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

发布时间:2015-04-26 16:44:33

第二章 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以及它与一般文体写作的区别,掌握应用文体写作的特点。

能力目标:正确理解应用文写作知识,并会具体运用写作知识进行写作实践。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

1. 了解主题的含义,掌握应用文主题表现的方式;

2. 学会积累材料、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

3. 了解应用文的结构要素与要求;

4. 理解语言运用的要求,掌握应用文专用语言。

教学难点:对主题的理解和应用文专用语言的掌握

教学方法:实例讲解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文章作为一个完整的精神产品,都是由一定的因素构成的,由它的内容和形式构成一个统一体,应用文书也不例外。各种文体的写作都要确定主题和选用材料,都要合理安排结构和表述语言。因此,文章的基本要素是主题、材料、结构、语言。主题与材料针对“写什么”,是文章的内容要素,而结构与语言解决“怎么写”,是文章写作的具体过程,是文章的形式要素。

人们经常用下面的比喻来说明应用文书四要素的关系——主题是灵魂,材料是血肉,结构是骨骼,语言是细胞。

[新授]

第一节 应用文的主题

一、主题的含义

写作任何文章都要有主题。主题,又称主旨、立意、中心等,具体地说,主题就是通过文章的具体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基本观点或要说明的主要问题,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态度。(让学生齐读)

不同文体对主题有不同的提法。在新闻和文学作品中一般用“主题”;在理论文章中通常称为“基本观点”或“中心论点”;在应用性文章中称为“中心思想”或“中心”等。不论哪一种类型的文章,都是作者从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对材料的加工及提炼中产生出的一种思想。

与一般文学作品相比,应用文的主题是十分明确直接的,主题的确立大多不是写作者有感而发,而是应客观实际的需要,为解决实际问题而产生的,由此可以说应用文主题就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因此应用文的主题具有以下特点:

1.主题先行性

文学作品的主题是从生活中、从已获取的材料中提炼出来的,往往反对主题先行。而应用文主题的确立与文学作品主题的确立不同,其主题确立在全文写作之前,所谓“意在笔先”。因为应用文总是先产生了具体问题而后产生写作的需求,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结论往往也产生在文章写作之前;同时执笔者的写作行为往往也是被动的,是应解决问题而动笔,写作的过程更是确切地体现主题。

2.主题单一性

一般说文学作品的主题具有其复杂性,对主题的理解更呈多元化。然而应用文的主题则必须单一、明确,读者对主题的理解不允许多元,而要求理解上的同一性,这样才利于统一认识,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如:《教育部关于加强对教育系统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管的通知》一文就如何管好用好抗震救灾资金物资问题提出了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募集款物的监管、健全制度、规范程序、合理使用、专项审计检查等措施,尽管涉及面广,但文章紧紧围绕“确保廉洁救灾,确保救灾款物安全有效地全部用于灾区的教育”这一中心,内容集中,一题一议,主题单一、明确。

3.主题显露性

文学作品的主题要求含蓄、曲折,令人回味。而应用文写作就不同,要求直截了当地点明主题,表明态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对文章所涉及的各类问题,必须有明确的观点立场,应该怎么做,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都要明确地表达出来。

附板书:

1.主题先行性

主题的特点 2.主题单一性

3.主题显露性

二、主题的要求

应用文的主题一般来自单位领导、工作实践或党政机关文件。因此,应用文的主题应做到正确、鲜明、集中、深刻、创新。

附板书:

1、正确

2、鲜明

主题的要求 3、集中

4、深刻

5、创新

三、主题的表现

应用文主题的表达要做到明确、显露。那么怎么才能做到主题从文章中显露出来呢?

主题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根据表现得明显与否来划分,有直接表现和间接表现两种形式。直接表现,即作者在文章中用鲜明、概括的语言直接把主题揭示出来,观点明确,中心突出,便于读者理解与掌握其中心意思。间接表现,则是作者不直接用语言把主题揭示出来,而是把主题寄寓在人、事、物、景以及情节的自然表述中,读者在阅读中去体会、理解文章的主题。

应用文多采用直接表现的方法,其具体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标题显意

即用标题概括点明主题,有时标题就是文章的主题,有时标题暗示文章的主题。如《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各地中考工作秩序的通知》,《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向抗震救灾英雄教师学习的决定》,公文标题就直接点明了主题,让人一看就大致明白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十分显露。这不失为是一种使主题显现的好方法。

2.开宗明义

即开门见山,文章一开始就把主题提出来或引出来。这种方式是在文章的开头或每一段落的开头用简短的语句陈述主题,使主题凸现出来。应用文常以介词结构“为了……”作为特征,在正文开头提出写作主题。通知、通报、通告、报告、调查报告、规章文书等常用此方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一条:“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据教育法和劳动法,制定本法。”开宗明义,点明主题。

3.文中点意

即在文章的行文中自然地引出主要论点和中心思想,并用简洁的语言将它点出,以显现和深化主题。

4.篇末结意

即在文章结束时,把主题归纳出来,既收束全文,又使文章的主题得到最后的展开,给人意味深长之感,在通讯、演讲稿、信函等常常运用。

如李政道的论文《基础、应用科学与生产三者关系》一文就是采用这一方法结尾。文章的结尾指出: “我再重复一下,没有基础学科就没有应用学科,没有应用学科就没有生产学科,三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非常清晰地显示了主题。

附板书:

1、标题显意

2.开宗明义

主题的表现 3.文中点意

4.篇末结意

第二节 应用文的材料

一、材料的含义

材料,是作者为了某种写作目的所搜集、积累以及写在文章中表现主题的一系列事实现象和理论根据,其内容包括人、事、景、物、情、理、数据诸方面。(学生齐读)

应用文的材料,是指为了写作应用文而采取的用于提炼、确立、表现写作主题的事实和观念。它包括作者在写作前搜集、积累的各种事实、数据、意见、观点、经验、问题,以及上级有关指示精神等,也包括经过选择,写进文稿中的表现主题的所有材料。如果从文献书籍中收集来的未经加工整理的事实和道理,通称为资料。而文学作品一般将收集来的原始材料,称为素材;把写入作品中的材料,称为题材。

材料的种类,按其存在的时间分,有现实材料和历史材料;按其性质分,有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按其表现内容分,有生活材料和心理材料;按其表现手法分;有具体材料和概括材料;按其表现角度分,有正面材料和反面材料;按获取途径分,有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等。

写作不能没有材料。材料是构成文章内容的物质基础,是写作活动的前提。同时,材料是引发感受、形成观点和提炼主题的基础,又是说明观点、表现主题的根据。没有材料,犹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就无从下笔,材料贫乏,文章就失之空泛。因此,材料在文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材料的积累

积累材料是写作的第一步,是应用文写作的重要环节。总的来说,获取材料要求以多为好,以全为贵。材料多了,便于比较、鉴别,更有选择的余地;材料全面,观点才能不至于偏颇,因此,动笔之前,应当围绕主题,占有详尽而充实的材料。搜集、积累材料的途径主要有观察、感受、调查、阅读等。

1.观察

观察就是通过视觉器官,对客观事实进行仔细的查看。它是人们发现和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它可以使作者获得丰富的感情材料,与写作的关系极为密切。观察是搜集和积累材料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观察时要做到实事求是,防止主观武断、先入为主,同时要全面、系统、动态地进行观察,以获取真实、广泛、完整的材料,并能把观察所得及时整理成文字,给写作提供基础。

2.感受

感受就是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感触、认识和接受。即通过感觉获知对象的个别属性,再进一步了解、综合,形成事务的整体形象。要在自身及周围同事的工作实践中做个有心人,时刻关注有价值的事件及数据,如在工作中及时对做了什么工作、采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什么效果、有哪些人参与等信息及时记录收集。

根据感受的方式不同,感受可分为直接感受和间接感受。

直接感受是作者亲自到社会生活中去,运用感觉器官去感觉、体察、验证生活,通过直接感受搜集到手材料,对增强文章的现场感、真实感起着重要作用。

间接感受是指作者非自己亲身体验而借阅读和耳闻搜集材料的一种感受。由于作者的精力有限,间接感受往往是搜集材料的主要途径。

3.调查

调查是指人们为摸清情况,总结经验或发现、解决问题而按一定步骤和方法对某一事物进行的了解行为。调查的过程,是搜集、积累、整理写作材料的过程。应用文写作尤其如此,它将调查搜集而来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之得出写作的观点和结论。 为收集资料而使用的调查方法主要有采访、谈心、个别访问、考察、问卷、开座谈会、统计、检索文件等。

4.阅读

附板书:

1、观察

2、感受

材料的积累

3、调查

4、阅读

三、材料的选择

材料的选择,就是对材料分析一般来说,材料的选择应遵循真实、切题、典型、新颖的原则、鉴定、比较、取舍,在众多材料中选其精华和具有价值的材料,成为构成文章的内容要素。

1.真实

真实是应用文的生命。应用文在材料的选用过程中不准改变材料本身性质,必须保持材料的真实性,对材料的时间、地点、数据、事实过程及结果都不能任意改动。记人,不仅确有其人,实有其事,而且人物的姓名、籍贯、相貌特征、脾气禀性都要刻画准确;叙事,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原因、结果也都要交待准确,否则就会使材料本身的价值发生变异,导致歪曲事实的真相,弄虚作假的后果,失去应用文的主题应有的价值,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于事无补。应用文要求的真实是“绝对的真实”,也就是说所有材料要确凿无误、持之有据。不仅对搜集到的材料要反复核实,在材料的解释上,也要有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这是应用文选择材料必须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

2.切题

切题就是围绕主题选择材料,使材料符合表现主题的需要。

3.典型

典型是指应用文的材料必须是能反映事物本质,又具有代表性与说服力的材料。典型材料在应用文中能起到以一当十作用。也就是那些最能支持主题和说明问题的材料。

典型材料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并非一定是重大的、惊天动地的材料,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事例,一些有说服力的数据和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现象。那些平常生活的小事,只要善于发掘,也能以小见大,反映事物的本质。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文体对典型材料有不同的选择,应用文注重典型的事例和数据,注重材料的具体性和概括性。

4.新颖

新颖是指应用文的材料能反映时代气息、时代风貌、时代精神,能给人以新鲜感的材料。应用文写作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而作的即时之作,其主要的材料需选取能反映现实的新颖材料。所谓现实是指,围绕文章要解决的问题所存在的事实(数据)材料而非通过联想和推论得到的材料。如在《新的消费热点:出门旅游过年》一文中,为了陈述出门旅游过年的现状,就采用了大量的事实(数据)材料: “根据国家旅游局对江苏、广东、云南、海南、北京、福建、广西、四川、黑龙江、湖南、山东、山西等 13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调查,……今年春节期间,这些地区直接由旅行社接待的国内旅游人次比往年至少有 15 %的增长……以上 13 个省、区、市的旅行社,春节期间共接待旅游者 124 万人次,旅行社营业收入 14 亿元。” 文中采用的材料都是新近现实发生的,这是大多数应用文材料的特点。

新颖的材料大致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事情或新近提出的观点,包括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产生的新信息、新成就、就观念、新思想等,这类材料往往引起人们的关注,产生较大的反响;二是虽然不是新近发生的事或新近提出的观点,但不为大多数人所知,能引起人们的注意,给人以新鲜感;三是老材料翻新意,从过去的材料中变换不同的角度发掘新意,并赋予它们时代的精神,仍能给人以新的思考和启迪。

附板书:

1、真实

2、切题

材料的选择

3、典型

4、新颖

四、材料的安排

材料的安排,是指在应用文写作中,要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按照一定会的思路合乎逻辑地组织材料,使材料和观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应用文写作安排材料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先亮观点,后兴材料

先用层、段、条首先概括出观点,然后列举理论材料或事实材料来陈述观点。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观点鲜明,引人入胜。

2.先举材料,后亮观点

先举事实、列举数字或说明根据,然后推出结论,归纳出观点。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由事到理,说服力强。

3.边举材料,边亮观点

夹叙夹议,一边举材料,一边亮观点。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既摆事实又讲道理,行文层层深入,容易使人理解。

附板书:

先亮观点,后兴材料

材料的安排 先举材料,后亮观点

边举材料,边亮观点

第二课时

第三节 应用文的结构

一、结构的含义

结构,指文章的组织形式和内部构造,也叫布局、格局或谋篇,是作者根据表意和审美需要,对材料进行组合安排。结构是文章内容的表现形式,同时又是作者对客观事物、事理认识的反映。文章内部结构实际上是组分为合,组局部为整体的构造艺术,如怎样开头、结尾,怎样安排段落、层次,怎样过渡、照应,安排线索、理清脉络等都是结构考虑的问题。(学生读)

结构在写作中十分重要,大凡优秀的文章,无不在结构上独具匠心。

文章的结构与作者思路的关系十分密切,要使文章“言之有序”,首先要使自己的思路清晰。思路是结构的基础,而结构则是思路的具体反映和外在表现形式上。因此,要解决文章结构的问题,必须使自己的思路清晰、连贯、正确、周密。

二、结构的要素

结构的要素,也称结构的内容或结构的诸环节。这里说的是指文章的表层结构,一般认为,文章结构包括标题、开头、层次、段落、结尾、过渡、照应等。

(具体内容详列于书中)

三、应用文结构要求

1.要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和规律

2.要为表现主题服务

3.要适应不同文种的体式特点

价款等内容分条列项地写清楚;写法规规章,要以总则、分则和附则作总体布局。

附板书:

1、要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和规律

应用文结构要求 2、要为表现主题服务

3、要适应不同文种的体式特点

第四节 应用文的语言

一、语言的含义

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它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词为结构单位,以语法为中介而构成的物质形态。是人类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

(提问学生语言的含义是什么?)

二、运用语言的要求

写作对语言的运用要求很高,明确运用语言的要求是写好文章的前提。运用语言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1.准确

准确,就是使用贴切的词语,选择恰当的句子,恰如其分地揭示客观事理,确切地反映生活,恰当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感情。准确是运用语言的最基本的要求。语言准确,应该具体落实在字、词、句的准确表现上,就是要根据具体事物、具体情况,恰当地表现出其独特的性质、神态、形态、情感等。

2.简洁

简洁就是简练、精练,即用较少的文字来表达较丰富的内容。

语言简洁,一是要剪裁浮词,把多余的词语删去,让主体鲜明、集中,避免文章中的空话、套话;二是要锤炼语言,提取精粹的词语,只有选择那些概括力、表现力强的词语,才能做到行文简洁。在进行叙述时要用最简短的语言陈述特定时空的信息,通过概述事实的主干,而不应纠缠于耗时费事的具体情节之中。

3.平实

平实,指语言平易、朴实、通俗易懂。

运用语言的要求

三、应用文专用语言

应用文具有独特的专用语言,常见的有以下八类:

1.开头用语

2.承启用语

3.引述用语

4.批转用语

5、称谓用语 (示例各类专用语言)

6、经办用语

7.表态用语

8.结尾用语

[小结]

应用文同别的文体比较,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是他们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要谋篇布局、用词造句、使用标点符号,讲究条理性、逻辑性,同样使用叙述、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要求准确、鲜明、生动的文风。但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既有与一般文体写作的共通之处,更多的是其在写作知识运用上的独特性,只有掌握其独特性,才能正确、规范地写好应用文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理解了主题的含义,掌握应用文主题表现的方式;了解了积累材料、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了解了应用文的结构要素与要求;也理解了语言运用的要求。希望大家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时刻牢记应用文的这些特点,并运用在写作实践中。

[作业]

一、运用应用文专用词语填空:

1.(根据)X[2005]47号请示(精神),经与XX部研究(决定)如下:

2.(依据)部领导指示精神,我局会同XXXX办公室抽调X名同志组成了“XXX事件调查组

3.XXXX办法》(经)厂务委员会讨论通过,现发给你们,望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切实)执行。

4.以上意见, (无不妥)(请)批转各部署机关单位。

5.XXX来函(收悉) 关于XX一事,我部完全同意(贵)局意见,特此(通知)

6.(该)(系)我校XXXXX专业XX级学员, ……

、选择题

1. 中年知识分子一般都是中坚力量,担负着较重的工作任务。他们平均每天工作和上下班路途时间为9小时20分,比同时调查的625名其他职工多4.8%。其中,大中小学教师工作时间比工人多11.1%,女教师达10小时30分钟。宁波市的调查,教师工作时间比工人多 15.4%。他们在校加班加点;校外要辅导、访问学生;回家要备课、批改作业。

这段文字采用的说明方式是(BCD)

A.引用说明    B.数字说明

C.举例说明    D.比较说明

2连锁经营主要是指在零售业、饮食服务业中若干同行店铺,以共同进货、分散销售、统一管理等方式连接起来,共享规模效益的一种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这句话用的说明方法是(D)。

A.举例说明    B.分类说明

C.诠释说明    D.定义说明

3.在党的纲领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邓小平在谈到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时特别强调: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这就是说,在中国,真要建设社会主义,那就只能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能从这样那样的外国模式出发,不能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下的某些错误论点出发。

这段文字采用的论证方法是(A)。

  A.引证法    B.例证法

  C.因果法    D.对比法

  4.使用有机肥料,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优良传统。但近几年来,在农村出现了重化肥轻有机肥、重用地轻养地、重产出轻投入的倾向,不少地区农家肥的使用量减少,绿肥作物种植面积下降,大中城市的粪肥、垃圾也很少利用。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是普遍放松了对多用有机肥料的工作的领导,没有把它摆到应有的位置;二是积造有机肥料工作的劳动强度大,手段落后,加上农民对土地使用存在短期行为,不愿多投入有机肥;三是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缺乏必要的经济扶持政策。实践证明,长期单一使用化肥,不能满足农作物对多种养分的需要。各地应十分重视有机肥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鼓励农民多施有机肥料,增加对土地的投入。

  这段文字采用的论证方法是(D

  A.例证法     B.对比法

  C.引证法     D.因果法

三、概括下列材料的主题。

1200831118时,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第二中学初二学生邵聪府在教室内与本班学生丁楠发生口角,被丁楠持刀刺伤,后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32313时,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三岔河镇一辆沿途搭载31名周末返校初中寄宿生的拖拉机坠入道路右侧12米深沟,事故造成8名学生死亡,1名学生重伤,22名学生轻伤。3241730分,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广武中心学校按路队制组织学生放学回家途中,一辆高速行驶的大货车因司机疲劳驾驶冲入非机动车道,撞向学生队伍,当场造成4名小学生死亡。

(参考答案:这些事故暴露出个别地方安全意识依然淡薄,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学校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还存在严重的漏洞和隐患,教训十分深刻,特此予以通报,以引起重视。)

四、指出下列开头所使用的方式。

1.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 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和我部2008年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工作的部署,为提高西部体育教师队伍素质,决定组织实施西部初中骨干体育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

参考答案:目的式)

220036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为贯彻人才强国战略,为西部大开发输送新鲜血液,联合启动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今年已是第三年。三年间,一批批大学生志愿者按照全国项目办的统一部署,奔赴西部大地。时至今日,西部计划进行得如何?这些大学生志愿者在西部还好吗?经过几年的实践,西部计划该如何发展完善,如何走得更好?

(参考答案:概述式)

第二章 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

相关推荐