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归纳总结 学生板

发布时间:2018-10-21 13:47:41

历史论述题

备注老魏的学生才有资格享用

几点忠告:1.不拼不博,等于白活;高三不累,辛苦白费

2.一心力,惜时光;坚定力,戒浮躁。

3.今年学习努努力,明年湖大做兄弟,今年学习不努力,风里雨里,兄弟在工地搬砖等你!

解题方法:

步骤一:亮明观点。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要对材料进行提练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关键词可以抄下来)

步骤二: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路五:以时间为线索选取史实论证。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步骤三:结论。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或评价性升华。(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一般不要照搬政治课所学的原理,但要以政治课上所学原理为思路、为依据,用历史的语言来表达。)

题型一:提供观点型开放题

【设问方式】

…(材料)…,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基本方法】

以宏观和开放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和历史人物,以前所未有的从容与平和的心态,公正、客观地分析每一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步骤】

1)选择观点,从题目提供的观点中选出自己认为可以有力论证的观点。

2)遴选史实,从所学的知识中搜寻和遴选可以例证观点的史实。

3)表述成文,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证有力。

注意

有的试题除了已列出的观点以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提出其他的观点进行例证。只要言之合理,照样可以给分。

题型一【典例】

word/media/image1.gif典例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欧洲人在技术(包括军事技术在内)、经济和行政上的成就远优于亚非地区的人民。籍着这些成就,欧洲人能够让亚非地区的人民在世界市场上享有他们的成果,大量工业生产的利益,改进了生产力,较佳的保健教育、内政上的安全、以及改善了的行政。欧洲商人、工业家、拓殖者、工程师、教育家、行政者往往包含传教士的精力、技巧和耐心克服着亚非静态社会对进步缺乏兴趣,并且把亚非地区导向一个技术与理智为基础的世界社群。

欧洲人籍着滥用他们军事上的优势,并且受他们工业家渴求廉价原料所推动,以及为他们的大量生产找市场,欧洲国家的政府把亚非地区独立的人民拉到他们的轴心里去,在经济上剥削他们,挫败其本土经济的成长和民族的生活,否认他们自决的天然权利,攻击他们的文化,并且把他们暴露在所谓西方文明的罪恶之下。

请评论材料中近代西方文化对亚非国家(或者中国)和人民所产生的影响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论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题型二【示例】

<1>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略)…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题型【典例】word/media/image2.gif

典例1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结合你对唐朝由盛转衰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赵翼的这一观点。


典例2 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试评论顾炎武这一观点。


3:董仲舒说上曰: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 虽得天下,旋踵灭亡。试结合史实说明董仲舒、苏轼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哪些方面是客观的?哪些方面是错误的?并分析两人作出这种评价的出发点。

4、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材料三  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  

——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6分)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5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 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 19 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 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归纳总结 学生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