情流程的静动、缓急、深浅起伏及浓郁的乡土味和民间花腔特色表现得层次分明、细致入微,制造出耳目一新、曲尽意美的意境,从而将此调推向奔放、欢快、跳跃、活泼的艺术高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包楞调》问世以来就备受欢迎。19632月,包楞调由成武县一中的学生宋惠芳学唱,参加八县文艺汇演,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3月,山东省民歌汇演,菏泽地区民歌手姚月兰、徐月娟演唱了这首民歌,会后上海唱片厂把姚月兰演唱的包楞调录制了唱片,发行于国内外。19645月,山东省歌舞团独唱演员张瑛在上海之春音乐会上演唱《包楞调》,在音乐界得到好评。1980年,彭丽媛带着《包楞调》到北京参加全国民族民间唱法会演,得到了专家和听众的一致赞扬。1982年,彭丽媛首次在春节文艺晚会上演唱了《包楞调》,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此后,彭丽媛随中国艺术团出访北欧六国,将《包楞调》介绍给了世界。从此,《包楞调》被学术界誉为中国民间的花腔女高音独唱曲,填补了我国声乐史上民间花腔的空白,打破了国外音乐认为只有欧美才有民间花腔的论断。
《包楞调》问世后分别由吴碧霞、哈辉、李辉等著名歌唱家多次在春晚上演唱,久唱不衰。同时,《包楞调》也作为花腔训练曲目编入高等院校音乐题材,古筝曲《包楞调》被定为民间器乐考级曲目。200611月,《包楞调》作为菏泽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市政府公布。20071月,《包楞调》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20091月,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家唐建平教授将《包楞调》改编为大型交响乐,是继《金蛇狂舞》之后的又一大型民族交响乐。
如今,《包楞调》的艺术和学术价值已被音乐界公认,成为山东民歌的代表曲目。同时,也打出了一张成武的金名片,使民族音乐真正走向了世界。
[1]夏野,陈学娅.中国民族音乐大系——歌舞音乐卷[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1. [2]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辑部.中国音乐词典[Z].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3]杨民康.中国民间歌舞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4]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5]伍国栋.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传统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6]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 [7]钟敬文.民俗文化梗概与兴起[M].北京:中华书局,1996. [8]江明惇.中国民族音乐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论山东民歌《包楞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