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上海黄浦江

发布时间:2016-05-20 15:58:56

  为了参观“2010年上海世博会”,八月份去了上海。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在上海读了五年大学,因为“文化大革命”又延缓毕业两年,所以我在上海生活了七年。读书期间自然无空游览上海的景观,但留校“文革”的两年确是游览的好时机,真可以说游遍了上海的山山水水。时隔四十年年,印象中的上海完全不见了,一座现代化的陌生的国际大都市展现在面前!正建的632米高、125层的上海中心大厦,即将竣工,想想就让人头晕!

  世博会园区建在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沿着上海城区黄浦江两岸布局了一百多个场馆:中国国家馆、美国馆、英国馆、德国馆、非洲联合馆……展现这些国家的奇特风貌。由于参观展览的人太多,没有耐心排两三个小时队的人是无缘于发达国家展馆的,什么德国馆、以色列馆、沙特阿拉伯馆、世界气象馆……连想也不用想,排队3个小时也轮不到。而什么日本馆、韩国馆、俄罗斯馆、冰岛馆、台湾馆等等展馆的排队长龙也让人望而却步。实际上,去了七八次,一次百元人民币的门票,仅在那些发展中国家的“馆里”和发达国家的“馆外”转了转。虽说很遗憾,许多事情有时会有意外惊喜。一天下午,我也遇到了一个偶然的机会,快闭馆的时候,美国馆老年人通道排队很短,只要了半个小时就挤进去了。不一样就是不一样,观瞻美国馆,真是大开了眼界,尽管天气炎热,也深深的感觉到人家科学的先进和生活的愉快。有些国家的展馆,极少有人问津:如朝鲜馆、印度馆、非洲联合馆等,我浏览了一下朝鲜馆,可以说是十分寒酸,展现的都是他们对领袖的崇拜。

  上海不愧是国际大都市,对世博会的管理真可说是井井有条。我出门最怕上洗手间,在这儿却没有什么不方便。办这样世界级的大型展会,在中国,不知道还有哪个地区能超过上海。

  上海一直就是中国的金融大都市,除了人多楼高之外,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名胜古迹还真不多,城隍庙、豫园、西郊公园、南京路外滩就算是名胜了。就说南京路外滩吧,至今万人敬仰,但在本人看来,有什么好骄傲的?文人们说,面对游船交错的黄浦江,背依风格迥异的建筑群,在那儿观看灯火辉煌的夜景,真是美轮美奂。我至今也体会不出它的奥妙,只能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和拥挤不堪的高楼大厦。但是,上海确实是个购物的天堂,特别妇女儿童的衣物用品,在淮海路、南京路、金陵路上,门店一家挨着一家,种种色色,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

  我从苏北农村初到上海十里洋场,连过马路都过不去,老担心会被汽车轧着。看到被称作摩天楼的“上海国际饭店”,大有“仰观脱帽”的感觉。

  一次老乡集会,就读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的史学长也来参加,他当年本科毕业又接着读了研,作为“老上海”带我们去逛城隍庙。史学长如导游一般,带着我们从入门开始,详细地给我们解读每个殿、每个石碑、每个古树的来龙去脉。

  上海城隍庙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供奉着朱元璋加封的上海城隍秦裕伯,还有西汉霍光。宏扬的是剪凶除恶、护国安邦,代表的是中国独特的文化。有钱的年轻游人,意不在寻仙问道,进香祈福,除游览名胜之外,更重要的是品尝这儿的风味美食。

  史学长讲得很专业,但我们听得很难忍,初上大学的理工科青年们对历史文物毫无兴趣。史学长讲完了九个殿堂,日已偏西,才发现大家的不耐,就不好意思地带领大家去吃下午茶,并买了一些香蕉。大家第一次看到这种黄黄的,如月牙样的东西,不知如何下口。其中一位面如张飞,也许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拿起一个,搁衣袖上擦了两下,“噶吱”咬了一口,立马眉头紧皱,吐了出来。史学长并没有说什么话,也没有什么表情,只是趁势拿了一个,将皮剥掉,送给了他临近的学弟,我们这才学会了吃香蕉的方法。

  大家要求史学长介绍他的求学经历,他笑了笑说:“我在上海五年,没有回过一次家,没有逛过一次街,不只是因为没有钱,更主要的是为了抓紧时间读书。我觉着,咱们穷学生的出路只有读书,而读书的机会应该珍惜。”

  一位比较了解他的学长说:“他的勤奋前几年已被登上“文汇报”,是励志的标杆呢!大三的时候,文汇报的记者给他拍照片,他的衬衫破的不能上镜,记者只好脱下自己的借给他穿上。”

  我们看着这位学长,心中不仅敬佩,更多地产生了一定要读破万卷书的欲望!

  说真的,大学几年的时间,书没读几本,大部分被各种各样的政治运动占用了,特别是什么阶级斗争啊!四清啊!文化大革命啊!接二连三的折腾,哪还有什么读书的心思!文革中,为了填补空虚,大把的时间都用在“山水间”了,上海的一些名胜古迹就是在那段时间才初步赏识的。期间更有一件让人捧腹的事,终生难忘:进国际饭店吃包子。

  上海国际饭店是名流汇聚之所,门口两位穿戴庄严的警卫让人望而却步,穷孩子路过此地,只有仰视的份儿,从没有妄想进去过!“革命”了,一位上海交大的同乡突发奇想,借了几个红卫兵袖章,约上几个“谗嘴猫”,抬头挺胸地进了国际大厦:咱也去开开眼界!

  一位四十几岁的侍者赶紧跑过来招待,和颜悦色地问:“红卫兵小将,想要吃点什么?”

  我们面面相觑,谁也叫不出名堂,尴尬许久,一位哥们灵机一动:包子,一人一个包子!

  “好嘞!”那侍者立马把我们让进大厅,点清人数,一面吆喝着“包子六个”,一面向内堂跑去。不一会,热气腾腾的包子送了上来,同时还送来六只曾明瓦亮的小白瓷碟。那侍者殷勤地将每个小碟里倒入半碟米醋,很客气地弯下腰,伸出右手:“小将们,请慢用。”然后,就微微弯着腰,侍立在旁边,一点也没有鄙视的意思。

  我们哪儿享受过这样的待遇?一时受宠若惊,三口两口把包子吞下,站起来就要逃离。那侍者马上和蔼地小声说:请那边买单!

  逃出国际饭店,相互问:包子好吃吗?谁也说不出味道来,都象猪八戒吃人参果,白吃了。

  当年的照片,显现出当时的风貌,与现在相比,虽然落后,却是当时许多人的向往!

  此刻,身在南京路外滩,面朝黄浦江,背依建筑群,听着江水的滔声,看着身边的灯火,真有一种美轮美奂的感觉了呢!

又见上海黄浦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