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综合经典题含答案解析

发布时间:2020-09-13 09:15:51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魏十六还苏州

唐·皇甫冉

秋夜沉沉此送君,

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

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阴虫:秋季鸣虫,指蟋蟀。毗()陵: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曾改常州为毗陵郡。

1.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两句诗的画面。(不少于50字)

2.全诗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示例:四野茫茫,夜色深深,令人黯然神伤。我坐在船头,送君归去,心中颇多不舍。此刻,两岸草丛中的蟋蟀那如泣如诉的悲鸣声,声声入耳,真令人肝肠欲断。(不少于50字)

2.全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抒发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伤感,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

【解析】

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秋夜”“阴虫”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全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诗中的“实”是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虚”是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的感情(留恋、孤寂和感伤)。

2.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诉衷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①公元1172年,陆游在西北前线重镇南郑军中任职,度过了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公元1189年,陆游被弹劾罢官后,退隐山阴故居十二年,期间写下了一系列诗词,《诉衷情》是其中的一篇。②《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班超少有大志,尝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1.“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2.下面诗句中,与诗人“关河梦”所回想的画面不相仿的是( )

A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B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江城子·密州出猎》)

C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烽夜举。(《谢池春·壮岁从戎》)

D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三个短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1胸怀壮志,不畏劳苦,一心报效祖国;身披战甲,驰骋疆场,渴望建功立业。

2.B

3“胡未灭”,表达诗人对入侵中原的金人尚未被消灭,功业没有建成的遗恨之情:“鬓先秋”,表达诗人雄心虽在,两鬓已苍,壮志难酬的沉痛之情:“泪空流”,表达诗人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慨,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之情。

【解析】

1“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这两句的意思是: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再现了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

2.B对作者苏轼率众打猎的描写,是实写。其余三项都是对往日豪放军旅生活的回忆。杀敌报国的理想破灭了,而今只有在梦中才能重返前线。

3.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胡未灭”,谓入侵中原的金人尚未被消灭,半壁河山还在敌寇的铁蹄蹂躏之下;“鬓先秋”,慨叹自己发如秋霜,年迈体衰,不能重返前线;“泪空流”,是说壮志成空,忧国忧民的眼泪等于白流。这里连用“未”、“先”、“空”三个虚词,表达作者对现实的幻灭感,一唱一叹,感人至深。 “未”表达了作者逆胡(金入侵者)没有消灭,功业没有建成,感到无比遗恨之情;“先”表达了作者岁月不多,两鬓已苍,雄心虽在,壮志难酬的沉痛之情;“空”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慨,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之情。

3.湖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展开想象,描写“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所展现的画面。

2.全诗写出游人怎样的心情?诗中的哪个词语印证了你的判断?

【答案】

1在一棵棵开满红花的树间,无数只黄莺在不停地鸣叫;波平如镜的湖面四周,生长茂盛的青草,一只只白鹭在湖面上自由飞翔。

2.愉快(或高兴、愉悦等)“人意好”(或“好”“意好”)

【解析】

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画面:在那开满了红花的树上,欢跃的群莺在不停的鸣叫;西湖岸边已长满了青草,成群白鹭在平静的湖面上翻飞。

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的心情。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了解全诗内容,抓住词语“人意好”来分析表达诗人的心情即可;注意要抓住“愉快的心情”来理解。

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赏析“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中色彩描写的作用。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答案】

1“燕脂”、“夜紫”既烘托了战地的悲壮场面,又暗示了战事的惨烈。(或:暗示战事的惨烈,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地位,为下句写友军支援做铺垫。意对即可)

2.表现了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尽忠报国的决心。

【解析】

1此题考查了诗歌的色彩美,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为了追求奇,本诗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作答时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加以赏析。

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一定要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黄金台”是用典故,“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执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的一项是( )

A本诗以问句开篇,形象表现了诗人乍见泰山时的无比激动和惊叹仰慕之情。

B“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更表现了泰山主宰自然的伟大力量。

C全诗无一“望”字,却紧紧围绕“望”字着笔,可见诗人精妙的艺术构思。

D本诗通篇写实,借景抒情,表现了泰山高峻磅礴、雄视一切的风姿和气势。

2.“会当”的意思是什么?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D

2“会当”意为“终当”(终要)。尾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

【解析】

1D项“通篇写实”错误。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有实写眼前所见状景,虚实登顶将览盛景。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的能力。理解诗人的情感,可结合诗歌的内容、诗人的人生处境、诗人的人生追求等来理解诗人的情感即可。要注意结合诗句来理解诗人的情感,不能局限于诗句的表层意思,一定要深入的去理解,所以,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为“一定会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览天下美景”,结合杜甫的人生追求,他抒发出此言主要是想抒发“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属于词,其词牌是“南乡子”,它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样,均属于辛弃疾的“壮词”。

B.上阙前两句用设问的手法,写词人站在北固楼上,极目远眺,由满眼风光兴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意。

C.下阙歌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的英雄壮举,反衬出南宋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D.该词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都表达了作者渴望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以及因报国无门而产生的愤懑之情。

2.这首词中的加线句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B

2该句借用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但写出了江水奔腾而去的雄壮气势,还将词人的愁思和感慨,比作常流不息的江水,委婉含蓄地表明了朝代兴起和衰亡的漫长历史。

【解析】

1B.“由满眼风光兴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意”错误,作者俯瞰日夜奔流的长江;追思像江水东流、一去不返的“千古兴亡”事,咏古叹今,抒发自己对中原故土的深切眷念,把难以言表的复杂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故选B

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句话在说千古兴亡事总在那里变化着,而只有长江滚滚流,永远不变。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犹如长流不息的江水。委婉含蓄地表明了朝代兴起和衰亡的漫长历史。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

(1) (2)

烟水极天鸿有影,(3)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①“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1.请从A、B、C三句中选择合适的诗句填入原诗(1)(2)(3)处。

A.新月偏明落叶时 B.霜风卷地菊无姿 C.寒山常带斜阳色

(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

2.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C (2)A (3)B

2.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在烛光下饮酒的场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

【解析】

1《秋暮吟望》完整的诗句是: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2.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此诗内容时令是秋季,时间是暮色夕阳。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实则是对现状不可改变的无奈之叹;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在烛光下饮酒的场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后面三联以斜阳、落叶、孤鸿、残菊、短烛、低横北斗等低沉意象为主,缀词成章,惆怅失意之情溢于言外。

8.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观沧海

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人通过描绘沧海的景象,抒发了______的雄心壮志。

2.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东临”两句既点明“观”的位置,又有“君临天下”的气势。

B.“水何”两句既有大海的动静相称,又勾勒了大海的辽阔壮观。

C.“树木”四句虚写山岛与海水的景象,表现其不息的生命活力。

D.“日月”四句想象大海吞吐星辰的景象,表现诗人旷达的胸襟。

【答案】

1统一中原建功立业

2.C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根据诗歌内容可知,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开阔,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2.C.表述错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对眼前大海和山岛景色的描写,写的是眼前实景。故选C。

9.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答张十一功曹

(唐)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释)①张十一功曹:张署,韩愈好友,与韩愈一同在监察御史任上被贬。②筼筜(yún dāng),生长于南方湿热地带的大竹,高达数丈。③踯躅(zhí zhú),植物名,亦称映山红,春天开花漫山红遍。④恩波,指皇帝的恩泽。⑤斗,同“陡”。

1.“吟君诗罢看双鬓”中的“君”是指谁?理由是什么?

2.诗中有两处出现了数词,请分别指出其表意内涵。

3.本诗中哪个字词可以做“诗眼”,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1指张署,从题目《答张十一功曹》可见。

2.两三家表明人烟稀少,突显被贬之地的荒凉;一半加描绘白发苍苍,表现内心的愁苦。

3.“哀”,“闲”,“死”,“踯蹰”均可,联系流放荒地、命运未卜、报国无望、内心绝望等内容作答。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结合“答张十一功曹”分析可知“君”是指张十一功曹,即张署。

2.要求学生找出两句带有数字的诗句,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哀猿啼处两三家”的意思是“哀猿啼声处处有,人间茅舍两三家”,写出了作者从繁华嘈杂、人事扰扰的京城一下子到了这荒远冷僻的山区,哀猿啼声处处有,人间茅舍两三家,这种静与作者仕途的冷遇相互作用,使他倍感孤独和凄凉。“斗觉霜毛一半加”的意思是“顿时觉得鬓发白了一半”,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如何忧愁,却说读了张署来诗后鬓发顿时白了一半。描绘出白发苍苍,内心愁苦的诗人。

3.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即可。“哀”,“闲”,“死”,“踯蹰”均可。如“闲”字:张十一寄给韩愈的诗中有“鲛人远泛渔舟火,鹏鸟闲飞雾里天”的句子,韩诗颈联的语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通过“闲”字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10.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赠别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杜牧《赠别》诗中,体现与友人送别场景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两首诗中画线的诗句,具体说说其抒发感情的方式和感情基调有什么不同。

【答案】

1樽前

2.杜牧的《赠别》诗,以物喻人,通过“蜡烛有心”和“垂泪到天明”表现友人离别之时的深深的忧伤之情。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则用朴素的语言直抒胸臆,认为只要真情在,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并劝勉友人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而不能像普通儿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就感情基调而言,前者黯然销魂、极度伤感,后者乐观豁达、积极昂扬。

【解析】

1“唯觉樽前笑不成”意思是只觉得酒筵上要笑却笑不出声,“樽前”点明了送别的地点。

2.考查对诗歌的分析比较。甲诗,“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这句明显是把蜡烛当人了,借物达情,连蜡烛都有心都会流泪啊,何况是人呢。两句没有一个愁和伤字,却恰如其分表达了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的复杂心境。感情基调:黯然销魂、极度伤感;乙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感情基调:乐观豁达、积极昂扬。

11.晚春江晴寄友人

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有人说,结尾句中的“不”应该改为“正”,你赞同他的观点吗?请结合全诗阐明理由。

【答案】我不赞同。夕日欲颓,落霞绮丽,远山一抹,宛如美人的翠黛,河畔的青草绿绿的,嫩嫩的,作者由望景而望乡,望景怀乡,望景怀人,本是常情,但是作者越是反意说之,“不是”,正是突出思乡之情深切。正如辛弃疾《丑奴儿》识尽愁滋味却欲说还休一样的道理。

【解析】

【详解】

考查诗人的炼字技巧。“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春风吹青了河边的芳草,绿油油的一片,顺着河畔延伸开来。现在还不是望乡思家的时候啊。“不是望乡时”这一句是承上句“春青河畔草”而来,这是诗人情感的表现。其中,“不”字很见功力。我们知道,在古代诗歌中,登高望远,怀乡思人,往往却是自伤情。然而,诗人不说此时“正是望乡时”,而是说“不是望乡时”,这是诗人反其意而用之。这样,不但强调了望景怀乡之意,而且暗示了诗人所具有的一种无奈的伤感。真是不言望乡而望乡之情弥切矣,在写作上,这更有助于提高表情达意的效果。所以“不”不应该改为“正”。

12.阅读杨万里《桑茶坑道中》,完成下面小题。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1.说说“草满花堤水满溪”中“草满”一词的妙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一个“满”字写出了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满”在这里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去装点堤岸一般,显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为接着写儿童牧牛“花堤”提供了好的环境。

2.这首诗借儿童牧牛情景,再现了夏日江南田园美景,表达了诗人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词语。“草满花堤水满溪”的意思是“小溪里的流水却涨满河槽,岸边野草繁茂,野花肆意开放”。在这样好的气候条件下,小溪被雨水充盈了,水面和堤齐平,这种情景用“满”字是合适的,常见的;而以“满”字写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原也不足为奇,但“满”在这里作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识地去装点堤岸一般,这就生动有趣了。

2.要求学生结合诗中描写的景色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变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生机的“动”;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静”,加上第四句“一牛吃过柳阴西”的时动时静,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舒适生活的向往。

1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晩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①韦应物:中唐前期诗人,先后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他十分关心民生疾苦,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但是无能为力。②独怜:唯独喜欢。③野渡:郊野的渡口。

1.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写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春潮带雨晚来急”中的“急”字表现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3.这首诗情景交融,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景象,并揣摩这一句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第一句从视觉角度,第二句从听觉角度,营造了清幽宁静的意境。

2.春水上涨,水流迅疾。

3.注意要将“横”的状态生动形象地表现,并将景物的意境与人物的心境联系。

示例一:在郊野的渡口,看不见人迹,只有一条小船孤零零地横斜在水边,潮水不断拍打它的这沿,它无助地晃动着。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对现实无力而茫然的心情。

示例二:在夜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经没有人渡船,只有一条小船悠闲自得地飘荡在水面,任意东西。可以看出作者摆脱了世俗纷扰,回归自然的闲适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描写角度的理解。诗句“独怜幽草涧边生”是从视觉角度来描写的,“上有黄鹂深树鸣”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的。通过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勾勒出了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宁静的意境。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如有修辞格,可综合起来分析作答。诗句“春潮带雨晩来急”中的“急”字,传神地写出了春潮携着春雨的情形,突出了春水上涨,水流迅疾的景象。

3.试题分析:(1)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本题作答要抓住“野渡”“舟”两个意象来设置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勾勒小船在水中任意漂浮的景象。(2)诗人用“野渡无人舟自横”写出了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蕴含着作者的一种思想——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即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感伤的情怀。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想要摆脱了世俗纷扰,回归自然的闲适之情。

14.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请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所展现的画面。

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开战前,战士们兴高采烈地分食烤熟的牛肉,军营里奏响了雄壮的战歌,在秋风猎猎的战场上,战旗、号角、人马构成了一幅庄严、肃杀的画面。

2.抒发了词人想要收复国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以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愤慨之情。

【解析】

1描绘诗句所描写的画面。答此类题的前提是正确理解诗词,关键是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忠实于原诗词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语言力求优美,以丰富画面的意境。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找出所描写的人物行为或战场环境,再找出描写人物的修饰语,加上修饰语将这些人物行为重新描述,最后运用想象和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战场上的个个景象连缀成画面。一定要把分食烤熟、战歌嘹亮、号角声声、战士们踌躇满志生龙活虎的沙场景象描绘出来。

2.考查诗句所抒发的情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中的“天下事”,指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大业。“生前身后名”,意谓生前死后都留下为祖国、民族建立不朽功勋的美名,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激情。这两句意味着词人看到大功告成,踌躇满志,从而发出愉快的欢呼声,连调子也是轻松而又大气磅礴的,使词的感情上升到最高点。“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一跌千丈,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使全词笼上了浓郁的悲凉色彩。这一句与首句相呼应,都是叙写现实生活的感受,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对比,有力地表现了报国有志而壮志难酬的悲愤。

【点睛】

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紧盯诗歌的“眼睛”。题目是诗歌的“眼睛”。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直捣诗歌的“心脏”。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

15.阅读《天净沙 秋思》,完成后面小题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诗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的情感。

2.作者是怎样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的?

3.“马”在古代诗歌中有丰富的内涵。诗人借“马”或表达积极性上的情感,或传达悲伤凄凉的情感,或对于平庸无能的慨叹……下列诗句中借“马” 传达悲伤凄凉情感的一项是:( )

A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B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答案】

1 写了游子漂泊他乡,浪迹天涯(羁旅之苦) 表达了思乡(孤寂、愁苦)之情

2.示例:作者选取了十个景物,以夕阳为大背景,形成不同的画面。用“小桥 流水 人家”这一温暖的画面,来反衬(对比)“枯藤 老树 昏鸦”、“古道 西风 瘦马” 这些景物所描绘的凄凉、萧瑟的画面,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凄凉、孤寂、思乡之情。

3.B

【解析】

1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2.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在景物的选择上,他为了突出与强化凄惨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最能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十个意象入曲,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最后才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突出了作者凄凉、孤寂、思乡之情。

3.A我愉快地骑着马儿奔驰在春风里,一天的时间就把长安城的美景全看完了。把诗人中了进士后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B在白雪厚积的蓝田关外,马也停住脚步。这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C生动地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刻画了词人冲锋陷阵,杀敌立功的英雄形象。只有B项与此词“瘦马”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是一致的。

16.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潭上作

(唐)张养

竹岛残阳映翠微,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1.诗的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描绘了一幅静美幽静的画面。长满竹子的岛屿上,残阳映照着微微的翠绿。雪白色的鸟从碧绿色的潭水上面飞过。

2.后两句诗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向往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情感。

【解析】

1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此题一定要把“残阳映翠”“禽过碧潭”的美丽景象描绘出来。作者细致描绘了长满竹子的岛屿上,残阳映照着微微的翠绿。雪白色的鸟从碧绿色的潭水上面飞过等景象,展现了一幅静美幽静的画面,为抒发诗人对幽静环境的喜爱、渴望归隐做了铺垫。

2.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基础。“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两句的意思是:在俗世没有关切自身的事情,每次到渔家就不想回来。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俗世生活的厌倦,留恋渔家幽静的生活环境,透露了诗人对渔家的喜爱,表达了绝尘归隐的情感。

【点睛】

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紧盯诗歌的“眼睛”。题目是诗歌的“眼睛”。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直捣诗歌的“心脏”。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综合经典题含答案解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