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君公主远嫁乌孙王讲稿-

发布时间:

上课(鞠躬)。同学们好。
在历史课程中,“和亲”的主题对我们来说都很不陌生。提到和亲,同学们,你们想到了谁?王昭君(匈奴呼韩邪单于)、文成公主(吐蕃松赞干布)等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
大家对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都不陌生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家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一首怀古诗,咏的是跟匈奴和亲的王昭君。
我们来通过一首诗认识一位和亲的公主,然后大家带着两个问题进行一下思考: 1.此次和亲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历史意义;2.此次和亲的历史贡献。
《悲愁歌》《黄鹄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zhan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首先我们看。这是一首骚体歌。再看内容,嫁我天一方,乌孙王,居常思土,归故乡——这说明是和亲,思乡。那么这位和亲的人物是谁呢?这就通过“乌孙王”以及住所环境、食物来看——显然是高纬度带的少数民族,她嫁到了乌孙国。这就到我们历史课程里面了。
乌孙国在哪里?它存在于什么年代?(巴尔喀什湖东南、伊犁河流域,是东汉时由游牧民族乌孙在西域建立的行国,立国君主是猎骄靡,乌孙文化时期是前300年-300年)作者是在西域言语不通、生活难以习惯、思念家乡的情况下做的这首歌。弄清楚这两点,所有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公主远嫁他乡,历朝历代几乎都有。而细君公主则是丝绸之路上第一位远嫁西域的公主。 汉朝武帝时期,被封为公主的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不是快女刘惜君!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被汉武帝封为公主嫁到乌孙国。(你说,咱同学离家这么近住校还想家呢,她嫁到那么远的地方还言语不通生活不习惯,能不想家吗?)汉武帝时期强大,为什么还会和西域少数民族和亲呢?那是因为,三次击退匈奴到漠北之后,匈奴对西域民族仍有控制能力,对汉庭仍有威胁。
我们来看看汉朝地图。同学们看,是不是有远交近攻、合纵连横的意思啊?
弄清楚了这些背景知识,回答上面两个问题就没有困难了。大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答这次和亲的历史贡献,除了我们平时提到的几个角度,一定不要忘了是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那么它就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呀?是不是对丝绸之路„„

拓展知识:
诗的首两句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点出了细君悲愁思乡的原因。这里的吾家并不是指细君的父亲江都王刘建,而是以汉武帝刘彻为代表的汉帝国。细君是为了刘氏宗族的利益而远嫁乌孙的。天一方不仅指乌孙与汉相距之遥远,而且流露出了细君从汉来到乌孙,就仿佛是来到了另一个世界的陌生、恐惧的感觉。异国实质上强调了两地文明与文化的差异。穹庐为室两句,描写了乌孙与汉在居住、饮食等方面的截然不同。其实,这就是文化的区别。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昆莫猎骄靡后曾使其孙岑陬娶细君为妻,细君不肯从命,上书汉朝天子,希冀能得到亲人的支持。汉天子的回答是:从其国俗,吾欲与乌孙共灭胡。细君无奈,为了汉帝征服匈奴的大业,她只得再次成为岑陬的妻子。乌孙这种祖孙共妻的习俗,是人类早期群婚现象的遗留。汉人尤重伦理,细君要违背伦理去接受野蛮,其心情可以想知,尤其是她又是一位女性。这些,在刘细君,既不可讲,也羞于启齿,故只能用物质文化的不同来代表意识文化的差异,用生活习惯的难以适应来表现她在习俗礼仪上所忍受的难堪。如果说,远嫁而长久不能与父母家人相见,固然使细君日夜思念故乡,而上述的习俗礼仪的难堪则使细君的乡土之思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而有心肺摧折之痛。她多么羡慕那天上秋去春来的黄鹄(天鹅尽管它们要飞行千里,越过沙漠翰海,经历艰难险阻,可它们是自由的,它们能一年一度地飞到细君的故乡,避开北方的严寒,度过温暖的冬天。愿为黄鹄兮归故乡,毕竟只是细君的一个美好而无法实现的愿望。仰望高空南飞的黄鹄,细君心中无限悲哀凄凉。据史书记载,细君后老死乌孙,终生不曾归汉。


刘细君(121-101,中国西汉时江都王刘建的女儿,江都人(今江苏省扬州市)。元封六年(前105年),汉武帝封细君为公主,下嫁乌孙国王昆莫猎骄靡,以和乌孙结为兄弟之邦,共制匈奴。《汉书·西域传》记载,细君公主出嫁时,汉武帝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侍御数百人,赠送其盛。细君公主到达乌孙后,猎骄靡封她为右夫人,随从工匠为她建造了宫室。汉朝每隔一年派使者探视。


细君公主远嫁乌孙王讲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