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XX省乡村振兴报告(专业完整格式模板)

发布时间:




XX省乡村振兴报告

20XX20XX年)




XX省乡村振兴报告(20XX20XX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同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成为新时代战略任务,也成为各地现代化发展的头等大事。对作为农业大省XX,乡村振兴既是发展基础,更是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XX的基本议题。
XX乡村振兴开局良好
近年来,XX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工作,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美丽乡村建设、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治理、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XX乡村振兴开局势头良好。
(一)以精细农业为取向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
近年来XX省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三大目标,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倾力打造以精细农业为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示范基地,取得加快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兴旺的新成效,由农业大省大步向农业强省迈进。
1.“一县一品一特”[1]战略取得初步成效
20XX年以来,XX开展以精细农业为取向的农业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把特色品牌作为抓手,实施“一县一品一特”战略,避免农产品同质竞争,实施县域错位发展,以县为单位对特色优势品种资源进行规模化生产,实现每个县至少重点打造1个特色产业品牌。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技术指导,全省逐步培育了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湘”字号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农业企业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做强了一批区域性优势特色产业,“一县一品一特”战略取得了初步成果,县域特色化、区域化、品牌化发展态势明显,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1)产业区域布局逐步优化。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基本形成区域性产业优势。到目前为止,全省初步构建形成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商品粮产业带、长株潭核心区“两型”都市农业产业带、湘南丘陵山区特色农业产业带、大湘西地区生态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带,全省以区域资源优势为基础的产业区域布局逐渐形成。
2)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业园区有序建立。围绕特色产业,全省创建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基地,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化、科技化生产,标准化种植基地和国家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休闲渔业示范基地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XX10月,全省的标准化生产基地达4200多万亩,其中包括2200万亩[2]核心基地,涵盖了标准化养
殖场、茶园、水果园等。建成530个现代农业产业省级示范园,带动市县创建农业产业园1000多个[3],建成10个农业综合开发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园,推进XX油茶、蔬菜、水产、畜禽、水果、茶叶等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3)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有重大突破。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加快推进。省委省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全省“三品一标”总量和质量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XX年底,XX省“三品一标”有效认证总数超过3500个,年总产值达700多亿元,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8700多万亩。全省已有139个地域特色农产品报国家农业部门备案,其中63个获得颁证,年总产值306亿元[4],市场竞争力和产业价值链不断提升。品牌农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1620XX年,XX省开展了两届全省十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十大企业品牌评选活动,安化黑茶、古丈毛尖、保靖黄金茶、黔阳冰糖橙、常德香米、新田大豆、靖州杨梅等20个品牌获得XX十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称号,其中华容芥菜、宁乡花猪和黔阳冰糖橙被评为20XX全国农产品百强区域公共品牌,安化黑茶被评为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沅陵碣滩茶被评为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极大地弥补了XX省品牌农业建设不足的短板。依靠地理标志品牌带动,“一县一品一特”战略目标逐步实现,
已基本建立了粮、菜、油、棉、果、水产品等十大优势农产品产业。
2.产业支撑体系逐步建立
经过多年发展,XX省逐步建立以农产品产业体系为基础、多功能产业体系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推进XX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1)多元有效的农产品供给体系逐步构建。粮食产业不断向高质绿色发展。近年来XX省突出粮食产能建设,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着力培育“湘字稻米地方品牌”20XX年继续调减早籼稻种植,积极推广高档优质稻种植和“稻鱼、稻虾、稻鸭”等综合种养模式,发展高档优质稻1026万亩,比2012年增加近两倍,再生稻210万亩,新扩稻田综合种养200万亩,中晚稻商品粮50%[5]实现优质化。全省深入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和模式攻关,创建20个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县,全省粮食生产保持“十三连增”,总量稳定在600亿斤左右。20XX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4862.4千公顷,2016年减少28.2千公顷,下降0.6%但是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比2016年增加98.4公斤/公顷,粮食产量2984.0万吨,2016年增加30.8万吨,增产1.0%[6]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农业结构不断调优调高。从农林牧渔结构看,林业、畜牧业增速加快,比重上升。20XX
XX省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3.1%9.0%2.6%6.5%,与2016年相比,农业增速下降0.5百分点,林业、牧业则分别上升0.8个百分点、2.7个百分[7],逐步向满足市场快速增长的肉、蛋、奶、水产品消费需求转变。从种植结构看,经济作物、饲用作物扩面提质。20XX年经济作物发展到4000多万亩[8]。其中糖料、油料、蔬菜种植面积分别为13.8千公顷、1448.9千公顷、1475.4千公顷,分别比2016年增加0.4千公顷、10.8千公顷、55.2千公顷;茶叶20.1万吨,增产7.9%[7]。从养殖结构看,牛羊等草食牧业加快发展。随着退养工作持续推进,全省畜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XX年牛、羊存栏量比2016年分别增1.4%9.1%,羊出栏量比上年增长3.2%[7],草食动物占比进一步提高。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发展加快推进。2016年农业标准化实施规模超过50%,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率达到45%,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提高到47%,水产健康养殖率达到60%[9]。规划建设了湘西、怀化、湘南草食牧业优势产区,创建了76[8]特色养殖产业园。农产品品种结构逐步向高品质发展。XX省加快农产品品种结构的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农产品向有机、绿色、无公害方向发展,生产出一批“湘字号”生态米、有机茶、放心肉、瘦身鱼、健康油、低温奶等高档特色农产品,极大地丰富了供应链,提升了价值链,完善了XX省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多
元有效的农产品供给体系。
2)农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态势良好,试点示范工作成效显著。在省级财政资金和政策大力支持下,望城区、韶山市、炎陵县、洞口县、平江县、凤凰县、花垣县等16(市区)开展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整县(市区)推进试点,衡南县、邵东县、桃江县等5个县(市区)以乡(镇)为单位开展融合试点。全省有24个县市区纳入国家农财两部委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5个县市区纳入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百县千乡万村”试点。通过一批具有典型带动作用的示范县市区、乡镇、村的创建,提升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产业链条逐步完整,农业多种功能得以拓展。融合模式不断创新。通过农村“三产融合”试点,促进了多维度的融合,包括农业经营主体接二连三融合、龙头企业前延后伸融合、“互联网+等新技术新业态逐步渗透融合,全省形成了三个典型模式:用网络精神做新经济,推进实体市场与虚拟市场两融合的桃源模式;用跨界精神做新产业,推进产品、资本和品牌三融合的涟源模式;用工匠精神做新产品,推进产量、质量、效益、生态、安全五融合的南县模式[10]。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全省以一年四季乡村旅游节为平台,结合农业生产,开展各种形式的旅游活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快速发展。截止到20XX年底,全省已建设1084
个美丽乡村、4300多家休闲农庄,乡村旅游人数达到436人次,经营收入突破4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11]。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与扶贫脱贫相结合,农民增收脱贫成效彰显,湘西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以发展全域旅游实现脱贫成为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为贫困地区乡村振兴之路的开辟提供了经验。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有力推进。20XXXX省浏阳市、衡山县启动田园综合体建设国家级试点,在新化县、汝城县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省级试点,目前前期规划建设有序进行,积极探索协同发展、共享发展、集体经济式的农民增收新模式,打造产业兴盛、富饶美丽的“新农村”“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迅猛。2015XX省重点实施了“农村电子商务推进”“农业企业电商应用推广示范”“县域农村电商推进示范”等三大工程,启动实施了“电商扶贫专项行动计划”,全省“互联网+现代农业”迅速发展。全省“互联网+”经营主体加快培育壮大,2016年全省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额达1000亿元以上,比2013年多2倍。全省建成了光网宽带的乡镇达1806个、覆盖了无线信号的乡镇达1858个,占乡镇总数的96%;全省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建成2250[12]村级信息站,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全省覆盖。
3)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优势逐渐显现。近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农产品加工产业扶持政策,实施了“百企
千社万户”“百片千园万名”两大现代农业工程,重点打造粮食、畜禽水产、水果、蔬菜、茶叶、饲料等产业集群,着力培育全产业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群体,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整体水平得到提升。20XX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1.5万亿元,跻身全国七强,大宗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45%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原值之比由2012年的1.11提高到20XX年的2.31。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迅猛,20XX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5.6万家[13],八成以上农业企业带动农户建基地,走上产业致富之路。
4)农产品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大力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截至2016年底,全省建设商品交易市场的乡镇占81.0%,建设以粮油、蔬菜、水果等为主的专业市场的乡镇占43.1%建设以畜禽为主的专业市场的乡镇占15.8%建设以水产为主的专业市场的乡镇占8.9%[14]全省开展了鲜活农产品“基地+城市社区”直配模式和农资电子商务试点,农村电子商务加速发展,推进冷链物流、智能物流等设施加快建设,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电商企业不断对接融合,进一步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
5)农业服务型生产体系逐步建立。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农业组织化不断提高。2016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800家,规模以上休闲农庄4300家,累计认
定家庭农场1.57万户、农民合作社6.2万个,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到4.5[15],新型职业农民累计发证人数达到30352[16]。全省构建了惠农综合服务体系。经过两年多的试点探索,供销系统构建了县(市、区)(惠农服务公司)乡镇(惠农服务中心)、村(惠农服务社)三级服务体系,2016年全省第一批14个改革试点县社共新建15个惠农服务公司、298个惠农服务中心、1838个惠农服务社,恢复发展1717个全省系统基层社,覆盖率由2015年的68.1%增加至2016年的86.9%[17],极大提高了全省供销合作社推进社会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创新农业生产服务方式。大力推进土地托管服务,围绕耕、种、管、收、贮、销等环节开展全程托管、套餐式托管、点菜式托管等多模式的系列化服务,建立了企业、合作社、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农资经营服务,推进农资销售服务与农业技术、生产作业、加工储藏、市场营销相结合,推行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科技推广体系逐步完善。全省2107个乡镇农技站开展条件建设,提升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组建89个科技服务团队对应服89个县市区;建成7个农业产业技术体系,20XX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新机具新技术研发加快推广,农机总动力达到6250万千瓦,机械精量侧深施肥“减肥增产”试验获成功,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机合作社达4545家,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6.5%,其中水稻耕种
收综合机械化水平73%[16],居南方稻区第一。
3.农业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正在完善
农业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是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服务的重要载体。XX省在融资、信息化、质量监管等方面打造了一系列平台,有力促进农村的产业兴旺。
1)资本平台建设快速推进。资本是支撑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XX省加大力度放开市场,推进“资本下乡”,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扩大农业生产的融资渠道,推进“市民下乡”,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刺激农村消费。201512XX股权交易所开通“农业专板”,打造农业产业化企业培育孵化平台,省农委联合XX股交所和相关服务机构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育孵化服务,得到了挂牌企业的广泛肯定。2016年下半年,省农委、XX股交所启动“农业专板”,目前挂牌XX交所的涉农企业已近300家,完成股份制改造的近30家,20家企业实现直接融资近2亿元,企业在农业专板挂牌后通过培育孵化转化成果显著。
2)农村信息化平台不断健全。几年来XX省相继建立了统一的农村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12316微信服务等三大平台,省科技厅建立了XX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呼叫指挥中心,对全省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实行立体化、可视化的指挥和调度。研发了一批重大应用系统,并在家禽、水产、茶叶、柑橘、苗木等产业开展了生产智能化技
术研究与示范应用,开发和推广了农业技术服务、休闲农业服务和测土配方施肥等系列农业专业客户端。依靠综合服务平台的多方式、多手段、多渠道信息传播,及时、准确地为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信息服务,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统一的农产品省级追溯平台加快构建。XX2015年开始试点农产品质量追溯,目前已有株洲、永州和郴州3个市州开展全市农产品质量追溯试点,追溯范围涵盖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XX正在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并计划用3年时间建成一个省级追溯平台,力争实现全省所有的农产品可追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以环境整治为抓手的美丽乡村建设快速推进 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生态宜居水平,XX省开展以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农药化肥使用零增长等为重点的环境整治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加快推进了全省农业绿色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进程,夯实了乡村振兴的生态环境基础,有力地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
1.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加快推进
全面治理农村垃圾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生态基础。而农村垃圾分类是农村垃圾治理的一项最根本工作。XX省加强政府主导,
全力推行垃圾分类减量。
1)垃圾分类模式创新亮点纷呈。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方法,建立多样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探索出一批可复制的垃圾分类处理模式和途径,极大地重塑了生态农村。
株洲市攸县是全国较早在农村推行垃圾分类处置无害化与资源化的县之一,其创建的农村垃圾四分法和“一氹两池三桶四筐”处理模式,全面实现了农村垃圾的分类、减量和就地消纳,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农村垃圾处置难的问题。津市市的“绿色存折”模式,引导农户推行垃圾源头分类减量,目前津市市农村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三化”处理率达90%以上。长沙市望城区创建了差异化的城区、山区、垸区三种特色模式,试点的14个镇街58个村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可回收利用垃圾占比达30%。永兴县创建了综合处理城乡垃圾的公司化运作模式,建立村级收集站—乡镇中转站—县级集中处理中心三级垃圾处理体系,从源头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捡拣,同时对有价值的垃圾进行回收以实行资源利用,利用厨余垃圾进行厌氧发酵发电,推进了农村垃圾资源化处理。永州市宁远县创建了“户清扫、组收集、村清运、(县)处理”模式,全县垃圾收集、处理率达100%综观全省,2016年有6699个村完成生活垃圾治理,638村成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示范样本[18]20XX年全省1536
个乡镇、2.4万个行政村已建成乡镇垃圾中转设施1296座,村庄垃圾处理率达81%;建成乡镇污水处理设施212座,村庄污水处理率达20%[19]。长沙望城区、株洲市攸县、常德市津市市、郴州市永兴县、永州市宁远县等5个县(市区)被列入全国首批百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
2)乡村“厕所革命”方兴未艾。XX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改厕工作,将农村改厕作为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性工作,并将其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统计指标,省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农村改厕专项经费。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进下,各地积极开展农村改厕行动,改厕成功的农户越来越多,改厕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6年全省67.4%的村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累计使用卫生厕所户数达1227.3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9.55%,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42.3%[20]20XXXX全省共新(改)建乡村旅游厕所1200座左右[21]。在长沙、株洲等一些基础条件比较好、居住比较集中的农村地区,具有完整上下水的水冲式厕所已经基本普及。全省农村改厕的推进,带动了农村地区环境卫生状况明显好转,有力地补齐了这块影响农民生活品质的短板,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2.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完善高质的农村基础设施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物质支撑。全省各级政府不断加大以水利、道路、能源、信息化等为重点的民生工程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改善与提质。
1)农村水利设施不断完善。近年来XX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断加大,农村饮水设施巩固提升、农田水利建设等得到全面加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大为提升。20XX年全社会水利总投入达368亿元,除险加固病险水库8174座,解决236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受益人口463.7万人,洞庭湖24个蓄洪垸堤防防洪标准全面提升,现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6.63万亩[22],提前完成了全面建立河长制目标,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体系基本建立。20XX年全省新增节水灌溉面积达1.1万公顷,比2016年增加0.1公顷;全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2.1万公顷,比2016年增加1.9万公顷;开工各类水利工程9.1万处,完成水利工程土石方12.2亿立方米[23]
2)农村交通设施加快提质。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加快推进。20XX年农村公路提质改造13320.99公里,完成安保设施建设14810.8公里、危桥改造1239座,100%的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了水泥路(沥青路),列养率达100%道路环境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等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大力度,全省农村公路绿化率达81.8%[24],路域环境得
到极大改善,推出“四好农村路”1个全国示范县和6个省级示范县。城乡运输服务协调发展。XX省大力推行城乡客运一体化、城乡公交一体化,截至20XX年底,全省农村客运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建设乡镇客运站595个、农村招呼站18448个,全省连片特困地区100%的乡镇建成乡镇客运站,85%的行政村建成招呼站。全省乡镇通班车率达100%,建制村通班车率达98.94%[25],极大地便利了“市民下乡、农民进城”
3农村能源事业获得长足发展。沼气事业加快发展。沼气技术与产业在农村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快速发展,截至20XX年底,全省建设各类沼气工程25064处,年产气量8.39亿立方米,供气户数196.28万户,当前户用沼气池保有量211.9万口[26]。农村电力进一步发展。2016年全省建有乡办发电站4524个,居全国第四,装机容量628.5万千瓦,发电量216亿千瓦时,农村用电量126.7亿千瓦时[27]。农村新一轮电网改造升级加快完成。20XX年国网XX省电力提3个月全面完成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两年攻坚战”,累计完成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投资计划约52.5亿元,共改造中心村4255个,完成村村通动力电投资计划约14亿元,共改造通动力电村2513[26],解决了农村供电“最后1里”问题。农网供电能力显著提升,为农村产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品质的提升提供了可靠的电力能源保障。

4)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20XX年全省新2.2万个行政村通光纤宽带网,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村村响”和“户户通”。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已建成县级电商服务中心170个、村级电商服务站12602[28]
3.强力推行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
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是保障农产品安全的关键环节,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兴旺的重要措施。2015XX省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启动实施以来,各县(市、区)积极推进新方式推广、新技术应用、新药剂示范、新药械替代等关键技术落实,取得了明显效果,极大地促进了全省农业绿色发展。
1)农药化肥施用量零增长。全省化肥施用总量呈下降趋势,20XX年全省农用化肥施用量为242.7万吨,2016年减少3.7万吨。全省农药施用总量连续2年实现了负增长,20XX年农药施用量4.94万吨,比2016年减少4.82%[29]农药利用率由33.5%提高到36.5%[30]
2)减量技术全面推广。20XX年全省启动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和农药安全监管示范县建设,石门、安化、宜章、洞口、麻阳、永顺和冷水滩等7地开展柑橘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积极发展商品有机肥,年推广38吨,施用460万亩,替代化肥2万多吨。突出恢复绿肥,2016年冬种绿肥980万亩,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1.6%,畜
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65%[31],循环农业、绿色农业、两型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3)统防统治新方式纵深推进。全省建立了200个高标准的村级服务站,构建了“植保部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资农机企业以及服务组织”四位一体的协同推进机制,推行了“机、药、种、肥”四位一体的服务模式,20XX年全省完成专业化统防统治达1470万亩[32]
4)植保建设硕果累累。先进高效植保器械示范应用大力推进。推广应用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植保器械729台,植保飞机从500架增至1000架,“一湖四水”流经的53个农业县市区共完成测土配方施肥6136万亩次,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率达90%以上。绿色防控加强。全年创建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区120多个,绿色防控应用面积1200万亩。病虫精准测报积极推进,20XX年农作物病虫发生面积5.6亿亩次,防治面积6.8亿亩次,植保对粮油蔬果的产量贡献率达25%[33]以上。十大农药减量技术全面推广。20XX年全省二化螟性诱技术应用面积达到50万亩次,2016年增长2倍,种子处理技术广泛覆盖,其中在湘北实现了全覆盖,在湘东的浏阳和醴陵等地也达到了90%[34]以上的覆盖率。土壤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推进。XX省在全国率先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点位布设,长株潭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试点顺利通过国家第三方评估;全面
完成湘江干流沿岸、洞庭湖区、东江湖禁养区以及10座大型水库养殖污染治理;整省推进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完3.2万家规模化养殖场治污设施升级改造,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69%[35]
(三)以文化强省为目标的乡风文明建设逐步推进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之一。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必须坚持同步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传承好的家风、民风和乡风,摈弃不良风俗习惯,实现乡村文明程度不断提升。近年来,XX积极推进以文化强省为目标的乡风文明建设,乡村传统文化保护、文明创建等取得了显著成效。
1.传统文化资源保护逐步得到强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共有的血脉和精神家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起源于乡村文化,传统乡村文化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寻找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重要源头。
1)乡村文化资源保护的政策和法制日益健全。为了加强本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XX省人大常委会2016527日审议通过了XX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办法。20XX2月,XX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通知》(湘政办发〔20XX5号),从科学制定保护名录和保护规划、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坚持合理适度开发和加强组织保障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指导意见。2018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
兴战略 开创新时代“三农”工作新局面的意见》,指出要充分汲取湖湘文化优秀成果,提升农村文化魅力。加强村史、文化遗产、人文资源集中展示,划定乡村历史文化保护红线,保护红线范围内的乡村历史文化资源,严禁乡村建设破坏历史文化资源。
2)重点文化村镇保护得到强化。2012年,省住建厅启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截至2015年底,全省84个中国传统村落完成了保护发展规划和传统村落档案的编制和审查,72个中国传统村落争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16亿元。20XX年,XX省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257个、省级名录822[36]。同时,20XX610日,XX省首批65“经典文化村镇”被授牌,评选“经典文化村镇”,旨在挖掘和保护一批有历史、有文化的特色小镇,通过重点投入、开展保护工作,在夯实基层文化、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建设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新进展,同时推进文化村镇所在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3)成立乡村文化资源保护民间组织。2018121日,XX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发展促进会成立,该组织以促进XX省非遗保护传承为主要目标,是政府与民间的“纽带”
2.传统风俗得到新洗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XX省在充分征求文明委成员单位、各市州文明办和基层党员群众代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XX省文明办关于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意见》,省、市、县三级在推动移风易俗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37]
1)农民人情开支明显下降。从对湘潭、岳阳等地的调研和其他市州反馈情况看,群众意见主要集中在“离谱”的宴请名目、密集的宴请频次和繁重的人情开支上。部分地区家庭人情支出竟然占到整个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情”负债甚至因“情”返贫情况还不同程度存在,成为影响脱贫攻坚的原因之一。为解决此种“怪象”、刹住“歪风”20XX年初XX省启动了“刹人情歪风、治婚丧陋习、树文明新风”专项行动,并在岳阳市试点推行“两个可办和五个不办”移风易俗新风行动。“两个可办”即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五个不办”即生日、乔迁、升学、参军、开业不办酒席。据初步统计,活动开展近一年来,岳阳全市农村烟花爆竹燃放同比下降了80%,人情开支下降了40%[38]
2)铺张浪费势头初步遏制。截至20184月,全省已有大约40%的文明村镇建立了“四会一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理事会、禁毒禁赌协会、村规民约)制度,计划2018年底实现文明村镇全覆盖,2019年底实现行政村
全覆盖。随着“四会一约”的推行,婚丧喜庆事宜有了专门的监管机构和制度章程,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他事不办正逐步成为越来越多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特别是岳阳、湘潭、怀化等地推行“禁塑禁燃”、以鲜花代替冥币,严格限制治丧时间、婚葬车队规模,大力推行以村级为主体统一配备不锈钢餐具、可循环桌布、电子鞭炮等红白事办事用品,极大地减轻了农民负担,保护了生态环境[39]
3)红白事“三限”范围有序扩大。抓好关键少数,XX省各地以公职人员、基层党员和“两代表一委员”为示范,通过限规模、限金额、限对象等“三限”的方式,对红白事操办时限、随礼金额、车队乐队规模等划定上限标准,严刹盲目攀比之风。实行“行政干预+村规民约自治”,以行政引导营造“软环境”,村民自治制定“硬杠杠”,推动广大农村倡俭治奢从“小气候”向“大气候”转变,发挥关键少数的先行先试作用,影响带动绝大多数村民[40]
3.文明创建活动有序进行
1)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近年来,XX省积极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表现在:一是涌现了一批思想道德模范。近十年来,XX涌现了6名全国农村道德模范。二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截至20XX年底,XX共有乡镇综合文化站2241个,行政村文化活动室16000多个,农家书屋44058个。三是文明村镇建设成
效明显。XX共有158个省级文明村镇、104个全国文明村镇[41]
2)用传统文化引领文明乡风。比较典型的如:郴州市汝城县家族的祠堂文化引领乡村文明新风[42],沅江市以优秀的诗词文化促进文明乡风建设。汝城县的古祠堂多、历史悠久,它们承载了当地的宗族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等。古祠堂是汝城县乡村古文化的“活化石”。每一座古祠堂可以反映一个家族的历史。
汝城县用古祠堂文化来对后人进行教育,激励后人要以先贤为榜样,追求一种完美的人生历程。在古祠堂悬挂现代文明公约和村民自治章程等,开展文明教育。
益阳沅江以诗词文化促乡风文明建设[43]。沅江市胭脂湖街道是远近闻名的诗歌之乡,为了以诗词文化助推文明乡村新风,胭脂湖街道成立了“发展农民诗歌文化”领导小组,挂牌成立杨梅山农民诗社,在全街道建立了7个分社。杨梅山农民诗社创办的《湖乡诗韵》,从2010年年底起已累计推22期,主要以诗词楹联歌赋等中华传统文化形式赞美家乡、讴歌先进、宣传党的政策方针。
胭脂湖街道大力推动农村移风易俗,鼓励村民节俭办喜(丧)事,送诗词祝贺,广泛开展“庆节日,诗词上墙”评比活动,目前已经建成诗墙4处,长度超过2500米。每到传统节日,群众争相挂庆贺诗词,既营造了良好的群众文化
氛围,又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素养。特别是20XX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诗社组织制作了一幅“百米长卷”,收录的全是诗社成员自己书写创作的抒发爱国主义情怀的诗词,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3)乡村文明户的示范效应不断扩大。通过评定文明示范户,给予文明示范户在子女上学、就医体检、小额贷款等方面的优惠,引导村民争创文明户。以XX省永州市祁阳县为例,20XX年来,祁阳县以创建“十星级文明户”为抓手,以好家风形成好民风,培育乡风文明,成效明显。祁阳县把乡村振兴的各项目标细化、量化为爱党爱国、遵规守法、环境卫生、诚实守信、孝老敬贤、团结友善、勤劳致富、科教文体、生态文明、计划生育等“十颗星”内容,通过群众评选,对获得5颗基础星以上的家庭农户给予奖励表彰,对获评“十星级文明示范户”的家庭户还给予小额贷款、子女上学、就医体检、旅游观光等11个方面的优惠,引导群众争“十星级文明示范户”截至20XX年底,全县已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10000户,“十星级文明示范户”1000户,乡村文明蔚然成风。如今在祁阳,交友嫁娶看十星、合作创业看十星、经商贷款看十星、评先评优看十星,“十星级文明户”已成为一张响亮名片和广大农户争取的“金字招牌”
在“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工作的带动下,祁阳县85%上的村制定完善了乡规民约,成立了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
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形成了“好人好事有人夸、歪风邪气有人抓”的新气象。全县新建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团体260多个,建立农村文化大院320多个,每年组织活动2300多场,参与群众达25万人次。同时,积极开展“最美家庭”“十佳好媳妇”“最美湘女”等系列评选和“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使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大大增强[44]
(四)以农村党建为统领的乡村治理现代化着力推进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我们党最前沿的阵地,是我国治理乡村的核心力量,其治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乡村治理的成与败,加强农村党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障。近年来,XX积极探索以农村党建为统领的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村民自治、基层党建和平安乡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1.村民自治机制有新突破
1)新型农村治理机制逐步形成。如益阳市近年来积极探索基层村级治理新机制,乡村在村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成立了村民议事会、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分别行使村民事务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该治理机制已于2015年实现了全覆盖。2016年,全市各村共对38570项重大事项进行审议,基层民主得到了有效实践[45]
2)创新组织架构逐步健全。以常德市石门县为例,
该县根据乡村治理任务确定乡村治理主体,开展乡村治理体系组织框架创新,形成了三种典型的组织架构形式[46]
第一种:3+X”模式。将有一定人口规模、一定地域面积、特有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乡村整合成为现代化的农村社区,建立党组织、理事会和公司董事会加若干个行政村的3+X组织管理体系。
第二种:4+X模式。在现有的乡村组织框架的基础上,成立一些新的自治组织。4是指村(居)党支部、(居)委会、公共事业服务理事会、经济发展联合社;X”是指村(居)委会下辖的村务监督委员会、片组长、村民代表,综合性自治组织下辖的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若干专业自治组织。
第三种:2+X模式。是在现有行政村组织架构基础上,建立专业性自治组织,形成“2+X”乡村治理体系。
石门县通过乡村治理体系创新,把党的阵地前移到各类村级自治组织中,各类村级自治组织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积极参与村级各项事务决策、执行和监督,充分调动了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
3)村民自治在新的领域取得突破。XX省在完善村民自治机制的同时,充分发挥村民自治机制的广泛影响,逐步将村民自治引入新领域。如XX省邵阳市新宁县推行村民自治构筑农村食品安全防线[47]。为保障农村地区食品安全,
新宁县积极探索试点农村食品安全村民自治制度,从2009年开始在全县10个行政村试点,成立农村食品安全村民自治委员会。由所在乡村负责安全生产的党政领导担任名誉主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兼任食品安全自治委员会主任,成员包括妇女主任、上级驻村干部、有威望的村民等。在食药监、工商等部门指导下制定《食品安全村民自治章程》,并开展村民食品安全教育,监督食品生产经营户的生产经营行为,配合上级相关部门开展食品质量检测,协助处理食品安全纠纷,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推进食品安全工作在村级得到落实。
该委员会成立以来,共协助上级有关部门捣毁制假售假窝点34个,查办食品安全违法案件320多起,开展食品快速检测3200次,检测食品500余个品种,有效防范食品安全事故100余起。
2.乡村党的建设有新进展
近年来,XX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1“互联网+党建”开启乡村党建新模式。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XX省农村劳动力积极向城镇转移,在外务工的流动党员,有的一年只回一次乡,有的处于失联状态,
为了使在外流动的党员积极参与党组织生活,XX省部分乡村积极探索“互联网+党建”模式。以益阳市为例,90后”硕士生曹娜20159月被选派到安化县小淹镇百福村担任第一书记,村里87名党员中有19名在外务工的流动党员,曹娜建立百福村流动党员微信群,通过多方努力把流动党员全部请进微信群,通过微信群及时把党建知识和村里党组织活动信息传递给流动党员,组织开展网上承诺,并运用微信群提醒流动党员及时缴纳党费。此外,曹娜还创建了“百福村党总支”微信公众号,邀请专家开展专题辅导,引导党员在线开展交流与讨论。百福村的“互联网+党建”的管理模式现已在安化县基层党组织中逐步推广[48]
2“党小组+”激发乡村活力。近年来,官桥镇注重发挥党小组的一线引领作用,开展“党小组建设精品化”工程,深入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各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利用“党小组+”这一模式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党小组建设与管理,构建起“党委抓支部、支部抓党小组,党小组服务群众”的基层党建工作格局。在党小组中搭建党员干部与群众沟通桥梁,结合日常工作和生活,党员既能提升自我,也能有针对性地服务群众。“党小组+”模式使全镇为民解忧办实事的能力显著提升,形成了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2016年,在党小组的助力下,官桥镇精准扶贫成绩喜人,获评长
沙市“精准扶贫示范单位”为积极配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该镇32个党小组踊跃参与,大雨来袭,他们一起扶正倾斜的路灯杆,修补被冲毁的堤坝;烈日当头,他们修整文化广场杂草,清理街道垃圾,整理蛛网式的电线、网线[49]
3)党员教育有新方法。XX省永州市党员教育积极探索“乡村学堂”模式,采取“专家+村能人+贫困户”三级传导,即在全市机关单位组建专家讲师团讲解技术难题,在镇村组建“村能人”小组讲致富经验,贫困户以20户为一班提困难及诉求,一层带一层,实现技术、经验、知识、观念的更新。截至20XX8月,“乡村学堂”已走进11个县区33个贫困村,共开讲了50余堂课,主题涉及“惠农政策一点通”“党务工作手把手”“种养技术解疑难”等,为党员群众和2000多个贫困户带去了实打实的指导服务[50]“乡村学堂”还充分利用市委组织部的微信公号“永组在线”和网络平台,展示并共享各地发展的新经验、好做法。全市县(区)乡村三级积极配合“乡村学堂”,组织了“两学一做”宣传小分队、政策讲解小分队等走村入户,把党的声音送到群众身边。
3.平安乡村建设有新亮点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空心化”老人“空巢化”、儿童“留守化”现象日益突出。加之农村安防基础建设薄弱、治安事件不断增多,给乡村治理带来了巨大压力。
新时期,党的十九大文件明确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农村“雪亮工程”建设和提升乡村安防信息化管理水平[51]
1“雪亮工程”迅速在全省推进。2016年以来,XX在乡村积极探索推进“雪亮工程”20XX731日,XX省在益阳市召开了“雪亮工程”建设推进会,会议传达了国家层面相关会议的精神,总结了XX省部分市县在推进“雪亮工程”建设中的做法和经验,研究如何进一步加快推进XX省“雪亮工程”建设。20XX年下半年,“雪亮工程”在全省大范围推广。“雪亮工程”,即村村通视频实时监控系统,该系统主要通过对前端部署高清网络摄像机等设备,对村口重要路段、学校门口、老年活动中心、店面门口、每家每户门口等重要监控区域进行全天候实时可视化的监控管理。
2)推行“一村一辅警”制度。2016年以来,XX省邵阳市积极推进乡村警务制度创新,在全市3299个村建立了村级辅警工作站,试点一个村一名辅警的制度。与2016相比,20XX年邵阳市刑事案件数、治安案件数、农村火灾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综合治理民调名次上升到第五位。村级辅警功能定位上,邵阳市将村级辅警定位为“八员”治安防范组织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情报信息采集员、法律政策宣传员、便民利民服务员、警务下沉联络员、交通安全协管员、乡村义务消防员。

为了保障辅警工作质量,邵阳市在招录、工作保障、考核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来进行规范。招录方面,邵阳市公安局制定了“一村一辅警”招聘方案,统一招录标准,严格按照国家公务员考试程序进行招录。招录的辅警必须经过三级公安部门的实战培训,且必须接受法律常识、社区警务和公安业务的知识培训。除了上岗前的培训外,被分配到村级辅警工作站后,辅警还需要继续参加实战培训和知识培训,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
工作保障方面,邵阳市明确了每名村级辅警的年均经费和工作站建设经费。同时,为每名村级辅警配备了工作站办公场地、办公设施和执法装备。
考核方面,邵阳市成立了专门的“一村一辅警”管理办公室,各县市区相应地成立了辅警管理办公室,按照“谁用警、谁管理、谁考核”的原则,实行“市局考核县局、县局考核派出所、派出所考核管区民警和辅警”的考核模式,派出所对管区民警和辅警实行“分片管理、双重考核、绩效捆绑”,工作站辅警考核结果与管区民警挂钩,促使管区民警和辅警迅速形成合力、发挥效力。同时,邵阳市公安局还出台了《邵阳市一村一辅警绩效考核办法》,将考核指标量化为百分制,对工作站辅警在纠纷调解、采集信息、治安巡逻等八个方面的工作进行考核评分[52]
3为平安乡村建设提供司法保障。2018521日,
XX省高级人民法院召开发布会,通报制定《XX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司法保障和服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相关情况,并下发全省各级人民法院执行。
《意见》要求,依法妥善审理执行涉农案件,助推现代化乡村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着重强调依法惩处各类农村黑恶势力犯罪,确保形成打击黑恶势力的压倒性态势,营造安定有序的乡村环境。严厉打击农民群众深恶痛绝的犯罪活动,着重强调对破坏农业生产和侵害农民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进行严厉打击,同时严肃查处侵犯农民利益的“微腐败”,坚决捍卫农民切身利益[53]
(五)以精准扶贫为重点的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全面推进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五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最繁重、最艰巨的是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村。习近平同志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地区的小康,尤其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近年来,XX省全省上下扎实抓好农村扶贫工作,开展扶贫领域的全面整治,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农村全面小康目标清晰可见。
1.脱贫攻坚成效显著[54] 党的十八大以来,XX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政治任务,以精准扶贫、精准脱
贫为总揽,以补全面小康短板为目标,加快推进贫困户脱贫步伐,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1)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全省贫困人口从2012底的767万下降到2016年底的356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6.36%51个贫困县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3562元、1097元,较2012年分别增长43%4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8370元,较2012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4367元有大幅提升。
2)脱贫攻坚政策支撑体系基本建成。把中央关于扶贫开发的精神与XX省情紧密结合起来,XX构建了1+10+17为主的脱贫攻坚政策支撑体系。1”为一个总纲,即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10”为十大保障机制,包括扶贫立法、扶贫考核、督查巡查、扶贫约束、退出机制、资金整合、人才支持、队伍建设、驻村帮扶、司法保障等。17为十七大行业部门支持政策,包括安全饮水、农村道路、农网改造、信息网络、文化建设、产业扶贫、易地搬迁、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兜底保障、医疗保障、电商扶贫、旅游扶贫、万企帮万村、科技扶贫、金融扶贫、生态保护等。该政策体系既有宏观层面的谋篇布局,也有微观层面调动各方力量参与扶贫的机制,提高了脱贫攻坚的针对性。
3)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党的十八大以来,XX
贫困地区完成了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全省所有县市区均融4小时经济圈,所有贫困村都实现了通公路的目标,解决了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全省累计解决436万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特别是2014年以来,全省已解决20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超额实现了预期目标。全省6923个贫困村将在2018年底前全面完成农网升级改造,将在2019年底全面实施光伏扶贫工程,2018年底前实现光纤通达和4G网络有效覆盖。争取中央投资82.5亿元,按要求落实配套资金,在贫困地区实施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项目7397个,有效带动贫困人口脱贫。
2.农村双创工程加快推进
农村创业创新是带动农民就近就业增收的有效途径。支持和鼓励返乡下乡人员在农村创业创新,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近年来,XX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系列文件精神,特别是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国办发〔201547号)文件精神,充分发挥返乡农民工头脑活、见识广等优势,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拓宽创业路径,改善农村创业环境,提升农民工创业创新能力,积极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在全省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

1)农村双创政策不断健全。2015年,XX省出台《关于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湘政办发〔2015113号)2018年,省政府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百千万”工程促进产业兴旺的意见》(湘政发〔20183号),文件指出要加大对农村创业的支持力度。鼓励现代农业产业园、创业园、“星创天地”等建设农村创业孵化平台和职业农民培训平台,鼓励涉农企业建设农民创业见习实训基地。鼓励各地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对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项目予以支持,落实好返乡下乡人员定向减税和降费工作,在用地、用电等方面给予相应政策支持,省每年对10个政策落实好,创业创新环境优、人数多、成功率高的县市区进行奖励[55]
2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被纳入全国目录。20XX6月,农业部公布了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目录。XX省有长沙市浏阳河农业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九道湾农业文化产业园创业基地等80个依法合规、功能完备、辐射带动能力较强、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明显的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进入目录[56]
3农民工创业人数出现“四化”特征。据初步统计,全省农民工创业人数累计28万人左右,成功创办各类经济实体3万多家,其中农业企业1.5万多家,安排劳动力就业60余万人,年销售(营业)收入超过400亿元。总体上来看,
全省农民工创业呈现以下特点[57]
一是行业趋向多元化。农民工创业已经从当初单纯的工业,向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餐饮、休闲旅游、物流业、互联网+等各个行业发展。
二是企业趋向规模化。农民工创办的企业,已经从当初小打小敲,向上规模、上档次发展。
三是技术趋向现代化。随着市场的变化,农民工创业起点越来越高,企业开始运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工艺显著改进,从最初的作坊式生产到逐步拥有现代化的设备、较高技术含量的高品质现代企业迈进。
四是投资趋向资源化。XX省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于沿海城市,交通便利,回乡创业人员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兴办企业。
3.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近年来,XX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制度和基本养老制度,并实现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并轨。
1)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20XX98日,XX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联合发布《关于调整我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的通知》明确从20XX11日起,XX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每人每月80元提高到85元,超过国家
标准15[58]
2)医疗保险实现城乡统一标准。从20XX11起,XX省全面实施新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城乡居民参保缴费标准和就医报销标准保持一致,在医疗保险待遇方面不再分“农村人”和“城里人”。农村报销比例从以往的35%提高50%
3农村危房改造。20XXXX省共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8.64万户,完成率144%争取国家危房改造补助资金17.64亿元,位列全国第四。XX省全面推进C级危房加固改造,并在全国率先制定加固改造专项方案和技术导则[59]。同时,XX省过去五年改造农村危房97万户[60]
XX乡村振兴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尽管近年来XX“三农”工作成效显著,但“三农”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尤其是伴随乡村经济社会转型出现的农产品供需脱节、农民增收乏力、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乡村治理滞后等问题,迫切需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着力加以解决。
1.农产品供给数量和质量不平衡
作为农业大省和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近年来全省上下在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产品供给能力上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农业“大”的特征更加鲜明,但在适应农产品市场消费结构转型上,XX农业还相对滞后,突出表现为农产品供给数
量和质量不平衡,成为农业由“大”到“强”转变的重要制约。
1)大宗农产品产出量大但主要农产品品质不高。近年来,随着农业支持政策力度加大,XX主要农产品产量不断增长,大宗农产品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2016年,XX以在全国排名第11位的农用地面积、排名第17位的耕地面积,实现稻谷产量、油茶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猪肉产量居全国第2位;油菜籽、柑橘产量均居全国第3位,茶叶产量居全国第5位,棉花、麻类、甘蔗、蔬菜产量均居全国第6位。[61]20XX年,全省大宗农产品产量整体上仍保持增长态势,大宗农产品在全国仍然保持着优势地位。
尽管近年来XX大宗农产品产量对全国贡献大,但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核心问题是农产品品质与市场消费需求呈现一定程度上的偏差,导致高库存、滞销、廉价等现象较为突出。XX最具产量优势的稻谷以品质较低的籼稻为主,市场需求不足,长期依赖政府托市收购,每年的早稻和中晚稻都会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库存严重;生猪多为常规瘦肉猪品种,地方特色品种规模小,近年来在全国猪肉价格不稳定的情况下,大量小规模养殖户被迫弃养;蔬菜多为低档菜,廉价销售多,茶叶品种更新慢,质量参差不齐,水果的区域特色不明显,跟风种植多,柑橘、香芋、西瓜、葡萄等农产品不时出现滞销。提高农产品品质问题成为XX
进农村产业兴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农业生产规模大但农产品品牌不强。近年来XX实施“百片千园万名”科技兴农工程和“百企千社万户”现代农业发展工程为抓手,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省累计认定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30个,带动市县创建农业产业园1000多个;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6万人、认定5.5万人,累计认定家庭农场3.35户,发展农民合作社7.3万个,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4.5个。[62]目前全省流转耕地2377.35万亩,占承包地面积的46.43%[6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XX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农产品品牌带动力与影响力不足,农产品整体市场竞争力仍然偏低。农产品品牌偏少,目前全省“三品一标”农产品为3500多个,[63]但同期湖北省的“三品一标”数达到4518个,[64]四川省“三品一标”数达到5142个,[65]浙江省2015年底“三品一标”数就达到7762个。[66]农产品品名多,全省有湘米品名200多个、湘油品名170多个、湘茶品名1000多个,[67]但品牌实力与影响力不足,真正有全国知名度的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少,2016年全国评选中国十大大米区域公用品牌、30个最具影响力水产品区域公用品牌,XX无一入选,评选的100个名优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中,XX2个;20XX
年全国80个最具影响力水产品企业品牌中,XX1家。打造农业品牌,XX还任重道远。
3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但农业产业链不长。近年来,XX着力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近五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914万亩,累计达2304万亩,累计发展绿肥3842万亩。建成农业产业技术体系7个,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机总动力达到625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6.5%,其中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73%,居南方稻区第一。[68]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与现代科技装备的应用,为全省农产品供给和规模化经营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尽管XX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但农业经营仍然以种养环节为主,产业链条仍然较短,农业整体效益偏低。虽然XX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已经进入全国前列,但普遍规模较小,20XX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在4500家左右,不到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十分之一,其中销售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为75家,[69]河南省2016年时就达到411家。[70]XX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从事初加工,效益较低。XX近年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快,但大型休闲农庄少,经营模式较为单一,对农业资源挖掘不足,农旅融合程度低,带动能力较弱。“互联网+现代农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还比较滞后,缺乏专业的大型电子商务平台的支撑,冷链物流等配套设施发展缓慢,鲜活农产品的产销难以实现有效衔接。
2.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关键性任务。尽管近年XX各级政府对农业支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在农村创业创新上出台了诸多支持政策,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农民收入整体水平仍然偏低,增收形势比较严峻,需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引起各方面高度重视。
1)农民收入水平偏低。XX农民收入水平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中部地区的湖北省、江西省的水平。20XX年,XX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936元,居中部六省第3位,较全国、江西、湖北分别低496306876元,2013年时,XX与全国、江西、湖北的差距分别是40160.2663.2元,表明XX农民收入水平与全国、江西、湖北的绝对值差距都在拉大(详见表1。从农民收入构成来看,经营性收入偏低成为最大的短板。以2016年为例,XX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较全国低75.6元,较江西低8.5元,较湖北高923.2元;财产性收入较全国低129元,较江西低61.3元,较湖北低15.5元,差距都不大;转移性收入较全国高374.3元,较江西高416.1元,较湖北低306.8元;但
经营净收入较全国、江西、湖北分别低602.7553.71395.4元,差距十分明显,且处于中部六省第5位。[71] |Excel下载
1 201320XX年全国及中部六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
2)农民收入增速放缓。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深刻变化,全国各地农民增收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201420XX年,XX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呈逐年下降趋势,2014年的增长率为11.4%2015年下降到9.3%2016年下降到8.5%20XX年下降到8.4%,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三年下降。需要引起注意的是,20XX年,全国及各地的农民收入增速下滑的情况得到有效控制,大部分地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回升,XX仍然处于下降趋势之中(详见表2。受此影响,XX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幅度连续8年高于城镇居民的趋势于2016年被打破,20XX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城镇居民0.1个百分点。同时,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值差距逐年拉大,201420XX年,XX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超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16510178451935421012元,城乡同步全面小康的压力仍然较大。[72] |Excel下载
2 201420XX年全国及中部六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增速比较
3)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很多,XX农民收入水平偏低与近年来的收入增速下滑、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变化有关,但最核心的原因是农民增收渠道不宽。随上述提到的XX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和农业效益偏低,导致农民经营性增收受限外,受经济新常态下城镇发展动能转换的影响,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也受到明显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XX农村的诸多改革仍然处于试点探索阶段,农村金融普惠程度较低,农民土地、房产等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激活,农村集体经济“空壳村”比重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不足,农村资源与农民资产市场化、资本化程度低,财产收入来源仍较少。2013XX农村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为130.7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45%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仅143.1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下降到1.20%[73]20XXXX农村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为148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14%,占比仍在下降,全省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不到全国人均303元的一半,201320XX年,农民财产性收入4年间仅仅增长了17元。[74]拓展农民财产性收入渠道,对于XX显得尤为重要。
3.乡村要素缺乏有效激活机制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XX的乡村积淀了数千年的传统文化,拥有庞大的人口、土地、生态资源。但受长期的城乡二
元体制束缚,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一方面,乡村人才、资金等要素单向流入城市;另一方面,乡村土地、房屋、生态等资源要素出现闲置现象。盘活乡村要素,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互动,对于XX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1)乡村要素闲置现象突出。乡村要素闲置是城镇化推进到一定阶段出现的现象。当前XX的城镇化进入加速推进的新阶段,城市对乡村要素的吸纳能力不断增强,乡村自身的要素闲置现象却日益突出。一是劳动力闲置。根据XX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2016年末XX共有1723.33万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44.0%而同期XX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1.5%[75]大量农业劳动力仍然从事着十分低效的生产经营。二是土地闲置。XX是劳务输出大省,随着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空心村”现象,以邵东县为例,20XX年该县户籍总人口为134.05万人,常住人口为93.44万人,净外流人口超过户籍人口的30%[76]这样的县域在全省比较普遍。伴随着人口的转移,农村已经出现大量闲置的宅基地、农房甚至弃耕地,根据张容军、段建南2016年对全省四个县市的抽样调查,有闲置废弃宅基地的农户数占区域调查农户数的比例最高达到30%左右(详见表3,大量可利用的宝贵的土地资源被闲置。三是生态资源闲置。XX是生态资源大省,尤其是贫困地区多是生态条件好的地区,但受生态功能
区禁止开发的政策限制,加上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薄弱、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生态产业发展滞后,仍然有大量的乡村处于“守着金山银山缺饭吃”的状况,生态资源难以变成发展的重要因素。四是文化资源闲置。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但XX的乡村文化发展滞后,受限于人才、资金不足与保护措施乏力,XX大量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亟待加强。
|Excel下载
3 XX省部分县市宅基地使用情况抽样调查统计 2)城市要素下乡阻碍较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和国家对乡村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乡村的价值日益凸显,对城市人才、资金等要素下乡的吸引力不断增强。XX城市要素下乡的阻碍还比较大。如在农村产权改革方面,尽管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已经全面推进,但土地流转引导机制仍不健全,调查发现,农村流转土地的成本越来越高,让诸多下乡返乡创业者望而却步。发达省市早已探索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农房的做法,XX仍鲜有探索,而诸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仍在试点探索中,农村产权不清晰成为城市要素下乡的重要障碍。在风险保障机制方面,由于农业是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产品质量风险等多重风险兼备且风险较高的产业,需要强有力的
保险支撑,但当前XX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少,以生产成本保险为主,保障水平低,价格保险、农业收入保险等仍处于探索阶段,创业风险大导致城市人才与资金下乡动力不足。在技术与管理方面,由于XX乡村地域差异较大,无论是发展农业还是农村新产业新业态都需要立足当地实际,因而对于区域性的科技服务、生产服务、创业培训等需求大,而当XX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较弱,农业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短缺,公益性科技推广、质量监督检测机构等服务能力不足,市场化服务组织的服务层次低,尤其缺乏品牌设计、管理咨询、产品营销等方面的专业服务组织,导致下乡返乡创业创新的压力大。同时,基层政府的服务能力还有待提升,“放管服”改革在一些地方未得到有效实施,乡村创业面临着信息不对称、审批烦琐等问题,这些都成为城市要素下乡的重要阻碍。
3)城乡二元的要素配置体制机制亟待破除。当前,XX乡村优质人力资源、资金等单向流向城市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变,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的要素配置体制机制未得到有效破除。在户籍制度方面,XX2015年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目前已经基本实行城乡一体的户籍登记制度,但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城乡公共福利待遇政策仍未改变,农业人口进城的门槛不断降低,但城市人口下乡受到严格的限制,诸多已经落户城市但想下(回)乡发展的人,仍然被
户籍所束缚。在投入体制上,尽管近年来,XX农业农村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总体水平仍然不高,2016年全省农林水事务支出729.75亿元,仅占全部财政支出的11.5%[77]且大部分县域的财政投入重心仍然在城镇,财政投入的城乡二元特征仍然比较明显。在金融服务方面,农村金融发展滞后,适应农村实际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不足,由于缺乏政府强有力的引导,大量农村资金仍然通过储蓄等形式,被金融机构投入城市,据对衡阳市的调查统计,该市7县市金融机构存贷比仍高达2.61[78]在公共服务方面,农村基础设施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比较突出,城乡教育、医疗、公共文化服务差距仍然十分明显,城乡二元的公共服务体制仍然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最大阻碍。
4.乡村资源环境问题比较突出
近年来,XX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力度明显加大,资源利用效率、乡村环境状况有所提高和改善。但由于乡村资源环境历史欠账太多,当前总体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1)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从耕地数量和质量来看,XX虽然地处长江中下游,但域内以山脉丘陵为主,平原较少,耕地资源供给紧张,作为产粮大省的XX仅拥有耕地413.50万公顷(6202.5万亩),人均耕地0.06公顷(0.9亩),仅为全国人均耕地(1.52亩)的59.2%[79],不到世界人均水
平的五分之一。其中,因开矿塌陷造成地表土层破坏,部分地区不少耕地已无法正常耕种;因遭受到中、重度污染,湘南地区、长株潭地区部分耕地不适宜继续耕种;而湘西、湘东南的耕地大多处于生态脆弱区。综合分析现有耕地数量、质量和人口增长、发展用地需求等因素,XX耕地形势十分严峻。从水资源来看,虽然XX总体来看水资源十分丰富,年均降水量远高于全国平均降水量,但水资源区域分布不均、年内分布不均、年际分布不均,季节性缺水、区域性缺水问题突出,同时面临着工程型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干旱时有发生。从环境来看,长期以来农药和化肥的过度施用,养殖废弃物的无序排放,导致农业面源污染较为严重,治理进程比较缓慢,全省约四分之一的农田灌溉水和18%的农田受到不同程度污染。[80]除农村地区自身的污染排放外,近年来随着城镇环境整治力度加大,污染企业正在逐步向农村地区转移,不少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城镇垃圾及其他污染物从城市向农村地区转移,农村环保形势十分紧迫。
2资源粗放利用情况较严重。从农村土地利用来看,XX农村土地资源总量不足,由于长期以来的土地粗放经营,尽管大宗农产品产量较大,但农用地单位面积产出效益不高,2016年中部六省农用地单位面积农林牧渔增加值中,XX第四位,仅为河南省的53.2%(详见表4,表明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处于较低的水平。从水资源利用来看,XX农作物
灌溉普遍采取自水库或河坝等地通过渠道输水至田间的地面方式,农作物浇灌仍以传统地面漫灌、淹灌方式为主,损失多,效率低,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仅0.45左右,[81]远低于发达国家的0.70.8的水平,单项节水技术覆盖率只有34.7%,水分生产率只有每立方米1公斤左右,[82]放的农业用水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从农药化肥来看,目前XX农药化肥利用率偏低,化肥中氮的当季利用率约为28.17%,磷的当季利用率只有12.87%;单位面积耕地的农药使用量为1.89公斤/亩,高出全国化学农药的平均使用量近1倍,利用率不足30%,全省单位面积耕地的化肥施用量38.6公斤/亩,远高于发达国家规定的15/亩警戒线。[83] |Excel下载
4 2016年中部六省农用地单位面积产出情况 3)耕地治理任务艰巨。XX是“鱼米之乡”,土地污染问题是制约XX省粮食安全的重要问题。农药、化肥的超量使用造成农村耕地污染严重,长期无节制地过分依赖和滥用化肥农药之后,土壤理化性状恶化,土壤质量严重下降,局部土壤出现酸化和次生盐渍化,甚至威胁到了农村的人畜饮用水安全。以长株潭地区菜园土壤为例,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的检测结果显示,上述土壤中碱解氮含量平均约290mg/kg是稻田土壤的2.1倍;速效磷的平均含量约
98mg/kg,是稻田土壤的7.3倍。XX也是全国知名的有色金属之乡,近年来有色金属的大规模大面积无序开采,大量低品位的矿石矿渣及工业废水、废渣、废气的直接排放以及污水灌溉,给耕地带来了严重的重金属污染。据报道,XX受重金属污染耕地占比居全国之首,约为40.01%71.04%[84]而长时间、大面积的金属污染耕地要治理修复不仅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关键是还面临技术瓶颈。目前XX正在试点的VIP+n”措施,重点是通过采用镉低积累水稻品种、合理灌溉、施用石灰等调节土壤酸度等措施降低水稻对耕地中的重金属的吸收和积累,探索在酸性中轻度镉污染的稻田中种出安全的大米,而非从根本、根源上消除耕地土壤中的重金属,现有修复思路、效果及相关措施在业界尚存较多争议[85]
5.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治理亟待强化
在近年来XX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现代农业不断发展,农民日益富裕,但乡村治理体系发展步伐仍相对滞后,积累了不少问题。
1)基层权责界定不清晰。乡镇是政权的基础、改革的前沿、稳定的关键。在实践当中,对乡镇政府职能界定不清晰、乡镇政府部分职能上移、考核评价体系的不合理等,导致乡镇政府权小责大、有责无权,不利于调动乡镇基层政府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一是权力和责任不对等,目前乡
镇的税收、财政、工商、公安等七站八所都隶属上级部门垂直管理,乡镇基本没有行政管理权和经营收费权,权力上收了,但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广,调查显示,20XX年初XX县级党委、政府及其部门对乡镇考核的项目达57个以上,包括基层党组织建设、公路治超治限、拆违控建、招商引资、依法行政、环境保护、食品药品监管、村委会换届选举等等,几乎是县级党委和政府及其部门工作的全部内容。形成了上级施压追责、乡镇因无管理权限而陷入有责无权或责大权小的困境。比如建筑管理,其规划执法权、土地使用权、违规执罚权都在县里,执法追责却要追究乡镇责任,乡镇异化为“无奈政府”[86]。二是能力和责任不对等,作为中部欠发达省份,在农村税费改革后,XX乡镇财政收入急剧缩减,特别是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工业税收几乎是空白,往往只能依靠上级转移支付维持吃饭财政,但作为“万能政府”的乡镇往往肩负交通、卫生、教育、水利、治安等公共产品和基础设施投入,面对上级各种刚性的考核,部分乡镇往往在行政压力和政绩激励双重作用下,不得不摊派举债,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导致浪费、效益低下。
2)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未有效发挥。目前,XX村党支部不同程度存在“核心地位虚化、作用弱化”等问题。一是党员年龄老化。由于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优秀人才外流,不少地方多年未发展青壮年党员,党支部和党支书后备
人才匮乏,出现农村“青年党员发展难”和“支部书记选任难”的状况。XX南县为例,在南县12845名农村党员中,60岁以上的几乎占了一半[87]二是村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偏低。由于农村总体文化水平偏低,村支部发展党员只能在“矮子里面选高子”,尽管如此,村党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仍占大多数,这严重削弱了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村收入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带动能力不强。调查发现,不少村的党员干部由于自身知识水平偏低,加之培训太少,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缺乏基本的学习和认识,工作处于敷衍塞责、消极应付、被动懒散的状态,“推一下动一下、不推不动”,不求主动作为,甚至以权谋私,导致群众认同度不高,难以发挥支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3充分体现农民参与权、表达权的自治机制不健全。一方面是农民自治参与认知模糊。调查中发现,受各种因素影响,有不少群众仍不清楚村委会的基本组织性质——群众自治组织,没有认识到自己是自治权利的主体,模糊甚至错误的认知导致农民自治参与热情不高和参与度偏低,很多农民都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看待村庄的村务管理、决策、监督。同时,留在农村的农民文化知识水平偏低,也导致其在村民自治中分析、表达、监督等参与能力受限。另一方面是农民自治参与路径不畅。按照《村委会组织法》
农民享受应有的民主权利,特别是涉及农民利益的问题时,村委会应当提请村民会议商讨决定后才能办理。但实践中,往往由于人口流动、居住不集中,难以召开村民会议,村民自治沦为村委会自治,自治法规难以执行到位,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难以履行到位,而村委会自治又往往造成群众合法利益受到侵害,导致一些民众由于无法有效地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对政府、对社会充满怨气。近年来不少由土地问题造成的农村纠纷根源就在于此。
加快推进XX乡村振兴的基本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XX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战略部署,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XX的战略行动。必须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的精神与XX特色和实际结合起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断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以品牌建设为战略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XX农业产业基础较好,产品数量优势突出,但质量和品牌是短板。XX乡村产业振兴要以品牌建设为战略,加速XX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走出一条农业高质量发展、品牌化经营的产业振兴之路。
1.加快地标品牌建设,推进农业区域结构、品种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
品牌是产品的灵魂,结构优化是品牌化的关键。推进农
产品品牌化建设,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XX要突出品牌建设引领,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推进农业区域结构、品种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打造一批全国性农业品牌,形成支撑乡村振兴的特色品牌产业体系。
一是以区域地标品牌为导向优化农业区域结构。立足于不同区域的农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以区域地标品牌为导向,以个性化市场化为前提,优化农业生产力的区域布局,引导农产品因地制宜集中优势发展,避免区域农业同质化恶性竞争。对于XX来说,要根据农业的四大区域进行区别布局,外向型、高科技高效农业品牌主要布局在长株潭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市州城郊地区;大宗农产品品牌主要在洞庭湖平原地区,应充分发挥洞庭湖平原地区的地理生态优势,调整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湘西地区应着力培育区域特色农业品牌,扬长避短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走出品牌发展的新路;城市郊区应充分拓展农业功能,整合区域资源发展精致的都市农业,打造多功能农业品牌。
二是以农业资源环境为基准优化农业品种结构。农业品种布局必须结合农业资源环境特征。应基于消费导向优化农业品种结构,农业资源配置要从农业品种品牌出发,与区域气候、土壤、水质条件相适应,布局地方名特优产品,特别是对于具有独特资源、传统工艺、农耕文化等要素的品种,
要重点扶持,推进区域特色的品牌打造。政府要加强地域品牌服务,开展农产品地理资源普查,提供各地品种选择的相关信息指导,按照“一县一特一品”的品牌打造要求,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产业品种格局。
三是以地标品牌经营为引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地标品牌打造的重点是经营,要以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地标产品的品牌化经营,特别是要发挥龙头企业的引导作用,推进资源性产品的精深加工,强化品牌营销推介,着力打造一批“湘字号”的“中国名牌”“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建设一批集科研、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形成多业态、多功能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加强品牌培育的社会化服务,推进小农户融入品牌体
社会化服务是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对接的桥梁,可以促进小农户装备现代化,加速集约化经营,弥补小农户规模化不足的缺陷,有利于小农户融入品牌体系,与现代化生产和市场有机对接。
一是加强政府对乡村社会化服务的支持和引导。政府要在政策、资金、税收、用地等方面,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给予支持和优惠;要鼓励龙头企业兴办社会化服务机构,引导其参与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经营主体与服务主体融合发展,
壮大社会化服务队伍。继续支持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小农户农业装备采购、服务作业、市场服务交易、维修等提供社会化服务,构建现代农业机械化服务支撑体系。
二是提高品牌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社会化服务,用现代化科技和信息技术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提供社会化的技术服务。建设省级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以加工型、地标型优质品种开发为重点,加强种质资源收集、引进、保护、创制与利用。依托种子(畜禽)企业和骨干龙头企业,加快新品种培育、繁殖、示范与推广。积极研发推广稻田综合种养、农机农艺轻简化栽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精深加工与副产品综合利用等高效生态技术。
三是加大农产品品牌营销社会化服务力度。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参与会展、展销、节会等活动,加大品牌宣传与推介力度,为农产品展销展示提供社会化服务。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现代信息化运营管理系统、推进电子商务技术应用,实现线上线下运营,推进农产品流通服务社会化。整合省级资源,支持建立共享的农产品产销、供求的区域性公共信息服务系统,构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社会化体系。
四是提高品牌运营与维护的社会化服务水平。支持建立农产品品牌评价研究机构,支持农产品品牌运营策划中介机
构发展,加强农产品品牌动态管理,形成政府部门支持、行政主管部门监管、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品牌认定和评估机制,建立实时状态的品牌企业数据库,向消费者和全社会开放,消费者随时可以在网上查询品牌的相关信息,让全社会对品牌进行监督。
3.加快财政政策转型,推进从数量导向向质量导向转变 加快乡村产业振兴,建设品牌化产业体系,要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进农业的生产经营与市场需求对接。加快现行农业支持政策改革,推进XX农业生产经营的扶持、奖励政策向高质量品牌化支持转型,突出将具有高品质与市场竞争力的地域品牌作为政策扶持的重点,从奖励种粮大县、养猪大县转变为奖励品牌大县,从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化经营转变为扶持新农业经营主体的品牌化经营,从注重农产品的产量考核转变为注重区域地标品牌和质量考核,以此促进农业资源配置向注重农产品特色化品牌化转变,引导XX农业供给由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二)以政策体系创新为核心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坚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激发人才要素活力,以政策体系创新为杠杆,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1.完善乡土人才制度
一是完善乡土人才选拔认定机制。开展乡土人才技术认证工作,将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有专业特长、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积极贡献、群众公认的乡土人才,纳入乡土人才数据库,颁发农村乡土人才证书;建立乡土人才技能等级制度,乡土人才所从事专业,符合技能鉴定要求的,可申请参加技能鉴定,鉴定合格的由技能鉴定主管部门发给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二是完善乡土人才培养使用机制。注重乡土后备人才培养,实施“青苗计划”,遴选一批职业院校开设经典技艺技能特色班,对学员给予学费减免等优惠政策,[88]以传承经典技艺技能,加大乡土人才补给力度;推进乡土人才能力提升,将乡土人才培训纳入技能人才提升行动计划、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培训工程、农民培训计划,实施传统能人培育工程、乡村工匠培育工程,以乡村手工业、建筑业和民间艺术为重点,培育壮大一批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设立乡土人才发展专项基金,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和举措,通过资金配套、技术扶持、项目带动、场地投入等,提高乡土人才钻研技艺技能的积极性,激发乡土人才的创造力,夯实职业发展基础;大力落实相关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着力扶持乡土人才创办的特色企业、合作社;积极实施“乡土人才+互联网”行动,创造有利条件,引导乡土人才将传统技艺技能与现代科技、工艺装备相结合,乡土
人才创新创造成果与市场对接,推动乡土人才实现自我转型升级发展。三是完善乡土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分层分类构建体现不同乡土人才职业特点的人才评价标准,把乡土人才技术职称评审工作纳入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管理范围,打破学历、年限等限制,把专长、能力、业绩、品德作为衡量的主要依据[89];组织开展省(市)级拔尖乡土人才评选活动,搭建好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平台;将乡土人才列入国家和省特贴专家、大工匠等重点人才项目评选范围,保证一定的入选比例;制定特殊优惠政策,让优秀乡土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同等享受购房、教育等方面待遇。选树优秀乡土人才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其示范带动效应,形成尊重乡土人才的浓厚氛围。[88] 2.建立返乡创业激励机制
一是搭建创业平台。建立覆盖县乡村“三级”的返乡创业服务平台,县城设创业服务中心,乡镇设创业服务所,村设创业服务站,平台主要发布就业创业、求职招聘服务、就业创业培训和政策咨询指导、创业项目推介、创业项目建设指导等信息;加强星创天地建设,构建和完善农业农村创业生态孵化体系,提高创业成功率;设立乡村旅游创客孵化基地,整合创建一批返乡创业园,引导和扶持返乡人员投资创业兴业,培育壮大创新创业群体。二是给予政策优惠。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
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精神,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扶持政策措施,出台扶持外出务工人员、大学毕业生、新乡贤等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按照“四降一增”(降低生产成本、降低就业成本、降低创业成本、降低生活成本,增强返乡创业信心)的原则,从市场准入、金融服务、财政支持、创业培训、用地用电支持、完善社会保障、入住园区等方面给予返乡创业人员以大力支持,适用于其他群体人员创业的相关支持政策,要向返乡人员创业创新延伸覆盖。三是提供培训教育支持。建立返乡下乡人员信息库,实施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培训五年行动计划,有针对性地确定培训项目,开展精准培训,确保有意向的返乡人员都能接受培训、增强创业能力;确保将返乡创业人员创业创新培训经费纳入本地市财政预算;优化营商环境,吸引鼓励各类培训资源参与返乡创业人员培训。四是注重精神激励。加大表彰力度,在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五一劳动奖章等评选中,向返乡创业人员倾斜;加强农民工返乡创业典型宣传,强化示范带动效应,营造关心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氛围。
3.创新社会参与乡村发展政策
一是实施乡村振兴引才计划。拓宽引才渠道,通过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聘和专业人才引进,集聚一批基层急需的“三农”人才;实施扎根基层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支持计划、湘西特聘专家支持计划,鼓励各类
优秀人才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支持企业家、专家学者和技能人才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建立城乡人才交流机制,加强城乡专业人才交流挂职工作,鼓励城市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员服务乡村。二是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推进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创新运营模式、挖掘商业价值,建立项目合理回报机制,将项目建设与优质资产开发整体打包;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农业农村建设,吸引外资参与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生态修复、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研究制定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用地保障等政策,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三是凝聚全社会振兴乡村合力。加强组织引导动员,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搭建起城乡沟通平台,助推乡村振兴;建立乡村振兴专家决策咨询制度,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乡村振兴参与机制,吸引各类资源要素向乡村集聚。
4.强化农民教育培训
一是强化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的培育。以培育职业农民为突破口,重点搞好现代农业领军人才培训,深入推进现代青年农场主林场主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实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开展农村妇女创业创新培训,培训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二是规范农
民教育培训管理。成立农民教育培训管理办公室,协调统管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对农民教育培训项目、经费、机构加强监督管理,对分属于多部门的农民教育培训资源进行整合,探索建立以质量和效益为评价指标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注重后续管理,推动农民教育培训步入法制化的轨道。三是推进农民教育培训精细化。对培育对象调研摸底,完善培训对象信息库;积极发掘、充实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并实行动态管理;加强对农民培训需求的调研,不断丰富培训内容,增强农民参与积极性;根据培训对象的知识、年龄、性别、个性需要,提供不同的教育培训方案,确保应培尽培;积极主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因地制宜,按需施教,将集中办班、现场教学、座谈交流等方式相结合,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推广线上教育培训模式。把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加强农技推广云、湘农科教云等农技推广信息化平台建设和应用,推广老田徽农技、农资导报、农管家等微信公众号,开展对农技人员和种植大户的在线教育培训,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建立全覆盖的农民培训网络。
(三)以生活垃圾为重点推进乡村生态振兴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完善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制度,以乡村生活垃圾处理为重点,促进乡村生产生活环境稳步改善,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全面提升,为宜居乡村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1.完善生态保护体系
生态是一个有机系统,生态的良好重在系统保护,必须建立完善的生态保护体系,才能确保乡村振兴中生态环境良好。一是切实保护好农村饮用水源地。把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视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科学划定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监测和监管,坚决依法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二是加强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保护。坚持因地制宜,重视自然恢复,严格控制土地退化和草原沙化;保护和整治村庄现有水体,努力恢复河沟池塘生态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做好转基因生物安全、外来有害入侵物种和病原微生物的环境安全管理,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在农村的引进与推广,保护农村生物多样性;实施易灾地区草地保护与建设,实行禁牧、休牧、轮牧制度;以“三地一区”(武陵山脉、雪峰山脉、南岭—罗霄山脉山地农业带以及湘中南丘岗农业区)为重点区域,建立草地类自然保护区。三是养成公民生态保护意识。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宣传乡村生态伦理,宣讲生态保护知识,加强公民生态养成教育,建立完善村民生产生活的基本生态文明准则,确保村民养成自觉的乡村生态文明行为。
2.健全污染防治制度
污染在于防控,健全污染防治制度是确保生态宜居的有
效措施。一是加大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力度。按照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采取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农村生活污水;逐步推广“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置”的城乡统筹的垃圾处理模式,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二是严格控制工业污染进入农村地区。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环保准入门槛,禁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快推动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三是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科学划定禁养、限养区域,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鼓励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等综合利用方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四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推行秸秆还田,鼓励使用农家肥和新型有机肥。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发展生物质能源,推行秸秆气化工程、沼气工程、秸秆发电工程等,禁止在禁烧区内露天焚烧秸秆。五是积极防治农村土壤污染。加强对污灌区域、工业用地及工业园区周边地区土壤污染的监管,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严格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环境监管。
3.强化源头管控责任

强化责任,加强源头治理是乡村生态宜居的重要保障。一是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领导责任体系。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法律法规,加强生态环境执法,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完善和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二是建立完善覆盖到村的五级河长、湖长组织体系。统筹陆地水域、岸线水体、水量水质等保护管理;完成“一湖四水”生态流量和生态水位核定工作,合理控制河流开发利用强度,保障河湖生态用水。三是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管理。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研究制定农村环境监测与统计方法、农村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和方法,开展农村环境状况评价工作,定期公布全省和区域农村环境状况。四是严格建设项目环境执法。开发建设项目必须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防止产生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禁止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地区立项。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对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制度、不正常运转治理设施、超标排污、在自然保护区内违法开发建设和开展旅游或者违规采矿造成生态破坏等违法行为,严格查处。
(四)以文明创建为引领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文明创建是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文明创建为引领,培育基于传统文化
的文明乡风民风,激发文化软实力作用,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道德支撑力和文化凝聚力。
1.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移风易俗结合起来
一是挖掘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规范,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继承。[90]二是提高传统文化对移风易俗的引领力。对传统文化进行内容创作与表现形式创新,适应新的传播规律和市场规律来助推传统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注重传承湖湘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的现代功用,制定相关扶持政策,鼓励文艺创作者、传播者发展文化创造活力,激发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与感召力。三是营造移风易俗的浓厚氛围。推进传统文化普及工程,利用传统媒体及新媒体广泛宣传展示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支持开展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活动,将传统文化精髓渗透到村民生活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让移风易俗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四是建立移风易俗的长效机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融入乡规民约、家规家训,指导村民用村规民约去倡导新风,组织各村(居)建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厅等自治组织,引导村民用自治方式去协调监督落实,从而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觉践行移风易俗。
2.打造形式多样的文明创建平台

一是打造典型示范平台。制定村民文明行为准则和道德模范评选标准,广泛开展“优秀家训、家规进万家”“德孝文化五进”、中华传统美德评选表彰等活动,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最美志愿者、最美村庄等活动,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打造一批孝心村、和谐村、生态文明村、移风易俗村、兴业富民村等特色示范典型,建立从村组、到乡镇、到市区层层推荐评选的机制。二是打造宣传教育平台。建立“德治大讲堂”“道德讲堂”“文明讲习所”并推进常态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通过村民自述、讨论、互动等形式展示家庭风貌、评议家训家风家教、倡导良言善行,助推崇尚文明、倡导节俭、崇德向善的乡风民风。三是打造文体团队带动平台。培育一支懂文艺爱农村爱农民、专兼职相结合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加强文体活动主体队伍建设,每个村(社区)确定12支加以重点扶持,对创作、表演骨干人员进行专题培训,鼓励以文明创建、孝老爱亲、邻里和睦等为主题,创作编排具有本地特色的歌舞、小品、地方戏等节目,并与道德讲堂建设结合起来,发展成为宣传文明道德、传递正能量的重要平台和力量。四是搭建文化活动引领平台。依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兴办读书社、书画社、乡村文艺俱乐部,组建演出团体、民间文艺社团等,利用重要时间节点举办各类节庆活动,办好XX省农民运动会”XX艺术节”“雅韵三湘”“演艺惠民、送戏下乡”等
活动,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文明创建。
3.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是着力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统筹建设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制村可结合实际建设一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包含多功能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文化广场、宣传栏、音响乐器等文化器材、体育设施器材等,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有效整合和统筹利用,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二是着力提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湖湘文化繁荣兴盛工程,抓好“三农”题材图书、广播、电影、电视和剧目的创作、生产与演出,开展“送戏曲进万村”“全民阅读”等文艺会演等活动,积极推出群众喜闻乐见、反映乡村振兴主题的优秀文艺作品,增加乡村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建立农民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为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老年人和返乡农民工等提供适宜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继续开展湖湘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力推动志愿服务站建设。
(五)以农民自主为关键推进乡村组织振兴
乡村自治是党的一贯政策和目标,尊重农民自主性的前提是乡村自治,要以乡村自治为目标,加强乡村法治建设,强化和创新乡村自治平台,形成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治理体系,确保乡村振兴的农民自主性。
1.强化基层党内民主凝聚治理合力

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振兴,要强化基层党内民主建设,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维护农民权益、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一是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地位。引导农村党员树牢四个意识,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地位。坚持农村重大事项、重要问题、重点工作由党组织讨论和决定。坚决防止村级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二是加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支部建设标准化、组织生活正常化、管理服务精细化、工作制度体系化、阵地建设规范化。在自然村或村民小组、新型合作组织、社会组织等设立党支部。鼓励设立务工返乡、创业人员党支部等新型基层党组织。三是加强基层党员队伍建设。认真落实“两学一做”“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等活动。加强基层党员教育培训,杜绝形式化和空心化,全面提升党员的政治素养。四是落实基层党组织民主生活各项制度。发挥“两代表一委员”在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作用,开展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落实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党员党性分析和民主评议等制度。推进党务公开,畅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监督党的组织和干部、向上级党组织提交意见和建议的渠道。五是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基层组织的民主治理,加大党务公开力度,推行村级小微权利清单制度,完善监督审查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员群众的监督作用,持续开展“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对套取扶贫资金和惠农补贴等行为严厉整治,对
侵害损害农民利益如侵占集体资产、土地征收等问题定期进行专项检查。净化基层党员队伍,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
2.优化村民自治,实现农民当家做主
坚持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相统一,加强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推动农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一是健全村级自治制度。完善农村选举、决策、协商、管理、监督等制度,健全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自治组织,形成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二是推进阳光村务建设。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深化和拓展“亮栏”行动,推动线上线下村务公开,实现村务公开常态化。创新村民议事形式,完善议事决策主体和程序,落实群众知情权和决策权。加强村务档案归档、保管和使用管理。三是赋予村规民约现代价值。引导广大农村进一步完善提升村规民约,充分发挥其解决农村法律、行政、民事纠纷等领域问题的独特功能,弘扬公序良俗,促使更加契合法治精神和现代治理理念。四是增强遵守村规民约意识。探索完善村规民约组织实施方式,构建教化与引导、激励与约束、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把村民遵规情况作为评比美丽家庭、文明家庭、五星家庭等的依据,切实增强村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意识。
3.转换乡村组织职能,推进乡村自主发展

理顺乡村组织的自主发展职能,准确定位乡村组织的治理责任,完善乡村组织的乡村治理权利与义务,强化乡村组织服务乡村振兴的功能。一是要坚持农民主体的原则。站在农民主体的立场,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的自主性,鼓励农民参与乡村治理,形成农民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的氛围。二是按照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建立乡村自主发展机制。要克服长期以来农业服从于工业、农村服从于城镇的决策弊端,尊重乡村独特的价值,坚持乡村独立发展,建立城镇和工业支持反哺乡村的体制机制,形成城乡独立发展、互补共荣的发展态势,让广大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真正主体。三是维护农民权益,赋予农民义务。防止一味强调农民权益而不讲农民义务的偏向,防止强调农民诉求、不顾社会实际的偏向。重视对农民自我奋斗意识的培养,赋予农民乡村振兴的责任,改变支农方式和途径,防止“背着钱袋去喂养”的错误做法,消除农民过度依赖政府、在乡村振兴中“等、靠、要”的错误思想意识,激发乡村振兴自主发展的原动力。

20XX年XX省乡村振兴报告(专业完整格式模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