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双语词汇表

发布时间:2011-03-31 18:48:51

历史双语词汇表(2008-05-01 23:44:13)标签:杂谈 分类:大学殿堂

历史双语词汇表

Chapter Two

China and Japan after the New Sea Route Opened

明朝 Ming Dynasty

经济 economy

文化 culture

新气象 the new look

清朝 Qing Dynasty

葡萄牙 Portugal

荷兰 Holland

西班牙 Spain

长崎 Nagasaki

利玛窦 Matteo Ricci

汤若望 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Chapter Three

British Bourgeois Revolution

詹姆士一世 James I

《大宪章》 Magna Charta

查理一世 Charles I

奥利佛·克伦威尔 Oliver Cromwell

资产阶级 the bourgeoisie

新贵族 new noble

斯图亚特王朝 the Stuart

第一次内战 the first civil war

纳西比战役Battle of Naseby

詹姆士二世 James II

军事独裁 military dictatorship

爱尔兰 Ireland

苏格兰 Scotland

护国公 Lord Protector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restoration of the Stuart

光荣革命 Glorious Revolution

《权利法案》Bill of Rights

背景 background

根本原因 basic reason

导火线 fuse

开始 beginning

转折点 the turning point

结束 ending

过程 course

意义 significance

世界近代史 the world modern history

Chapter Four

Domination of Qing Dynasty at the beginning

皇帝 emperor

措施 measure

达赖喇嘛 Dalai Lama

班禅 Banchan

西藏 Tibet

闭关政策 closed-door policy

闭关锁国 close the communications at the borders

闭关自守

close the country to international intercourse

莫卧尔帝国 Mughal Empire

奥斯曼帝国 Ottoman Empire

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帝国

the empire of Russia across the continents between Europe and Asia

彼得一世改革the reformation of Peter I

彼得大帝 Peter the Great

农奴制 serf system

内容 content

结果 result

Chapter Five

The Different Ways of the Culture Development between Sino-West in 17c and 18c

牛津大学 University of Oxford

巴黎大学 University of Paris

法兰西斯·培根 Francis Bacon

知识就是力量 Knowledge is power.

牛顿 Isaac Newton

拉瓦锡 Antonie Laurent Lavoisier

启蒙运动 the Enlightenment

孟德斯鸠

Charles Louis de Secondat Montesquieu

伏尔泰 Voltaire

卢梭 Jean Jacques Rousseau

狄德罗 Denis Diderot

洛克 John Locke

Chapter Six

The War of Independence

奴隶 slavery

移民 immigrant

犹太人 Jew

印第安人 American Indian

纽约 New York

费城 Philadelphia

波士顿 Boston

民族 nation

阿巴拉契亚山脉 Appalachian

爆发 outbreak

波士顿倾茶事件 Boston Tea Party

华盛顿 Washington

莱克星顿的枪声 the gun of Lexington

大陆军 Continental American

大陆会议 Continental Congress

潘恩 Paine

杰斐逊 Jefferson

富兰克林 Franklin

《独立宣言》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萨拉托加大捷 the great victory at Saratoga

康华利投降 the surrender of Cornwallis

约克镇 Newtown

巴黎签订和约 the treaty of peace was signed at Paris

美国制宪会议 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

1787联邦宪法

the Federal Constitution of 1787

国会 Congress

总统 President

最高法院 Supreme Court

Chapter Seven

The French Revolution

路易十六 Louis XVI

波旁王朝 Bourbon

第一等级 教士

the First Estate clergy

第二等级 贵族

the Second Estate nobles

第三等级农民等,包括资产阶级等绝大部分人民

the Third Estate the peasants and bourgeoisie the mass of the people of France

三级会议 the Estates-General

国民议会 National Assembly

网球场宣誓 the Oath of the Tennis Court

攻占巴士底狱 capture the Bastille

《人权宣言》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1791宪法 the constitution of 1791

立法议会 Legislative Assembly

马赛曲 Marseillaise

瓦尔米大捷 the victory at Valmy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the First French Republic

国民公会 the National Convention

雅各宾派 Jacobin

罗伯斯庇尔 Robespierre

马拉 Marat

丹东 Danton

拿破仑 Napoleon Bonaparte

雾月政变 Brumaire Coup

第一执政 the First Consul

终身第一执政 the First Consul for life

《拿破仑法典》Code Napoleon

莱比锡之战 the battle of Leipzig

厄尔巴岛 Elba

滑铁卢战役 the battle of Waterloo

圣赫勒拿岛 St. Helena

梅特涅 Metternich

Chapter Nin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前提 prerequisite

条件 condition

后果 consequence

棉纺织 cotton spinning

蒸汽机 steam engine

瓦特 James Watt

富尔敦 Fulton

斯蒂芬逊 George Stephenson

汽船 steamship

火车 train

阿克莱特 Arkwright

Chapter Ten

The Opium War

中国近代史 Chinas modern history

世界近代史 the world modern history

《南京条约》 The Treaty of Nanjing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semi-colonial, semi-feudal society

封建社会 feudal society

禁烟运动 The Movement of Banning on

Opium-smoking

Chapter Eleven

The Birth of the Scientific Communism

马克思 Karl Marx

恩格斯 Friedrich Engels

圣西门 Saint-Simon

傅立叶 Fourior

欧文 Robert Owen

马克思主义 the Marxism

历史条件 historical conditions

经济危机 economic crisis

《共产党宣言》The Communist Manifesto

Chapter Twelve

European Revolution in 1848

意大利 Italy

路易·波拿巴 Louis Bonaparte

Chapter Thirteen

Europe and America of 5060s in 19th century

俄国农奴制度的废除

Abolishing of Russian Serfdom

土耳其 Turkey

美国内战 The American Civil War

《汤姆大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

原料 raw material

市场 market

劳动力 labor

关税 tariff

西部领土 west territory

矛盾 contradiction

奴隶制度的存废 the existence and overthrow of the slavery

阻碍 hinder

废奴运动 Antislavery Movement

约翰布朗 John Brown

林肯 Abraham Lincoln

里士满 Richmond

维克斯堡 Vicksburg

黑奴 The Negro slaves

美利坚联众国

The 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

叛军 Rebel Army

共和党 Republican Party

民主党 Democratic Party

萨姆特要塞 Fort Sumter

《解放黑奴宣言》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

《宅地法》Homestead Act

全面反攻 full-scale counterattack

葛底斯堡大战 Battle of Gettysburg

《葛底斯堡演说》Gettysburg Address

投降 surrender

刺杀 assassinate

德意志的统一 Unification of Germany

普鲁士 Prussia

俾斯麦 Bismarck

铁血政策 Blood and Iron

威廉一世 William I

奥地利 Austria

丹麦战争 The Danish War

德意志联盟 German Empire

容克 Junkers

阿尔萨斯-洛林 Alsace-lorraine

色当 Sedan

Chapter Fourteen

Asia of 50s—70s in 19th century

太平天国运动 Taiping Rebellion

拜上帝会 Society of God Worshipers

太平军 Taiping army

《天朝田亩制度》 The Land System of the Heavenly Kingdom

第二次鸦片战争 Opium War II

《天津条约》The Treaty of Tianjin

《北京条约》The Treaty of Beijing

额尔金 Earl of Eigin

明治维新 Meiji Restoration

Chapter Fifteen

Commune de Paris

巴黎公社 Commune de Paris

第一国际the First International

蒲鲁东 P. J. Proudhon

巴枯宁 M. A. Bakunin

瓦尔兰 Varlin

布朗基 L. A. Blanqui

左拉 Emile Zola

鲍狄埃 Engene-Edmond Pottier

狄盖特 Pierre Degeyter

政权建设State Political Power

Chapter Sixteen

The Second Scientific Revolution

法拉第 M. Faraday

爱迪生 Thomas Alva Edison

贝尔 Bell

本茨 Karl Benz

诺贝尔 A. B. Nobel

西门子() W. Siemens

赫茨 H. R. Hertz

西门子() E. W. von Siemens

狄赛尔 R. Diesel

辛迪加 Syndicat

卡特尔 Cartel

托拉斯 Trust

洛克菲勒 John Davison Rockefeller

垄断组织 monopoly organization

垄断资产阶级 monopoly capitalist class

帝国主义 imperialism

摩根 J. P. Morgan

西奥多·罗斯福 Theodore Roosevelt

Chapter Eighteen

The Period from Constitutional Reform and Modernization to the Xinhai Revolution of China

变法维新 Constitutional Reform and Modernization

辛亥革命 Xinhai Revolution

威妥玛 T. F. Wade

孤拔 Courbet

海约翰 John Milton Hay

甲午战争 The Sino-Japanese War

赫胥黎 T. G. Huxley

《天演论》 Evolution and Ethics

义和团运动 The Movement of Yi Hetuan

八国联军 The Eight-Power Allied Forces

西摩尔 Seymour

瓦德西 A. G. von Waldersee

《辛丑条约》The Treaty of Xinchou

Chapter Twenty

The First World War

第一次世界大战 the First World War

三国同盟 Triple Alliance

三国协约 Triple Entente

光荣孤立 Splendid Isolation

矛盾 contradicition

核心 core

性质 nature

巴尔干地区 the Balkans

扩军备战 the arms expansion and war preparations

英国 the United KingdomU. K

德国 Germany

法国 France

俄国 Russia

意大利 Italy

奥匈帝国 Austria-Hungary

萨拉热窝 Sarajevo

费迪南 Ferdinand

普林西普 Princip

普法战争 The Franco-Prussian War

无敌战舰 Dreadnought

史利芬计划 the Schlieffen Plan

毛奇 Helmuth Johannes Ludwig von Moltke

霞飞 Joffre

兴登堡 Hindenburg

坦能堡 Tannenburg

贝当 Petain

福煦 F. Foch

西线 the Western Front

东线 the Eastern Front

南线 the Southern Front

马恩河会战 the Battle of Marne

凡尔登战役 the Battle of Verdun

索姆河战役 the Battle of Somme

日德兰海战 the Battle of Jutland

Chapter Twenty-one

The October Revolution

布尔什维克党 Bosheviks

十月革命 the October Revolution

苏俄 Soviet Russi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War Communism

白卫军 White Guard

列宁 Lenin

斯大林 Stalin

Chapter Twenty-two

China after the WWI

五四运动 The May 4th Movement of 1919

德先生 Democracy

赛先生 Science

Chapter Twenty-three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 after WWI

巴黎和会 Paris Peace Conference

奥兰多 Orlando

克里孟梭 G. Clemenceau

劳合乔治 D. Lloyd George

威尔逊 W. Wilson

十四点原则 Fourteen Points

凡尔赛和约 The Treaty of Versailles

凡尔赛体系 Versailles System

巴黎和约 the Treaty of Paris

国际联盟 League of Nations

日内瓦 Geneva

华盛顿会议 Washington Conference

华盛顿体系 Washington System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Versailles—Washington System

英联邦 British Commonwealth

法西斯 Fasces

贝尼托·墨索里尼 Benito Mussolini

柯立芝 John Calvin Coolidge

Chapter Twenty-four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北伐战争 The Northern Expedition

中国共产党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国共合作 co-operation of CCP and KMT

Chapter twenty-five

USSR of 20s—30s in 20th Century

新经济政策 New Economic PolicyNEP

沙俄 Czarist Russia

苏联 USSR

客琅施塔得叛乱 Kronstadt Uprising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War Communism

工业化 Industrialization

集体化 Collectivization

五年计划 Five-Year Plan

肃反运动(大清洗运动) Great PurgesStalinist Purges

基洛夫遇刺 Kirov assassinated

Chapter Twenty-six

The Capitalism of 1929—1937

大萧条 Great Depression

黑色星期五 Black Friday

纽约 New York

股市崩溃 Stock Market crashed

罗斯福 Franklin D. Roosevelt

新政 New DealAlphabet Soup

紧急银行法 Emergency Banking Act EBA

联邦储蓄保险公司 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FDIC

农业调整法 Agriculture Adjustment Act AAA

国家工业复兴法 National Industrial Recovery ActNIRA

工程兴办署

Works Progress Administration WPA

田纳西流域管理局

Tennessee Valley Authority TVA

公平劳动标准法

Fair Labor Standards ActFLSA

希特勒 Hitler

欧洲战争策源地 European hotbed of war

国际联盟 League of Nations

德国工人党 German Workers Party

民族社会主义的德国工人党

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NSDAP)

纳粹党 Nazi Party

万字旗 Swastika

啤酒馆暴动the Beer Hall PutschMunich Putsch

冲锋队 S.A(Storm troopers)

《我的奋斗》Mein Kampf My Struggle

兴登堡总统 President Hindenburg

魏玛共和国 Weimar Republic

德国国会大厦

Reichstag building

元首(纳粹德国希特勒的称号) Fuhrer

雅利安人 Aryan

清洗冲锋队 blood purge

元首兼总理 President and Chancellor

德国马克reichsmark

第三帝国 the Third Reich(1,000 years Reich)

集中营 Concentration Camp

武装部队最高统帅 Commander-in-Chief of the Military

达考 Dachau

党卫队 SS

希姆勒 Himmler

黑衫党 Black Shirts

纽伦堡宪法 Nuremburg Laws

水晶之夜

Night of Broken Glass Crystal NightKristallnacht

生存空间 Lebensraum

盖世太保 Gestapo

犹太人 Jew

反犹太主义 Anti-Semitism

柏林 Berlin

Chapter T wenty-seven

China of 1927—1937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Why Is It that Red Political Power Can Exist in China?

《井冈山的斗争》The Struggle in the Chingkang Mountains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A Single Spark Can Start a Prairie Fire

中国共产党

Chinese Communist Party(CCP)

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大”)

First National People Representative Conference

农民起义Peasants Movement

南昌起义Nanchang Uprising

毛泽东思想Mao Zedong Thought

中共中央Chinese Central Communist

中央临时政治局 central political bureau

湘赣边界the border of Xiang and Gan

秋收起义 Autumn Harvest Uprising

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1st agriculture revolution base areas

工农革命军 Industrial Agriculture Revolutionary Troops

工农红军第四军4th troop of Industrial Agriculture Red Army

前敌委员会Front Enemy Committee

新民主主义革命

New Democracy Revolution

党代表party representative

农村包围城市和武装夺取政权rural areas encircle the cities and seizure of power by armed people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the contemporary government of PRC

“围剿”encircle and suppress

“左倾”冒险主义

left-deviation adventurism

第五次反“围剿”

5th anti-encircle and suppress

红军第一方面军

1st side army of the red army

长征 Long March

Chapter Twenty-eight

The Second World War

七七事变 the Incident of July7

战场 battlefront

太原会战 Battle of Taiyuan

淞沪会战 Battle of Songhu

徐州会战 Battle of Xuzhou

武汉会战 Battle of Wuhan

“八·一三”事变 the Incident of Aug, 13

南京大屠杀 Nanjing Massacre

《论持久战》 On Protracted War

绥靖政策 Appeasement Policy

奥地利 Austria

捷克斯洛伐克 Czechoslovakia

张伯伦 A. N. Chamberlain

慕尼黑会议 Conference of Munich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Treaty of Non-Aggression Between Soviet Union and Germany

丘吉尔 Winston Churchill

波兰 Poland

卢森堡 Luxembourg

荷兰 the Netherlands

比利时 Belgium

戴高乐 C. de Gaulle

抗日战争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珍珠港 Pearl Harbor

德黑兰会议 Tehran Conference

诺曼底登陆 Normandy Invasion

雅尔塔会议 Yalta Conference

Chapter Twenty-nine

The World after WWII

雅尔塔体系 Yalta System

波茨坦 Potsdam

联合国 United Nations

总部 Headquarters

联合国大会 General Assembly

安理会 Security Council

秘书处 Secretariat

冷战 Cold War

帝国主义阵营 Imperialist Party

社会主义阵营 Socialist Party

讯号 signal

富尔顿演说 Fulton SpeechIron Curtain Speech

杜鲁门 Harh S, Truman

杜鲁门主义 Truman Doctrine

表现 expression

经济 economy

军事政治 military affairs and politics

马歇尔 G. C. Marshall

马歇尔计划 Marshall Plan

经互会 COMECON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NATO

华沙条约组织

Warsaw Pact OrganizationWPO

联邦德国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West Germany

民主德国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East Germany

柏林危机 Berlin Crisis

大韩民国 South Korea

朝鲜共和国 North Korea

朝鲜战争 Korean War

西欧Western Europe

欧洲煤钢共同体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 (ECSC)

舒曼计划Schuman Plan

欧洲经济共同体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 (EEC)

罗马条约The Treaties of Rome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European Atomic Energy Community (Euratom)

欧共体European Communities EC

丹麦 Danmark

爱尔兰 Ireland

希腊 Greece

葡萄牙 Portugal

西班牙 Spain

芬兰 Finland

瑞典 Sweden

布鲁塞尔Brussels

欧洲联盟(欧盟)European Union (EU)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Maastricht Treaty

欧元Euro

战后的日本Postwar Japan

盟军总司令Supreme Commander for the Allied Powers (S.C.A.P)

旧金山和约The Treaty of San Francisco

麦克阿瑟 Douglas MacArthur

肯尼迪 John F.Kennedy

赫鲁晓夫 Nikita Khrushchev

艾森豪威尔 Dwight David Eisenhower

越南战争 Vietnam War

尼克松 Richard Milhous Nixon

亚非会议 Asina-African Conference

不结盟 Nonalignment

卡斯特罗 Fidel Castro Ruz

七十七国集团 Group of 77

南南合作 South-South Cooperation

南北对话 North-South Dialogue

中东战争 Middle East War

海湾战争 Gulf War

世界近代史经典题(2008-05-01 23:27:58)标签:世界近代史 经典题 分类:大学殿堂

世界近代史经典题

一、选择题:

1、被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的是

A.彼特拉克 B.薄加丘 C.但丁 D.塞万提斯 

2、奠定了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基础的文献是

A.《大抗议书》B.《自由大宪章》C.《王位继承法》D.《权利法案》

3、确立了资产阶级立法规范的文献是

A.《论法的精神》 B.《人权宣言》 C.《民法典》 D.1787年宪法》

4、下列与俾斯麦无关的是

A.铁血宰相 B.反社会主义非常法 C.德意志第三帝国 D.普法战争

5、日本近代天皇制确立的标志是

A.明治天皇继位 B.《大日本帝国宪法》 C.倒幕运动 D.大政民主运动的兴起

6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A.康采恩 B.卡特尔 C.辛迪加 D. 托拉斯

7、下列事件与马克思无关的是

A.创立共产主义者同盟 B.开展反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 C. 指导成立第一国际 D.创立唯物史观

8、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是

A、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的提出 B.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C.蒸汽技术的问世 D.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

9、下列思想家中属于英国的是

A.边沁 B.托克维尔 C.格老秀斯 D.魁奈

10、下列不属于在1917—1920年间列宁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而采取的措施的是

A.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领导成立第三国际 D.实施固定粮食税制

11、构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条约不包括

A.《九国公约》 B.《色佛尔条约》 C.《国联盟约》D.《五国海军条约》

12、现代世界史上最早建立法西斯组织并掌握政权的国家是

A.匈牙利 B.意大利 C.日本 D.德国

13、希特勒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所遭到的第一次重大挫折是

A.莫斯科战役 B.不列颠之战 C.斯大林格勒战役D.列宁格勒战役

14、标志着象征美苏缓和的“戴维营精神”破灭的事件是

A.加勒比海危机 B.第二次柏林危机 C. U—2飞机事件 D.美国发动对越南的“特种战争”

15、艾森豪威尔任总统时为推进美国经济的发展而实施的治国方略是

A.新边疆运动 B.伟大社会 C.新联邦主义 D.现代共和党主义

16、首先成功治理了二战后长期延续的英国病的政治家是

A.希思 B. 撒切尔夫人 C.梅杰 D.布莱尔

17、下列与勃列日涅夫无关的是

A.1980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B.有限主权论 C.老人政治 D.社会主义大家庭理论

18、东欧剧变中唯一通过流血方式完成剧变的是

A.波兰 B.捷克斯洛伐克 C.罗马尼亚 D.南斯拉夫

二、名词解释:

1、人文主义 2、旺代叛乱 3、拿破仑法典 4、百科全书派 5、十四点计划 6、四月提纲 7、自由乘客运动 8、猪湾事件 9、利别尔曼建议

三、史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不列颠人侵给印度斯坦带来的灾难,与印度斯坦过去的一切灾难比较起来,毫无疑问在本质上属于另一种,在程度上不知要深重多少倍。

不列颠侵略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制品挤出欧洲市场,然后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是这个棉织品的祖国充满了英国的棉织品。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社会奠定物质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马克思的这些论断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如何评价这一理论?

2、结合下面一段文字所提供和隐含的信息,判断这段文字的出处,并对其背景和意义进行分析:

兹宣布,我国已存在可能导致广泛失业和产业解体的全国紧急状态,这使州际贸易和国外贸易深受其累,影响了公共福利,并损害了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兹宣布,国会的政策是:要清除妨害州际贸易和国外贸易自由流通、势将减少州际贸易和国外贸易额的障碍;要通过发展产业组织,促进各同业团体之间的合作行动,以提供普遍福利;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和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要使各产业的现有生产能力得到罪充分的利用;要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暂时有需要的除外);要提高购买力一增加工农业产品的消费量;要减少失业和救济失业;要改进劳动标准,并要仔埃塔方面复兴产业和保存自然资源。

3、阅读下列表格中的数据并回答问题:

欧洲经济共同体、美国、日本经济情况比较

(年变动%

年份1960—19691970—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国内生产总值

共同体 5.04.2 11.1 3.3 3.4 5.6 1.4 0.3 4.9 0.4 2.3 4.0 0.5 1.6 3.2 0.8 3.5 3.0 工业生产 共同体 5.6 4.9 13.2 2.9 3.1 4.9 0.9 4.2 4.6 2.2 2.4 1.5 1.5 7.8 0 2 5.9 3.6

资料来源:《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所报告》1983年第4期,1984年第1期;经合组织:《主要经济指标》1984年第1期,第5期。

1)从60年代到70年代,上述三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从1980年到1983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美国的经济发展各自呈现什么趋势?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对促成这种两种趋势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四、简答题:

1、简述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及影响。

2、请简要回答19世纪英国三次议会改革的情况。

3、什么是冷战?请简要分析冷战的起源及冷战格局的形成。

4、试评述赫鲁晓夫改革。

历史答题高分标准(2008-05-01 23:51:50)标签:杂谈 分类:大学殿堂

历史答题高分标准

1、名词解释题。

具体看来,历史名词解释,又可分为七类,需要把各类的要求都教给学生,即教给学生关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政策与制度、文献与著作、政治组织、历史地理和历史专用名词等的答案要求,如,关于历史事件,就要要求答出“人、地、时、事”。如“雅尔塔会议”,它的答案就是:1945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邱吉尔在雅尔塔举行会议,讨论和决定了:(1)彻底战胜德国和处理战后德国的原则;(2)战后建立联合国;(3)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2、简答题。

如“简述北魏时期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要求学生在正确审题的基础上,能有针对性地把应答的内容用简明的文字表述出来,如本题,要求答出:“439年,鲜卑人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方各游牧民族学会了先进的农业技术,逐渐转为农业居民;汉族人民也学到了兄弟民族的畜牧业经验。孝文帝进行了改革:颁布和实行均田令,使经济恢复和发展起来;迁都洛阳;要鲜卑贵族用汉姓、穿汉服、学汉话、与汉族通婚,并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北魏末年,北部边镇各族军民和河北各族人民先后起义。起义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战斗情谊,加速了各族人民的大融合。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隋朝的统一创造了条件。”这种题目,对学生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它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如何,又考查了学生的能力。

叙述题一般要求,把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事迹,按时间顺序,将主要的史实,简明扼要地叙述出来,并要突出它的中心点。这类问题的基本形式是“试述某个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或者“某个历史事件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影响”。答案要依据课本,针对所要问的内容,摆出史实,分项作答,观点鲜明,条理清楚,文字力求简炼准确,防止空洞的议论。

例如:试述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内容及作用

背景:1、西汉处于处于长期战争之后,社会十分贫困。2、刘邦及其功臣们都参加过秦末农民战争,亲眼看到农民战争推翻秦朝统治的伟大力量,吸取了秦亡的教训。

内容:①高祖刘邦,采取陆贾的建议,实行宽舒的政策,让农民有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措施有:让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让逃亡的人回家恢复田宅;释放卖身为奴的人为自由人;减轻田租,十五税一。②高祖以后几代皇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遵守萧何制定的章程,注意让农民有生产时间。③文帝、景帝时,重视农业。奖励努力种田的人,两次减轻田租,提倡节俭,减轻刑罚。史称“文景之治”。

作用:休养生息政策推行六、七十年,农民在比较安定的环境中生活和生产。人口增殖了,社会经济发展了,国家也富强了。

这题的中心点是,休养生息政策促进社会生产发展,是进步的。

4、分析题。

分析题,是运用史实说明一定道理的题目,要求依据题意,通过史实进行分析,说清道理,得出结论。它的基本形式是“简述某个历史事件,分析它的特点、性质、作用、影响或成功、失败等”或者“以某个或某几个历史事件为例,说明某个道理”。这类题目一般比叙述题难度大,不仅要掌握史实,而且要用史实来说明道理。在说理上,要求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直到得出结论。回答分析题时,要注意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掌握历史事件发展的内在联系,并且对历史事件须有较深刻的理解。如果仅仅是单纯的记忆,是难以答好这类问题的。

例如“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分析说明的中心问题是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故应从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去分析说明,这些都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条件,从而得出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结论。

再如:要求通过对具体历史问题的分析,来说明某个问题。这就要把一个问题分为几个重要的方面,或是分为几个阶段,来逐项分析说明。如:“从鸦片战争前后政治、经济的变化,分析我国怎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要答好这样的问题,除了一般的审题及组织答案的要求外,重要的条件是要搞清历史概念。历史概念错了,或是模糊不清,问题就答不好。就这个题目来说,学生必须了解: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有把这个问题解决好,才能有针对性地、准确地回答。

5、比较题

比较是要求学生,按题目的要求把两个(或几个)性质相同的历史事件或历史概念进行比较,来说明某一问题。

比较题,可分为类比和对比。类比题即揭示同类现象的异同,如“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性质有何异同”(类比)。对比题即指出不同现象的本质区别,并从比较中来说明某一问题或引出新的论断或结论,例如“对比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说明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对比),可从事件的领导者;对待革命、对待敌人的态度;在革命中表现;在文化思想方面等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的结论。

解比较题的步骤:

(1)首先,弄清楚比较的范围,要比较哪些项目,比较的目的。最简要说明异同,还是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以说明某种观点(即比较论证题)

(2)寻找可供比较的项目。如题目为局部比较题,指导学生按照题目规定的比较项目去解答;如题目为全面比较题则指导深入到事件的全过程和全过程的各个方面去寻找可供比较的项目。从全过程(即纵向比较)来讲,可比较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从全过程的各个方面(即横向比较)来讲,可比较领导者、动力、方式、措施、性质、特点,等等。

(3)解答时,特别是解答比较问答题时要逐项分开比较,即原因跟原因比,性质跟性质比,领导者跟领导者比,方式跟方式,土地政策跟土地政策比,政体跟政体比等。不要把参加比较的两个或多个事件的内容各自分开罗列,而不进行逐点比较。

(4)注意深层次内容的比较。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相关内容瞻前顾后,做深入、本质的比较。如解答“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下,为什么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而美国却实行罗斯福新政”一题时,不能仅比较两国在该次危机时的有关史实,还要从两国的国情去比较,比较两国的历史传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方式、宪法条文、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两国的影响、经济实力、阶段斗争状况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说明其不同的真正原因。

(5)注意比较的目的。如遇到比较论证题,要指导学生按照论证的内容去思考比较项目。能说明该论点的就答,不能说明该论点的就不要答。罗列完比较的项目后,最后要明确写出结论。如上述例12,能说明法国革命比英国革命彻底就答,不能说明的就不要答,答完各个项目后,最后要写出结论。

(6)对一些题目未明确提供结论的比较论证题,要通过分析比较,最后作出高度概括的结论。如比较法国资产阶级在18世纪晚期革命,1848年革命和1871年革命中的态度,说明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作用。题目未明确提供要论证的结论,但解答时,在比较了资产阶级在这三次革命中的态度后,最后要加上结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了反封建的进步作用,但是随着其统治的确立、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壮大,资产阶级革命性日益减弱,并逐渐走向反动。”

6、综合题:

综合题是围绕某一个中心,把散见在各个历史时期同一性质的事件归纳在一起,或把某个历史人物在各个时期同一性质的事件归纳在一起,进行综合叙述,以窥见其全貌。例如,“秦、隋、元三个朝代各在哪一年实现统一?这些统一各有什么重大意义?并分别说明这三个朝代统治时间较短的原因”。这道题有三问,第一问是三个朝代实现统一的年代,第二问要求分别回答三次统一的意义,第三问是重点答问,要求回答三个朝代灭亡的原因。答案内容分散在“秦的暴政”、“隋炀帝的暴政”、“元朝的社会矛盾”的子目里,通过综合归纳进行分点作答。

回答综合题时,应该注意两点:(1)思路要开扩,前后左右、正面反面都要想到,力求全面。往往一件史实就是一个要点,每个要点不要答的很细,过细了考试时间不允许。应该粗到什么程度呢?这要根据题目要求回答的历史事件的多少而定。要答的事件较少,如三、四件,那么每个事件就要答得稍细一些,如五、六件以上,那么每个事件就要答得粗一些。(2)正式答题前,应该拟一个简单的题纲(或打个腹稿)。提纲可以按历史事实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也可以按史实的性质或分类去排列,如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军事方面、文化方面等。提纲要写得简明,以能提醒自己答题为原则,那怕是几个字都行。

7、评述题:

评述题是指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介绍叙述、分析、综合等,说明或论证某一观点,或者对人物、事件给予一定的评论。它主要是考察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其步骤先叙述史实,再进行评论。例如评述拿破仑的对内外政策,就要通过对拿破仑的对内、对外政策史实的叙述,揭示其实质,并评述其反动性、历史作用、客观作用等。

评述的特点是:①题目往往分为两问,前一问多问历史事实,属于叙述或归纳题,后一问多是评论或认识。②评论部分的答案,有的在课本上比较明确,有的则很不明确,需要通过自己思考去回答。③这类题目的形式,一般采用对某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评述,说明某历史人物或事件的作用,对某历史事件结合当前形势,谈你的认识等。

回答评述题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回答前一问的有关历史人物或事件,要象回答叙述题、归纳题一样,先列出简要提纲。这是后一问评论的基础。②回答评论部分要以平时所学的政治理论为指导,从第一问的历史事实出发,实事求是地得出必然的结论,这就是“史论结合”。③评论要求全面,功与过、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要全面估价。有些问题还要注意从正反两面去论述。谈认识时,要抓住要害,不要面面俱到。如“谈谈你对收回香港问题的认识”一题:要抓住“应该收回、必须收回”这个中心去答,不必在收回的策略问题上发表认识,如对实行何种政治制度、怎样对待外国奖金和侨民等问题,都可不讲。

8、史料分析题。

史料分析题是在与中学课本有密切联系的文献中,先取一段有代表性的文学,让学生阅读分析后,回答所要求答的问题。这种新题型,不仅符合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的教学要求,能够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归纳分析和文学表达能力,而且必将对中学教学中史料的引用,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指导学生回答此类题目,除了打好基础外,还应注意两点。

(1)认真阅读,理解史料。要完整准确地把握题意,首先要将史料弄明白。高中文科学生一般具有文言文、现代文阅读能力,但关键是认真。将原文不妨看个两三遍,对似懂非懂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再和中学课本中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就能达到正确理解史料的目的。

(2)针对所问,归纳概括。理解史料原意后,就要根据题目要求来回答问题。这一步的关键是紧扣问题,语言简练,高度概括。根据学生普遍存在的重死记史料,不善于独立思考、归纳概括的实际情况,着力培养学生高度概括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不仅能使学生答好史料分析题,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

历史学考研简答题类型分析与解题技巧在考研历史学综合考试中,简答题是最关键的部分。这主要表现在其考查知识点较系统、综合性强、分值高、区分度大等几方面。因此,这部分题目应是考生主攻的重点、难点,正确的应试策略则会对考生最终获得考试成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点式题

点式题一般比较简单,通常以考查历史大事件为主,这要求考生对事件的时间、起因、一般过程及性质本身有全面的了解。同时,这类题目还要求考生能将事件放在一个更大的视野中认识和把握。如2007年历史学综合考试真题简答题中的第一题“隋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及意义”。该题不但要求考生能将具体的措施罗列出来,更要求考生能在南北朝终结与隋朝重新统一这种历史交替与进步中把握隋朝统一的历史意义。这种对历史问题能进得去又能出得来的答题方式是获得高分的关键。

二、纵式题

纵式题属于中等难度的简答,通常以历史性问题为主,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上一段时期内存在、变化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认识与理解。

考生回答这种问题时,尽量避免就事论事,而要在变化与发展中解释历史现象。以教育部考试中心样题中的“古代希腊城邦特点”为例,首先考生要把古希腊城邦放回到整个古希腊史的大背景中,阐述古希腊城邦是何时出现的、如何出现的,也就是其特点形成的由来;其次,简要总结并叙述出典型时期古希腊城邦的特点;最后,对此后古希腊城邦的发展、消亡分别进行叙述与评价,这能体现出考生对城邦历史性与局限性的认识。只有这样,阅卷人才会认为考生对古希腊城邦的特点已经有了系统的、深刻的认识,才更容易得到高分。

三、横向题

横向题属于简答题中偏难的一部分,一般以历史对比形式出现,考查考生对不同历史事件或现象之间异同的把握。

回答此类问题时,考生不但要将不同历史现象之间异同的表现形式展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对不同事件本质的对比。以样题中的“洪宪帝制与张勋复辟的异同”为例,洪宪帝制与张勋复辟在起因与结果上都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对封建皇权极端崇拜的产物,而最终也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失败。两者的不同之处则在于过程中的种种表现,前者得到了列强的支持、革命党的妥协以及军阀的利用,后者则仅仅是腐朽的昙花一现。不过,回答到此还不圆满,需要考生对两者的本质进行判断。两者都是开历史的倒车,企图让中国回转到落后的专制制度之中,这在历史进步的车轮面前无疑是螳臂当车,也终将难逃失败的命运。只有在本质的对比之中升华到历史理论的高度,才会使评卷人眼前一亮,从而毫不吝惜地给你分数。

1 支移和折变

支移

宋代赋税输纳方式之一,实际上是赋税与劳役相结合的又一种两税加税名目。赋税输纳有固定的地点、仓库;而以有余补不足,则移此输彼,移近输远,谓之支移。支移始行于河北、河东和陕西等路,以便充实边境军储。有些地区的支移,则是一州一县的“递趱”。如广南西路钦(今广西灵山)、横(今广西横县)二州每年支移苗米,纳于邕州(今广西南宁)太平寨诸寨,廉州(今广西合浦)再支移于钦州;白州(今广西博白)复支移于廉州。元丰七年(1084)规定,陕西沿边支移毋过三百里;元佑二年(1087)又规定,以户等高下区分支移的远近,第一、二等户三百里,第三、四等户二百里,第五等户一百里;不愿支移而愿纳道里脚钱的,也按三等折收。起初,税户因路远物重,多携现钱至支移所在籴粮米输纳,沿途税务要根据携带现钱多少征收过税。道里脚钱的办法颁布之后,对税户相当普遍地实行了这项办法,于是脚钱演变成为一项固定的附加税。元佑初,陕西斗输脚钱十八文;至崇宁中,一向不支移的京西路,所输脚钱每斗竟至五十六文,几乎相当于元丰年间所输正税之数。广德军(今安徽广德)苗税一石,贴纳脚钱为三斗七升,在建中靖国元年(1101)以前已随正税缴纳。脚钱也反复折变,不断加码。

折变

宋赋税输纳办法之一,实际上成为一种加税名目。

征科赋税有固定物品,官府根据一时所需,变而取之,谓之折变。按照规定,折变并用平估,使其值轻重相当,且以纳月上旬时估中价准折,实际上却往往增取其值,亏损人户。如纳麦在六月,州县遂串通市司于五月中先减麦价,仅留三四分,待科折已定,即顿增价。

大观二年(1108),京西路以盐钱、杂钱折变物料,孟州温县小麦实价每斗为钱一百二十文,而折变只作五十二文;颍州汝阴县(今安徽阜阳)实价一百一十二文,折变只作三十七文。陕西路粮价,大观四年已数倍于往昔,折变却仍用熙丰之价,致使税户陡增六七倍之赋。按照规定,折变物色数额,须于起纳前揭榜晓示,实际上却往往临时变更,反复纽折。

如应纳现钱,即小估价值令纳绸绢,又以绸绢之值折纳丝绵,复将所纳丝绵回纳现钱;以绢较钱,绢倍于钱,以钱较绵,钱又倍于绵。反复纽折,辗转增加。南宋初,两淮州县一亩地的赋税,经过纽折竟高达四五斗,为正税的四五倍以上。

支移

宋代赋税输纳方式之一,

实际上是赋税与劳役相结合的

又一种两税加税名目。

赋税输纳有固定的地点、仓库;

而以有余补不足,则移此输彼,移近输远,谓之支移。

支移始行于河北、河东和陕西等路,以便充实边境军储。

折变

宋赋税输纳办法之一,实际上成为一种加税名目。

征科赋税有固定物品,官府根据一时所需,变而取之,谓之折变。按照规定,折变并用平估,使其值轻重相当,且以纳月上旬时估中价准折,实际上却往往增取其值,亏损人户。如纳麦在六月,州县遂串通市司于五月中先减麦价,仅留三四分,待科折已定,即顿增价。

校颁庐抗议  冯桂芬在1861年写成的《校颁庐抗议》一系列政论中,明确提出“采西学”、“制洋器”的主张。他痛感中国“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

  因此,对西方国家要“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自强之道,实在乎是”。他的洋务指导思想是“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指导思想,不仅成为兴办洋务的纲领,也成为后来流行一时的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论的滥觞。

咨议局 1905年,清廷向全国人民宣布实行“预备立宪”。次年,颁布九年预备立宪诏——这成为中国政治参与的开端——与此同时,模仿西方立宪制国家国会的咨议局开始在各省筹设。19092月,两广总督张人骏着手成立广东咨议局筹备处,他聘请邓华熙、张振勋、丘逢甲等22人为“议绅”,又向留日学生金蒲崇、金蒲芬等人筹得资金,选址大东门外,兴建广东咨议局大楼。广东咨议局成立的第一年,议员们在为地方兴利除弊、弹劾官吏、审核政府参政收支等方面,积极参政,提议案,论改革。但当一个涉及政府财政收入和部分议员个人利益的禁赌议案被抬上桌面时,清政府设置咨议局的虚伪性便暴露出来。事实上,仅仅活动了两年,广东咨议局便陷入瘫痪状态。清政府成立咨议局的初衷,只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因此对咨议局的职权范围有所钳制。表面上,规定咨议局可以议决本省“应兴应革”、“预决算”、“税法及公债”、“义务之增加”、“权利之存废”、“单行章程细则之增删修改”、“公断和解自治会之争议”、“收受陈请建议”等11件事项,但是却把各项议事主持、采纳和裁夺权归在督抚。造成咨议局实际上的有名无实,它只是在清政府地方行政长官严密监控下的点缀门面的机关。辛亥革命后,随着清政府的覆亡,咨议局的活动退出了历史舞台

帅漕宪仓  宋各路置安抚司掌军事与民政,简称帅司;转运司掌财赋予转运,简称漕司;提点刑狱司掌司法刑狱,简称宪司;提举常平司掌常平仓与贷放钱谷等事,简称仓司。帅、宪、仓长官仅一人,分为安抚使、提点刑狱公事与提举常平司;漕则一路或有二三人,转运使、围运盒 使与转运判官皆简称为漕。四司设置先后不一,废置不常,南宋方成定制。四司又皆有监察官吏之权,总称监司。

州府军监 并不是完全同级的,军监都有两种,分别称为大军监,小军监。级别也不同,大军监和州府同级,小军监则否,与县同级。一般来说大军多,小军少,小军的来源是镇,待会我会再讲到。大军的来源一般是小军升级,或是边疆军事需要,级别不能太低。但大军虽然说是州府同级,但管县的例子并不多,一般下面设的是堡和寨。小军又有两种,一种做为独立行政单位,属于州府,有直辖地,也管民。还有一些设在州府治所,如江州即有军额,军城在州城内,不管民,也属小军。

监,以经济目的而设,不但有与州府同级的,只有一个,云阳监。还有与县同级隶属于府州的(绝对不会属于军监),很多,还有隶属于县的,也不少。小监也有管民不管之分,和军类似。

最基本的一级行政区域为州和府,府可以说是州的特例. 州,是最普遍的。州之上没有任何正规的行政区划。但不正规的行政区划则

是一直有的。

安国军政府  1926年初,直奉军阀联合进攻国民军,张作霖驱走了冯玉祥,再次窃取了北京政权,任安国军总司令,宣言“反共讨赤”,封闭进步报馆,杀害李大钊等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镇压“五卅”工人反帝运动,对抗北伐战争。翌年6月,张作霖在北京成立安国军政府,自封为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企图以黄河为界南北分治。

代免解之制,或准一次免解,或永远(一生)免解。进士科或武举举人获得永远免解者,称“免解进士”。 顾炎武 《日知录·举人》自注:“ 时亦有不须再试而送南宫者,谓之免解进士。”

免解进士 基本解释:1.宋代免解之制,或准一次免解,或永远(一生)免解。进士科或武举举人获得永远免解者,称"免解进士"

词语分开解释:免解 : 1.宋承五代后唐制,举人获准不经解试(荐名于朝廷的地方考试),直接参加礼部试,称"免解"

进士 : 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的人。

1历史双语词汇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