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

发布时间:2016-05-26 22:54:23

第一节 古希腊罗马文学概论

一、古希腊文学是西方文学真正的开端古罗马文学主要起到桥梁作用

二、荷马时代”希腊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神话史诗

三、古风时代,古希腊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抒情诗寓言 著名诗人赫西俄德创作了叙事长诗《工作与时日》《神谱》。《伊索寓言》

四、古典时代(雅典民主制时期),古希腊文学上最突出的是古典悲剧喜剧以及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文艺理论 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是西方美学史上现实主义传统的开端,对后世有极为深远的影响。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诗学》

五、“希腊化”时期。米南德的喜剧。

六、古罗马文学是在古希腊文学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出自己的特色的。

早期罗马文学的成就是喜剧,代表作家是普劳图斯《吹牛的军人》泰伦斯《婆母》《哥儿俩》

中期罗马文学(“黄金时代”)的主要成就是诗歌散文,三位重要诗人是维吉尔(三部诗歌:《牧歌》成名之作,《农事诗》,《伊尼德》杰作/第一部文人史诗)、贺拉斯《诗艺》奥维德《变形记》,散文家西塞罗

公元1世纪后古罗马文学开始衰落,早期基督教文学兴起。

第二节 古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

一、古希腊神话

1古希腊神话影响至深,成为希腊文学及后世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

2希腊人的命运观:一方面,不可改变的命运,对人具有绝对的控制性;另一方面,人可以在命定的范围内发挥才干,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事在天,谋事在人)

3 神话是生产力低下的反映,以想象来解释和支配自然,前奥林匹斯神话系统反应母权制奥林匹斯神话系统反映父权制

4神话的特点:(1 想象力极强:古代人原始思维的结晶

2)故事性强,丰富,系统

3)表现力强,形象,生动,内涵深长,具有一定的哲理性

5 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英雄传说两大部分。

6希腊神话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神人通行同性论”

希腊神话是把放在中心地位的神话,凸显的是人的精神

二、荷马史诗

1内容意义:关于特洛伊战争英雄传说总汇,历来被视为人类远古时期的百科全书,以神话方式表现了特定的社会历史内容。

(1) 再现了古希腊的社会形态生活风貌

(2) 展现了当时的民族意识道德观念

战争观念:没有战争的道义和是非感

没有人怀疑掠夺的正当性

英雄主义:力量的象征、勇敢是首要的要素。

个体本位观念

21 史诗的第一部《伊利亚特》是对特洛伊战争这场战争进行直接描述的,但涉及的却不是战争的整个过程,而是集中笔墨写了10里最后的一年中51的战事。

2)史诗的第二部 《奥德赛》即是写特洛伊战争结束后,木马计的设计者奥德修斯回家的艰辛历程,时间的跨度同样也是10年,但诗人只写了最后40的故事,其余有关奥德修斯的经历都是通过倒叙的手法叙述出来的。

3)《伊利亚特》写战事,重在表现英雄的勇武《奥德赛》写海上的冒险经历,重在展示英雄的智慧。

《伊利亚特》中出现了众多的人物,但占据中心位置的无疑是阿基琉斯 重视个人荣誉是那个时代的普遍观念

3艺术价值(特点)

1)结构精巧、布局完整:两部史诗都采取了戏剧式的集中,浓缩手法,将10年的故事集中在一个中心人物,一个事件和一个时段

2语言质朴,比喻新颖、描写手法多样。后世价值:创了西方文学的叙事传统

3)荷马史诗是长篇巨作,但结构巧妙,剪裁富于匠心。

第三节 古希腊戏剧

一、 古代希腊的戏剧分为悲剧喜剧两种,它们希腊文原文分别是“山羊之歌”和“狂欢之歌”,二者皆源于古老的民间酒神祭奠 具体说来,悲剧的前身是“酒神颂歌”,而喜剧的前身则是祭神歌舞滑稽戏

1 公元前5世纪是希腊悲剧的鼎盛时期,最杰出的剧作家有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到欧里庇得斯的笔下,古希腊悲剧终于完成了由埃斯库罗斯写神、英雄到索福克勒斯写理想的人,再到欧里庇得斯写现实的人的过程。)

(1)埃斯库罗斯“悲剧之父”的美誉,是他首先在悲剧中增加了第二名演员。《被束缚的普罗米修斯》是其最著名作品。

《美狄亚》欧里庇得斯(“舞台上的哲学家”)的代表作,取材于希腊传说中伊阿宋的故事。

(2)索福克勒斯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剧作家,他被人们称为“戏剧中的荷马”,他的作品是古希腊悲剧艺术已臻成熟的标志。他的代表作品《俄狄浦斯王》 涉及了“弑父娶母” 斯芬克斯指难解之谜。 这部悲剧表现了人的自由意志残酷命运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展示出不屈服命运的真正的英雄主义精神`

索福克勒斯 《俄狄浦斯》——古希腊“命运”悲剧的典范---标志着古希腊艺术的成熟。

“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弗洛伊德)

(3)欧里庇得斯:“舞台上的哲学家” 代表作:《特洛伊妇女》《美狄亚》

(4)思想性:自由意志,积极抗争,敢于承担

艺术性:注重和擅长结构艺术

2·喜剧

三大喜剧诗人

阿里斯托芬“喜剧之父” 代表作:《阿卡耐人》《骑士》《云》《鸟》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工具)知识理性——求真 (价值)道德理性——求善

中世纪文学的特点:重视人的精神世界,强调理性对原欲的限制,这是中世纪基督教文学及文化价值观念的主要特征。

原欲与理性或者说肉与灵:是人的双重性存在。“二希文化”蕴含着人性中既统一对立的两个侧面,两种文化之间既矛盾冲突互补相融

宗教文化与文学

教会文学:在中世纪文学史上占统治地位,主要指教士、修士写出的文学作品,大多取材于圣经、宣传宗教教义,鼓吹禁欲主义来世思想。体裁有故事、传记、祷告文、赞美诗、叙事诗、宗教戏剧。

《圣经》:《旧约》和《新约》

世俗文学 (英雄史诗和民谣)

(一)早期史诗

1总体上的内容:描写的是部落英雄为氏族部落所建立的丰功伟绩以及同自然力量所进行的斗争,表现出浓郁的群体意识和英雄精神。(各部诗歌的具体内容看教材)3

2作品: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贝奥武夫》(是流传迄今欧洲最而又最为完整的一部史诗) 日耳曼人的《希尔德布兰特之歌》 冰岛人的《埃达》和“萨迦”(意为“话语”) ;芬兰人的《卡列瓦拉》(又名《英雄国》)

(二)中期史诗

1 总体内容:主人公大多都是封建国家的英雄,表现忠君、爱国观念和为统一祖国、为民族建功立业的封建时代的英雄主义精神。

2 (重点)作品:主要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和古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

三.骑士文学

骑士文学:背景、时间、代表作家?、作品

背景:在中世纪出现了骑士制度,由于骑士出于封建主阶层的下层,与人民文学接触较多,又由于十字军东征中接触到了东方文化,加之虽效忠宗教又不奉行禁欲主义,古出现了中世纪特有的文学现象——骑士文学。

法国是骑士文学最盛行的地方

(一) 从内容来看,主要描写骑士的冒险经历典雅爱情,表现的是骑士精神而不是宗教的精神。 骑士文学的主要体裁是骑士抒情诗骑士传奇(传奇即是叙事)。

2、骑士精神:忠君、护教、行侠

3、《特里斯丹和依瑟》--流传最广的叙事诗 《奥卡森和尼柯莱特》

四.城市文学

◆市民文学:

取材于现实生活,充满乐观精神,主要内容是揭露、抨击封建主和僧侣的残暴、贪婪、愚蠢,赞美了市民的勇敢、机智、聪敏和乐观,主要作品有法国的《列那狐故事》。

《玫瑰传奇》

市民抒情诗:吕特勃夫 维庸

第二节 意大利诗人但丁

《神曲》

一、全部内容表现的是作家通过寓言象征的手法,展示了具体的人类精神向至高的精神的追求、演进和复归的过程。

二、主题思想:《神曲》就是通过“但丁”在梦幻中游历幽明三界的故事,象征性地展示了“人类的精神”经过迷茫和错误,在“理性”和“信仰”的引导下,跨越苦难与考验走向“光明”和“最高精神”的过程。

三、《神曲》的象征意义及其内容的矛盾性(二重性)

1作品中的古罗马诗人“维吉尔”象征理性,“贝阿特丽采”象征神学信仰

2但丁既表现了中世纪的落后意识,给中古文化以集大成式的艺术总结,同时又在作品中第一个表达了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

1)反教会,不反宗教。 2)追求来世,肯定现世。

3)反封建,不反王权。 4)尊神学亦尊理性文化。

四、《神曲》在艺术上的成就及其矛盾性(二重性)

1 幻游文学形式。

2《神曲》具有宏大、严谨、端正的结构。

◆全诗分为“地狱”(九层);“炼狱”(九级);“天堂”(九重)三部分,每部分各33篇,加上《地狱篇》钱的序言,共100篇。

3在语言上,也可以看出但丁处在矛盾中。他是第一个不用官方语言拉丁语写作,而用当时的民间俗语意大利民族语言写作的诗人。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文艺复兴

1 概念:西欧1416世纪出现的一场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之名而进行的反封建、反教会思想文化革命

2 原因:地理大发现,经济科技的发展,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发现

3 本质:并不能充分准确地表现这样一个运动,资产阶级并不是要恢复古代文化而是借助与中世纪神学迥然不同的古代文化所进行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

4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人文主义”,核心是与宗教神学对比意义上的“人”(人,指人本主义)。

5人文主义的内涵包括:肯定个人的情感、欲望的合理性,反对禁欲主义。

人文主义: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所创立的思想体系。也就是后世的人道主义,这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思想。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 人权反对神权(反教会、不反宗教)

2 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3 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4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反封建,不反王权)

文艺复兴文学发展的历程

(一)意大利人弗兰西斯科·彼特拉克被称作“人文主义之父”。

(二)意大利伟大作家乔万尼·薄伽丘《十日谈》

1艺术性:西方短篇小说的开端

2结构:框形编织法

流浪汉小说:欧洲近代小说的一种模式,取材现实,内容多表现无业游民为生计而偷骗等消极社会的行为和情绪。结构上,以主人公为线索串联其各地经历和见闻。对后来的长篇小说发展,有一定影响。

第二节塞万提斯与《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

1、 情节:戏拟骑士小说的写法,描写堂吉诃德及其侍从桑丘的三次“游侠”史。

2、性格的二重性 (矛盾而复杂,可笑、可爱、可悲)

精神动机层面——道德高尚、信仰执著、追求正义、勇于献身——

现实效果层面——脱离实际、耽于幻想、神智不清、事与愿违——

3、形象意义:时代性——对骑士小说的有力讽刺

普遍性——

1)负面:在某种意义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带着堂吉诃德气质,成为了脱离实际、主观主义的代名词,成为了一面不朽的人类自己的折射镜。

2 正面:忠于理想、坚忍不拔、超越平庸、在任何时代都有一定的精神意义,这个人和人类在现实和理想。物质与精神、动机与效果等双重存在中常要反省、选择和调整的一个难题

4、长篇小说《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的代表作。

5、内容意义:小说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对骑士文学的嘲讽和攻击,而成为真实全面反映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班牙封建社会状况(小说深刻地揭露了西班牙封建统治的残暴腐朽和社会黑暗,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表示了深刻的同情,此外,作品曲折巧妙地宣扬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著名作品。 在欧洲小说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奠定了近代欧洲现实主义小说的基础。

6艺术特点:

1)是一部戏拟骑士小说而写成的现实主义巨著。

2)小说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十分成功。

3)小说的语言鲜明、生动。幽默 ,富于情趣。

4)结构不太严谨,带有流浪汉小说的痕迹。

第三节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

创作三个时期

一、第一个创作时期(1590-1600

1历史剧:借古讽今,表达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集权,主张国家统一人文主义政治理想。代表作是《亨利四世》

2喜剧(共4部):歌颂爱情友谊,表现人文主义的生活理想,浪漫抒情风格。

《威尼斯商人》的三条线索:

安东尼奥与犹太商人夏洛克(对立、主线)

巴萨尼奥与鲍西亚(爱情、副线)

杰西卡与罗兰佑(爱情、副线)

夏洛克:欧洲文学史上第一个吝啬鬼形象

二、 第二个创作时期(1601-1608(共10部)基调——沉郁、愤激 表现人文主义的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

《奥赛罗》爱情悲剧

《李尔王》家庭悲剧,揭示权力与人文主义者所向往的真诚,正义、理性之间的矛盾,说明当时社会风气的败坏和人伦关系的解体。

◆代表作:《哈姆雷特》

1 剧情: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

2 传达主题

1)描绘了文艺复兴晚期英国和欧洲的社会面貌:人的觉醒——信仰动摇,理性丧失,私欲泛滥,社会混乱。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

2)表达了作者的时代忧郁和对人的命运前途的深切关注:一味强调个性解放,放纵欲望,将对社会、人的发展造成危害,呼唤理性,秩序和新的道德理想与社会规范。

3 形象分析

哈姆雷特表面是一个青年王子,实际上他是文艺复兴时期后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的性格和悲剧充分体现了欧洲特定发展阶段(16世纪末17世纪初)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基本特征。

哈姆雷特: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

其主要精神历程如下:

快乐王子:生活优裕,经历单纯,使其将现实理想化,对世界、人类未来抱有美好希望。充满乐观的人文主义者。

忧郁王子:遭受现实的无情打击:父王暴死,母亲改嫁,王位被篡,理想破灭。对人的信念被击得粉碎。

延宕王子:面对重大的现实责任:宗法责任(父仇子报);社会责任(“重振乾坤),不是积极寻求复仇的方法而是陷入深刻的精神危机:思考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对人类。人生悲观绝望,由此质疑复仇的意义。

复仇王子:最终以一种面对死亡冷漠无畏的宿命态度与敌人同归于尽。

4对人的认识

1)悲剧深刻的揭示出伊丽莎白统治末期的“颠倒混乱的时代”的种种罪恶,表现出了人文主义思想家对现实的认识和反抗。

2)悲剧正是在这样特定的时代漩涡中,探讨了人自身的本性问题和人类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境遇问题,从而揭示了文艺复兴晚期对人认识的深化特征。

3)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莎士比亚在本剧中探讨的已经不再是早期的人文主义的人的理想,而是文艺复兴晚期对人的认识。

5 艺术成就

1)悲剧情节具有鲜明的丰富性与生动性。

2)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3)反映了莎士比亚戏剧的独特风格。

4)语言上也有极高的造诣。

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

1悲剧情节具有鲜明的丰富性与生动性。常常把多条戏剧情节有机地交织在一起。

2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采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用“独白”手法,真实地展示主人公的内心冲突。

3反映了莎士比亚戏剧的独特风格。既有悲剧的因素,又有喜剧的因素。莎士比亚打破了传统的悲剧与喜剧的严格界限,对欧洲戏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4语言上也有极高的造诣。丰富性,全剧总词汇量达到20000多个,堪称“千古独步”。形象性,用无韵诗体写成,同时又包含有韵的格律诗和民间歌谣。个性化,不同人物使用不同的语言。

三、第三个时期(1609-1612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第二节 古典主义文学概论

古典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提倡学习古代作品发扬古代理论

一、 古典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1、 王权文化的严密控制造成了一种为上层社会服务、代表上层社会艺术趣味、反映上层社会利益的文化。古典主义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政治基础上,适应绝对王权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也迎合了贵族阶级的趣味。

2、 笛卡尔提出唯理主义,用理性代替信仰、用理性克制情欲他认为理性是先天的、永恒的,是知识的惟一源泉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张用理性克制情欲。 笛卡尔哲学为古典主义的理论总结提供了一种哲学依据,并为后人理解古典主义提供了一种哲学的氛围。

二、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

1、首要特征是具有为为专制王权服务的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2、崇尚性。 主张用理性克制情欲,宣扬公民义务,建立君主专制下理想的道德规范。

3、模仿古代经典,注重艺术形式的规范化。

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戏剧的创作规则:三一律。

三一律是指戏剧创作中时间、地点、情节三者的完整同一,就是说一出戏只演一件事(情节单线索),剧情必须发生在同一地方,时间在一昼夜之内。

第三节 法国文学与莫里哀

一、比埃尔·高乃依古典主义悲剧的开创者。 代表作有《熙得》

让·拉辛的杰作有取材自希腊神话的《安德洛玛克》

二、莫里哀

1、从16591663年,是莫里哀开始创作古典主义戏剧的时期。

2《悭吝人》成功地塑造了吝啬鬼阿巴贡这个不朽的文学典型。 这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二个吝啬鬼形象

3、特点:莫里哀戏剧艺术的主要成就是他塑造了一些概括性很高的典型形象。他善于运用集中夸张的手法,突现某个作品人物固定的、主导的特征,并从各个方面来表现这一特征,从而创造典型。

4《伪君子》(又名《达尔杜弗》)是古典主义性格喜剧的杰作。

表:虔诚、高尚、圣洁、仁慈

1)达尔杜弗

里:虚伪、狠毒、荒淫、贪婪

2)性格特征:伪善、欺骗——手段

掠夺:目的

3达尔杜弗的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它已成为伪善、“故作虔诚的奸徒”的代名词

◆古典主义戏剧创作的缺陷:人物性格单一

第五章 18世纪文学

第一节启蒙文学

一、 时代背景

(1) 在大革命到来之前,欧洲发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具有全欧性质的反封建思想文化运动——启蒙运动。这是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所进行的第二次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动。 其中心是法国。

(2) “启蒙”一词意为启迪,在启蒙运动中引申为用近代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精神照亮被教会和贵族专制的迷信和欺骗所造成的愚昧落后的社会,树立理性至高无上的权威,启蒙运动提出自由、人权、平等、博爱、共和国等一套纲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启蒙思想体系的核心是理性),它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启迪了人们的思想。

(3) 启蒙思想家崇尚的理性原则与古典主义者有本质的区别,它是以理性为原则,要求人们思考并否定现存一切制度的合理性。

(4) 18世纪,最能体现现代精神的是启蒙文学和英国的现实主义小说

二、 英国文学

(1) 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小说家丹尼尔·笛福《鲁宾孙漂流记》通过鲁宾孙这个新人的形象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面貌。

(2) 约拿丹·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批判了行政、立法、司法制度、殖民主义、金钱关系等各方面的黑暗和罪恶。

(3) 萨缪尔·理查生感伤主义小说家之一

(4) 亨利·菲尔丁1707——1754)是18世纪欧洲最有成就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有作品《汤姆·琼斯》

(5) 最能代表英国感伤主义的作家是劳伦斯·斯泰恩

三、 法国

(1) 法国启蒙主义文学主要有两大主题:反对封建等级森严的封建专制统治,宣扬自由平等的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抨击教会黑暗,反对宗教迷信,宣传无神论或自然神论。

(2) 前期

◆孟德斯鸠有书信体讽刺小说《波斯人信札》,重要的理论名著《论法的精神》

◆伏尔泰的哲理小说不注重刻画人物性格,而是创造富有讽刺性的形象和故事,以滑稽的笔调,通过半神话式的或传奇式的故事,映射现实,蕴含深刻的哲理,语言精炼简洁。 借故讽刺。 《老实人又名乐观主义》是伏尔泰哲理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篇,其中表现了伏尔泰的态度“工作可以使我们免除了三大害处:烦闷、纵欲、饥寒”,因此,“种我们的园地要紧”。

(3) 后期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又被称为“百科全书派”,《百科全书》以挑战的姿态,针对政治、宗教和哲学发表了很多激烈的言辞,全面宣传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推动启蒙运动进入高潮,因而被罗马教廷视为禁书。

狄德罗作文文学家的地位,是由他的三部小说奠定的。《修女》、《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拉摩的侄儿》

◆卢梭的《朱莉,或新爱洛伊丝》是一部用书信体写的爱情小说。 在法国文学史上,是卢梭的《朱莉,或新爱洛伊丝》第一个把爱情当作人类高尚情操来歌颂,第一个把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写进小说。 他的《爱米儿》体现了“返回自然”

推崇感情、热爱大自然、赞扬自我是他文学作品的三个主要特点,对以后感伤主义和浪漫主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四、启蒙文学的特点:

1 政治性、革命性(反封建、反教会)

2 政论性、哲理性(文学工具化)——传声筒、代言人

3 民主性、现实性(反对宫廷贵族倾向、反映现实生活)

4 通俗化、散文化

第二节 德国文学与歌德

一、 德国文学概述

18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狂飙运动”其主要思想倾向是反抗封建压迫和虚伪的道德风尚,要求创作自由和个性解放,发扬民族风格,崇尚感情,歌颂自然。代表作品是歌德的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

二、 歌德《浮士德》

1、 全剧通过浮士德这个人物的发展表现出知识的悲剧、爱情的悲剧、政治的悲剧、美的悲剧、理想的悲剧。

2、 《浮士德》涉及的问题非常广泛,它可以被看成一部以象征手法概括的欧洲文艺复兴以后300年资产阶级精神生活发张的历史。

3、 作为西方启蒙运动时期人道主义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浮士德体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两重性,既有进步的方面,也有局限的方面,而前者是主要的。

4、 所谓“浮士德精神”就是自强不息、努力进取的精神。

5、 浮士德是一个永远在追求,永远在探索、永远在完成自我、永远在超越自我,又永远在否定自我的典型人物。

6、 与浮士德一样,靡非斯特也是欧洲文学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他的人生哲学是虚无主义,他的处世哲学是利己主义,他的本质就是“经常否定的精神”,就是“恶”。

7、 从根本上说来,浮士德和靡菲斯特是人的一分为二,是人的两种精神,是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所以浮士德充满着矛盾,而且在矛盾和冲突中不断发展。

8、 在艺术结构上,《浮士德》大气磅礴,突破时空的限制,采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才创作方法,运用各种不同的诗体,善于运用矛盾对比的方法。

《浮士德》的基本线索:浮士德的精神发展过程。

《浮士德》的两场赌赛:

一为上帝和魔鬼米菲斯特的打赌,打赌对人、世界的基本看法。

二为浮士德和魔鬼的打赌,打赌浮士德是否会停止生活追求。

所谓的“浮士德精神”就是自强不息、努力进取的精神。浮士德是一个永远在追求,永远在探索,永远在完成自我,永远在超越自我,又永远在否定自我的典型人物。浮士德洞悉生活的辩证法:快乐必然同时包含痛苦;一种欲望得到满足以后,必然又唤起新的欲望;一种要求达到后,必然产生新的要求。

第六章 19世纪文学(一)

第三节法国文学和雨果

《巴黎圣母院》

1关于主题:外部冲突——艾丝美拉达悲剧——善与恶、美与丑——克洛德的牺牲品 反封建

内在冲突——克洛德悲剧——精神与肉体、人性与神性——教会的牺牲品反教会

2艺术特点:美丑对照法

人物自身美丑对照(最鲜明)

克洛德(外正内邪) 真(肉体)、恶、丑

喀西莫多(外丑内美) 真(精神)、善、美 爱斯米美拉达(美的化身)

弗比斯(外美内丑) 假、恶、丑

《巴黎圣母院》的艺术手法:

美丑对照:

1人物自身的美丑对照。克罗德(外正内邪),喀西莫多(外丑内美),弗比斯(外美内丑)形成反差。

2人物间的美丑对照。人物间的美丑是通过三者对爱斯美拉达的爱来表现的:克罗德对爱斯美拉达的爱是真的,却也是建立在肉体上的,因而也可以看出其正义外表下的邪恶;喀西莫多对爱斯美拉达的爱则是建立在精神上的真爱,体现他的面恶心善;而弗比斯对爱斯美拉达的爱是自私的、虚伪的,尽管外表俊美,但其内心的丑恶却与喀西莫多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四节 俄国文学与普希金

19世纪俄国文学史的四大形象系列:

“多余人”(贵族知识分子)、 “小人物”、 地主 、官僚

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深受拜伦《唐璜》的影响,被别林斯基称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其笔下的主人公叶甫盖尼*奥涅金有俄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多余人”之称。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是一个人物系列。其特点是,出生贵族,教养良好,天赋很高;对贵族生活方式没有好感,这群人有远大的抱负,想成就一番事业,但又一事无成,到头来还是无所事事。奥涅金是多余人的鼻祖,后来的文学作品中相继出现“多余人”的典型,如莱蒙托夫笔下的毕乔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多余人”人物系列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独有的成就,也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最高成就之一。

《叶甫盖尼*奥涅金》的艺术特色:

在艺术上体现了诗与散文的有机结合;抒情性是作品重要的艺术特征之一;普希金是俄罗斯语言和文学的创造者,其作品语言朴素、诗意,富生活化,他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把诗的精炼、含蓄和散文的流畅、朴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典型的俄罗斯文学语言:既是诗的,又是散文的。

第七章 十九世纪文学(二)

第七章 19世纪文学(二)

第二节 法国文学与巴尔扎克

司汤达: 政治上热爱自由平等;宗教上,无神论者,唯物论者

一、《红与黑》最成功的是塑造了于连这一人物(人物形象分析)

1 于连短暂的一生,可以简单地描述为走过一条这样的道路,即经历了反抗(红)——妥协(黑)——反抗(红)

2 法国王朝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个人奋斗的典型,有野心、有抱负、不满现状。要求平等、敢于反抗的社会底层青年

3 于连要反抗这个不公平的社会,可是他的反抗的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的,他一方面鄙视贵族的卑劣无能,另一方面又想跻身贵族行列。

4性格分裂:由其维护自我尊严和精神意志与社会等级压迫所造成的

性格分裂的表现:既自卑敏感、多疑又自尊自大

既勇敢叛逆又虚伪狡诈

内心独立傲岸、表面屈从依附

于连个人奋斗的悲剧说明封建等级之下,出身卑微的青年,想凭借个人的才华、胆识来跻身上流社会是行不通的

二、《红与黑》的主题思想

1从特定时代来看,传达出反复辟、反封建的倾向

2 从概括意义来看,表现一个弱小的个体,如何最大限度地反抗不公正的社会,以实现自我生命价值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市长家:与维瑞那夫人——主动、报复、挑战 敢于反抗

神学院:以宗教的伪装掩饰自我真心 妥协、同流合污

侯爵府:与玛特尓小姐——被动的俯就利用 堕落、卖身投靠

监狱:浪子回头

主人公形象分析:于连短暂的一生,可以简单地描述为走过一条这样的道路,即经历了反抗——妥协——反抗,也就是红————红的曲折的“之”字道路。法国波旁复辟王朝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个人奋斗的典型,有抱负,有野心,不满现状,要求平等,敢于反抗的社会底层青年,他要反抗这个不公平的社会,可是他的反抗的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的,他一方面鄙视贵族阶级的卑劣无能,另一方面又想跻身贵族行列。这种个人主义的反抗很容易导致满足与妥协。这是一个性格分裂的人物,由他的维护自我尊严和精神意志与社会等级压迫所造成的,既自卑、敏感、多疑,又自尊自大,既勇敢、叛逆,又虚伪、狡诈,内心独立、傲岸、,表面屈从、依附,其性格的主导方面是自卑,出人头地的野心与起码人格尊严两者挣扎。悲剧的成因:社会方面、自身性格方面。在欧洲文学史上,这种个人对社会的反抗,于连无疑是最早的一个,他的反抗也使他成为具有强烈悲剧意义的人物。

于连的悲剧说明在王朝复辟的等级社会中出生卑微的平民青年要想靠自己的才智和胆识去反抗、挑战整个社会,跻身于上流社会,最终必然以失败告终。

艺术特色:首先,善于从政治角度来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关系,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批判精神;其次,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他注重心理描写,细致地描摹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把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爱情描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所以不少研究者把他的小说视作爱情心理学的范本;第三,重视人与社会的关系,善于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1)在小城市长家时,于连对市长夫人的主动,是对上流社会的报复和挑战,也揭露了当时经济社会的唯利是图。(2)在省城神学会时,于连以宗教伪装掩饰其真心则揭露了当时教会的尔虞我诈。(3)在巴黎侯爵府时,于连对玛特儿小姐的被动的俯就和利用,即是揭露了当时政治社会的阴谋策划。文章以小城市长家、省城神学院、巴黎侯爵府为真线,以于连的两段恋情为伪线。

梅里美是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融为一体的作家。在他的小说创作中有一个突出的倾向,这就是作家喜好从道德角度去描写社会,同时又在描写过程中采取一种超脱、冷酷的态度。其后期的中短篇小说以两部作品为标志,《高龙巴》、《卡门》(《嘉尔曼》)。

巴尔扎克

三、《人间喜剧》

1总体结构:三大研究、三个场景

风俗研究 私人生活场景

外省生活场景

哲理研究 巴黎生活场景

政治生活场景

分析研究 军旅生活场景

乡村生活场景

2 结构方法

分类整理(横向) 人物再现(纵向)

3 描述的社会内容

首先,《人间喜剧》再现了法国封建贵族的衰亡史。

其次,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塑造了一批本质一致但性格各异的资产者,从这些人物身上我们可以形象地了解资产阶级淙原始积累到金融资本的罪恶发家史。

第三,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4 《人间喜剧》的中心主题:揭示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金钱高于一切、支配一切。

5《人间喜剧》具有现实主义艺术特征的巨大成就

(1) 巴尔扎克的创作不去直接描写重大的政治事件,而是从题材上,以日常生活场景表现阶级更迭的是时代趋势。

(2) 现实主义最大也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在典型环境的描写方面,巴尔扎克有的详尽而准确的描写,有时到了令人腻烦的地步,万事万物无一不在他的描写之内。 也正是在这些准确而真实的环境描写中,人物性格的展开和故事情节的演化才具有真实可信的条件。 他特别强调环境对人物性格形成的作用,把环境当作人物思想的物质表现,在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个把写物看得和写人同等重要,通过写物来写人。可以说,在其优秀作品中,环境即人,比如高老头拉斯斯蒂涅和两个环境的关系。

6《高老头》

1)两个主要场景:贫民区寒酸的伏盖公寓和贵族区鲍赛昂夫人的豪华府邸。

2)高老头(高里奥):具有浓厚宗法家庭观念的资产者,新旧交替时期的悲剧人物。 生意场,精明能干,家庭观念浓厚,重天伦、多慈爱,父爱基督的化身,自断财路、处处被动、林中醒悟、悔恨不已。

3)作者对高老头这个人物的基本态度是同情。

整体结构

《人间喜剧》整个作品分成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分析研究(《婚姻心理学》)三大部分,其中风俗研究有70多部小说,分为六个场景,即私人生活场景(《高老头》)、外省生活场景(《欧也妮*葛朗台》《幻灭》)、巴黎生活场景(《纽沁根银行》)、政治生活场景、军旅生活场景(《夏倍上校》)、乡村生活场景(《农民》《医生》)。

结构方法

从横向看,《人间喜剧》才用分类整理的方法;从纵向看,《人间喜剧》则是以人物再现法,90多部小说中,2700多个人物有500多个重复出现。

艺术成就

包罗万象、序列井然、能分能和

1)巴尔扎克的创作不去直接描写重大的政治事件,他的作品朴实自然、逼真准确,弥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以日常生活场景表现资产阶级更迭的时代趋势,小中见大;(2)在典型环境的描写方面,巴尔扎克特有的详尽而准确的描写,有时到了令人腻烦的地步,可以说万事万物无一不在他的描写范围之内。他的描写个真实生活的环境毫无二致,也正是在这些准确而真实的环境描写中,人物性格的展开和故事情节的演化才具有真实可信的条件。他特别强调环境对人物性格形成的作用。把环境当作人物思想的物质表现。他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个把物看得与人同等重要,通过写物来写人,可以说在其优秀作品中环境即是人。《高老头》中拉斯蒂捏的堕落和两个环境的关系即是这样的体现。

主题

90余部作品组成的《人间喜剧》“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首先,再现了法国封建贵族的衰亡史;其次,写了资产阶级血迹斑斑的发家史;第三,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高老头》

发表于1835年的《高老头》是把巴尔扎克最著名的作品,这部作品通常被认为是《人间喜剧》的真正序幕。小说中,作者对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情节线索都作了精心的安排,思想内容上,展示了《人间喜剧》的中心图画;艺术成就上,标志着巴尔扎克现实主义风格的成熟。

内容:作品以拉斯蒂捏和高老头两个人物基本平行又互有交叉的故事情节为主线,辅之以伏脱冷和鲍赛昂夫人的故事,揭示出复辟王朝时期法国社会的金钱罪恶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形象分析:

高老头——具有浓厚宗法家庭观念的资产者,新旧时期交替的悲剧人物。

他在生意场上精明能干,却又是个家庭观念浓厚,重天伦之情、多慈爱的父亲,被称为“父爱基督”的化身。他为保全女儿女婿的体面,结束生意,自断财路,因而处处被动,直至临终才幡然醒悟,悔恨不已。他临终前的控诉可看出作者对资本主义金钱关系的批判。对于高老头,作家是抱着同情的心态。

拉斯蒂捏是小说中的重要人物。他从一个单纯的青年,到认识社会的罪恶,再到投身于污泥浊水之中,拉斯蒂捏受到了两个“导师”的指引,接受了人生三课。

两位“导师”:鲍赛昂夫人(上流社会)、苦役犯伏脱冷(下层阶级)

鲍赛昂夫人的被弃、伏脱冷的被捕和高老头的惨死(即人生三课),使拉斯蒂捏读懂了19世纪中期法国社会的“真谛”——金钱高于一切。他在埋葬完高老头之后,也埋葬了他最后一点人的神圣的感情,从此踏上了资产阶级个人野心家的路程。

两个典型环境,一是伏盖公寓(即社会底层),一是鲍赛昂夫人的府邸(即上流社会)。两个典型环境的鲜明反差造成了拉斯蒂捏心理冲击和观念的转变,促使其性格的转变、堕落。可以说在这不同的两个环境中,拉斯蒂捏接受的是相同的教育,这样的教育也揭示着金钱的罪恶和社会的发展趋势。

英国 狄更斯

与同期的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相比较:首先,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最先描写了劳资矛盾。第二,作品的主要题材是写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历程,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几乎都是“小人物”。第三,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的色彩比较浓厚。作家的作品中较少表现暴力题材,而提倡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

萨克雷,代表作《名利场》,小说副标题被称为“一本没有真正主人公的小说”。

勃朗特三姐妹:夏洛蒂、埃米莉、安妮

夏洛蒂《简爱》 小说塑造了一个反抗社会、维护个人尊严、追求独立平等地位的平民女子形象——*爱,小说中另一个被视为恶魔式人物----关在阁楼上的女人:伯莎*梅森,其疯癫的举止从相反角度看也表达了争取人的独立性格。总之,在一系列疯子行为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个备受折磨的女人的挣扎与反抗,听到了一个受尽欺凌的女人的凄厉的呼喊。

对于夏洛蒂的艺术风格,人们一般都界定为既具有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又兼有浪漫主义的传奇气质。

埃米莉《呼啸山庄》

“拜伦式英雄”:拜伦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有作者本人思想性格的明显印记,即高傲而倔强,忧郁而孤独,神秘而痛苦,与社会格格不入从而对之进行彻底反抗的个人叛逆者。

外国文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