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与修辞

发布时间:

一.名词解释
1.现代汉语:指现代汉民族使用的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六书:指汉字的六种构造条例,是后人根据汉字的形成所作的整理,而非先民原始造字法则的全部。然而,在六书出现后(时间最迟是东汉)人们造字时:象形指事形声会意假借
3.语法手段:就是指语言中构成语法形式的方式,一类是综合性的语法手段,即表现于一个词的语法手段,如附加、内部屈折、重叠、异根等。由于这些变化都是在一个词内部进行的,通常把这种变化称为形态变化,也有人称为词法手段。一类是分析式语法手段,即表现于几个词或一个句子的语法手段,如词序、辅助词、轻重音、语调等。这种手段也叫句法手段。4.言语行为:在传播过程中人们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活动,它是一种以交流信息为基本功能的传播行为。二.分析题
1.两个人的话看似有理,由于割裂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所以都是无理的,都是片面的.首先,
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的,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离不开思,思维也不能脱离语言;如果没有思维,没有思想,人际之间的交流无从谈起,语言的存在也失去了任何意义.其次,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程度是相互适应的,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思维水平,就有什么样的语言水平,有什么样的语言水平,就有什么样的思维水平,不可能一个社会发展到语言和思维脱节的地步,语言水平很高而思维水平很低,或思维水平很高而语言水平很低,这都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可能的.(关键要认识到语言和思维二者相互依,密不可分的关系.
隔壁一对中国夫妻吵架了,我们会怎么做。当我们用中文思维时,结果就已经由中文诱导暗示出来了。因为用中文思维,自然会用到中国特色的成语和俗语,而成语和俗语是前人智慧的积累,这种积累已经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和习俗。因此我们得出的很多结论就会与前人趋同。例如:夫妻床头吵架床尾和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忍风平浪静家和万事兴夫唱妇随相敬如宾等等。而在美国恰好相反,夫妻吵架,邻居很少会过问。因为美国人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的隐私,因此邻居来劝架时,主人会说,“It’snoneofyourbusiness”,“Mindyourownbusiness.”所以,只有在会发生人生伤害或影响到自己休息时,邻居才会打电话叫警察来。总体上而言,由于语言的暗示诱导,中国人倾向于二元调和(阴阳调和)思想中庸,而欧美倾向于二元对立(阴阳对立)思想偏执。既然是暗示诱导作用,语言对思维就有制约,思维也能打破语言的制约。2.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又包括四大准则,每个准则下面又包括一些次准则:A:数量准则
a所说的话应包括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b所说的话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B:质量准则
a)努力使你说的话是真实的;b)不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C:相关准则要有关联。D:方式准则a避免晦涩;b避免歧义;

c简练(避免罗嗦)d井井有条。
(一)违反质的准则而产生幽默效果
2:一日,我见到一女生向自己打招呼问好,她相貌平平,我对她印象并不深,以为是师妹,就回答说:“师妹好”,然而女生很惊讶:“师弟,你说什么?”。我立刻意识到了自己说错了,就不慌不忙补充说:“呵呵,师姐,你知道我为什么故意叫你师妹吗,因为最近你年轻又漂亮了,让别人一看根本不像是师姐啦。,最后,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在这两则例子里面,都是违反了会话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而产生了幽默效果,使得会话的气氛变得和谐轻松起来。在例2中,笔者因为忘记对方身份,在称呼错了之后,为了避免尴尬而故意说一些没什么证据的恭维称赞她漂亮的话,这其实也是违反了会话合作原则中的质准则而产生了幽默效果。
(二)违反量的准则而产生幽默效果
如以下的会话,正是因说话者提供比需要多余的信息而导致了幽默效果的产生:4
爸爸:你历史考得怎么样啊?
儿子:唉,一点儿也不好。也怪不得我啊,因为历史考的都是发生在我出生前的事情,那时我都还不在这个世界呢!
这里,儿子的作答很明显是“画蛇添足”了,故意提供超量的信息,无意中就违反了量的准则,产生言外之意,为自己找到解析和理由,创造出幽默轻松的气氛。(三)违反方式的准则而产生幽默效果6
孩子:妈妈,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喉咙很疼了。妈妈:吃多点辣鸡爪就好的了。在上面的例子里面,母亲没有正面回答孩子的问题,言外之意是告诫他不要总是吃辛辣的鸡爪,否则喉咙上火,就会发炎疼痛。母亲的回答违反了方式准则的避免晦涩表达。(四)违反关系的准则而产生幽默效果8
化学课上老题讲解溶剂与溶质的关系:一定的溶剂只能溶解一定的溶质。比如说,你吃了一碗饭,又吃了一碗,第三碗吃下去已经饱了,你还能吃下去吗?有个学生问:“还有菜吗?这也是一种制造幽默情趣的说话技巧。8中,老师以打比喻的方式讲解溶剂与溶质的关系,举了现实生活中吃饭的例子,而学生的回答其实是故意避开老师的提问的思路,答非所问地借机发挥,有意制造幽默,从而引起课堂内一片笑声,活跃了课堂气氛。三.论文
从“爱人”这个配偶的称谓变化浅谈语言与社会生活

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没有阶级性的。因为它既不属于经济基础,也不属于上层建筑,而是人们在社会交际中用以表情达意的重要工具。既然是一种“工具”,那么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人们就都可以使用。但语言也和其它事物一样是发展变化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在构成语言的语音、语汇和语法这三个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语汇,它常常最敏感地反映出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而社会生活的任何变化,哪怕是很微小的变化,都会或多或少地在语言上——主要在语汇—有所反映,因为语言是社会生活所赖以进行交际活动的最重要的交际手段。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语言变化发展也异常迅速,而尤以语汇变化最为显著,大批新词语也就应运而生。在对配偶的称呼的变化上来看,我们就可以显而易见的得出这个结论。

现代汉语中的配偶称谓,在解放前后的四十多年里就有了很明显的变化,不知从哪一天开始,突然出现了这样的对话:“介绍一下,这是我的爱人,某某同志。”说“突然”,是指当时海外归来探亲的人,他们突然听到“爱人”一词,觉得很惊讶。然后,他们才慢慢醒悟过来,“爱人”指的是配偶,无论是男的(丈夫还是女的(妻子,都叫做爱人。
“爱人”在汉语中原来的意义———在恋爱着的人,即它原来所指“情人”的意义,还在进行恋爱而没有结婚的人,某个时候叫做“情人”,这时它的语义悄然改变了,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大概谁也讲不清。追本溯源,“爱人”这个名词不但古书里没有用过,就连《辞海》上也查不到。它大概起源于五四前后,不过,那时是用来表示正在恋爱尚未结婚的青年男女之间的关系。这在当时堪称一种革命性的创新。这个“新”不仅含义确切,而且在那封建余威尚炽热的年代公然扛起了“爱人”的旗子,是带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的。
先前——即在旧中国,习惯称呼的:我的先生(即我丈夫,我的太太(即我妻子,突然不用了,至于更旧时用的文绉绉的“外子”“内人”,自然也不再有人提起了。粗俗一点的称呼:“我(男人”(即我丈夫,“我(女人”(即我妻子,也逐渐让位给那仿佛好听得多,时髦得多,乎也平等为我的“爱人”了。至于老百姓习惯的“老公”“老婆”,却还在群众中间流行着。特别是农村,还是“老公老婆”,“当家的烧饭的”喊得火热。
时代变了,社会生活变了,人与人的关系变了,这一切都使“爱人”变成了指配偶中的男方或女方。这个新词在社会词汇库巩固起来,既没人下命令,也没有法律规定,但这个词在社会生活中生根了,谁也抹不掉———这就叫约定俗成。
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和外国人及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的接触越来越多了,他们和我们的农民一样,也对“爱人”这个称呼不理解,不太习惯,我们不少同志也已经意识到在外事活动中称自己的妻子(或丈夫“爱人”欠妥,但又想不到合适的称呼,于是“先生”“太太”“小姐”“夫人”等这些5070年代已几乎消亡的旧称谓又回到了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发展,配偶称谓也还会出现新的变化。
综上所述,语言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社会生活的变化,都会或多或少地在语言,主要在语汇上有所反映: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从语言的变化中,去推断或还原那正在进行或已经消失了的某些社会变动。

语法与修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