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在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回避主体包括什么

发布时间:2019-03-08 18:46:24

在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回避主体包括什么

温馨提示:本文《在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回避主体包括什么》由我机构工作人员精心收编整理,如若有用,请您下载收藏以便备查。

为了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不被侵犯,确保司法审判的结果不受到人为原因的影响,在诸多的法规中规定的都有回避制度,自然在审理刑事案件的时候也不例外。关于刑事案件审判的回避制度是在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不过回避也是对一些特殊人员来说的。可能大家并不了解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回避主体包括什么?

一、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回避主体包括什么?

申请回避权是诉讼当事人享有的一项权利。

在诉讼中,当事人认为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员或勘验人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有权申请审判人员回避。

当事人申请回避,应当说明理由,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应当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

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人民法院应当在3日内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作出决定。当事人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

当事人的辩护人、诉讼代理人不直接享有申请回避权,需要当事人的授权。

司法人员因与案件或案件当事人有某种特殊关系而不得办理该案件。目的是防止徇私舞弊或发生偏见,以有利于案件的公正审理。

二、申请回避的期限。

根据回避制度的立法宗旨,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等各诉讼阶段都可以提出回避申请。例如,在审判阶段,人民法院在开庭的时候,审判长应当告知当事人有权对合议庭的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申请回避。当事人在知悉其权利后,可立即申请有关人员回避。

三、回避的审查与决定。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的回避,应当分别由院长、检察长、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院长的回避,由本院审判委员会决定;检察长和公安机关负责人的回避,由同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决定。另外,参与侦查活动的记录人、翻译人员和鉴定人的回避,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参与检查活动的书记员、司法警察、人民检察院聘请或指派的翻译人员、鉴定人的回避,由检察长决定。参与审判活动的法庭书记员、翻译人员和鉴定人的回避,由人民法院院长决定。检察委员会讨论检察长回避问题时,由副检察长主持,检察长不得参加。审判委员会讨论院长回避问题时,由副院长主持,院长不得参加。

[优选]在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回避主体包括什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